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世界,不論是東西方還是新舊大陸,其實都很少有近代國界的概念,充其量存在軍事分界概念。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古代中國,中國的統治者自居為天子、皇帝,在皇帝眼裡,全世界都是自己的領土,自己是天下的「共主」,土地對自己來說,只有直轄和非直轄的區別——當然,如果出現南北對峙的情況,皇帝也會把對方暗中視為偽朝和亂臣賊子,不會輕易承認。
古代西方也是如此,在古代西方,皇帝和國王的區別稱謂很大,所謂皇帝,指的是「萬王之王」,而新大陸的印加帝國雖然遠離舊大陸,並且印加帝國甚至連阿茲特克帝國的存在都不知道,但是,不妨礙印加帝國的皇帝以普天下的君主自居。
在這種思潮下,近代國界概念當然不會存在了。
近代國界在中國歷史上,近代國界的概念產生,最早要追溯到康熙時代。當時清朝和沙皇俄國籤訂了劃分國界的條約,不過,即便這樣,清俄兩國君主對版圖的認知也是存在差異的:俄國皇帝知道清朝和俄國是對等的政權主體,而清朝皇帝則覺得自己高於「察罕汗」(按:系清朝人對俄國沙皇的稱呼,見清代學者趙翼的著作)一等的。
這一切,直到二次鴉片戰爭後,才讓清朝人對近代國界有所認識——不過,這個代價是沉重而且深刻的,因為大清朝廷在熟悉這個過程中,被英法俄等列強掠奪走了大片領土,迄今為止,這些領土中,有很多依舊屬於他國統治之下。
南海風雲在我國古代,領土的擴張主要由兩個層面來進行推動。一種是官方層面:比如古代華夏朝廷開疆拓土,漢武帝時代從匈奴手裡奪取河套地區就是典型,而官方擴張程度最猛的一個朝代則是被當下網友十分不待見的清朝:清朝將中原王朝丟失千餘年的西域收復回來,並且還有效掌握住了蒙古地區。
另一種則是民間層面:古代沿海百姓為了討生活,會自發去開發一些海島,而這些海島,最終也會因為形成較大的居民村落,而被朝廷納入管轄範圍——而南海群島成為我國領土,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發生的。
不過,由於古代中國地盤太過龐大,因此古代皇帝對海島不大重視:比如東晉朝廷就因為經營海南島太賠錢,從而主動放棄海南;不過東晉皇帝也因為這個荒唐主張而吃虧:盧循的天師道起義軍就是時常利用海島做自己的根據地,和朝廷周旋。清朝乾隆皇帝在位期間,也對庫頁島上出現俄國人活動的現象表示不聞不問。
因此在這個背景下,晚清時期,南海各島嶼遭到了殖民者的瓜分。而對於晚清來說,陸地疆土尚且保不住,哪裡有心情去理會一些海島?
民國初年,由於西洋列強忙著打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導致日本有了主宰遠東的機會,日本仗著其強大的實力,不斷在南海諸島——尤其是南沙群島一帶進行侵略活動,並不斷打傷我國國民。
而當時的北洋軍閥政府忙於內戰,遠在北京的大總統,更沒精力去料理這些海島,這一切,直到1927年以後出現了轉機。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隨著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統一。
相對統一的國民政府,在廣大民意的壓力下,在1935年頒布了《中國南海各島嶼譯名對照表》,並且還在當年發行了南海各島嶼的地圖,算是強調了中華民國對南海的主權。
不過,當時中華民國的海軍實力孱弱,因此事實上,南海諸島依舊在日本等列強的控制之下。
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雙方開戰不久,中方的空軍和海軍幾乎悉數被日本人全殲,海南島也隨之全境淪陷,和海南一起丟失的,還有整個南海諸島。
十一段線的來歷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之前日本所侵佔的中國領土,也應當悉數歸還中國,這其中,自然包括南海諸島。
中方在南海光復後,派遣了一支艦隊在南海進行了巡航,同時,又派遣海洋、島嶼方面的測繪專家和巡航艦隊一起,將這些海島進行重新測繪,而後,中方根據採集回來的數據,繪製了地圖,並隨之同《中華民國行政區域圖》一併對外發布。
在這張地圖上,十一段線正式出現在地圖上,並且被當時的世界各國所熟知。當時的世界各國,不論是英法美這樣的西方國家,還是蘇聯這樣的紅色國家,都不曾對這十一段線表示任何質疑,由此可見,在當時,十一段線是受到當時的國際社會承認的。
九段線的產生新中國成立後,出於某些特殊原因考慮,去掉了十一段線中關於北部灣附近的二段,自此,十一段線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九段線。
不過,由於新中國建立初期,海軍方面沒有任何基礎,這就導致了南海的防務出現了真空局面,這為周圍國家染指南海提供了真空,不過,對於南海的守護,新中國從來沒有放棄過。
比如南越南還存在的時候,中國曾和南越南就南海問題爆發過海戰,這場海戰還在後來被拍攝為電影《南海風雲》。
近年來,隨著我國在遠洋領域以及海洋基建、海洋技術方面不斷進步,南海越發受到重視,這就意味著,我國對南海的實際控制力度會不斷加強,事實上,前幾年海南省成立三沙市,就是基於這種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