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晶片缺貨,多家車企尋找替代料或停產應對

2021-01-10 電子工程專輯

晶片供應短缺的波及面正在擴大,如今已經從消費電子蔓延到了汽車領域。剛從疫情中緩過勁,正在回暖的汽車行業,又遭受了一記悶棍,包括大眾、本田在內的部分汽車工廠出現了停產。

車企應對三連:減產,轉產,找替代

日前,廣汽集團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稱:「因新型冠狀病毒擴散導致全球經濟情勢受到波及,我們個別企業也收到了供應商關於部分車型零部件供應將受到影響的預警信息,相關情況還在滾動確認中。」

廣汽本田、東風本田有關負責人也表示收到了供應短缺的預警信息,但目前只是部分車型生產受影響,工廠整體運作正常,不會停止生產。而日本國內情況則不那麼樂觀,據財聯社報導,由於汽車晶片短缺,本田汽車準備削減產量,在日本國內已經因晶片短缺暫停了部分車型生產,目前本田正通過車型替代(即生產別的車型)來保證產量

稍早前,據《日經中文網》報導稱,由於汽車晶片供應緊缺,本田汽車宣布調整生產節奏,一月份在日本國內的產量將減少4000輛,將主要影響在日本三重縣鈴木市一家工廠生產的微型汽車「飛度(Fit subcompact)」。

由於供應不足,本田汽車在本周二、周三暫停了英國工廠的生產,不過已在周四恢復生產。根據相關人士預測,本田今年晚些時候減產的力度會加大,因為從二月份開始,缺少晶片的局勢可能會越來越嚴重,在第一季度就會影響日本國內成千上萬輛汽車製造。

此外,由於2020年10月旭化成的宮崎縣半導體工廠發生火災,加強了面向車載音響設備半導體的供應短缺。不過,本田針對該產品表示,「現階段已確保庫存」,此次減產被認為與此無關。

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汽車行業就已受到晶片緊缺影響,大眾汽車也正式承認了半導體晶片短缺的這一事實,有消息稱他們在中國合資廠因此幾近停產,並將調整其在中國、北美和歐洲工廠的生產計劃。受影響的車型包括大眾自家的品牌,以及斯柯達、SEAT、奧迪。大眾負責海外採購的董事會成員穆拉特 · 阿克塞爾(Murat Aksel)表示,「我們現在明顯感受到了全球半導體供應減少的影響。」

對此,大眾汽車集團回應稱,雖然晶片供應受到影響,但情況並沒有傳聞中嚴重,目前已與總部、相關供應商展開協調工作,相關車輛的交付沒有受到影響。

當時據《澎湃新聞》報導,大眾集團(中國)方面回應稱,新冠疫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影響到了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晶片供應。同時,中國市場的全面復甦也進一步推動了需求增長,使得情況更加嚴峻,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的風險。

《財聯社》稱,接近上汽大眾的知情人士表示,上汽大眾暫停了部分低端車型的生產,但這也和公司今年整體產品向高端走的策略相一致。

豐田方面,在2020年11月下旬,就有高管表示「2021年4月以後的整車生產可能會停滯」,顯示出危機感。據報導他們除了已經開始討論半導體的備選採購方案外,還考慮提前配備改變部件構成的新規格系統。

不過,紅旗、廣汽、上汽通用、一汽豐田、北京奔馳等廠商以及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均表示影響不大,比亞迪更是表示,公司在新能源電池、晶片等方面有一整套產業鏈,不僅可以充分自給,還有餘量外供。

Tier 1廠商表示:都是上遊晶片廠不給力

除整車廠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也面臨挑戰。

近年來,隨著汽車智能化速度加快,晶片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汽車工業應用中,幫助汽車解決動力與傳動、自動駕駛、車身舒適性、車載信息娛樂等功能的實現。

一般來說,半導體從投入材料到形成產品需要3個月以上,難以靈活增加產量。2020年上半年疫情導致汽車需求銳減,車企暫時減少了半導體的採購,半導體廠商隨之調整了生產計劃

