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承載濃濃鄉愁 晉江塘東僑村故事多(圖)

2020-12-15 中國僑網

古厝承載濃濃鄉愁 晉江塘東僑村故事多(圖)

2017年03月13日 09:30   來源:石獅僑報   

參與互動

  塘東村位於晉江市金井鎮,東連陸地,西臨大海。在這傳統沿海村落裡,燕尾脊古厝與番仔樓交相輝映,一座座原汁原味的古建築正向我們述說著那代代相傳的故事。

  文風鼎盛人才輩出

  塘東村雖僻居海隅,卻不乏文明氣象,歷代名人輩出。最早出仕的人便是蔡纘,明嘉靖十年(1531)中舉,授官湖廣長沙府推官,後升任同知。由於他勤於職守,廉潔愛民,在嘉靖二十年辛丑(1541)吏部考績時,蔡纘以其傑出的政績取得第一名。當時泉州知府俞諮伯就在塘東立了一座拱門狀的辛丑部元坊,以示褒揚,如今這座牌坊還完好地矗立在塘東村蔡纘故居旁。蔡纘的曾孫、明末著名易學家蔡鼎也出生在蔡纘故居。這座古厝經後人歷代修葺,至今保存完好,傳統閩南磚木結構的建築,牆上有著工筆彩繪、花鳥走獸等裝飾圖案,使古厝熠熠生輝。

  踩著青石板路走過小巷,便是一座二進五開間、右帶護厝的進士第。據村民老蔡介紹,塘東人蔡德芳自幼隨父到臺灣鹿港讀書,同治十三年(1874)高中進士。蔡德芳一生多從事臺灣的教育事業,先後掌教於臺灣鹿港、彰化等地的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清廷甲午戰爭失敗後,蔡德芳憤然內渡回鄉,在塘東築室而居。歷經多年風雨,進士第雖有所損壞,但從建築上精美的石雕、木雕、磚雕構件,仍可看出當年風採。

進士第

  蔡氏家廟古色古香

  塘東人以蔡姓為主,屬青陽衍派,南宋末年,蔡氏先祖蔡我東帶領族人遷居而來,把村子建在池塘的東邊,取名「塘東」。說到村中的古厝,便不得不提東蔡家廟。

  據悉,東蔡家廟始建於明末,如今我們看到的是重建於民國元年的建築。最富有特色的要數祠堂的屋脊,祠堂採用近10米高的中脊,使屋脊顯得特別高峻,加上精美木雕的點綴,整座祠宇顯得頗為壯觀又不失古色古香,遊人路過此地都不免駐足欣賞這座古建築的魅力。相傳因為屋頂坡度急斜,當年粘瓦工人施工時都要在腰間系上保險索,以防立足不穩滑落下來。「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這句俗語中的「塘東崎」即指東蔡家廟的屋頂高斜俊俏,名聞遐邇。與東蔡家廟媲美的還有始建於清同治年間、1992年重建的蔡氏家廟。世代蔡氏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傳承優良家風。

  古厝承載濃濃鄉愁

  塘東村華僑眾多,早在明代就有不少族人前往呂宋、仰光等地謀生,艱苦創業,他們在海外發家後,回鄉建起一棟棟中西合璧的大厝,資助家鄉修建道路,造福桑梓。

  蔡本油故居是村中番仔樓裡最出名的一座,坐落於今塘東菜市場旁,這座建於1922年的建築,有著羅馬式拱券、紅磚方柱、鋼筋水泥、花崗巖,屋內既有中國風的蘭竹圖、仙鶴圖,也有西洋風的葡萄、蝶形裝飾,中西結合頗顯韻味。

  據介紹,蔡本油是塘東村著名旅菲華僑,初到菲律賓時從小本生意做起,經過20年的努力拼搏,發展成為菲律賓「糖王」。蔡本油致富後不忘本,不僅在菲律賓籌建菲律賓錦東同濟會,支持家鄉建設,還在家鄉建造了兩座樓房,一座是西式番仔樓,一座是中式雙層樓,兩樓並列。採訪中,一位剛從海外回鄉的老太太告訴記者,每逢回鄉她都要到這座古厝裡看看。家鄉的出磚入石,正是海外華僑不可磨滅的鄉愁印記。

  行走在村中,你可能還會聽到關於「國姓蛤」「國姓瓶」的故事,也可能聽到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故事……漫步在海邊木棧道上,你還可親眼目睹玉帶沙堤,沉醉在美如畫的海景之中。這座海濱僑村不僅景色美,故事也多,近來愈加受遊客青睞。(記者 胡丹揚)

