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失其鹿,群雄並起,天下共逐。唐國公李淵以晉陽之地,關隴貴族為後盾起兵。
公元618年,長安稱帝,建立唐朝,至朱溫907篡唐,享年289年。
唐王朝幾近三世紀,影響深遠,威名遠播。在那個繁榮昌盛的時代,每個人都盡情的活著。289年間,無數個詩人活躍在這個時代,給文化史留下一座又一座豐碑。
建國之初,漢地未平,南徵北討,名將輩出,詩人卻寥落無幾,建國幾十年後,初唐四傑先後登場,拉開了唐詩的序幕。
初唐詩風仍留有齊梁的浮豔,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一改詩壇往昔浮豔之風,成為唐詩新舊之交的重要人物,被後人稱為「初唐四傑」,他們給唐詩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擴展了以往狹窄的詩歌題材。
公元647年,烏傷城北駱家塘村,村外有一口池塘,每到春天,塘邊柳絲飄拂,池水清澈見底,水上鵝兒成群,景色格外迷人。
駱賓王那年他七歲,七歲時在池塘邊寫的詩到現在七歲的小孩子都會背,那就是:「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唐朝是盛產天才,神童的年代,兩年後呱呱墜地的王勃,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讀顏師古注的《漢書》,作《指瑕》十卷糾正其錯;十六歲幽素科及第授官,成為朝廷最年輕的命官。25歲寫下了名傳千古的《滕王閣序》。
情深易壽,慧極必傷,王勃和駱賓王也許被上天嫉妒。
公元676年的冬天,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當唐高宗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不禁拍案叫絕,高聲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左右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天才與時運,把王勃推上了「初唐四傑」頭把交椅的位置,卻馬上就因為《鬥雞賦》和私殺官奴連跌幾跟鬥,不但賠上終身的仕途,父親也被貶到偏遠的交趾做縣令,王勃到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寫下了《滕王閣序》令在座拍案叫絕,席別之後,驚悸溺水而亡。這一年他才27歲。
駱賓王雖然天生聰穎,但幸運之神卻很少光顧他,駱賓王天生一副俠骨,專喜歡管閒事、打抱不平、報仇、幫痴心女子打負心漢。參加科舉考試,結果卻是名落孫山,直到有一天遇到了道王李元慶的賞識,才算擺脫了困境。公元683年武則天當政時,在憤怒情緒的指引下,以一篇 《代徐敬業傳檄天下文》 而轟動大江南北。其中「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這些句子,竟讓被罵的武則天都稱讚起來。
徐敬業兵敗被殺後,駱賓王下落不明。
王勃溺水而亡的這一年,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聲名鵲起,世人都喜歡四排組隊,與李嶠、崔融、蘇味道組隊吃雞組合被稱為「文章四友」,杜審言曾經說:"比文章,屈原、宋玉寫不過我;比書法,王羲之得跟我學。"自負如此,大唐風韻初顯於這組合,雖說,那時的他們還有著舊日宮體詩的樣,卻也在詩律和詩藝的研練上悄悄有了變化,他們為唐代近體詩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他的五律《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被明朝的胡應麟讚許為初唐五律第一。
公元659年,越州永興,得益於京杭大運河,越州之地也由不毛之地,漸漸繁榮起來。煙花三月,春風拂綠,浙江歷史上第一位有資料記載的狀元,就降生在這個地方。
公元695年,一個浙江人高居三甲榜首,好像也是唐朝大詩人裡第一位狀元郎。賀知章,人如其名,年少知文章,年少成名,他生性曠達,愛談笑,好飲酒,又風流瀟灑,為時人所傾慕。
當時附近幾個文採比較好的過來找他組隊,也是四排。他們分別是與張若虛、張旭、包融並稱「吳中四士」;
