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獄是和犯法聯繫在一起的。監獄作為國家機器,在各個國家、在很多城市中都有它的存在。然而,不同的歷史時期以及不同的社會制度,對它的理解和定義則不盡相同。大致來說,是與刑罰、矯正、教育、改造聯繫在一起。
監獄俗稱「局子」。除了概念之外,常人並不知道內部究竟,除非他進去過。因此,人們難以想像它在功能之外的具體,可是,它給予人們在心理上留下的那種恐懼感和震懾力,存在於人們的知識系統中。因為這種恐懼感的存在,人們必須要遵紀守法。
監獄在規模的擴大與地址的遷移中,都有著新與舊的更替。監獄作為城市的文化遺產,它往往會遇到處置的問題。無疑,對於它的利用實際上在很多城市都不存在,往往是一拆了之。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的城市會關注到這樣一份文化遺產與城市的關係,比如像英國的約克,城堡是這座城市的地標,其地下就有監獄。而當城堡被改成博物館之後,監獄也就成了博物館的一部分,參觀監獄也就成了參觀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的內容。而雪梨把監獄改造成了國家美術學院,因此,雪梨美術學院就有了世界上比較特別的校舍。在柬埔寨金邊,原來的監獄被改造成博物館,成為與之關聯的那一時期這個國家發生的反人類歷史的罪證。而有些城市把監獄改造成博物館,監獄博物館也就成了這座城市中與歷史相關的一個亮點。
把舊監獄改造成博物館的意義可能不同於其他舊建築的改造,其中除了博物館的一般意義之外,其教育功能可能會於無形中得到強化,這是監獄功能的充分利用。這種利用實際上是功能的轉化,因此,像墨爾本監獄博物館就具有其特殊的意義。每一位參觀者置身其中,不僅了解到墨爾本監獄的歷史和大致的規模,而且極強的現場感超越了所有博物館中沉浸式的營造。它的陰森和恐懼,給人們心理上造成的不寒而慄,一切不僅是連接著過去的歷史,更能由此想像到今日監獄中的狀況。毫無疑問,這是人失去自由的一種待遇。所以,在這裡不管是監舍,還是裡面的各種刑具、設備等等,都給予每一位觀者以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而由此會讓人們了解到墨爾本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和犯罪關聯的所有。當然,這裡面有很多在一個時代中非常著名的犯罪活動,或者是著名的罪犯,而每一個普通的罪犯在這裡的待遇幾乎是大致相同。
1851年,澳大利亞爆發了淘金熱,這個國家由此也就進入到「淘金時代」。在這一時期中,很多廣東、福建的華人懷著發財的夢想來到澳大利亞參與其中。到1861年,來澳的中國人就有3.8萬,佔當時澳大利亞總人口的3.3%。面對著淘金所帶來的財富,社會中既有江洋大盜,又有小偷小摸;既有賣淫嫖娼,又有吸毒賭博,各種犯罪的出現催生了監獄。位於墨爾本維多利亞街(Victoria Street)、拉塞爾街(Russell Street)和弗蘭克林街(Franklin Street)的交接處的舊監獄,1841年開始建造,1845年完工後啟用。此後僅過了5年的時間,這座監獄到1850年就人滿為患。因此,在1852到1854年間又在旁邊建造了一座新的監獄,而此後又不斷擴大規模,並增加了醫院、教堂、瞭望臺、運動場所等設施。墨爾本舊監獄在當時是最先進的監獄之一,其管理也具有獨特性。在這裡所有的囚犯都不能與其他人交談;而經過特別的設計,牢房地板上鋪有能夠減弱腳步聲的墊子,以此來增加囚犯的孤獨感。囚犯一天有23個小時被關在不見陽光的牢房中,每天只有一個小時的放風時間。為了防止和其他囚犯說話,放風時也必須佩戴鐵頭套,由此構成了被稱為「沉默管制」的獨特方式。該監獄於1929年關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為關押戰犯而短期使用過。