2020年下半年以來,由於疫情導致的「宅經濟」,讓居家辦公成為大趨勢,智慧型手機和個人電腦需求增加。半導體廠商在爭奪產能的同時,導致了用於車輛控制系統的半導體產能被吃掉,面向汽車零部件廠商的半導體供應陷入停滯。但隨著2020年夏季以後中國控制住了疫情,汽車生產快速復甦,車載半導體的供給能力還來不及調整,跟不上需求

據了解,本次汽車晶片短缺問題主要出現在上遊企業。一家汽車零件製造商的負責人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透露,本次短缺的汽車晶片主要是在ESP(電子穩定程序系統,標準叫法ESC,ESP是博世專利)和ECU(電子控制單元),可能導致車載電腦模塊無法正常生產,從而影響整車製造。

全球ESP供應商主要有7家,分別是豐田旗下的愛信,專供日產的日立,專供本田的日信,供韓系車型的萬都。這4家基本只供應本集團的。另外三家,都是德國廠家,包括博世,大陸集團和採埃孚。

國內汽車廠商的供貨主要來自博世和大陸集團。博世幾乎壟斷國內市場,特別自主品牌,此外在奔馳、奧迪、卡迪拉克、別克裡也比較常見。大陸集團主要供應大眾、寶馬、PSA、奔馳,採埃孚主要供應美系車。

有分析人士表示,大陸集團和博世集團通過採購晶片再組裝成相關模塊向車企供應,由於全球晶片行業面臨缺貨問題,大陸和博世的生產面臨難題。這兩大汽車零部件巨頭先後發出了供應鏈警告。

博世方面表示,「一些特定汽車電子元件的製造越來越依賴於晶片,然而疫情大流行打擊了全球生產,汽車生產所需要的元件可能會短缺。「

大陸集團表示,儘管半導體廠商已經開始著手擴大產能來應對突然增加的供給需求,但考慮到半導體行業正常的交付時間,目前供應短缺的情況將在6-9個月的時間內改善,因此預計到2021年供應形勢依然嚴峻。

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商陸續漲價

缺貨意味著漲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報告顯示,2019年全球排名前五的汽車半導體廠商分別為英飛凌、恩智浦、瑞薩電子、德州儀器和意法半導體。而從去年11月27日開始,全球汽車晶片供應商開始陸續漲價。

11月27日,恩智浦率先發布漲價函,信中表示,為解決供應商帶來的不可預見的成本增長,公司「很不情願地」提高所有產品的價格。

11月30日,日本半導體製造商瑞薩電子向客戶發送了一封產品提價通知,稱由於原材料和包裝基板成本增加,擬從2021年1月1日開始上調部分模擬和電源產品價格。瑞薩還解釋稱,公司近期面臨庫存、成本增加壓力和產品運輸風險,不得不上調價格來保證這些產品得到持續的投入和生產。

受疫情影響,位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封裝和測試工廠陸續宣布停工,意法半導體公司罷工,均加重了全球半導體產能損失。

「近年來,全球晶片行業產能投資相對保守,供需不平衡問題在疫情前就已有所表現。疫情加劇了產能投資的謹慎,上半年晶片行業對消費電子和汽車市場預測偏保守,對2020年下半年中國汽車市場發展趨好預判及準備不足。」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方面認為。

但中國汽車協會副秘書長兼行業發展部部長李邵華去年12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媒體集中報導的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但並沒有部分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晶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

「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同時,中國汽車產業的各個環節應理性看待晶片供需失衡這一矛盾,市場層面的影響因素會隨著時間推移而逐步得到緩解。」李邵華說,「不過,就明年(2021年)全年而言,晶片短缺的影響將不會太大,目前尚難以做出定量估計。」

