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分析尼德蘭社會各階層

2020-12-12 紅袖談史

引言

1747年的時候,阿姆斯特丹有41561戶的戶主,有19000人居住在骯髒的房屋、地窖或是地下室裡。直到17世紀末葉在鄉村地區的許多房屋都是用木頭和灰泥建造的,少數的用石頭和磚瓦建造的房子只是供富人居住的。當然,在荷蘭共和國,窮人的居住條件可能並不比18世紀英國工人階級更差。

博克塞引用普倫伯教授的話指出,那時荷蘭的「窮人的房子通常是只有一兩間屋子的不適合居住的小屋,四周用擋風板隔起來,上面鋪設有坡度的屋頂,背靠背建成,像是要倒塌似的兔穴,骯髒而充滿著疾病;富人的房子則建在空地上,因為他們想要居住在有益於健康的鄉間。大部分的地下室裡不僅居住著人,還有豬或者家禽,有時甚至有馬和牛」。在17世紀的上半葉,據說荷蘭省以及澤蘭省的房屋要比法國的更好,但還是有許多窮人居住在擁擠不堪的貧民窟裡面,儘管這些房屋陰暗潮溼,勤勞的家庭主婦們還是盡力把房間擦洗得乾乾淨淨,以維持自己的體面,這些情況在荷蘭的描繪家庭生活的繪畫作品中也可以看到。

慈善事業有許多來到荷蘭的外國人對於該國的慈善所、濟貧院以及教區救濟院稱 贊不已,他們甚至覺得荷蘭的精神病患者也要比別的國家的得到更好的照顧。這種讚揚有 時可能有些過分誇大,但是也反映了部分事實。荷蘭的救濟院是市政當局與加爾文派教會共同協調的機構。加爾文派的貧窮的信徒能夠從本教會的執事那裡得到救濟,其他的人則有賴於公共的救濟。加爾文派的人士認為,健康的與心智正常的人,至少都應該具備賺取 溫飽的能力,富裕的人應該救濟年邁和貧窮的人以及身心殘障的人。宗教的和世俗的公益 慈善組織,必須負擔對弱勢群體人士伸出援助之手的責任。

但是加爾文派人士視乞討的行為一種軟弱或是罪惡。教會規定不可以在路邊隨意施捨給乞丐,施捨的行為要由慈善機 構統一管理。不過,教會的大門口,總是聚集著乞討者以及流浪漢。同時,設立救濟院也 與荷蘭黃金時代經濟的發展與繁榮有關,因為經濟發展所積累的社會財富是行使救濟事業 的物質基礎。1589年,阿姆斯特丹的救濟院首先建立,接著有許多城市仿效,它們是呂伐登、格羅寧根、哈勒姆、豪達、阿爾克馬爾 、烏特勒支市、代爾夫特和米德爾堡等。各個城 市對於救濟院的管理方式有所不同。

比如,在斯海爾託亨博斯,各種不同信仰的人都有權得到救濟。當時流行有一種「施捨站」被稱為「聖靈桌」這是根據用於正式發放救濟品時使 用的那張桌子命名的。它最初是屬於教區的,後來市政當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 除了由市政廳的治安官管理並以市政的資金提供的救濟以外,各個地區都用各自的資金向 較小群體的窮人提供救濟。1629年起,加爾文教派的窮人還可以從教會的執事會管理的教 區福利基金中得到幫助,儘管數量很少。在阿姆斯特丹還有一筆單獨的資金向某一個特定 時間居住在這座城市裡的窮人提供幫助。

在傳統上,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的官員是有專人負責管理貧困救濟工作的,可是他們只向那些擁有市民權利的人以及至少在本城居住達五年之久的人分發救濟品,其他不符合這個條件的人須向阿爾蒙納會申請救濟。在其他城市的情況也是這樣:呂伐登最初要求必須在本城居住滿一年的居民方可領救濟,後來到1630年則延長到了兩年;1660年,弗裡斯蘭省則規定為五年;。