世界遺產委員會2010年對「澳大利亞監獄遺址」做過如下的評語:18世紀和19世紀時,大英帝國在澳大利亞設立了數千所監獄。「澳大利亞監獄遺址」選取了其中的11座殖民監獄。它們主要位於雪梨附近和塔斯馬尼亞島上,但也有幾所設在諾福克島和弗裡曼特爾市,其所在地大多是原住民已被驅逐了的、肥沃的海岸地區。這些監獄關押過被英國法院放逐到澳洲殖民地的成千上萬名男性、女性和兒童。每座監獄都有自身的用途,它們或是懲罰性的監禁,或是讓犯人通過勞動教養協助殖民的建設。「澳大利亞監獄遺址」是現存的大規模驅逐罪犯出境以及歐洲列強通過流放犯人和強制勞動進行殖民擴張的最佳例證。
現在的墨爾本監獄博物館(The Old Melbourne Gaol),一共有5棟建築。自從墨爾本監獄改造成博物館並對公眾開放以來,成為這座城市中公眾所關注的一個熱點。因為在這裡人們可以了解到墨爾本的歷史,也可以了解到犯罪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更能夠了解到今天作為博物館的存在對於這座城市的意義。與雪梨和其他城市的監獄博物館不同的是,墨爾本監獄博物館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其最早的監獄作為文化遺產被完整的保留下來,所呈現的一切都有許多可以敘述的故事。這裡曾經關押和處決過家喻戶曉傳奇的強盜奈德·凱利(Ned Kelly)。而在這裡大部分死刑犯會被處以絞刑,所以,博物館內設有絞刑架。可能與其他監獄不同的是,這裡在死刑執行之前,囚犯會被關在二樓的牢房中,在一段時間之後的行刑前,獄方會在犯人中徵求劊子手,行刑的劊子手可減2年刑期。而囚犯則由牧師陪同等待執行。現在的牢房內有一些展板和犯人的圖片資料,監獄的歷史年表,囚犯的塑像,還有一些像絞刑架這樣的器具等等。可以說,每一間牢房都是一個展廳,雖然面積不大,陳列也很簡單。
博物館的第二部分是毗鄰的另一棟建築,這一部分是它的體驗區。這個體驗區是監獄博物館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很多觀眾對此尤感興趣。在每天指定的幾個時間之內,拿著門票就可以進入到體驗區。進入體驗區以後。首先遇到的是一位兇神惡煞的女警官,其褲帶上掛著一大串鑰匙。在各位觀眾還沒有入戲之前,面對所見的一切都很好奇,不免嘰嘰喳喳,交頭接耳。對此,入戲很深的女警官毫不留情,一頓訓斥。還好沒有啟用歷史上的規矩,否則,講話會受到鞭刑的懲罰。有了這一下馬威,從此一個個老老實實,像真的犯人那樣,不敢亂說亂動。在她的指揮下,男人站在過道的一側,女人站在另一側;男女人數幾乎相等,大概是6到8人為一組。經過簡單的一番訓話之後,女警官把這批「犯人」帶到她的辦公區,給每一位犯人登記。「犯人」都在牆邊一字排開,男人在前,女人在後。接著要求每人張嘴,女警官挨個檢查看有沒有藏什麼東西在嘴裡。此後,她給每人發一張紙。這張紙上寫有犯人的姓名、年齡等內容,其中最重要的是犯了什麼罪。然後,女警官坐在椅子上,盛氣凌人。這時候才發現這位女警官的身邊還有一拐杖,好像腿腳有點毛病。她開始挨個點其中的幾個「犯人」,要求他們(根據紙上所寫)說出自己的姓名、年齡等等,一切如實招供。
在經過這樣一個程序之後,女警官就帶眾「犯人」進牢房。牢房裡除了有比凳子寬、比床窄的「床」之外,只有抽水馬桶,再也沒有其他的家具,也沒有其他的設備。重刑犯所關押的牢房則不同,牆壁都是軟包,包括門,以防犯人自殺。到了這裡,女警官就不跟隨了。因此,「犯人」輕鬆了很多,開始在牢房裡議論和拍照,好像又回到了參觀者的角色之中。其中一位女孩在媽媽給她拍照的時候,她居然拿大頂。
最後到了可以見到陽光的放風區域,那感覺真是不一樣。到了這裡大家可以坐著,可以說話,女警官也不像之前那樣冷酷。在出口處門邊的一面牆上畫有可以量身高的刻度,有興趣的可以拿著牌子拍照留影。出了這裡整個參觀活動就告結束。
就監獄而言,歷史長短不一,建築各有特色。如果墨爾本監獄博物館沒有這一體驗從被捕到入獄的過程,那對於觀眾來說,參觀也就與其他大差不差。而就博物館的展陳來論,墨爾本監獄博物館則不如雪梨監獄博物館。可是,有了這樣的體驗就大為不同,就增加了博物館的特色。
無疑,當人們走出博物館,感受到能夠看到街道和享受陽光的自由,一定會更加珍惜自由,也一定會告誡自己遵紀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