海外晶片供應不足,中國廠商也無力填補市場

疫情影響海外晶片供應,導致短期內部分車企產能或將受限。專家認為,此次車企遭遇的晶片短缺,也暴露出當前國內車規級的自主研發晶片不足,難以抓住時機實現替代。

圖自:前瞻經濟學人

據wind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汽車行業中車用晶片自研率僅佔10%,90%的汽車晶片都必須依賴從國外進口

諮詢公司羅蘭貝格發布的《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在全球汽車半導體行業前20強中,中國本土企業僅佔一席。

《中國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白皮書2020》顯示,在中國每年2800萬輛的汽車市場,中國汽車半導體產值佔全球不到5%,部分關鍵零部件進口量在80%-90%。另有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汽車晶片市場規模約為3100億元,國內車規級晶片產業規模不足150億元,而同期我國汽車產業規模佔全球市場達30%以上。

據《環球時報》報導,一位從事汽車發動機ECU研發的企業高管表示,目前在我國僅摩託車和一些麵包車發動機ECU可以使用國產晶片,其他發動機ECU基本是國外產品,通過國外軟體作業系統運行。國外汽車晶片製造商英飛凌、恩智浦等正在主導國內汽車晶片市場,一旦這些公司暫停供應,中國汽車工業可能會面臨危機。

地平線市場拓展與戰略規劃副總裁李星宇表示:「當前,車載晶片行業處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狀態。不過,我國車載晶片企業起步晚,整體發展較慢。特別是車載晶片所需要的開發周期較長、創業門檻更高、回報周期更長等因素,導致市場玩家較少。」

基於此,2020年11月正式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明確,將著力推動車控作業系統及計算平臺、車規級晶片等自動駕駛技術和裝備研製。

隨著汽車智能化、電動化等趨勢的不斷加強,全球汽車晶片市場不斷增長,加速補齊關鍵汽車晶片自主供給體系或成為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而國產車如果加強應用國產晶片,能倒逼國產汽車晶片技術完善並推動生產,從而解決汽車晶片短缺難題,自主汽車晶片發展將迎來良機。

