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關千年古道隱秘玉

2020-12-14 原諒我愛鞋如命25

藍關千年古道隱秘玉

張小會)

藍關古道暗玉

--劉家樂先生

(原文)正文張小會

大梅秦嶺,戰國時期有一個地方秦置藍田縣,因為玉之美叫藍,縣裡產美玉,故名藍田。在藍田的藍色山口,有一位樸素而壯麗的農民畫家劉家樂先生。

劉嘉樂是一位有實力的畫家,筆名道成,生於藍關古道大火寨村,1973高中畢業,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函授。陝西藍田是著名的花鳥畫家,擅長寫意花鳥牡丹,梅蘭竹菊,山水。

他從小就學習國畫和書法,他的父權制是宋元,石濤,八大山人,他深受前人齊白石、王雪濤、肖煥等大師的影響,經過幾十年的艱苦研究,他終於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現為陝西省西安市藝術協會會員,盛唐西安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西安中國畫院院長,國際美術聯合會理事,西安交通大學東方管理研究院特邀畫家,研究員西安新聞媒體畫院,陝西終南老子文化研究院畫家特邀。

作品《風清氣正》被中央黨校收藏。

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全國政協兩會介紹了「人民藝朮家」這個稱號。

在四川汶川地震中,他捐贈了相當於20萬元的畫作,並被陝西慈善協會授予愛心大使榮譽稱號。

中國各大報紙、雜誌的網絡平臺上經常可以看到繪畫作品。

有藍田古往今來名人,如王維、韓幹、劉宗敏等。我通過西安學院認識了劉嘉樂先生或著名書法家劉志英,那是第一次的會議,他身高在平均水平以上,黑黑的,戴著長舌帽,相貌平平,不善於說話,我沒注意到,他敷衍了事地打了個招呼,就分手了。過了幾天,沒想到在微信書畫圈看到劉嘉樂的牡丹作品,這讓我很震驚,人不能以貌取人,海水也不能測量,真的,真人不露臉,外表也不是真人!

劉嘉樂先生的牡丹《花開富貴》,《紫氣東來》,《吉祥和諧》花朵大而飽滿,華麗,雍容華貴,顏色合適,富貴花碎紙,活色生香,值得花中之王。屏幕層次感,三維特強,布局嚴謹,主題鮮明,開合自如。一幅好畫不是一幅畫一幅畫,而是一幅充滿生機、力量強大、富於和平魅力的圖畫。

於是在春意盎然的春天裡,桃花柳綠行軍,乘著春風,沐浴在暖陽一路奔向秦嶺,去劉嘉樂老師的精神仙境。

下車後,可以在鐵門一側看到西安書畫院藍關書畫基地的牌子,你走進小院,來到工作室,書桌上有墨梅點,畫筆、顏料、牆上和畫架上掛著不同的畫作,相框上掛著名人照片,還有一張桌子上放著一堆紅色證書和獎章,還有兩幅棗紅根雕,上面寫著金根和啟蒙兩個字。在這一摞榮譽證書面前,他並不驕傲,但仍潛心鑽研,過著平淡無奇的生活。他說:「咱就是一個普通農民」。就這樣,劉嘉樂先生在書畫藝術中保持了人生的低姿態,保持了沉靜內斂、謙虛穩重、淡定辛勤耕耘。

當劉家樂先生來到他的內院時,門的一側隱藏著幾十棵高大的翠竹樹,在竹子下面,有一些帶有圖案的秦嶺小石頭,一盆野生的蕙蘭,一個小石磨,一口井,在井邊的小石桌上,有一塊很有靈性的秦嶺畫像石。石頭到黑守白,圖像就像一個女孩坐在她的膝蓋上,腿上拿著一朵花欣賞。多棒的石頭啊!殊不知,經過幾百年的穿越,帶著秦嶺的精神在這個院子裡。幾步之遙就有三小塊菜地,青菜、萵苣、大蔥,還有牡丹在田地邊緣發芽。裡面是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乾淨整潔。茶几上的黃褐鶴鳥根雕生動細緻,足以看得清他的咽喉和舌頭。古人云:「藏石者富貴,玩石者常樂」劉老師你在這裡有太多的精神東西,難怪你的作品這麼好!我跟著劉老師來到樓上的陽臺。果然,陽臺上裡有三顆秦嶺的石頭,一種是圓形的石頭和統一的布滿,上面有超過一英寸長的小生物和昆蟲。一種是不規則扁矩形,這個石頭基於白守黑,他的圖案是一條黑魚,嘴、眼睛和鰭尾各不相同。第三塊怪石是最有價值的一塊,劉老師說:「你看這塊石頭,中間是不是有條紅褐色拖著尾巴,昂首的大蛇?」我過去仔細看了一下,但是我生來就害怕昆蟲,所以我匆忙跳開,劉老師說是蛇化石。我說劉老師你知道石頭的意思,石頭不會說話最可愛,因為脈搏不能說話的心情讓人感到遺憾!

