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簡析哈布斯堡王朝下轄的尼德蘭

2020-12-19 淮蕊觀史

引言

在「良善者」菲律普統治期間,低地國家實現了真正的統一。他合併了那慕爾、布拉班特、林堡、荷蘭、埃諾、澤蘭、盧森堡以及安特衛普,實際上形成了後來的比利時王國的 基礎。有人說:「他雖然不是國王,但是卻擁有與國王一樣強大的權力。他與英國結盟, 使得佛蘭德斯諸城市重新繁榮。

他在逝世的時候已經成為基督教世界最富有的王侯,當時的人估計他每年收入達90萬杜卡特,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收入相當,比佛羅倫斯多四倍。而國家之富有在很大程度上要歸於他的治國之才能以及賢明的內政。」 勃艮第統治下的尼德蘭國家在「良善者」菲律普之子「勇者」查理時期達到了頂峰。他是父王在其第三次婚姻時與其結縭的葡萄牙公主伊薩貝拉所生之子。1465年,他在皮卡第與法國軍隊的作戰中,其勇猛的形象為他贏得了「勇者」的稱號。他覬覦法國的最高統治地位,拉攏英國,欲獲得其支持與法國抗衡。他的政策就是擴充軍隊,佔領更多的領土,加強中央集權的各項措施,徵收更多的稅收。他採取高壓措施,但是不得人心。

1468年,他對澤蘭以及荷蘭施壓,指定一些新人去這兩個省的省級管理機構任職,還派人插手城鎮議會的事務,通過這些人行使權力滿足他徵收賦稅的財政需要。他還將高級法院置於中央的管制之下。「勇者」查理最大的成功就是利用阿諾德公爵死後無嗣以及當地貴族的分裂攫取 了中部的面積較大的海爾德蘭省。在他統治時期所擴張的領土,還包括了阿爾薩斯。他還想攻佔洛林,甚至希望擁有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頭銜。不過,他的夢想並沒有實現,最後於1477年與瑞士人的作戰的南希戰役中陣亡。由於「勇者」查理生前的舉措不得人心,死後各地都聚集力量反對他的中央集權措施。

他的死亡以及軍隊的渙散都造成了勃艮第人在尼德蘭的管制的巨大危機。雖然勃艮第有「勇者」查理這樣胸懷大志,想要建立從北海到義大利北方這樣大帝國的統治者,但這畢竟是曇花一現的現象。從歷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勃艮第國家的形成,既不 是靠徵服擴張,也不是靠集權聯合,而是通過逐漸凝聚形成的。在它的統治之下,佛蘭德 斯的西部、埃諾、那慕爾、阿圖瓦以及布拉班特南部居住著講法語的瓦隆人,佛蘭德斯人 主要居住在佛蘭德斯的東部、布拉班特北部以及盧森堡,低地的荷蘭人則居住在荷蘭、澤蘭、海爾德蘭和聚特芬。勃艮第實際上是介於今天的法國和德國之間的一個「中間國家」, 雖然名義上沒有這樣說。

儘管勃艮第國家有著多質性、二元性,缺乏自然的邊界,但是它 卻是一個真正的政治實體,而不是一個雜亂的組合體,它是歷史進化的產物。這裡人口稠密、城市眾多、手工業以及商業集中,是西部歐洲許多地方無法匹敵的,它依靠著經濟的力量而不是政治上的集權才能夠克服地方分離主義的傾向。「勇者」查理沒有男嗣,其女兒瑪麗繼承了包括尼德蘭在內的勃艮第領地的全部領土。但是,但是尼德蘭各省 地方為了保持各自的傳統權益,聯省議會要求她頒布《大特權憲章》,該憲章明確規定瑪麗的婚姻必須得到聯省會議的同意方可以成立。非經聯省 議會的同意,瑪麗也不得隨意宣戰、媾和以及徵稅。