1680年, 荷蘭省也企圖做出同樣的規定;1705年,澤蘭省也通過了類似的法律。當然,也有許多城市儘量避免做出這樣的決定。除此之外,在城市中還有一些措施是用來減輕窮人的負擔的比如,城市裡的醫生為病人免費提供醫療服務;在一些地方,窮人的家庭可以免費將孩子送到學校讀幾年書。

在茲沃勒以及斯克萊巴茨,貧窮的家庭是不需要支付房租的。在 斯海爾託亨博斯的一個「施捨站」擁有一家麵包店和布拉班特農村的農場,這些農場會提供 一些烤麵包的穀物,麵包店則每天把烤出的麵包分給窮人,有時窮人會得到一點零花錢、 衣物以及鞋子等,在冬天的時候,他們還會分發到一點泥炭作為取暖的燃料。所有的接受 貧困救濟的人都是居住在家裡的,被稱為「居住在家裡的人」。這種辦法比將他們限制在作 坊裡更加方便,但是不可能產生效益。在當時的人看來,救濟不是一種權利,而是慈善基 金的管理者提供的一種優待或者說是一種善舉。

市政當局對於接受救濟的窮人的遷徙是有限制的,而且也監控他們的行為舉止,會派 人定期走訪他們並記錄他們使用這些救濟品的情況,看他們是否將錢花在正當的途徑。從現代的角度來看,這樣做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在當時這卻是一個非常新穎的做法。在中世紀的時候,人們在從事慈善事業的時候,拯救個人的靈魂與關心現世的福祉是一樣重要 的。直到16世紀的時候,人們才對值得救濟的窮人與不值得救濟的窮人做出了區分,市政 當局的任務就是要確保前者能夠得到救濟。 在阿姆斯特丹還有一座感化院,居住在裡面的人要從事銼巴西紅木的工作。

巴西的紅木來自荷屬巴西的殖民地,從這種木材的碎屑中可以提取紅色的染料,由此這個感化院被取名為「銼木監獄」,人們只要花費一點錢就可以在走廊裡看這些人的工作。他們中的一些人是罪犯,大部分人是因為行乞而被捕的。「銼木監獄」不是為了容納和照料窮人而設計 的,相反,它是一個懲戒性的機構,目的是警告和阻嚇那些有犯罪傾向的和社會邊緣的人。由於要維持這種感化院的代價太大,所以在20年以後這類機構都關閉了。「銼木監獄」也引起了外國人很大的興趣,在那些有大量荷蘭人居住的地方,人們也設立類似的機構,尤其是在德國的北部以及波羅的海沿岸地區。 在荷蘭的鄉村,社會救濟的情況與城市非常相似。

不過,在德倫特省的農村地區,所有的貧困救濟工作都掌握在加爾文教會的手中,因為該省其他教會的人很少。加爾文派教會的執事們企圖通過扶助婦女兒童以及小農在鄉村站穩腳跟。他們給窮人提供一些土地、工具和種子來耕作。德倫特省有大量的荒地,他們很容易執行這個計劃。在高度商業化的西部沿海地區,則必須有賴於市政當局的合作。 許多外國的來訪者將荷蘭的貧困救濟制度視為學習的模範。1673年,英國駐荷蘭的大使威廉·坦普爾是這樣描繪荷蘭人的民族性格的:「在他們中間,做慈善事業似乎是全國性的共識。」

1685年有一名叫作詹姆斯·蒙生的外國人說:「沒有什麼比荷 蘭人的慈善性格更引人注意的了,他們在救濟、維持和教育窮人上顯示出很大的愛心,在所有地方的街道上都看不到乞丐。」他對於萊頓附近的小鎮維斯烏斯的社會救濟事業印象很深:「這裡有為窮人的孩子特別是孤兒開設的收容所,還持續不斷地收容500名不幸的人們,他們得到十分仔細的照顧,教他們閱讀、寫字以及做一點小生意,最後還給他們一點錢讓他們自立。」他還訪問了一家收容病人的醫院,「那裡乾淨而且寬敞, 收容大量的窮人。

