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的時候,上海是最先實行垃圾分類的,據報導,上海人快被垃圾分類整瘋了,總是分錯,據說還有專門的人盯著檢查,其實,也難怪,畢竟在垃圾的回收上,中國人隨意了幾十年,一直都是把垃圾隨手丟得哪都是,即使在自己家裡,也是一個袋子裝了所有的垃圾,可回收的,不可以回收的,還有生活中的廚餘垃圾統統裝在一起,然後倒掉。
初看起來我們是省事了,但是,所有的垃圾混合一起,都當作不可回收垃圾處理,一方面增加了垃圾處理的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增加了對大自然的汙染,無論是填埋、焚燒還是堆放,一方面增加對大自然的汙染,一方面佔據大量的空間,還不利於可回收垃圾的二次利用。
基於以上分析,到日本也就格外注意日本人的垃圾分類。
1、日本國民的公共意識:
在日本,特意留意了日本的公共衛生,無論是街頭裡巷,商場、超市,還是旅遊場所,地面永遠是那麼乾淨,看不到一張紙片,就連隨意慣了的中國人,也變得那麼富於修養。
商場內的垃圾桶都明確地標著可放入的垃圾種類,不認識日文的朋友都會掀開垃圾桶看看是否符合垃圾類別,才會將垃圾放入。
其實,在日本豈止是看不到隨意而丟的垃圾,地上也永遠見不到痰跡,聽不到狗叫,也看不到一條不栓繩子的狗,而且更驚奇的是,你居然聽不到一聲汽車的喇叭聲,也看不到開車時隨意變道的司機,就連堵車了,司機也只是在靜靜等候,絕不會在每條車道間亂竄,當然,也不會隨意佔用應急車道。
聽司機導遊講(我們的司機導遊是早年移民日本的中國人),在她居住的小區,平日裡最怕打擾到鄰居,人們都是把不打擾鄰居作為自己的行為處事的準則。
2、垃圾分類這樣分更科學
在日本民宿住了7天,生活的垃圾自然不少,日本的垃圾是分類回收的,7天裡收了2次廚餘垃圾,收了1次可回收垃圾,但是,卻絲毫沒有覺得垃圾分類有多麼麻煩。
在每一個日本家庭都有3個垃圾桶,分別貼了可回收垃圾(塑料瓶)桶、可回收垃圾(易拉罐等)桶、廚餘垃圾桶,每個桶裡都套有塑膠袋,每丟掉一次垃圾都是放在相對應的垃圾桶的塑膠袋裡,所以垃圾的類別也就自動分好了,塑料瓶子都是需要將外面的標籤撕下來了,方便回收後的二次利用。
然後按照收垃圾種類的日期,將垃圾袋放到房子門口,便有專門的工作人員自動收走了。
日本家庭的廁所裡都沒有垃圾桶,如廁時用過的衛生紙都是扔在馬桶裡,水一泡就自動降解了。
垃圾分類,這樣分是不是很科學?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