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
茶
人曰「食在廣州」
乃五步一茶樓
十步一酒家之故也
廣州
這座地處北緯23°的城市
時刻都浸泡在茶樓裡
從清晨到凌晨
一盅兩件
三五好友
密密斟
茶樓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一座茶樓,一部歷史
「飲啖茶,食個包」
茶樓見證了老廣人的生活變遷
1970年代的茶客
《人文廣州叢書》中有記載,清鹹豐、同治年間,廣州出現了「一釐館」和「二釐館」。「一釐館」即路邊簡陋的茶寮,「二釐館」也好不到哪去,以平房作店,設有木臺木凳,供應糕點,茶價二釐(每角等於七十二釐),為販夫走卒的歇腳之處。
二釐館
這就是茶樓前身,廣州茶樓文化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經歷了茶寮(一釐館)、茶館(二釐館)、茶居、茶樓的演變。光緒中期,追求茶道之雅的茶居,典雅富麗的茶樓應運而生。
民國時期的瑞如樓
廣州最有名的茶樓就是「九魚」——惠如樓、三如樓、太如樓、東如樓、南如樓、多如樓、瑞如樓、福如樓、天如樓。這9家名字帶「如」(粵語發音同「魚」)的老字號代表著廣州茶樓文化的巔峰。可惜,它們或被收購、或毀於戰亂、或被拆遷、或經營慘澹,總之都沒有挺過歷史的淘汰局。
1980年代的三如大酒樓
2000年12月,三如樓關閉,廣州最後一條「魚」也隨之消失,只留下一張張老照片,供人懷念。至今堅挺的老茶樓雖已不多,但依然留有碩果,廣州酒家就是其中之一。
上世紀的廣州酒家
1935年,開築馬路時西關文昌廟和洪聖廟被拆除,商人陳星海與餘漢謀及其弟集股在此開辦了西南酒家,但1938年毀於戰火。1939年,酒家重建取名「廣州酒家」。1956年,廣州第一屆名菜美點展覽在廣州酒家舉行。自此「食在廣州第一家」的美譽逐漸傳開。
改造後的廣州酒家
躲過了戰火的廣州酒家在改革開放後經營慘澹,已明顯呈明日黃花之勢。眼看著「廣州第一家」的位置不保,廣州酒家向銀行抵押貸款400萬元,重新改造裝修。從頭頂電風扇,腳踏花街磚的老茶樓華麗轉身為擁有空調地毯吊燈等豪華設施的餐飲天地。
接連邁過兩道坎的廣州酒家,歷經風霜雨雪卻不見滄桑老態,在時代的浪潮中來去自如,越發顯得意氣風發。
一座茶樓,一份手藝
「一盅兩件」
茶點勾勒出老廣人的生活百態
廣州人以飲茶為名,實則是為著點心去的。鳳爪、燒麥、蝦餃、腸粉、蛋撻、糯米雞、牛肉丸、艇仔粥、蛋散、煎堆仔、鹹水角……。廣式點心集合了中西文化特色,烹飪技法也集中了西南北之大成,種類繁多。
陸羽居的星期美點
20世紀初,陸羽居首創「星期美點」,每周換新花樣,形色講究,鹹甜兼備,備受熱捧。至此茶點成為茶樓的重中之重,大家紛紛效仿,力求色香味俱全。廣州酒家作為當下所剩無幾的老字號,傳統手藝得以傳承,其王牌茶點「蝦餃皇」更榮獲第三屆美國傳統杯世界烹飪大賽銀獎。
在廣州酒家工作了20多年的韋師傅表示,蝦餃是「點心之父」,講究皮薄餡靚,好的蝦餃必須底部和上部的外皮顏色一樣呈半透明狀。
要想擁有這樣一身「朦朧亮衣」,就必須用刀背抹出一邊薄,一邊厚的麵皮,俗稱「陰陽皮」。
蝦餃的褶子也有講究,優秀蝦餃必須有13道褶子,但學做蝦餃的學徒要經歷好幾年的練習才能做出十個褶子以上的蝦餃。
民國時期一盅兩件
存活至今的老字號都肩負著廣州早茶文化的傳承重任,它們憑藉精湛專業的傳統手藝保留著最原汁原味的早茶。老茶樓的記憶或許會模糊,但味道一定不會。
一座茶樓,一世傳承
老字號不能倚老賣老
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生機
茶樓的衰落和消失,既是無可奈何的,又是無力阻擋的。城市的節奏越來越快,連早餐都沒有時間吃的人們又怎麼會相約起早嘆茶。面臨生存危機,「變」是必然。
南粵點心泰鬥何世晃說過「不變是沒有生命力的,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是我們要謹記的創新與傳承之間的大原則。」從二釐館到現代化茶樓,從十幾種傳統茶點到上千種早茶,廣州早茶文化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
廣州酒家雖是茶樓出身,但沒有固守餐飲業一隅,而是實施餐飲與食品雙輪驅動。去年12月起,廣州酒家攜手京東入駐7FRESH門店,加入無界零售大軍。京東7FRESH開創的數位化通道,正好解決了傳統餐飲企業物流成本高、運維能力弱的發展痛點。目前,京東7FRESH已在全國300個城市覆蓋冷鏈配送,11個主要核心城市設有20個全溫層冷庫。
廣州酒家利用京東大數據,挖掘年輕消費者的消費需求,開發定製產品。並精細運營廣州酒家線上生鮮自營旗艦店,聯動線下門店,相互引流深度圈粉。3月22日,由京東7FRESH與廣州酒家聯合主辦的「廣式早茶文化節」在廣州百福廣場正式拉開序幕。
兩者的深入合作不僅實現了文化傳承,還將質優物美的產品送到了千家萬戶。
40年代廣州大酒家
懂得變通,不墨守成規,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傳承和延續。不得不承認,正是因為這不斷注入的新鮮血液,早茶文化才得以保存至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