劉嘉樂的書畫作品不錯,關鍵是他紮根和山水的大自然,連接著天地的靈氣。正如人民的作家柳青,他紮根也在人民之中。有人說你現在的狀況更好,西安有一個工作室住在大城市,他微微一笑,眼睛裡充滿了溫暖的光芒:「住在那裡感覺不舒服,散漫慣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劉家樂先生更像這樣,他用清水洗心革面,用山泉泡茶,保持清新自然、古樸寧靜的庭院,享受歲月的紅塵,忘記浮華時光玻璃,在迷人的……中陶冶自己的心靈

劉家樂先生喜歡畫竹子,他喜歡竹子的挺拔、優雅和開放的高雅感覺,並體驗常青四季。他用強度、虛擬實境和墨的變化來描述表現竹葉的層次,竹竿和竹節的硬骨,以及整幅畫的魅力。一部好作品就是通過事物的形象來表現某種精神實質。樸實圓潤,純真雅,這不正是劉嘉樂人生的寫照嗎?

參觀完劉老師仙居後,他帶我們到了蘭關古道。

作者簡介:

清風明月(張小會)陝西長安人,陝西散文學會會員,長安作家協會會員,出版《超越夢想》,他的作品經常在報紙、雜誌和各種網絡平臺上發表,他喜歡種植花草和詩意的生活。

相關焦點

  • 穿越絕美藍關古道,來一場千年文化之旅
    文/林小春 藍田境內的藍關古道上午8點,文化考察活動成員一行在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愛故鄉文學小組組長馬曉毅的帶領下,從藍田薛家山處的盤山公路驅車進入藍關古道。藍關古道是秦嶺崇山峻岭間一道雄渾的的自然人文景觀,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更是家喻戶曉
  • 穿越絕美藍關古道,來一場千年文化之旅
    藍田境內的藍關古道早在商周時已有雛形,歷史上藍關古道既是防衛來自東南威脅的最後一道關隘,也是爭奪天下,發兵東南必經的第一要塞,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  上午8點,文化考察活動成員一行在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效東、愛故鄉文學小組組長馬曉毅的帶領下,從藍田薛家山處的盤山公路驅車進入藍關古道。
  • 去感悟自然與歷史相結合的藍關古道
    而位於西安北麓的藍關古道,不僅可以感受自然的美,還可以感受古人的路途,與那一股淳樸之風。藍關古道位於西安市藍田縣境內,從嶢山到藍橋,經過七盤道,亂石岔,蟒蛇灣,雞頭關,六郎關等地。綿延起伏20多千米,多處遺蹟至今猶在,古道在西周便有雛形,秦一統天下之後,大修馳道,藍關古道便是當時通往荊楚的險道,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意義。
  • 千年古道看千年 雪擁藍關馬不前
    秦嶺古道在政治、軍事、經濟諸方面發揮過重要作用,遺留蘊涵豐富的歷史積澱。著名的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義谷道等古道。很多古道在時間的長河中,已經消失,或者少有人問津,更別提能開車旅遊的了。但在西安藍田附近,卻有一條能輕鬆到達也能開車上去的古道——藍關古道。
  • 楊博/在藍關古道,於秦始皇韓愈一約
    仲夏時節,西安城東南的藍田縣城依舊悶熱,應藍田文化研究專家張效東老師邀請,參加了這次藍關古道文化之旅活動。一時不見了山下的混沌溼熱,好似來到了另一清涼世界,眼前除了一幅幅青綠山水畫卷以外,張老師滔滔不絕的講解 使我們對人文傳奇的古道有了更深的了解。 來藍關古道,人們首先都會想起一首詩,那就是當年韓愈名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 探訪藍關古道