《大特權憲章》的主要條文的內容, 是為了保持尼德蘭地方的自治特別是各省擁有的司法以及財政的權力、使用本地語言 的自由以及自由貿易的保障等。當時各個重要地區如佛蘭德斯、布拉班特、荷蘭、澤蘭、 弗裡斯蘭以及納慕爾等,都在《大特權憲章》的保護範圍裡面。 從很早的時候起,勃艮第與法國之間早就存在利益的衝突與對立。法國國王路易十一 世曾經希望他的王子與瑪麗成婚,這樣法國與勃艮第就 有了聯盟的可能。瑪麗在其父「勇者」查理在世時已經被許配給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的馬克西米連一世,這意味著哈布斯堡王室已經先於法國有得到瑪麗繼承其領土以及財產的可能。

聯省議會一直擔心法國對於勃艮第的合併企圖,因為這不符合勃艮第統治下尼德蘭地區的利益。因此聯省議會很快地批准瑪麗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聯姻,於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勢力就進入了尼德蘭地區。 但是聯省議會附加的條件是馬克西米連一世也必須承認《大特權憲章》的前提條件。 根據這個條件,雙方達成了婚前的協議:日後如果有一方先亡,只有他們的子女才能獲得尼德蘭地區的繼承權利。馬克西米連一世的父親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三世 ,他們早就想要盡力擴大哈布斯堡王室在歐洲的統 治範圍,他們與勃艮第家族的聯姻,很自然地就將哈布斯堡的勢力引入尼德蘭地區。

1482年,瑪麗意外地墜馬死亡,聯省議會立即通過決議,讓瑪麗未成年的兒子「美 男」菲律普成為勃艮第尼德蘭的繼承者,並拒絕了馬克西米連一世提出的攝政要求。但是後者並不滿足於他所處的尷尬地位,1484年,經由「金羊毛騎士團」的調停,並在維護「美男」菲律普地位的前提之下,承認馬克西米連一世的攝政地位,直到「美男」菲律普親政為止。當時尼德蘭的許多地區並不承認這個調停的結果,馬克西米連一世也想扭轉這種情況。但是每當他有所動作,反對他的一些大城市就會發生大規模的示威暴動,尤其是佛蘭德斯,一直不願意承認 來自日耳曼方面的介入。

1487年的時候,馬克西米連一世甚至被抗議的市民擄押到布魯日作為人質,哈布斯堡王室只得動用軍隊的力量才將他解救出來。經此事變之後,馬克西米 連一世有意削弱布魯日的力量,他刻意地鼓勵在布魯日的外國商人將他們的業務轉移到安 特衛普發展,布魯日原先的經濟貿易中心地位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這也是尼德蘭地區的 經濟貿易中心從佛蘭德斯轉移到布拉班特的原因。馬克西米連一世與尼德蘭地方的緊張關 系直到「美男」菲律普親政以後才有所緩和。「美男」菲律普長大以後,城府頗深、處事謹慎。

他為自己的施政前途著想,不再重申母親瑪麗時代留下的《大特權憲章》,但是願意聽取聯省議會的建議。與父親相比,他與聯省議會的關係更為融洽,經常親自與聯省議會溝通與交涉,並逐漸脫離其父親的控制。 在外交方面,他採取既不親法也不親英的中間立場。他於1496年與西班牙公主阿拉貢的若安娜結婚,在若安娜的父親斐迪南以及母親伊莎貝拉 去世以後,「美男」菲律普從妻子那裡得到西班牙王位的繼承權,歷史上稱為菲律普一世 ,於是,尼德蘭地區就被併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範圍。 1500年,「美男」菲律普與若安娜的兒子查理在佛蘭德斯的根 特出生,所以又被稱為根特的查理。

由於父親早逝,查理在六歲的 時候就成為勃艮第-尼德蘭的主人。1516年,他又繼承祖父斐迪南的王位,成為西班牙的國王,稱為查理一世。1519年,他與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 世激烈競爭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史稱查理五世或查理五世大帝。查理的幼年時代,是在南部尼德蘭的梅赫倫 度過的。勃艮第的宮廷生活以及文化生活對於早年的查理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會流利地 講法語以及荷蘭語。他還接受了良好的宗教教育,著名的天主教神學家阿德裡安是他的私人家庭教師。這位神學家出生於烏特勒支主教區,早年就已經是魯汶大學的神學教授,後來成為魯汶大學的院長,相當於副校長。

