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傾聽·算算脫貧帳)

2020-12-06 中國青年網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算帳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效的好方法:既算收入帳、也算支出帳,既算眼前帳、也算長遠帳,既算貧困地區的大帳、也算家家戶戶的小帳。掰開了揉碎了一筆筆算仔細,哪條路啥經驗一件件理清楚,脫貧了的是怎麼脫的貧?脫貧以後該怎麼防返貧?本版今起推出「傾聽·算算脫貧帳」系列報導,同讀者一起翻開帳本,「數」說脫貧攻堅成果。

——編 者

貴州曾有句老話:納威赫,去不得。

為啥「去不得」?地處貴州畢節的納雍、威寧、赫章3縣,群山連綿,溝壑縱橫,裡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進不來,一直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但現在,這個說法要過時了。

住進新樓房,就業有門路,上學不用愁……苗族貧困戶龍忠英未曾想到,搬出大山,生活竟然這麼有奔頭。

住房寬敞了——

從60平方米的磚瓦房到120平方米的樓房

龍忠英的老家在納雍縣昆寨鄉治溝村,所在的村民組有110多戶,其中80多戶是貧困戶。

趁著結婚,住了幾十年的土牆房,被翻修成了磚瓦房,足足有60平方米。在周邊寨子裡,這個條件已然不差。可是,對6口之家而言,仍顯得有些擁擠。

「總共才3間房,全是拉通的,中間是堂屋,另兩間是做飯、睡覺的地兒。」白天還算寬敞,到了晚上,龍忠英帶著4個孩子,擠在一張床上,想翻個身都難,「沒有廁所,晚上起夜,只能到外頭找地方解決。」龍忠英最怕的還是下雨天。「沒裝玻璃,只能用破床單擋一下窗戶,雨一大,就會往裡面漏水。」

2016年,納雍正式啟動易地扶貧搬遷,2017年初,龍忠英把搬遷申請交到了村裡。走完審核、上報、公示等程序後,根據一口人20平方米的搬遷政策,2018年下半年,龍忠英一家搬進縣城珙桐街道白水河社區,住上了120平方米的新樓房。

走進龍忠英家寬敞明亮的客廳,牆上掛著的一幅新舊房屋對比圖很是顯眼。跟以前的3間小屋相比,「這兒有4個臥室,兩個衛生間,還有單獨的廚房。」龍忠英連連重複,「還是國家政策好,現在太幸福了。」

社區黨支部書記尚顯軍介紹,整個白水河社區,共有41棟2411套安置房。2017年開始搬遷,2019年底全部完成入住,共有9767人,覆蓋全縣所有鄉鎮。

收入增加了——

從剩不下錢到每個月存下1000多元

曾經,大山裡的日子,讓人很難看到希望。

「兩畝石旮旯地,勉強種些玉米、土豆,不然就得撂荒。」說起以前的苦日子,龍忠英給記者算了筆帳:這兩畝地,一年只能收一季,到頭來,土豆有1000斤,玉米300多斤;為了來年繼續種,土豆要留100多斤種,玉米則要10多斤,剩下的有時還不夠吃,根本沒見過錢。

不僅產出沒多少,每年還得往裡搭。「忙活這點地,從種到收,算上中間的翻土、除草,有60多天得待在地裡。」除了人工,龍忠英還得往裡投錢,「每年要花300多塊,買上兩袋複合肥,要不更種不出啥。」

因為孩子小,交通不便,龍忠英的丈夫也很少能出遠門,只好在周邊打零工。

「鄰裡蓋房子、修房子,他就過去幫忙,一天掙100多塊。這些活兒也不是見天都有,得看運氣。滿打滿算,一年頂多有兩個月。」算下來,龍忠英家裡一年的收入,還不足7000元。

到了冬天,還得花1000多元買煤取暖,再刨去其他開支,一年到頭很難剩下錢。由於收入少,不穩定,龍忠英一家只能吃低保,每人每月領400元補貼。

這種緊巴的日子,直到搬出大山才有了根本轉變。

搬進縣城,用錢的地方更多了,連吃口菜都得買,龍忠英反而一點不擔心。今年5月,社區安排龍忠英的丈夫和其他貧困勞動力一起到南京務工,包吃包住,一個月能拿5000多元。龍忠英也沒閒著,為方便照顧孩子,自己在社區做保潔,一天打掃兩遍樓道,每個月也有600元錢。

「光是生活費,一個月都不止1000元,花銷的確大。但現在掙得也多,每個月還能存1000元以上咧,不再月月光!」龍忠英盤算著,等孩子再大些,爭取到扶貧車間工作,那時一個月少說也有2000元,日子肯定會更好。