他們得到很好的照顧,醫院維持得整潔乾淨以至於與他們居住在一起的別人很少去幹擾他們,還有一所男子醫院也整潔而便利,但是我覺得為年老的婦女開設的醫院是最好的,也許一點也不亞於義大利最好的醫院,儘管在荷蘭的醫院是用磚頭而米蘭的則是用石頭建造的。我可以確定地說這裡的房間、廁所以及廚房特別乾淨整潔,是在任 何其他國家以及城鎮我沒有見到過的」。

他提到的那家為老年婦女開設的醫院當時裡面收容了400人。他在阿姆斯特丹看到,荷蘭的國家和城市除了花費大量的金錢維持如此眾多的醫院以外,每年還要花費18噸的黃金救濟貧窮的家庭,這也說明這城市中的許多大富豪對於居民懷有善心。卡爾在1688年對於阿姆斯特丹的描繪中特別提到該城市 的慈善機構可以滿足2萬名貧民的日常生活。

相關焦點

  • 分析中世紀尼德蘭社會經濟與城鎮的發展
    在14世紀,尼德蘭南部的地區比北方在經濟上更為發達。尼德蘭的南部加上義大利的北部,是當時歐洲的城鎮化最高的地區。在14世紀的晚期,在今天比利時的領土上,至少有10座城市超過了10萬人口,最多的是根特,還有布魯日、布魯塞爾和魯汶而在眾多河流以北的地區,只有3座城市達到了1萬人口, 超過1萬的則一個也沒有。
  • 西方史:解析南部尼德蘭地區爆發的抵抗活動
    引言由於阿爾巴公爵冷酷的名聲,他的軍隊還沒有抵達尼德蘭的時候,當地的抵抗活動已 經沉寂下來。阿爾巴的10000名精銳部隊開進尼德蘭的時候,他很會營造恐怖的氣氛。9月,她就離開尼德蘭去了義大利。從那時起,阿爾巴公 爵就成為西班牙駐紮在尼德蘭的總督。1568年1月,西班牙軍隊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奧倫治威廉親王最初倉促組織起來抵抗西 班牙人的臨時部隊。阿爾巴率領的軍隊在挺進中攻陷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從1572年至1573 年,西班牙人向哈勒姆、聚特芬、梅赫倫以及萊頓等大城市發起攻擊。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張淑勤教授在其《荷蘭史》中指出,荷蘭「反叛」的根源,還要放在近代早期歐洲歷史的整體脈絡上來分析。因為這是整個遼闊的 西班牙帝國與當時西歐最為繁榮和重要的地區的對抗,也可以說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換言之,這是一種具有「收復失地」中世紀心態的西班牙人與擁有較為開放之商業精神以及比較容易接受新文化的尼德蘭人之間的衝突。
  • 西方史:分析荷蘭與西班牙在戰爭期間雙方的貿易往來狀況
    博克塞引證了兩位歷史學家埃諾·凡·蓋爾德和凡赫頓關於從1567年 至1573年西班牙人在尼德蘭設立的臭名昭著的「血的議會」所迫害的12302名受害者的社會成分的調查和分析,可以看到16世紀70年代尼德蘭社會階層的橫截面。這些被迫害的對象對於天主教信仰不是持消極的看法就是持積極的敵視態度,反正都沒有好感。
  • 西方史:簡析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尼德蘭
    「勇者」查理沒有男嗣,其女兒瑪麗繼承了包括尼德蘭在內的勃艮第領地的全部領土。但是,但是尼德蘭各省 地方為了保持各自的傳統權益,聯省議會要求她頒布《大特權憲章》,該憲章明確規定瑪麗的婚姻必須得到聯省會議的同意方可以成立。非經聯省 議會的同意,瑪麗也不得隨意宣戰、媾和以及徵稅。
  • 西方史:分析德維特主政時期的內政與外交
    他並不完全接受《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他認為和約雖然承認了北方的荷蘭共和國的完全獨立,但是南方的尼德蘭地區仍然在信奉天教的西班牙王室的統治之下,他希望荷蘭與西班牙繼續戰鬥下去,直到整個尼德蘭地區完 全從西班牙人的統治之下解放出來。
  • 西方史:「沉默者」威廉與抵抗運動