相關焦點

  • 【泉州作家散文展示】「根」情懷,系塘東/葉林
    那一抹濃濃的鄉愁氤氳在心頭,揮之不去……      塘東村,這個小小的村莊,旅居國外的華僑華裔和港澳臺同胞2萬餘人,足跡遍及天下,是典型的僑村。乃是明代不少族人前往呂宋、安南等地,他們在外面掙了錢,為活躍家鄉經濟,建起那一幢幢排列有序、饒有風味的紅磚古厝及其夾雜的中西結合的大量小洋樓。漸漸地,塘東村遺存了不少古厝,形成了特有的古村落文化,且每處古厝都有著典故和特色。
  • 百年老街 古厝洋房 古老僑村煥發新生機
    青山為靠,碧海拂風,百年老街,古厝洋房。如何保護並喚醒這片熱土?各界已經開始行動—— 8月8日,奎霞村「店仔口」戲臺前,工人將村中廢棄的大石條分類、集中堆放,並重新鋪設為石板路。整治景觀,提升基礎設施,意味著奎霞正在為啟動「迎客」模式做準備。這座在歷史中沉睡多年的華僑村,等待新的生機。
  • 晉江梧林這百幢古厝洋樓 盛滿閩南華僑的鄉愁
    胸懷祖國樓距晉江市區15分鐘車程,位於新塘街道的梧林傳統村落,近年來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人尋味閩南。這裡曾有大批下南洋的華僑,他們曾回國建造了大量精美的建築,在戰爭年代他們以先國後家的報國情懷投身抗戰,部分民國時期未完工的洋樓,便是當年他們支持抗戰的歷史見證。
  • 探訪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百年古厝鄉村記憶館
    喚醒記憶鄉愁 奔向幸福小康變身鄉村記憶館,百年古厝獲新生。泉州網8月24日訊(記者 李心雨 林福龍 實習生 張心盈 文/圖)吹著海風,望著日落……晉江東石鎮塔頭劉村的村民們有著別樣的消暑方式。待到華燈初上,村裡一棟灰白色的潮汕風格古厝就成了村民們聚會納涼的好場所。
  •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紅磚古厝凝鄉愁:僑鄉晉江的「建築博物館」五店市 2020年09月01日 16:05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 晉江羅山梧桐社區有個古厝群 近20座建築各具特色
    綿綿春雨讓社區的小巷多了幾分靜謐,路人披著雨衣匆匆而過,幾處老厝前的青石板上殘留著雨水,石縫中的不知名小花,在春雨的浸潤下悄悄綻放著花朵,讓老厝多了一番韻味與沉靜。­  「梧桐是晉江華僑較多的社區,早年梧桐人便攜親帶故,下南洋謀生,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番客群』。」
  • 保護閩南古厝 留住美麗鄉愁
    原文連結:《保護閩南古厝留住美麗鄉愁
  • 晉江金井塘東村千年遺韻尤在 央視曾取景拍攝紀錄片
    ­  西資巖位於村東側卓望山的南麓,上有石佛寺,始建於隋唐時期,是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村西處有一堪稱「亞洲唯一」的觸角狀沙堤,長約1700米,寬則三五百米不等。有別於其他沿海岸線而形成的沙灘,塘東沙堤是由潮汐和風力堆成的,如一柄雪亮長劍,從岸邊直刺大海。­  沙堤「醉美」時分,莫過於日落,少不了情侶們牽手漫步的粘膩身影。
  • 紅磚古厝醉人眼 偏安一隅覓塘東 金井塘東讓微景觀變鄉村旅遊會客廳
    晉江新聞網5月14日訊  「紅磚古厝醉人眼,偏安一隅覓塘東。」2019年,由廈門嘉藝園景團隊設計的晉江金井塘東村微景觀視頻創作作品《鄉隅》,獲得了首屆泉州市鄉村文化旅遊微景觀工作營活動創作視頻一等獎。昨日,記者從塘東村了解到,目前,該微景觀作品已在落地建設中,將打造成為塘東的鄉村旅遊會客廳。
  • 泉州傳統村落之晉江梧林:閩南古建築講述南洋華僑史
    StartStopStartStop行走在梧林的石板路上,經過的每幢閩南古厝、番仔樓、洋樓都有一個華僑的故事。東南網記者 林婕 攝東南網8月28日訊(記者 謝玉妹 林婕 文/圖)如果不是聽說,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喧囂的晉江市區,還隱藏著這樣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傳統村落——梧林。
  • 年味濃濃!福利多多!這樣的花式『閩南年』……
    ▲陳金展 (攝)僑春有禧,年味濃濃聽戲趕圩、祈福禧願僑村家宴、尋味閩南 梧林閩南年正式開啟~一起探索年味兒之旅吧▲點擊圖片,放大● T-LAB榕樹下古厝咖啡快閃 ●無酒不樂,無咖不歡T-LAB古厝咖啡快閃店推出了古厝咖啡南洋下茶  X 國潮換裝旅拍套餐一棵古榕樹
  • 晉江金井鎮塘東村:巧用方寸地鄉村變模樣