上學方便了——

從步行一個多小時到只需10分鐘

搬出大山前,到村裡晴天是石頭路,雨天是泥巴路,龍忠英跟孩子沒少吃苦,「自己到村裡趕場,走快點,一個來回也得兩個多小時,更何況孩子。」

「早上6點一過,孩子就得出門,步行個把小時,下午5點多才回家,鞋子、褲子天天沾著泥。」儘管村裡小學到家裡的實際距離不超過8公裡,但龍忠英總會牽掛一整天。

到了冬天,天亮得晚,龍忠英就打著手電,陪孩子走一段。「小學還能應付,以後初中、高中咋辦?總不能一直讓他們待在山裡,還是得到外面看看。」

這些煩惱,隨著易地扶貧搬遷而煙消雲散。

「社區周邊有幼兒園、小學、中學,出門就是硬化路,大概10分鐘就能走到。」少了件揪心事兒,龍忠英特別滿足,「你看,上個學期老大還拿了獎。」順著她指的方向,記者看到,離沙發不遠的牆上,貼著一張獎狀,格外醒目。

上學難的問題解決了,資助政策也沒落下。「根據政策要求,貧困家庭的學生,每年都享有一定補貼。」尚顯軍介紹。

「4個孩子,最大的上小學三年級,最小的剛上幼兒園,都有一年500元的補貼。」說起這項補貼政策,龍忠英很驚喜。

煩惱少了,日子順了,生活方式也在變。現在一到晚上,吃過飯沒啥事,龍忠英就帶著孩子,到樓下的文化廣場遛遛彎,「老家沒路燈,晚上出門得打手電,不然就是一腳泥,哪還有唱歌跳舞的。」龍忠英心想,幸福的日子還在後頭咧!

(來源:人民日報)