    這三種稅收都激起了尼德蘭社會各階層的極為不滿,因為大家都知道這些巨額的稅款 不是用來改善本地的行政以及社會管理,而是用來維持西班牙駐紮在當地的軍隊的軍費。 如果省議會或者聯省議會默許這樣的做法,就等於放棄了各自本來擁有的在政府稅收上的槓桿作用,向國王的權威投降。
  •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
    德意志史: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新體制「市民社會」歡迎來到百家號漠漠講史,想來大家都知道「現代化」這一概念,,儘管(或由於)它的模糊性,最為經常性地被用來形容前後相繼發生的整個時代。但在19世紀後半葉,現代化主要在社會-經濟領域中完成。其關鍵詞如:現代階級社會與工業資本主義的形成。與此同時,在政治領域內,各種傳統的統治形式即便在1871年帝國建立之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仍然繼續存在。這一進程的承擔者與推動者,首先是那些自18世紀末不斷形成現代市民階層。
  • 西方古典婦女史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本文回顧了20世紀後半葉以來西方學術界對古典婦女史的研究狀況,描述了其興起與發展的過程與特點,指出西方古典婦女史的研究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入的發展過程,在研究的對象、途徑、範圍、方法和分析範疇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從研究知名婦女到關注包括普通婦女在內的全體女性;從使女性在古典史學中顯現出來,到把社會性別作為婦女史研究的基本分析範疇,進而超越社會性別,強調女性的多重主體身份,注重差異、多樣性和流動性
  • 世界文化史:佛蘭德派作曲家尼德蘭
    尼德蘭第二、第三樂派常被稱為佛蘭德樂派。佛蘭德是勃艮第的一個省,尼德蘭的大多數音樂家都是佛蘭德人,他們所具有的音樂素質突出地表現為對復調創作技法的精湛處理。從十五世紀初開始,佛蘭德作曲家遍布歐洲各地,成為了西方音樂發展的主宰,許多音樂事件從他們而起,並波及整個西方世界。
  • 西方史:分析亞歷山大.法內塞的軍事才能與外交手腕
    他於1577年來到尼德蘭增援西班牙的軍隊,1578年被委任為西班牙王室駐尼德蘭的 總督。在其任內,他制止了西班牙軍隊的殘酷的屠殺行為。同時,他觀察到當時尼德蘭雖然矛盾錯綜複雜,但主要的分歧是在信奉新教的佛蘭德斯人以及信奉天主教的瓦隆人之間,他施展外交手段,利用兩者之間的對立進行分化瓦解。
  • 世界史:分析威廉在尼德蘭反抗西班牙的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
    事實 上,在尼德蘭地區,貴族們在宗教改革運動以後所關心的主要問題並非人民選擇天主教或 是新教的信仰問題,而是把重點放在當面對教派的分裂時,當權者應當採取怎樣的態度。 當菲律普二世毅然決然地推行維護天主教為唯一合法信仰並鎮壓「異端」的新教的時候,很多貴族認為,這樣的宗教措施不適合尼德蘭地區。
  • 西方史:分析荷蘭城鎮居民的財力和物力
    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從南方尼德蘭各省移 民來到這裡的,或者是這些移民的第一代後代。在安特衛普的海上貿易地位衰落以後,阿姆斯特丹的地位就扶搖而上。雖然在經濟上,安特衛普在近代早期無疑是阿爾卑斯山脈和 庇里牛斯山脈以北最重要的貿易以及銀行業的中心;阿姆斯特丹則是尼德蘭北方主要城市以及航運業的中心,儘管該城市與波羅的海地區、法國西部地區以及伊比利亞半島的貿易量呈現激增的趨勢,由此導致它的不斷繁榮以及人口的增加,但是安特衛普的地位仍然是 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商業樞紐。不過到了16世紀的末葉,情況就完全倒過來了。
  • 從"金字塔型"邁向"橄欖型"--中國當代社會階層透視