1507年,他成為後來的查理五世的私人教師。1516年,查理成為西班牙的實際上的統治者,阿德裡安也成為西班牙託爾託薩地方的主教,一年以後又擔任過西班牙阿拉貢和納瓦拉宗 教裁判所的裁判官,並在年輕的查理幫助下晉升為樞機主教。1522年1月,阿德裡安又被 選舉為教宗,稱為哈德良六世,在羅馬教會的歷史 上,他是第一位出生於尼德蘭地區的教宗,雖然他當選為教宗的時間只有一年,一年以後 就去世了。當時的羅馬教會面臨深刻的危機,他堅定地反對剛剛崛起不久的由馬丁·路德 發動的宗教改革運動以及奧斯曼帝國向中歐的進攻,他視路德的思想為完全的異端邪說, 毫無妥協的餘地。

他也看到了羅馬教會在行政以及維護教規方面改革的必要性,但是他的任期太短,並且遇到了義大利宗教界以及世俗界的重重阻力,無法去實施自己的理想。不過,可以想見,他的堅定不移的天主教信仰以及對新教不妥協的態度必定對後來的查理五世產生了思想上的影響。查理五世接受的世俗教育也相當出色,他精通大部分歐洲國家和 地區的語言,具有明智的個性以及親民的作風,雖然他並非在西班牙出生,卻贏得了西班牙貴族和人民的尊重和愛戴。他也具有騎士的作風,熱愛音樂和長槍比武,堪稱舊時代的完美的君主。