八十多歲的時候遇到初來長安的小年輕李白,雖然他倆差了幾十歲,卻成為忘年交,即贊為"謫仙人也",甚至慨然解下身上佩戴的金龜袋來請李白喝酒,由於喜歡喝酒,身體變化很大,以至於86歲告老還鄉時還發出感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在賀狀元出生的兩年後,又一位詩人粉墨登場。
陳子昂幼而聰穎,少而任俠,年十七、八,尚不知書。後因擊劍傷人,始棄武從文,慨然立志,謝絕舊友,深鑽經史,不幾年便學涉百家,不讓乃父,他的詩風如刀劍般凌冽,一掃六代之纖弱,直抵建安風骨。在賀知章高中的後一年,公元696年,契丹叛亂,陳子昂隨武攸宜出徵,參謀軍事。武攸宜輕率出兵,致使前軍陷沒。陳子昂一再熱情進諫,激怒武氏,將其貶為軍曹。陳子昂一怒而登薊北樓,想起燕昭王築黃金臺,化悲憤為千古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總共就四句,引來一千多年無數讚嘆。在初唐到盛唐詩風發展轉變的過程中,陳子昂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時人和後人都給了他很高的評價。
「吳中四士」 咱們比較熟悉是賀知章與張若虛,擅寫詩,張旭擅書法,詩也不差,包融所留詩較少。張若虛很有意思,他老家是揚州的,
唐中宗神龍年間,他就挺有名了,《全唐詩》不但詩作散佚,而且生平事跡、生卒年代、字號全部不詳,可能信奉道教,神龍見首不見尾只知道大概是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說不上高產,但趕上了唐朝去舊革新的時代,
一首獨具韻味的《春江花月夜》名傳千古。
聞一多說:《春江花月夜》"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足以孤篇蓋全唐,所以說量產不如質產。
大浪淘沙,有多少人事,就此隨波而逝。
712年,宋之問去世。
713年,沈佺期去世.
這是兩位並不十分出色的詩人。然而,他們以及文章四友,被後世稱為絕、律詩體的奠基人。唐詩若無絕、律,至少減色一半;唐詩能有絕、律,沈宋功不可沒。
大唐帝國至此也走了他的前95年了,詩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大唐還沒到達頂峰。
公元712年,杜審言的孫子杜甫出生,開始了他命運多舛的一生。
公元713年,唐玄宗李隆基改年號為開元,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天下大治。
盛唐拉開序幕。
這一年,孟浩然24歲,李白,王維比他小一輪,才滿12歲,高適11歲,尚無人知。
公元718年,張九齡被召入京。從此,逐漸開啟了他名相的一生。
二月,張說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四月赴任。孟浩然仍然在襄陽城中,作詩慨嘆清貧和失意,渴望有人向皇帝引薦。
張九齡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雅,風度不凡。即使被誹謗排擠,遭貶荊州長史,寫出的詩仍然風致楚楚。在唐代詩壇上,他是繼陳子昂之後,力排齊梁頹風,追蹤漢魏風骨,打開盛唐局面的重要一人。可以說,他以其詩歌創作和政治地位,影響了一代詩歌的發展。
《望月懷遠》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孟浩然相貌儒雅,風神散朗,寬厚大度,慷慨豪邁,常解人之難,救人於困,日常以文學、交遊為要務,才華橫溢又通人情世故的他,卻未能趕上開元盛世的官場,他一生都是布衣,身不在官場心卻在,39歲以前,他想要求取功名、渴望及第的心情,比誰都來得迫切。他一再地幹謁公卿、結交名流;一再地打聽、接近皇帝,希望面見聖顏。這樣的機會終於來了。39歲那年,他終於在張說府中偶遇玄宗,玄宗讓他作詩,他念起了《歲暮歸南山》,裡頭有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當場拉下臉來:「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明主拂袖而去,詩人呆在當地。孟浩然終於絕望了。從此他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寫出了很多這樣的好詩, 也讓基友遍天下的李白,心中有一個最割捨不下的人。