    一直耳聞藍關古道,而且從進出口也路過過多次,皆因為路太窄而放棄。今年聽說道路加寬,車輛輕鬆錯車,於是在這個秋葉紅遍的季節,攜父母同遊藍關古道。藍關古道的出名,皆因唐宋八大家的韓愈寫過一首詩《左遷藍關示侄孫湘》,其中最著名的是這兩句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寫出了古代藍關古道的艱難險阻,更寫出了秦嶺藍關古道的雄偉壯闊,優美的詩境令我十分嚮往,今天從藍田薛家村起步,一路攀登,道路曲折,堪稱山路十八彎,進入山脊後,道路平緩,在山梁上緩慢前進,一路上風景無限,特別是層林盡染,分外妖嬈。
  • 藍關古道 秋色宜人
    10月28日,藍田縣藍關古道,煙雨濛濛,秋色宜人。一條古道,串起四季,如今迎來了最美的時節,落葉遍地,滿目金黃,獨特美景盡收眼底。藍關古道,古稱「青泥嶺」,因之也把古藍關稱為「青泥關」。藍關古道雄偉險峻,氣勢吞雲變幻。唐皮日休曾在《藍關銘》中描寫:「天輔唐業,地造唐關。千巖作鎖,萬障為栓。難圖其形。莫狀其秀。雙扉未開,天地如鬥。軋然副啟,人濟入濟。似畫秦國,鋪於馬底。險不可侵,惟王之心。矧夫茲關,獨可規臨。」現在的藍關古道,是戶外運動者的天堂,從縣城南藍關鎮薛家村上嶢山,17.5公裡蜿蜒曲折的盤山公路到藍橋,車遊山間,如在畫中行。
  • 攬勝國內景觀:藍關古道,藍橋,秦嶺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藍關古道,藍橋,秦嶺。在藍田縣境秦嶺山中。藍關古道指藍田縣城南登曉山、上七盤,經亂石岔、雞頭關、鳳子門、六郎關、十二錚坡,到藍橋關而過秦嶺至商州牧護關、黑龍口等東南各地。秦、漢、唐歷代通過此古道之行旅商賈、文人學士、僧侶尼道、軍旅戎馬,比比皆是。秦穆公二十五年,派兵經藍關,過武關(今陝西丹風縣)而行兵東南,佔據江漢流域。秦始皇第二次出巡東南,去時出漁關,回時由雲夢、南郡,進武關,過牧護關,由藍關回鹹陽。沛公劉邦亦取道武關、藍關古道,繞曉山,逾籤山,擊秦軍,在籤山下殲秦守軍主力,人鹹陽,終成帝業。
  • 冬季踏雪 重走藍關古道 探尋韓愈足跡
    自古以來,秦嶺南北兩側的人們,為了相互的交往和物資的流通,不得不翻越艱險高大的秦嶺,也在秦嶺各處開闢出了不少有名的古道。例如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等。雖然秦嶺山脈貫穿南北的古道很多,但是還沒哪一條古道能像藍關道這樣被「一個人的符號」代替。
  • 【藍田文化研究】連載——藍關古道考述 (張效東)
    它北起鹹陽,南極荊楚,是秦統一六國後修建的九大馳道之一,秦時稱「武關道」,唐以後稱「商山道」或「商州道」,也有以「藍商道」、「商於道」(指商州至河南內鄉柒於(wū)鎮)代稱的。藍關是這條驛道上最著名的一道要隘,因了韓愈的一首「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詩而名貫古今。近年來遊客絡繹驅車或徒步前來藍田遊覽的一段藍關古道,是在嶢山(也稱蘆山、青泥嶺)梁上循秦楚古道路線新修築的一段鄉間公路。
  • 雪擁藍關 古道的美麗傳說
    藍關古道 藍關鎮藍關古道歷史上藍關古道既是防衛來自東南威脅的最後一道關隘唐代大文學家韓愈被貶潮州,途經藍關時留下「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至今仍膾炙人口。藍關古道早在商周時已有雛形。秦統一六國後,大修以鹹陽輻射天下的馳道,藍關古道是當時通往荊楚的東南馳道上最接近鹹陽的一段險道。
  • 藍關古道欣賞宛若仙境的雲海,難得的一次相遇天氣,震撼的陶醉
    地處藍田縣境內的藍關古道,是由藍關鎮火燒寨村到藍橋鎮間的一道綿延起伏的20公裡山嶺通道,山崇嶺險,是中國最早的古道之一,是古代發兵東南的第一要塞,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次南巡中,有兩次是經過藍關古道,在唐代,藍關古道也是被貶官謫臣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當年,韓愈被貶廣東潮州時曾途經這裡,留下了膾炙人口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著名詩句。