相關焦點

  • 一家人先後統治五個帝國,曾經的哈布斯堡王朝究竟有多牛?
    然而,若是論統治範圍最廣的王朝,恐怕只有哈布斯堡王朝這種一家人統治五個帝國的超級王朝才能擁有話語權。作為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王室,哈布斯堡王朝(亦稱奧地利家族)的輝煌歷史時至今日也毫不褪色,其家族成員包括三個皇帝、四個國王和數不勝數公爵,歷史綿延1300年,一直到近代方才覆滅。
  • 西方史:「沉默者」威廉與抵抗運動
    威廉的父親答應了這個條件,於是,他就擁有了「富有的老威廉」之稱,其家族領有萬貫家財以及日耳曼以及尼德蘭的部分領地,還有許多家族中人為哈布斯堡王朝服務。威廉的伯父與查理五世是童年的舊識,皇帝在獲悉他的家族的事情以後,表示願意照 顧這位年輕人。於是,威廉就被送進布魯塞爾的皇宮接受教育。
  • 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從歐洲雄獅到折翼的雙頭鷹
    這句聽起來有點無釐頭的話很好地反映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崛起,哈布斯堡王朝能夠在歐洲維持漫長的政治生命,得益最多的是通過獲得神聖羅馬帝國帝位而產生的對帝國內部的影響力,以及依靠王朝聯姻獲得廣闊領地之後所產生的國際影響力。後者為後來的奧匈帝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前者的獲得同樣也離不開聯姻的威力。 諷刺的是,哈布斯堡家族最後的衰亡也與聯姻有脫不開的關係。
  • 極簡外國史:哈布斯堡王朝以前的奧地利往事
    馬扎爾人 為了防止馬扎爾人捲土重來,奧託一世於976年在奧地利設立巴伐利亞東部邊區,並將自己的親信、來自巴本堡家族的利奧波德一世封為邊區藩侯,奧地利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巴本堡王朝建立了
  • 哈布斯堡家族爭霸歐洲:所有歐洲強國都捲入戰爭
    使得1500年以後的戰爭更為廣泛和複雜的第二個原因,是哈布斯堡家族的王朝聯合體。該聯合體的領土,從直布羅陀到匈牙利,從西西里到阿姆斯特丹,形成一個網絡。歐洲自700年前查理大帝時代以後,再沒有過如此龐大的家族王朝。哈布斯堡王室家族起源於奧地利,這些統治者不斷地想方設法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 荷蘭史:共和國最後的落幕
    南部尼德蘭的人民對此甚感沮喪。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以後,雖然軍政府的政治形式不再繼續,但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形式在後來的奧地利哈布斯堡 王朝在南部尼德蘭建立的君主政體提供了一種管治的模式。在17世紀和18世紀,哈布斯堡 王朝在南部尼德蘭駐守的統治者,曾經使用過不同的名稱。但不論是總督、執政官或是王 室的全權代表,從總體上來看,尼德蘭的南部地區一直擁有地方三級會議的自治體系。
  • 西方史:淺析查理五世與神聖羅馬帝國之間的會議
    詔書強調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為尼德蘭地區的宗主,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尼德蘭既是分立的,也是單一的整體,它奉行自治的原則。哈布斯堡統治下的尼德蘭的統治權在皇帝逝世 以後將由皇帝的男繼承人或是女繼承人永遠繼承下去。同時,《國事詔書》還規定了哈布 斯堡王室統治下的尼德蘭未來與神聖羅馬帝國其他部分之間的關係。
  • 一個因為下巴覆滅的王朝
    而他們或多或少都和哈布斯堡王朝有關。這種感受在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中,尤為突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維也納環城大街旁,與霍夫堡皇宮相對,是如今全世界第四大藝術博物館。這裡珍藏著著從古埃及到十八世紀末古典時代的大量珍寶,盧本斯、倫勃朗、丟勒、拉斐爾、提香等畫家的作品比比皆是,而這些珍寶都是哈布斯堡王朝數百年以來的收藏品。
  • 皇朝早期史——哈布斯堡在瑞士(1000-1500)
    行至山下,只見隧道入口之上赫然刻著——「哈布斯堡」。1918年11月11日,在貢比涅停戰協定籤署的同一天,一個經久而輝煌的皇朝也宣告終結。直到卡爾一世退位,哈布斯堡和哈布斯堡-洛林家族共有24人出任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和奧匈帝國君主,還有不少成員統治過西班牙、葡萄牙、尼德蘭、南義大利、墨西哥等地。
  • 鄭非評《哈布斯堡王朝》︱帝國分裂的偶然與必然
    但是「尤其是在1907年以後,我越是了解奧地利和哈布斯堡王朝,越是迫使我反對它。這個王朝……看上去如此強大,道德上和物質上卻在退化。於是對我來說奧地利成為一個道德和政治問題」(威廉·M. 馬奧尼:《捷克和斯洛伐克史》,中國出版集團,2013年,132頁)。由此可知,馬薩裡克在戰前就下定了獨立的決心。
  • 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