孟浩然的詩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後人把孟浩然與盛唐另一山水詩人王維並稱為「王孟」。
王維本身就是個傳奇。他出身好,顏值高,「妙齡潔白,風姿鬱美」,典型的高富帥。最要命的是還聰明,19歲中舉,21歲中狀元;待兄弟有如手足,待妻子一往情深,待同僚真誠寬厚。對了,他還多才多藝,詩、書、畫、樂俱可稱為「大家」者,當時僅王維一人而已。蘇軾曾贊他「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唐詩那麼多,琴曲那麼多,能夠流傳下來、經久不歇的,也就只有《陽關三疊》而已。一唱三嘆,何等傾動人心!後世的人們訴說相思,張口就來他的「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看到花落,就想起「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出去旅行,也一直記掛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安史之亂的偽官生涯和官場起伏後,他向佛教尋求了安慰,生活簡潔素淨,他以畫家的眼光,音樂家的聽覺,詩人的感覺,佛家的心態來看人生百態,留下了一系列頗有禪意的詩作。
公元724年,王維在已經在官場打滾幾年了,賀知章口裡的「謫仙人」李白正意氣風發地從蜀地出發,準備漫遊天下並幹出一番大事業來,從此這位「天上謫仙人」再沒有停止過匆忙的腳步。終其一生,他都在漫遊的路上,從24歲出蜀,到62歲臥病。一路走,一路寫,一路結識各路人馬,一路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的才華眾所周知,被世人稱為「詩仙」。他詩劍雙絕,李白的才華是「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或許盛唐的富饒、開放與包容,給了李白最大的助力,他性格豪邁,熱愛著大唐的山河,一生都在遊歷之中,遊蹤遍及南北,看著壯麗山河,他寫出了豪邁奔放、清新飄逸的詩,每次讀他的詩都覺得胸中之氣坦蕩蕩。他的一生雖有不得志,卻始終活得自在灑脫,與盛唐的大氣一脈相承,他的詩,是唐詩中一座豐碑,高山仰止。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創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後人難及的高度。
當然他也有傾慕的人,除了「吾愛孟夫子」的浩然兄,還有一個讓他自嘆弗如,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題詩,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我們總覺著,李白看到這詩的時候,崔顥一定已經是白髮蒼蒼,而李白正年少青春。其實崔顥比李白還小著3歲。
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當他登上黃鶴樓時,被樓上樓下的美景引得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樓上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欣賞他,嚴羽也一樣。嚴羽直接在《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公元730年至734年,契丹及奚族叛唐,唐與契丹、奚之間戰事不斷。崔顥19歲中進士那年,另一個19歲的年輕人,也在朝著自己的夢想出發。這青年懷揣著報國的熱枕,十幾年間幾次北遊薊門和幽燕,希望效力軍營。
大唐帝國不單單表面文採風流,更多的是有強大的實力,典型的脫衣有肉,穿衣顯瘦。
當時長安有很多城門,西北方向有一個城門叫「開遠門」。無數商人旅客和前往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軍隊都將從這裡啟程,因此,朝廷便在「開遠門」設置了一個裡程碑,碑文由唐朝著名書法家虞世南親筆書寫。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碑文內容:「西去安西九千九百裡。」這是在安慰商人旅客,這裡到西疆並不遠,只有9900裡,還不到1萬裡,並沒有「萬裡長徵人未還」這種事情。實際上,唐朝就是通過這種低調的方式,誇耀自己地圖廣闊、國力強盛。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誕生了邊塞詩人。盛唐之際邊塞詩達到鼎盛,氣象昂揚,大家輩出,代表詩人有高適(公元700年)、岑參(公元715年),並稱「高岑」,另有王昌齡(公元698年)、王之渙(公元688)等。