    由中國社科院完成的、日前正式公開出版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從專家視角,對當代中國社會階層變動狀況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加深對「三個代表」的理解。  12月11日,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正式公開出版,該報告對中國社會階層的分析富於時代感,引起了海內外輿論的關注。
  • 從「士」的出現和興起,分析春秋時期社會階層的改變
    近代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一書中將「士」分為四類:一類為學士,諸如儒家、墨家、道家等,他們著書立說、議論政事、提出各種政治主張,反映當時社會各階級的思想,在文化上作出巨大貢獻,這一類人聲名大,待遇優,如儒家大師孟子,從車數十乘,侍從數百人,往來各國間,憑他的聲名,所到國家,國君們都得饋贈黃金,供給衣食,聽取孟子的議論。
  • 天涯文|新冷戰時代——階層對立: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
    源於我在4月30日發表的《肖戰——大數據時代的反思》中提出的圈層信息不對等造成「階層對立1」,被某些勢力偷換概念為「群體對立」,並一再在各大平臺和媒體發酵,成功將操控輿論的焦點帶偏,其心可誅。定義社會階層是根據各種不平等現象把人們劃分為若干個社會等級。社會上所有的人都佔有一定的資源,但其佔有多少不同。用佔有資源多少的不同來區分人們處於什麼樣的階層。對客觀存在的階層的分析在於緩和階層矛盾,找到協調各個階層利益的途徑,從而保證社會穩定。」同一階層的人群可能來自不同階級。
  • 韓國社會階層固化嚴重
    3月1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經濟增長成果的分配——亞洲的不平等分析」報告,顯示截止到2013年,韓國前10%上流階層的收入佔整體收入的比重為45%。這是亞洲國家中的最高值。韓國這個收入比重1995年為29%,18年後猛增了16個百分點。而同一時期內亞洲國家整體的上流10%收入佔有率平均只增長了1~2個百分點。
  • [分享]西方園林史的發展資料下載
    西方園林史是風景園林專業中必學的科目。《 本資料為:西方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天然公園-       西方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天然公園1    西方造園變遷史從伊甸園到天然公園
  • 西方史:論北方阿姆斯特丹的崛起
    在漢薩同盟和佛蘭德斯的 航運記錄中,阿姆斯特丹的名字頻繁地出現,《哥得蘭海洋法》第54款寫道:「倘若船隻 在斯堪地那維亞或者其他什麼地方裝運貨物,並且駛向佛蘭德斯或者其他的市場,由於惡 劣的天氣或者給養的缺乏而來到阿姆斯特丹」顯而易見,阿姆斯特丹以及須德海是往 返于波羅的海和佛蘭德斯各港口之間船隻的避難所。
  • 西方學者對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賦予新意義
    東方戰場中的中國抗戰一直是西方學界對二戰研究的一塊空白之處。近年來,這種情況得到了改觀,西方學界開始湧現出一批關於中國抗戰史的著作。這些著作主要從中國抗戰的整體、政黨與人物、戰場與罪行、戰時社會經濟和戰時中外關係等幾個角度來研究中國抗戰。在西方學界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研究成果中,相比於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研究著作的碩果纍纍,關注中國抗日戰爭史的研究著作卻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