責編:Luffy Liu

本文綜合自澎湃新聞、財聯社、日經中文網、每日經濟新聞、環球時報、路透社、汽車咖啡館報導

相關焦點

  • 晶片危機持續!全球多家車企被「卡脖子」,自研晶片呼聲越來越高
    早在去年12月份就有傳聞稱,由於汽車晶片的短缺,國內部分車企幾近停產,雖然最後官方進行了回應,表示事情並沒有傳聞的那麼嚴重,但還是引起了網絡的熱議。而在進入2021年後,晶片短缺的影響在持續蔓延,多家汽車巨頭均被迫調整生產計劃。日前,根據日本媒體報導,由於晶片供應短缺,本田汽車已經開始調整產能,一月份在日本的產量將減少4000輛,包括飛度在內的微型汽車將首先受到影響。
  • 「缺芯」致車企2021年的日子仍不好過,國產晶片的機會來了?
    大眾、菲亞特克萊斯勒、豐田等眾多知名車企近日均表示,受到核心晶片短缺的打擊,被迫推遲某些車型的生產,削減產量。福特汽車表示,由於半導體晶片短缺,其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的工廠生產線被迫提前停產。日產汽車表示,半導體晶片無法滿足需求,迫使其不得不調整(削減)日本工廠的產量。
  • 回顧2020年的汽車產業鏈
    材料漲價的鏈式反應正在汽車產業鏈內發生並慢慢傳導到其他材料方面。除了電池關鍵材料需求正發生快速變化外,車用鋼材、橡膠等大宗商品也迎來需求回暖。 北京首鋼負責汽車鋼材市場人士表示,「針對鋼材方面,車企的零配件需求上漲,汽車原材料鋼卷材料價格上漲。整體鋼材需求是有改善的,提升至少約20%,價格變化主要看市場上冷軋板卷的表現。」
  • 車企出口也有「小九九」 中國汽車報
    許紹詠認為,在上述這些自主車企中,有的步履維艱,有的已經進入破產重整甚至破產清算階段,估計想多出口也沒有生產能力,況且在這種情況下要生產出品質優秀的產品已很困難,而這些車企前景不明,即使出口也於事無補。  「但是,另外一些自主車企雖然出口數量不多,卻與上述企業的情況截然不同。」許紹詠表示,一汽紅旗E-HS9向挪威出口,就是開拓歐洲市場的良好開端。
  • 恕我直言,你對這4家車企的實力一知半解
    其實車企中也存在龐然大物,它們蟄伏於大家看不到的地方潛心發展,殊不知它們都是隱藏在汽車產業背後的"巨人"。今天,我們就來盤點4家"扮豬吃老虎"的車企,它們的實力可是個頂個的強。 毫不誇張的說,摩比斯作為世界排名第七的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它所涉及的範圍極其廣泛,幾乎沒有摩比斯造不出來的汽車零部件。因此,僅憑摩比斯自己家生產的配件就能組裝成一輛車,而這樣的實力在汽車行業極其罕見。
  • 廣汽78億收購殘局:三車企將停產或者另有打算
    廣汽78億收購重組三車企「打水漂」   廣汽吉奧4月僅產一輛車將停產,廣汽日野宣布解散清算,廣汽長豐擬回購股權   廣汽集團近年來發展迅猛,已成為國內第六大汽車集團,然而近期其卻因收購重組的車企業績不佳或另有打算,屢屢「上頭條」。
  • 「殭屍車企」為何不死?
    這一點從去年的汽車生產情況中也可以得到證實,《中國汽車工業產銷快訊》(2020年第1期)統計數據顯示,在被列入統計的77家汽車企業中,共有13家車企2019年全年的產量低於1000輛,其中只有1家車企的全年產量為零,遠低於今年。事實上,由於疫情,全球尤其是歐洲「殭屍企業」的數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
  • 出售資產、關閉門店,韓國車企疫情下的掙扎與踟躕
    在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危機中,韓國汽車及零部件企業受到重擊。6月11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韓國汽車出口量為9.54萬輛,同比下滑57.6%,這也是17年來韓國汽車月出口量首次低於10萬輛。為此,雙龍汽車、通用韓國、雷諾三星等車企近期正設法通過出售資產、關店等措施來籌集資金、削減成本,從而渡過疫情危機。
  • 又一個停產的國產車企,三個月產量為0,車壞了找不到零件
    自從2018年開始,我國的車市就已經進入了寒冬時期,小編認為,這才是考驗一個車企真正實力的時候,如果一旦能夠在這個時期堅持下來,在今後銷量也會大漲的,不過如果堅持不下來,那就只能走向沒落了,如果說到最悽涼的國產車型,那就應該是廣汽的吉奧汽車,它在三個月只造了一輛車,如今更是已經停工。
  • 自動駕駛的「眼睛」,21年每家車企「必裝」!
    1月13日,也就是今天,上汽集團正式發布了智己汽車,這是老牌汽車大廠聯手網際網路巨頭阿里的新品首秀,亮點很多。就在昨天,百度也宣布造車。他們或許代表著未來5年汽車的大趨勢。如此重大的行業變革,今晚7點整我們緊急連線行業專家,第一時間解讀行業趨勢,入口在文末。
  • 探尋中國汽車工業70年發展之路,記錄中國車企的70年奮鬥史
