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小暑期間正逢「三伏」的「頭伏」,2020年的入伏時間是7月16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要到了。具體到今年的三伏來說,7月16日至7月25日為初伏,7月26日至8月14日為中伏,8月15日至8月24日為末伏。
夏天的時候人們通常會出現沒有胃口的情況,特別是在三伏天的時候很多人都是常常出現不想吃飯的情況,如果你真是發現自己的反應很嚴重的話,最好記得三伏天養生應該多吃以下的幾種食物,讓你夏天可以過的更加健康。
1、黃瓜
夏天的時候吃東西應該以消暑養生為主,因為夏天的時候人們會出大量的汗,容易出現氣虛、出汗的情況,適當攝入涼性蔬菜有利於生津止渴、除煩解暑、清熱瀉火、排毒通便。黃瓜就是涼性蔬菜中的代表,它含水量高,又兼具高鉀低鈉的特點,適合夏天人們大量出汗後補充水分及流失的無機鹽。
2、鯉魚
夏季氣候溫熱潮溼,適當喝些鯉魚湯,有助於祛溼開胃、利水消腫。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鯉魚富含優質蛋白、礦物質和維生素,極易被消化吸收,包括兒童、孕婦、老人在內的各類人群都適合吃。
3、木耳
黑木耳是一種非常好的素食,被稱為是素食中的肉食,木耳味甘、性平,歸胃、大腸經;具有益氣、潤肺、補腦、輕身、涼血等功效;木耳有「血管清道夫」之稱,夏天多吃點黑木耳,一方面有利於排毒通便,另一方面有涼血、增加食慾之效。
4、鴨肉
鴨肉是很多人都喜歡吃的,像是大街上買的鴨頭或是鴨脖都是非常辛辣的食物,最好不要經常吃,最好是可以吃一些清淡的食物為好,注意四季養生的人們,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俗話說得好:「防苦夏多吃鴨。」鴨肉富含人體在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養料,而且能防治疾病。凡體內有熱的人適宜食鴨肉,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乾燥和水腫的人食之更為有益。
5、薏米
如果身體裡積累了溼毒的話,最好可以及時清除,如果做不到就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疾病,薏米是清除體內溼毒的好食物,又有抗癌作用。盛夏時節陰雨連綿,空氣溼黏,很多人都會「傷暑」,這時吃些薏米粥,可以起到治溼痺、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的作用。
6、綠豆
綠豆水是三伏天養生防中暑的重要食物,綠豆亦食亦藥,可用以清熱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熱煩渴、水腫等。不過應注意,綠豆屬於涼性藥食之品,身體虛寒或脾胃虛寒者過量飲用,會出現腹痛腹瀉,陰虛者也不宜大量飲用,否則會致虛火旺盛而出現口角糜爛、牙齦腫痛等症狀。
7、酸梅湯
酸梅湯的原料是烏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老北京人很喜歡喝的就是酸梅湯了,它可以有湯消食合中,行氣散淤,生津止渴,收斂肺氣,除煩安神,常飲可祛病除疾、保健強身,是炎熱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飲品。
8、西瓜
西瓜是性味寒的食物,在夏天可以幫助人們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常吃西瓜能清火解熱。中醫提醒有些身體虛寒的人應該少吃西瓜的。
三伏天還是可以艾灸哦
來看看今年艾灸的最佳時間吧
伏前灸:2020年7月06日
初伏灸:2020年7月16日
中伏灸:2020年7月26日
末伏灸:2020年8月14日
伏後灸:2020年8月24日
2020年三伏天分初伏、中伏、末伏,共40天,具體如下:
初伏:公曆2020年7月16日(農曆五月廿六)——2020年7月25日(農曆六月初五),共10天
中伏:公曆2020年7月26日(農曆六月初六)——2020年8月14日(農曆六月廿五),共20天
末伏:公曆2020年8月15日(農曆六月廿六)——2020年8月24日(農曆七月初六),共10天
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注意事項之要專心致志和耐心堅持
施灸時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時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條移動,不在穴位上,徒傷皮肉,浪費時間。對於養生保健灸,則要長期堅持,偶爾灸是不能收到預期效果的。
2、艾灸注意事項之要循序漸進
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不要一開始就大劑量進行。
3、艾灸注意事項之防火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4、艾灸注意事項之要注意穴位的準確性
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準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5、艾灸注意事項之要防止感染
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局部燙傷可能起瘡,產生灸瘡,一定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破潰感染,要及時使用消炎藥。
6、艾灸注意事項之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7、艾灸注意事項之防止暈灸暈灸
雖不多見,但是一旦暈灸則會出現頭暈、眼花、噁心、面色蒼白、心慌、汗出等,甚至發生暈倒。出現暈灸後,要立即停灸,並躺下靜臥,再加灸足三裡,溫和灸10分鐘左右。
— 以上 —
文章來源:百度網
圖片來源:網絡
內容編輯:粉蝶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