大唐的邊塞詩人各有特色大體可以分為幾類。一類是未曾到過邊塞而寫邊塞題材的,如李昂、崔國輔。一類是曾經遊歷過邊塞的,如崔顥。再一類就是曾在邊塞居住和任職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高適和岑參都稱得上是真正的邊塞詩人,兩人年輕時都曾遊歷過河朔的燕趙,壯年時又雙雙到邊塞從軍。
高岑二人,高適享年六十二歲,岑參享年五十五歲。高適長岑參十一歲,而比他早四年辭世,二人基本上是同時之人。
高適與岑參相互認識,但是來往不多。天寶十一年秋,八位詩人匯聚長安,同賦慈恩寺浮圖詩,岑參所賦的一首就是《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他們二人還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如王昌齡、杜甫等人。王昌齡與高適的交往,有著名的旗亭畫壁的故事流傳;與岑參的交往,有王作《留別岑參兄弟》、岑作《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並存。
但在他們兩之前,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之時,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而此時的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王昌齡絕對是邊塞詩的先驅,只是未留下太多詩稿。王之渙,
好多人對他不熟悉,但是提到「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那可是耳熟能詳,王之渙雖只留下六首詩,但他的詩大氣磅礴,短短幾十個字,就勾勒出大唐山河雄壯,氣勢磅礴,詩詞情調既有悲卻又不失其壯,可為大唐詩風之代表,自從開元五年(717),涼州都督郭知運進獻涼州曲以來,許多詩人都喜歡"涼州詞"這個曲調,而其中寫得最好的,就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當年的開元長安,又豈止有高適、王之渙、王昌齡的身影呢?只是世間的榮敗與散聚終有定數。公元744年,岑參登進士第;李白被賜金放歸;杜甫漫遊洛陽。在河南漫遊的高適偶遇李白和杜甫。此時的李白剛離開長安,正是紅得發紫的時候,杜甫則成了他的小迷弟,陪同大哥旅遊散心。李白和杜甫一見高適,也是相見恨晚,結伴旅遊,評文論詩,縱論天下大勢,好不痛快。
這一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杜甫32歲。所以,李白是大哥,高適是二弟,杜甫是老三。
公元746年,杜甫初到長安,回想長安當年的人物風流,不勝感慨,寫下一首《飲中八仙歌》。
曾經,李白與賀知章、李适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俱善飲,稱為「酒中八仙人」, 杜甫初到長安,文採並不出眾,與這些大佬相比,更是望其項背,他的光彩,並不出眾。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一場戰爭,讓很多人的命運發生了改變,大唐帝國出乎很多的人意料,戰爭形勢對政府軍很不利,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玄宗倉皇西逃。
杜甫經歷了安史之亂、喪子之痛,顛沛流離最後困窮而死。他的詩,在苦難之中被錘鍊得爐火純青、趨於完美,他死後的聲望,終於追上了他曾經仰望傾慕的李白。盛唐很神奇,有了李白這樣的浪漫主義詩人,隨手又拋出了一個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一個理想派,一個現實派,一個「詩仙」,一個「詩聖」,一起成了詩歌史上兩座不朽的豐碑。他經歷了安史之亂,懂得國家不論是興,是亡,