相關焦點

  • 這家貧困戶,搬出大山有奔頭 住房大一倍 收入翻一番
    數據來源:民政部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沒脫貧要同群眾一起算帳」。算帳是檢驗脫貧攻堅成效的好方法:既算收入帳、也算支出帳,既算眼前帳、也算長遠帳,既算貧困地區的大帳、也算家家戶戶的小帳。掰開了揉碎了一筆筆算仔細,哪條路啥經驗一件件理清楚,脫貧了的是怎麼脫的貧?脫貧以後該怎麼防返貧?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三個小故事算算銀田「脫貧帳」
    (曾藝 攝)湘潭在線12月21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翁靈娜)比較其他偏遠地區,韶山市銀田鎮不能算經濟貧困鄉(鎮),但是鎮上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生活困難群眾不在少數。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共有297戶980人,邊緣戶12戶37人,脫貧監測戶10戶20人。
  • 家家戶戶種上「金果果」(傾聽·算算脫貧帳)
    數據來源:農業農村部 製圖:蔡華偉核心閱讀曾經產煤炭,現在賣芒果轉型發展,這筆帳划算嗎?實踐給出了答案。雲南麗江華坪縣龍井村抓住縣裡淘汰落後產能的機遇,90%的貧困戶都發展了芒果種植業。去年全村芒果種植面積達1.5萬畝,人均純收入1.6萬元,實現脫貧。
  • 車間百餘家 產值數十億(傾聽·算算脫貧帳)
    江西贛州定南縣算明白了這筆賬:隨著規模遞增、成本遞減、乘數效應凸顯,121家數據線生產車間解決就業3512人,去年加工產值達53.3億元,41億條數據線編織起了群眾致富夢。   深圳市華強北,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交易市場之一。 定南縣長富村,江西省「十三五」規劃扶持貧困村。 一條數據線,令科技之城與贛南小村緊緊相連。
  • 學會為群眾「算大帳」(一線行走)
    好政策要想落實好,既得撲下身子,換位思考,想群眾之所想,也得學會「算大帳」,急群眾之所急,當好帳房先生,把群眾的切身利益算清說透我掛點聯繫的廣西合山市北泗鎮雲堡村是全市八個貧困村之一,村裡近三成人口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 扶貧扶志,貧困戶喜算「豐收帳」
    鄒躍進是貧困戶,通過鎮裡幫扶牽線搭橋,農忙發展產業、農閒就近就業,收入翻番;今年脫貧路上「加油換擋」,對各項種植、家禽養殖項目進行精細化經營,喜獲豐收。「書記老弟,我今年收成蠻好,除了參戰補助、獨生子女獎勵,養老金,單獨算外出務工,稻穀、耕地補貼,家養土鴨、走地雞,個人年收入2萬綽綽有餘。」
  • 福泉:秋後喜算豐收帳 開心農場話豐年
    福泉:秋後喜算豐收帳 開心農場話豐年 發布時間:2018-11-30 17:48:35      來源:黔南日報
  • 人大代表吳惠芳:鄉村振興既要算經濟帳,還要算生態帳,更要算長遠帳
    如今的永聯,已經實現了家家有房住、個個有工作,接下來要做的是補齊「社會文明程度高」這個短板,讓村民真正成為文明市民、合格公民。把文明指數和收入指數相結合,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制定更高水平的生活富裕指數。  永聯村曾是當地出名的「中國江鮮美食之鄉」。因緊鄰長江,盛產150多種水產品,從2010年起連續舉辦了9屆「江鮮美食節」,成為遠近聞名的響亮名片。
  • 大眾日報:嵐山區經濟發展善算長期帳
    &nbsp&nbsp&nbsp&nbsp大眾日報3月20日報導&nbsp&nbsp&nbsp&nbsp算經濟帳,更算民生帳生態帳&nbsp&nbsp&nbsp&nbsp嵐山區經濟發展善算長期帳
  • 鮮食玉米論棒賣 收入翻一番
    最近,每天都有將近800箱玉米賣到北京、上海、重慶等城市。」孫合龍越忙越興奮。 有大訂單保證,產品不愁賣 走進合作社的生產車間,一股玉米清香味兒從蒸鍋裡飄來。孫合龍告訴記者,鮮食玉米豐收後,經過剝皮、清洗等環節,就要放入蒸鍋蒸煮,然後根據品相、棒長短,將玉米分成五個等級,塑封后存入冷庫。
  • 搬出大山,告別「窮窩窩」
    從大山搬入縣城,從木屋搬入樓房,「十三五」期間,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累計投入各類資金約6000億元,建成集中安置區約3.5萬個,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已全部喬遷新居。這是中國打贏脫貧攻堅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成果。「960多萬人,相當於三峽移民的近8倍,相當於搬遷了一個中等人口規模的國家。」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振興司司長童章舜說。走出大山後,新生活過得怎麼樣?
  • 壓茬推進 連戰連勝丨脫貧攻堅「貴州戰法」之八·「四季輪戰」
    貴州壓茬推進「攻堅行動」,2018年發起「春風行動」「夏秋攻勢」「秋後喜算豐收帳」「冬季充電」系列行動,2019年又接續發起「春季攻勢」「夏秋決戰」「冬季充電」,推動脫貧攻堅連戰連勝、再戰再捷!;高質量打好教育醫療住房「三保障」硬仗。
  •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後,我過上好日子|西秀區彩虹社區新居民...
    【我的脫貧故事】搬出大山後,我過上好日子|西秀區彩虹社區新居民李遠鴻 2020-11-30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給現實版「開心農場」算算「開心帳」
    給現實版「開心農場」算算「開心帳」     河北新聞網訊(燕趙都市報見習記者崔哲)    核心提示    隨著城市的發展,樓房越蓋越高,水泥地越來越多,人們離土地越來越遠……因此,很多都市人都有著一個「歸園田居」的夢。
  • 算算出行帳
    記者為市民出行算了一筆帳。其中,影響最大或為夜間長途打車。對於計程車調價,有市民表示支持,認為漲幅不大則可以接受,但希望提價的同時更應提升服務質量。  本次計程車調價聽證會,《改革方案》給出了三個聽證方案。針對市內的士在特殊時間空間的出車率較低的現狀,採取了優化候時費、返空裡程、增設夜間服務費等手段。
  • 「脫貧攻堅·村村道」威寧草原村:搬出大山幸福來
    在海拔2879米的平箐梁子山峰北面,有一個小村莊叫草原村。村名叫「草原」,但草原村並不是個平坦遼闊的地方。草原村南抵平箐梁子山頂,北抵卜多小河河谷,整個村海拔落差有1000多米,各個寨子散布在平箐梁子北坡,溝壑縱橫、土地破碎、交通不便,甚至連一塊連片成畝的土地都沒有。
  • 搬出大山天地寬: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一步跨千年」
    原標題:搬出大山天地寬: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一步跨千年」 「以前,一直務農種甘蔗,收入能夠維持家庭生活。現在小區周邊有了扶貧車間,我也經常組織群眾去承包土地種甘蔗,同時組織不少傈僳族群眾到扶貧車間打工。」安置點居民楊子合很自豪。   近年來,隨著「高黎貢山跨州市移民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推進,4000多名從怒江州各地嵌入保山市的傈僳族和怒族群眾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開啟了新的生活,真正實現了「一步跨越千年」的轉變。
  • 華羅庚:我有一筆帳,天下人不會算
    他說過一句名言:我有一筆帳,天下人不會算。讓我們回憶下華羅庚這位數學天才的成長之路吧!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華羅庚對數學痴迷和努力的程度正是驗證了這句顛簸不破的真理。華羅庚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父母依靠一個雜貨鋪來維持全家生計。
  • 雲海深處脫貧情
    現在家門口的路修好了,房蓋好了,日子過好了,睡覺都覺得這日子有奔頭了!」送走客人的黃文元算了算今天的收入,高興地咧開了嘴。白雲生處有人家胡家河村位於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北麓,與嶽西縣黃尾鎮接壤,總面積42.6平方公裡,是典型的庫區村、生態村、水電村。全村轄36個村民組,810戶,人口311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