大陸居民赴臺旅遊購物,是刺激臺灣市場最直接最見效的方式。
「臺灣有什麼特產可以買?」大陸赴臺交流團的團友們知道筆者赴臺多次,用信任的口吻詢問。
「可買的東西多著呢。琉璃、法藍瓷系列、時尚白瓷、老巖泥茶具、紅珊瑚飾品、大理石石雕、三義木雕等工藝品琳琅滿目,全憑你的欣賞品位和購買實力;鳳梨酥、太陽餅、貢糖、牛軋糖、水果蜜餞、茶葉等伴手禮應有盡有,要看你的實際需要。」筆者如數家珍般一口氣列了許多臺灣名產,還不忘介紹其特點,儼如一名老道的臺灣導購。團友們會意地不時點頭。
筆者這麼一「忽悠」,團友們開始躁動了:「哪裡能買到紅珊瑚」,「茶葉和鳳梨酥一到就買還是離開前買?」路過一家紅珊瑚展示中心時,筆者請包車司機停車,讓老總們進去先睹為快,還特意叮囑他們要貨比三家。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大家才如沐春風地上車了。筆者納悶,是不是他們已「得手」啦?果然,原先的「火力偵察」最後演變成「實戰操練」,大家幾乎未空手而歸。最大買家花了近15萬元人民幣,第二買家也從卡上刷走了7萬多元,其他人花的錢數從300元到20000元不等。粗略估算,全團在該展示中心共消費30多萬元人民幣。
到了花蓮,有位團員突然用很高頻率的聲音喊了起來:「看,前面有家大理石雕工藝品店,能停下車進去瞅一眼嗎?」「沒問題,15分鐘內務請上車,不然趕不上開往臺北的火車。」我反覆強調了兩遍。這回,大家很準時。雖然只有短短10餘分鐘,大家還是有斬獲,許多人手裡拎著大包小包。
買點臺灣茶葉或當地特色旅遊食品回來贈送給親朋好友,這已成了赴臺新聞團隊的「保留節目」。但整箱整箱地買,還是比較少見。閒聊中,一位團員指著一個大紙箱說:「你別看這一大箱東西,回去後還不一定夠分配呢。你想啊,沒到過臺灣的同事,你得送吧,老嶽父家得給,嫁出去的女兒也得給,我都快成搬運工啦!」
轉眼交流團就要離開臺北返回大陸,前來送行的臺灣同行看到每位團員比來時增加了那麼多行李,心直口快地說,「你們快成採購團啦,你們給臺灣經濟做了貢獻。」
臺灣同行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其實,我們在業務交流方面的收穫遠比物質收穫多得多。但她說的也沒錯,我們是全方位激活臺灣市場,拉動臺灣經濟。據臺灣地區旅遊主管部門統計,在入臺遊客購物消費排名中,大陸遊客以每人每天消費3997元新臺幣位居首位。筆者所在的旅行團共14名團員,此次在臺活動8天,購物消費約35萬多元人民幣,人均日購物消費3000元人民幣,遠遠超過臺灣觀光部門的統計數字。當然,這只是個案,但隨著臺灣開放大陸居民赴臺自由行,大陸這個臺灣地區的主要客源市場將日益龐大。
臺灣地區旅遊觀光部門的統計數字顯示,2011年,入臺遊客總數為608.75萬人次,同比增長9.34%,其中大陸赴臺總人數178.42萬人次(含交流人員和赴臺遊客),同比增長9.4%,居島外客源市場之首。另據國家旅遊局統計,今年1至4月,大陸赴臺人數達到66萬人次(團隊61.8萬人次,個人遊4.2萬人次),同比增長58%,今年4月當月入臺人數超過了22.7萬人次,其中團隊赴臺遊客21.5萬人次,個人遊1.2萬人次。大陸居民無論是以旅遊者身份,還是公務交流入臺,都給臺灣的旅遊業及相關產業注入了一股活力。以鳳梨酥為例,2006年,臺灣全年鳳梨酥產值只有15億元新臺幣,2010年的年產值已升至250億元新臺幣,5年間增長逾16倍,被譽為「鳳梨酥經濟」現象。維格公司幾年前還是一家生產鳳梨酥的小企業,開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後,該公司產值連連翻番。維格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還在大陸建廠,並計劃2013年上市。
也許,上述這一連串數字與筆者沒太大直接關係,但筆者仍感驕傲:因為筆者經常充當團友在臺購買名特產品的「導購」,用別樣方式為拉動臺灣經濟,為促進兩岸關係正常發展盡了一分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