苦的終究是百姓,他深切的愛著大唐,愛著那片土地。他在人人歌頌太平盛世時,站出來說出那些未見的悲涼,或許他不是一個好丈夫、好父親,但你不可否認,他一定是一個好詩人、好官,即使官職不大,依然心憂天下,他看著盛唐一步步走向衰弱,卻又無能為力,只能在詩歌裡抒發出那些擔憂。
安史之亂改變的何止是杜甫,讓李白牽腸掛肚的好朋友王昌齡,大家也熟悉,「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等名句的作者,人稱「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可見其詩壇地位。但這位詩才出眾的大詩人,最終在戰亂中被小人非法枉殺,死於非命,成為了安史之亂中第一位被殺的大詩人。
二哥高適時來運轉,進士及第,然後一路高升。安史之亂爆發後,高適跟隨唐玄宗避亂成都,被授予諫議大夫。唐玄宗儘管已經退位為太上皇,但仍然昏招迭出,不聽高適的勸諫,讓諸皇子兼領節度使,永王李璘因此手握重兵,並擅自東巡,擁兵謀反。高適斷定李璘必敗,被唐肅宗任命為淮南節度使,參與指揮討伐李璘。此時李璘的軍中有一位故人李白,正在為李璘搖旗吶喊。然而,即使他知道了,又能如何呢?前線打得如火如荼,三弟杜甫卻只能在後方眼巴巴的等消息。沒過多久,杜甫就等來了二哥滅了大哥,大哥李白成了反賊,差點因此被殺。經人說情,李白最終被流放至夜郎,政治生命到此徹底玩完。而討平李璘後,高適又奉命參與平定安史叛軍,並立下戰功,先後擔任蜀州刺史、山南節度使,並進封渤海縣侯,在盛唐著名詩人裡他的官位最高,仕途最為顯赫。
安祿山攻破兩京,玄宗倉皇西逃。本來,王維想跟隨玄宗而行,可沒想到,稍一差池,竟落下了,被賊兵所得。王維有個莫逆之交,叫作裴迪。裴迪看望王維,他把樂工雷海青的事情告訴了王維。王維內心哀慟,寫下一首《菩提寺禁裴迪》。詩曰:「萬戶傷心生野煙,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葉落空宮裡,凝碧池頭奏管弦。」王維,因為安史之亂,讓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輝。
因為玄宗奔蜀,內侍團解散,其中有一名侍衛,人生軌跡因此全然改變,他是京兆韋應物,他從15歲起開始做玄宗的內侍,豪縱不羈,橫行鄉裡,很有點人見人怕的潛質。玄宗奔蜀,內侍解散,韋應物沒事幹了,居然開始認真讀起書寫起詩來,從一個富貴無賴子弟一變而為忠厚仁愛的儒者。
張繼,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詩人,因安史之亂南逃避禍,個人前途渺如塵土,夜宿姑蘇楓江,一首《楓橋夜泊》而名留青史。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若沒有這段南逃避亂的經歷,唐詩史上,便少了一頁千古留名的詩篇和詩人。
公元762年,唐玄宗的孫子李豫被宦官擁立為帝,
為唐代宗,他平亂守成,為中才之主。中唐之初,國運不景氣,詩壇也不景氣。這時期的大唐失了往日的繁華,有著戰亂後的清冷。
唐代宗大曆年間有10位詩人,他們組團打怪升級,是這時期的代表,被稱為「大曆十才子」—— 盧綸、吉中孚、韓翔、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
他們在戰亂中寄情山水,他們的詩歌很少反映社會的動亂和人民疾苦,大多數是唱和、應制之作。歌頌昇平,沒了盛唐詩人的豪放大氣,他們歌頌昇平、詠山水、稱道隱逸,詩風與往日大不同。
時光在這裡,唐帝國這駕馬車已經駛過快一個半世紀了,經過動蕩,車速已經緩緩慢下來。
就在馬車粼粼駛過768-778這十年,有一大批詩人上車。
公元768年,韓愈出生;公元772年,白居易、劉禹錫、崔護同年出生,柳宗元沒有追上他們,晚一年上車。公元779,賈島,元稹出生,年中唐的詩壇又熱鬧起來。
韓愈出生於官宦人家,幼時父親就去世,後一直跟著哥嫂生活,應試之路卻坎坷。
788年,他第一次應試失敗。
789年,第二次應試失敗。
791年,第三次應試失敗。
792年,第四次,終於考上了進士。
同年,結識了比他大十七歲的孟郊,因兩個人性格都有點不合群,而成了好友。孟郊的一生命運坎坷,因韓愈的表揚推崇,詩名大振,也順理成章的成了韓唐詩派的名士。
