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
關注事件:林懷民和雲門舞集
核心觀點:《松煙》的演出,使得一些非媒體、非舞蹈專業的觀眾們在發生興趣,那說明雲門、林懷民先生在北京真的成功了。
林懷民先生又帶著他的雲門舞集一團來了。上周四,他在國家大劇院上演了《松煙》改變了我的印象。演出結束後,塞滿了大劇院歌劇院池座、連所有的過道都被擠滿了觀眾的問答交流環節,提問之踴躍、觀感之豐富都令人驚訝且驚喜萬分。這些觀眾對林懷民先生和雲門舞集的喜愛與推崇,已經是粉絲級的了,在我這個看了整整十年雲門舞集的記者看來,如此多的「粉絲」仿佛是忽然間冒出來的,真的有些匪夷所思。
還記得2004年在香港第一次看雲門舞集,第一次結識了林懷民先生。那一次看的也是《松煙》,但那時還叫《狂草2》。演出結束後,我也是第一次參加了林先生與觀眾的交流問答環節,香港觀眾對於林先生舞作的熟悉程度,對於中國書畫藝術所蘊涵的中華傳統文化在林先生舞蹈藝術的體現,都能夠侃侃而談,而且是充滿了中國文化底蘊和對西方現代舞蹈藝術了解的。這讓我們這些從中國文化藝術中心——北京來的人,忽然間有了一種慚愧和對香港人的刮目相看,誰說香港是文化沙漠!
大約半年後,林先生帶著雲門舞集走進北京保利劇院,還清楚地記得,儘管林先生在開演前一再對觀眾聲明千萬不要在演出中拍照,但大幕剛剛拉開一分鐘,忽然間又譁啦譁啦地閉上了,我看見林先生親自在拉幕,並再次走到幕前對大家明示,這是因為有人拍照而且是用了閃光燈……演出結束後,只有幾十位觀眾留下來,問答其實是在林先生和我們這些看過香港演出的記者之間進行的,話題相當局限。
國家大劇院開張以來,雲門多次造訪,記得第一次大劇院演出之後的問答同樣人數稀少,而觀眾的提問幾乎不著邊際,讓我們這些熟悉雲門的記者很是「臉上無光」。像這一次的池座爆滿,也就是說三千多座位的歌劇院觀眾起碼有三分之一擠進了池座,這是我看到雲門十年來的第一次。人們就像是「粉絲」一樣,對雲門、對林懷民先生充滿了敬意和熱情。有一位提問的女士問林先生,「為什麼你讓我從香港追到深圳,再到廣州,再到……再到……再到北京?」面對這樣的提問,林先生無奈地說,「這只能由你自己回答了,我真的不知道!」但是另外幾個提問都相當有趣,一位從事化學研究的先生從《松煙》裡讀出了不同物質在一起燒結的結晶,而另一位從事書法藝術的女孩子,從《松煙》裡看出書法的氣韻生動……林先生舞蹈作品所傳達出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誘發了不同學科、不同思維方式觀眾的不同靈感和內心衝動……我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其實我們北京觀眾還是更有文化!
如果雲門的舞蹈結束後,提問和發感慨的是記者,那麼也就是又一次的媒體見面會。如果是從事舞蹈專業的人提問,那也至多是一堂業內的大師課。但如果像上周四這樣的一些非媒體、非舞蹈專業的觀眾們在發生興趣,那說明雲門、林懷民先生在北京真的成功了。這意味著,今後雲門舞集在北京的每一次演出都會像這一次的票房爆滿,觀眾熱情爆棚,粉絲群暴漲!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