    多位名人推薦 李萬裡(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原副巡視員,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學術委員會特聘專家): 回顧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70年,取得今天的成果實屬不易,幾代汽車人為之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們不能忘記。
  • 汽車新勢力、網際網路巨頭、傳統車企,誰才是馬斯克潛在的威脅者?
    不僅是巨頭公司,資本市場對智能汽車行業也依然「偏愛」。2020年,特斯拉市值上漲7.8倍,市值超過 8341.72億美元,蔚來也晉升為市值排名第四的車企,僅次於特斯拉、豐田和大眾,此次百度造車的消息剛剛傳出市值就拉升了200億美元,重回800億市值巔峰。熱錢湧動的智能汽車市場上,競爭的火藥味也十足。
  • 2020年車企年度「KPI」交卷,幾家歡喜幾家愁
    本月中,諸多車企的銷量盤點就開啟了,1-11月銷量已經完整統計出來,離去年定下的銷量目標還差多少?能否順利完成考核?似乎已成定局。讓人沒想到的是,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東風集團,在今年11月就超額完成2020年度銷量目標。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檢收一波車企的2020年KPI,到底誰家銷量大突破?誰家一直維持高水準稱霸榜單?
  • 「汽車四化」你知道是哪四化嗎?車企的未來發展戰略又是什麼?
    從2016年前後興起的第三輪造車,能否在汽車四化驅動的新變革中取得成功?新一輪造車與上一輪造車相比有什麼區別?第一個方面,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國,也是第一大汽車市場。從硬體方面,我們已經是非常完備了,相當於有非常好的零部件資源,有5家本土零部件企業進入世界百強,去年汽車零部件產值已突破3.8萬億元。實際上,我們的造車硬體設施條件已經匪巢好了。
  • 長江汽車劃上句號,「雙資質」也難成新造車的「護身符」?
    樂見汽車是汽車維基APP旗下的新能源聚合平臺  2020年果真是新造車企的生死之年,賽麟、博郡等相繼倒臺之後,又一家新造車企鋪了後塵。11月1日,因被法院裁定破產清算且公司停業多時,長江汽車宣布與部分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關係。這也意味著,長江汽車的造車之路即將劃上句號。
  • 救命藥魚精蛋白短缺背後:企業停產原因說法不一
    5月10日,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通告稱,近期,多地反映硫酸魚精蛋白注射液(以下簡稱「魚精蛋白」)供應緊張、甚至斷貨的現象,是生產企業暫時停產所致,預計5月底前後即可向市場供貨。  這個消息讓很多醫藥界人士鬆了一口氣,近段時間魚精蛋白缺貨的狀況終於有了改觀的跡象。不過,已經多次出現斷貨的這款廉價藥,能否走出令人憂心的斷貨怪圈,人們仍然不得而知。
  • 百度要造車,汽車終究逃不出BAT的手掌心
    網際網路巨頭與車企合作造車的浪潮,在行業中愈演愈烈。李彥宏和李書福的這一次握手,又將擦出怎樣的火花?百度要造什麼車?從傳聞到落地,此次百度和吉利的合作僅用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2020年12月17日,有媒體報導,百度正與吉利、廣汽以及一汽等多家車企集團接觸,洽談設立合資公司的可能性,這意味著百度將通過與車企合作直接進入造車領域。
  • 多家車企2020年12月銷量報喜 2021年1月有望延續同比增長態勢
    1月7日晚間,上汽集團、小康股份等多家車企披露12月及全年汽車銷售成績單。在國家政策持續支持以及車企年底讓利的背景下,國內汽車消費繼續大幅增長。值得關注的是,部分車企新能源車型銷量一路走高。
  • 2019這些銷量腰斬的車企,2020還會再見嗎?
    乘聯會數據,國內主流的88家車企(與乘聯會有聯繫機制,提供產銷數據)中,去年有58家銷量出現下滑,佔比達到66%。 也就是說,在有數據統計的車企中,去年有三分之二的車企,處於銷量下滑的情況。其中,跌幅在50%以上的,有二十多家。而在這些「腰斬」的名單中,不乏長安福特、東風雷諾等主流合資車企的身影。 1 我們先看看合資品牌。
  • 3月車市AB面:暴跌與暴漲共存,車企高管湧進直播間
    其中,包括東風雷諾、東風啟辰、神龍、上汽通用五菱、長安馬自達等11家車企跌幅超5成。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10日對時代財經表示,3月數據較預期較好一些,但2月受疫情影響較大,比較特殊,探討環比數據其實意義不大,主要還應看現在市場的恢復情況,目前已接近七成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