韓愈自此開始了為官的生涯,官場起伏不定。直到50歲,他才因參與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兩年後就因為阻迎佛骨事遭貶謫,貶到潮州,距離當時的京師長安有千裡之遙。然他的文學成就卻不低,發起古文運動這個屢敗屢戰的讀書人成為古文運動的先驅,唐宋八大家之首。主攻散文,但所寫詩亦不差,打破中唐詩壇無人之境。唐詩經大曆年間一度中衰後,在韓愈、孟郊、李賀等人筆下,展示出大變於中唐的蓬勃景觀,執著於怪奇之美。
賈島被韓愈贊為孟郊的接班人,他出生平民家庭,年輕時應舉未中,選擇棲身佛門為僧,使得整個人孤僻又冷漠,他淡泊名利,愛寫詩,常成痴,詩風冷寂,與孟郊齊名,人稱「郊寒島瘦」。
公元787年,著作左郎顧況家裡,來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他說他叫白居易。顧況看了看這個少年的名字,當場笑道:"長安米貴,白住可不大容易。"但當他讀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禁不住拍案稱絕:「你這孩子,你想住哪兒都可以!」
二八年華,翩翩少年,自此名動京城。
公元793年,劉禹錫、柳宗元進士及第,元稹明經及第。
公元779年出生的元稹,8歲喪父,自幼聰穎,少時跟著母親念書,15歲以明兩經擢第,21歲初仕河中府,25歲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詩友。二人唱和詩歌極多,還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世人稱二者為「元白」。
提起元稹,許多人都知道那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直至今日依然被無數人追捧。後人對元稹的用情多有質疑。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終身帶著「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的記憶,寫下「衣裳已施行看盡, 針線猶存未忍開」「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的感念。
與白居易同年出生的劉禹錫,他自小吟詩作賦,聰明又勤奮,19歲左右遊學洛陽、長安,頗得讚譽,22歲便中進士,當上監察御史,24歲授太子校書,可謂前途一片光明,卻因參與永貞變革被貶23年之久。
一封朝奏九重天,突然從人生巔峰跌到了谷底。二十三年以後,劉禹錫被召回。途經揚州,終於見到了同年出生、唱和已久,卻素未謀面的白居易,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寫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白居易為劉禹錫的遭遇打抱不平:「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而劉禹錫只是暢懷而飲,醉中大笑。他睥睨一切的眼神中,是否一掠而過朗州的秋雲、玄都觀的桃花?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想起桃花,就會想起崔護,因為他就是靠一首追逐桃花的詩而名滿天下的。796年及第,公元829年為京兆尹,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這些都不重要。
劉禹錫性格剛毅,有豪猛之氣,寫的詩無論短章長篇,大都簡潔明快,風情俊爽,既有哲人的睿智,又有詩人的誠摯。而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文比詩更有名,但不可否認,其詩精工密緻,韻味深長,蘇軾贊他:「所貴乎枯談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
公元805年,爆發了二王八司馬事件,滿朝重臣,竟然被宦官斥貶,被貶的官員中,就有柳宗元和劉禹錫。
九月,柳宗元被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加貶為永州司馬——名為司馬,實同罪犯,連個住處都沒有,只能在寺廟裡棲身。21歲就高中進士的柳宗元,心中的憤慨無處發洩,真真「天地間一片孤絕,不見一個腌臢英雄」。
公元810年,韓愈寫信給一個年輕人,催他上京應試。關於這個少年,在他16歲的時候,韓愈已經見過並讀過他的詩了,公元790年出生的李賀,與「詩仙」「詩聖」「詩佛」齊名,被稱為詩鬼,