    兩個多月來,歷經作品提交、方案初選、方案覆審、現場踏勘、確定方案、地塊平整、現場施工等多個環節,最終10個作品驚豔出爐。 值得一提的是,整個過程黨員、群眾分為10組,與40多人的大學生團隊一起動手參與創建。
  • 醉美村居 ▎留住鄉愁 造福桑梓——晉江首屆醉美村居特輯
    值此晉江「兩會」召開之際,晉江經濟報、晉江新聞網今日推出《晉江首屆醉美村居》特刊特輯。用筆和鏡頭記錄晉江首屆醉美村居在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改造、發展村集體經濟、創富造福百姓、留住鄉愁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圖文並茂與廣大市民分享晉江最具特色的村居建設成果,共同留下最美的村居記憶。也希望藉此能為晉江各村居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經驗借鑑。
  • 福建晉江鄭煥彩僑宅 見證民國愛國愛鄉僑領童年
    ­  古厝沐浴在餘暉之中,如詩如畫。­  燕子須歸巢,人也要落葉歸根。閩南僑鄉有千千萬萬的遊子在外漂泊,在這些老華僑的心中,燕尾脊就是家鄉的一抹剪影。處於(晉江)五店市入口處的一座僑宅厝身稍低於路面,因而屋簷上的燕尾脊更加突顯。­  此僑宅的主人乃池店清濛村旅菲華僑鄭煥彩,是民國時期著名僑領。他自幼在鄉塾讀書,光緒年間奉父命前往菲律賓,在當地讀書一年,其父以「父子不責善」,讓他進到別人的布莊當學徒。白天他拼命工作,夜間又努力學習西班牙文,不久便精通西文,熟悉商務。
  • 百年古厝傳家風
    ■本報記者賴香珠李想通訊員黃寶佳石倩雯文/圖    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佔地600多平方米、130年歷史的「下新厝」,搖身一變,成了「家風記憶館」。昨日,眉山家風記憶館揭牌,正式對外開放。    眉山鄉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家風記憶館通過盤活閒置古厝,整合了眉山鄉得天獨厚的閩南古厝、田園風光、家風文化、紅色旅遊等資源優勢,不僅保護了鄉村旅遊的「鄉愁」特色,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還是眉山良好家風的延伸,將成為一個發揚傳統文化、黨風廉政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移風易俗教育的新基地。
  • 晉江安海曾埭村古厝房頂上長了一棵30多年大榕樹(圖)
    近日,記者走訪晉江安海曾埭村時發現,一古厝房頂上竟然長出了一棵大榕樹,這不得不讓人稱奇。30多年大榕樹「趴」在古厝房頂  在現場晉江新聞網記者看到,這是一間面積約十幾平方米的一層單間,此時已經破敗不堪,周邊雜草叢生,無人居住。
  • 福建漳平:一個濃鬱的鄉愁情結在古厝裡凝聚
    自2017年開始修繕保護,歷經四年的努力,現已面貌一新,十分壯觀,古厝換新顏。修繕後的觀音厝煥然一新更讓人驚喜、驚訝、驚嘆的是,在古建築觀音厝裡,由鄉賢章汝先教授與鄉親們一起創建了一個鄉愁記憶館。這個鄉愁記憶館由鄉賢章教授個人出資,鄉親鄭偉明負責收集購買,歷經三年多,到目前為止共收集購買有六百多件,其中部分是鄉親自發捐獻的,現全部收藏陳列在觀音厝八間展室裡。
  • 閩北大地:古厝帶著鄉愁記憶醒來
    探索從碎片化保護走向集約式保護之路從南平市區沿國道車行一個多小時,來到巨口鄉北坑村。這個村全村為黃姓,是南宋教育家、理學家黃幹的後裔。為推動古厝土厝鄉村遊,村口那座古厝已修葺一新,並改造成為遊客服務中心。入門處顯著位置,掛著刻有習近平總書記《〈福州古厝〉序》的紅色牌匾。
  • 福建晉江:閩南古厝的煙火「夜生活」
    視頻|探訪晚間的晉江五店市 新華社 福州8月11日電(記者鄧倩倩 趙雪彤 褚萌萌)夜幕降臨,南方大地逐漸散去暑氣。位於福建晉江的閩南歷史建築群五店市傳統街區中,喧鬧聲漸起,初上的華燈將紅磚古厝點亮。
  • 東園鎮東寶村:一座鄉愁館的「眾籌故事」
    如今,老房子修舊如舊,還辦成了鄉愁館,參觀的人日漸增多,日子過得熱鬧有趣。」近日,在東寶村鄉愁館內,鄭水海老人樂呵呵地說。東寶村歷史悠久。近年來,該村圍繞「田園·家園·鄉愁」主題,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同時推進土地流轉促使蔬菜規模種植,成為龍海市村級創建富美鄉村的典範。2014年,該村實現人均純收入13860元,村財收入65.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