  • 藍關古道,斜陽若影。
    古道斜陽-一路穿溝過嶺,行車在單向單車道的、蜿蜒在山脊近二十公裡的藍關古道,即緊張又興奮;這裡,好多的路段,左邊山溝,右邊懸崖,大多數地方,沒有會車的餘地;從古道入口的藍田縣藍關鎮薛家村、進村口小路,到古道出口的藍橋鎮頭
  • 終南尋幽:探訪藍關古道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估計是所有過往歷史長河中,對藍關古道描寫的詩詞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詩詞。詩中的藍關就是過去的這條古道據說早在商周就有雛形,秦統一六國後,大修鹹陽輻射天下的馳道,出鹹陽城經灞橋到藍田,再有藍橋經新店子、牧護關、黑龍口、麻街嶺入商洛,在出武關到達秦嶺東南乃至楚湘諸地,這是藍關古道全程路線。
  • 千年古都常來長安|雲迎水送走藍關
    雪擁藍關馬不前。」唐元和十四年,詩人韓愈因觸怒皇帝被貶潮州。行至藍關時,黑雲壓頂,風雪大作,就連馬兒似乎也眷戀著家鄉,不願再往前走。看見如此情形,大半生宦海沉浮的韓愈悲從中來,提筆寫下了這首《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藍關古道北起鹹陽,南極荊楚,是秦統一六國後修建的九大馳道之一。而作為藍關古道要隘的藍關,並不是一個具體關口,而是由東西長30裡的嶢山梁上3個關隘構成。
  • 20201025獨自騎行~追憶在古道藍關
    周天,不再想進山看紅葉,遂決定騎行藍關古道。先從魏寨那裡的滻河大橋上白鹿塬,然後再下藍田,再到薛家村的藍關古道起點,上行,翻山越嶺,最終從344國道的藍橋鎮下來,再沿環山路,雁引路回家。這還是白鹿塬上往下拍的河谷從藍田薛家村開始,開始拔高藍關古道
  • 重走藍關古道,發現一首白居易的詩
    前兩年曾自駕過一次藍關古道,衝著韓愈「雪擁藍關馬不前」的名句去的。當時的感受是:路陡彎多也就罷了,但太窄了,遇到對向來車就很麻煩。今天又跑了一趟,驚喜地發現道路加寬了一點,會車方便多了。推薦大家有空時可以來感受一下。
  • 西安周邊一日遊:山路盤繞,藍關古道
    藍關古道: 一般稱之為「武關道」又名「商山路「, 春秋戰國 時開闢,原本是為了 秦楚 相互爭奪的需要,以「武」字名關、名路,起自長安,經藍田、商州,至河南 內鄉 、 鄧州 之間道路的統稱。從它的歷史性便可以看出來,這是一條軍事棧道,這一功能性便決定了它是一條崎嶇難走的道路。
  • 藍田發現古棧道遺址 屬於「藍關古道」一部分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從古詩中可以想見古代藍關道的崎嶇艱險。近日,西安市文物工作者在藍田縣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處古棧道棧橋遺址,認為其應屬藍關古道的一部分。這對認識藍關古道的歷史狀貌提供了一定實證。   該遺址位於藍田縣藍橋鄉窄峪口河道兩岸,東南距藍小公路500米。
  •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藍關馬不前 藍關古道今又飛雪漫天
    歷史上藍關古道既是防衛來自東南威脅的最後一道關隘,也是爭奪天下,發兵東南必經的第一要塞,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五次出巡,有兩次經過這裡。歷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統治者,無不把藍田視為溝通秦嶺南北,促進東西經濟、文化、商貿交流和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