    歐洲史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歡迎來到百家號寂溪橋畔,歐洲史:籤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果:哈布斯堡皇帝的權力更弱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統治者無一例外全都沐浴著上帝之光,利奧波德僅是這萬神殿中的一員而已。他為何如此強調自己是傳統王權的代表人物,我們只能推測,而這種做法出現的時候,正值哈布斯堡家族的傳統價值觀和做法面臨著非常危險的新挑戰。利奧波德面臨的政治難題比斐迪南一世以來的任何一位前任遇到的都要大,也更複雜。
  •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4)
    哈布斯堡家族長期佔據著神聖羅馬帝國的帝位,他們聲稱自己是被上帝選中的家族,用以穩固統治。然而1793年,瑪利亞·特蕾莎的女兒,瑪麗·安託瓦內特(路易十六的王后)在法國大革命期間被處決,一部分平民支持新的政治主張,動搖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最終引發了民族主義運動熱潮。法國大革命後,拿破崙迅速崛起,在他的鐵蹄下,神聖羅馬帝國的滅亡不可避免。
  • 哈布斯堡王朝對塞爾維亞政策,反映了匈牙利政權,在維也納的分量
    潛在的不穩定仍然可以避免,而不會招致災禍的固有觀念使得哈布斯堡和俄國的政策依舊關注於維持現狀。當小的國家想要破壞現狀的時候,這兩個國家就會聯合起來以控制馬其頓的局面。不幸的是,1906年當哈布斯堡王朝開始了一場與塞爾維亞的關稅戰爭時,其政策一改以往小心謹慎的姿態。而這時,經歷了在遠東被日本擊敗的災禍之後,俄國轉而對東南歐重新燃起興趣。這裡還有一個新的因素。
  • 荷蘭史:「反叛」前的尼德蘭社會
    張淑勤教授在其《荷蘭史》中指出,荷蘭「反叛」的根源,還要放在近代早期歐洲歷史的整體脈絡上來分析。因為這是整個遼闊的 西班牙帝國與當時西歐最為繁榮和重要的地區的對抗,也可以說是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衝突。換言之,這是一種具有「收復失地」中世紀心態的西班牙人與擁有較為開放之商業精神以及比較容易接受新文化的尼德蘭人之間的衝突。
  • 解讀哈布斯堡王朝(3)
    在維也納的皇宮裡,有一座不大的教堂,叫聖奧古斯丁修會教堂,建於14世紀,哈布斯堡家族成員的洗禮和婚禮都在此舉行。1736年2月12日一位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在此舉行了婚禮。 雖然哈布斯堡家族的皇冠向來只傳給男性,但查爾斯六世並未誕下子嗣,於是他宣布了新規定。如果在臨終前還沒有王子,瑪利亞將成為哈布斯堡帝國的繼承人。1740年,在瑪利亞·特蕾莎大婚4年後,她的父親查爾斯六世死於食物中毒。年僅23歲的瑪利亞登上皇位。她還沒有掌握君臨天下的手段,而且她是個女人。帝國內外充斥著對瑪利亞·特蕾莎女皇的奚落和嘲笑。
  • 匈牙利用150年反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卻淪為哈布斯堡的附庸
    博赤卡伊採取先易後難的戰略,首先打擊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的勢力。1604年10月15日深夜,這支起義軍奇襲了行進於迪奧塞格與阿爾莫什德之間的哈布斯堡王朝軍隊,揭開了起義的序幕。起義之初,匈牙利各地的貴族、領主們不相信這支「東拼西湊的鄉巴佬們」能夠成事,因而採取觀望態度。 1605年春季,博赤卡伊的起義軍驅逐了哈布斯堡王朝在匈牙利境內的巴斯塔軍隊,並向奧地利挺進。
  • 論勃艮第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引言研究尼德蘭地區歷史的歷史學家如畢倫、赫伊津哈、科斯曼以及蘭伯特都認為,勃艮第王朝統治尼德蘭地區的時期,是現代荷蘭以及比利時形成的奠基時代。在這個時期,尼德蘭各省在勃艮第王朝的領導之下走向了鬆散的統一。 當時的尼德蘭地區,無論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藝術各個方面都呈現出一種與以往中世紀時代不同的改變以及進展。
  • 《奧地利遊記》維也納,聆聽哈布斯堡王朝的傳說
    可美泉宮實在太美,皇宮裡哈布斯王朝的故事也著實吸引人,我賴在那裡怎麼也不願提早出來,直到工作人員催促了,才戀戀不捨的離開。美泉宮與哈布斯堡王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在此狩獵,到約瑟夫一世人生謝幕,美泉宮見證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盛衰榮辱。
  • 起起落落的歐洲列強尼德蘭(荷蘭)
    如同用荷蘭(Holland)來稱呼稱呼尼德蘭(Nederland)這個國家,用法蘭德斯(Vlaanderen)代稱尼德蘭(Nederland),在16世紀至20世紀初也是常見稱法。法蘭德斯(Vlaanderen)字面意思為泛水之地,原是尼德蘭(Nederland)中的一個地區名稱,相當於今尼德蘭(Nederland)南部與比利時北部一帶。
  • 低地上的新希望,誕生於殘暴統治下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
    「尼德蘭」,這個單詞在荷蘭語當中其實是低地的意思,是指現在的荷蘭所在的那一片土地上地勢低洼的地區。在公元15世紀末期,尼德蘭還處在德國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而16世紀初期,就從德國的哈布斯堡家族中轉移到了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手裡,被他派來的總督所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