公元815年2月,劉禹錫邀請柳宗元奉召回京。劉禹錫邀請柳宗元等人去京城裡的玄都觀看花。觸景生情,劉禹錫隨意作《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詩中唱道: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詩的後兩句是開玩笑的話,他譏諷那些靠排擠自己得到提拔的朝臣,「語涉譏刺」,輕蔑那些新貴象滿園桃花一樣,不值一顧。沒想到這激怒了憲宗和舊派朝臣,在京城引起了一場風波。於是,這首詩一出來,劉禹錫再次被光榮下放。他何嘗不知道後果,但揭露了這些人醜惡的嘴臉,也算大快人心,又樂呵呵地上路了。
李賀。在韓愈的全力提攜下,這年冬天,李賀參加河南府試,一舉獲雋,年底即赴長安應進士舉。可沒想到,妒才者說:父親名字中有個「晉」字,與「進士」的「進」犯諱,兒子終身不能考取進士。儘管有韓愈據理力爭,但李賀終於未能參加考試,以落第之身,從京城歸家。科考無望,26歲的他準備從軍,奈何未能得勝,歸鄉後,27歲那年因病去世,和王勃一樣所謂英年早逝,驚採絕豔也抵擋不住命運坎坷。以27歲的年齡,留下「黑雲壓城城欲摧」「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鉤」「天若有情天亦老」……等等金句。
中唐後,晚唐的詩壇一開始也是沉寂的,
直到杜牧與李商隱的出現,開始有了新面貌。
公元833年,煙花三月的揚州,迎來了一位風流倜儻的年輕官員。
杜牧他爺爺是宰相,他在公元803年出生,20歲時,已博通經史,尤其專注於治亂與軍事,杜牧23歲作出《阿房宮賦》就那首咱們背的想哭的文章,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5歲時,杜牧又寫下了長篇五言古詩《感懷詩》,直接說出自己對對藩鎮問題的見解,才華真是非常人可比也。
26那年,杜牧考中進士,之後輾轉各地任職,他是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後人為將他與杜甫相區分,稱其為「小杜」。
那時的揚州,商賈雲集,是唐代極繁華的商業都市和人間樂園。他出身世家,本有貴公子習氣,公務之餘,夜間常常私服外出,飲酒宴遊,留戀於花街柳巷。他的頂頭上司牛僧孺待他很好,不放心,又不便攔阻。於是密派兵卒三十人,換了便服暗中跟隨保護,而他始終沒有察覺。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只可惜,他的伯樂牛僧孺和他的世交李德裕是最大的黨爭對手。他既無法見容於李黨,更無法乾脆歸屬到牛黨。杜牧這一生,註定鬱鬱而終。
同樣陷身於牛李黨爭的,還有李商隱。
李商隱公元813年一出生,就只抓住了中唐的尾巴,那時的唐朝藩鎮割據、宦官掌權、朋黨之爭讓朝廷亂成了一鍋粥。而他卻因為才華不可避免的牽扯其中,恩師令狐楚是牛黨,欣賞他,親自教他作四六文,連死後的遺囑都讓他寫而不是讓兒子寫。邊疆大吏王茂元李黨欣賞他,將女兒王晏媄嫁給了他。因為愛情,他一不小心站到了恩師的對面,成為了「牛李兩黨之爭」的犧牲品,李商隱在黨爭夾縫中付出了一生的代價。恩師一家的冷淡,世人的毀謗,仕途的孤立無援,這些沉重的難以啟齒的嘆息,這一切讓他的詩風神秘莫測,隱喻頗多,初讀就已難理解,只有反覆琢磨,才能懂其意,他與大他十歲的杜牧並稱「小李杜」。
858年,李商隱鬱郁而逝。此年留下詩史上最晦澀難解的《錦瑟》,一千多年來,無人解得它真正的含意。
20年後大唐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在黃巢的打擊下,江南受損,大唐名存實亡,宦官與宰相爭權,皇帝成了犧牲品。
大唐帝國的這駕馬車已經快走到盡頭老人,當年的繁華與燦爛,到此已日暮途窮,就如同李商隱的《錦瑟》般,往昔盛景只可追憶了。之後,是黃巢造反、是藩鎮割據達到極點。當然這時,杜牧和李商隱都已化為黃土。可韋應物的四世孫韋莊見到了。公元900年,韋莊對唐政權徹底絕望,入蜀扶助王建。
公元907年,朱全忠建國號梁,改元開平,以開封為國都,史稱後梁。唐王朝正式壽終正寢。韋莊聞訊後,率官吏民眾大哭三天,擁戴王建即前蜀帝位。從此,韋莊再沒有回到中原。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情深不壽,盛極必衰,大唐終沒逃過這一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