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有三苦:一種苦中苦,如人生老病死苦、飢餓貧窮

2021-01-07 5號視頻

習慣,失眠,習慣寂靜的夜,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想你淡藍的笑容。習慣,睡伴,習慣一個人在一個房間,抱著你曾留下的氣味,獨眠。習慣,吃鹹,習慣傷口的那把鹽,在我心裡一點點蔓延。習慣,觀天,習慣一個人坐在愛情的井裡,念著關於你的詩篇。

無所謂得,無所謂失,只要快樂,就是一天的收穫。讀懂生命之重,才能看淡得失之輕。我們離死亡有多遠,我們就離希望有多近。生存是兩個永恆的黑暗中瞬間即逝的一線光明。一件心事,想開了,固然很好。一件心事,怎麼想也想不開,乾脆將它丟掉。只要生命還在,無論發生什麼,稍待時日,那都是身後的風。

人生的狂熱是因為夢想的萌芽而日漸蓬勃人生的激情,是因為夢想的延續而茁壯成長。它讓我們熔鑄著駱駝越漠的堅韌,夢想之燈照亮我們依舊迷茫的方向,沒有夢想的人生如同沒有星光的夜空讓人們不再仰望,沒有夢想的人生如同沒有曙光的黎明讓人們不再追逐。

世有三苦:一種苦中苦,如人生老病死苦、飢餓貧窮,這是人人都能認識到的苦;二種變化苦,由樂變苦,形似樂,實際是苦,開始樂,結果是苦,人生無常,人的名譽、地位、錢財都是變化的,是變異苦。三種苦本身是中性的,但本質上是苦,如人的身體本身是中性的,無苦或樂,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隨而來。

經歷過,珍惜過,多好。有的人把心都掏給了你,你還假裝看不見,因為你不喜歡;有的人把你的心都掏走了,你還假裝不疼,因為你愛!朋友也好,戀人也罷,你若不真心對我,我何必真心待你。我態度好壞,取決於你怎麼對我。珍惜也好,不珍惜也罷。如果哪一天你把我弄丟了,我不會讓你再找到我。

做從未做的事,叫成長;做不願做的事,叫改變;做不敢做的事,叫突破。在學習中成長,在正向裡改變,在嘗試時突破,給人生一次變好的機會。生命,要用智慧駕馭,用從容相隨,用簡單詮釋,用自由概括,用快樂裝飾,用希望照耀,用成功證明,用心靈體驗,或許凡俗但真實,或許平庸但摯誠。

版權聲明:圖文無關,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佛法菁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傳說中的生老病死、愛別離等苦
    《瑜伽師地論》中列舉了死苦的五種相:一、離別所愛的財寶,二、離別所愛的朋友,三、離別所愛的眷屬,四、離別所愛的自身,五、於命終時備受種種極重的憂苦。古人說,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這就是看死的意義何在。從佛法的角度而言,死亡的價值就是體現在是否能夠自覺、覺他,自己覺悟和使人覺悟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祖師大德為學法、弘法而不惜身命,這就是有價值的體現。死苦又分二種:一是內緣,如疾病而死。
  • 生老病死苦
  • 生老病死苦,人生的各種苦,像河水一樣順流而下
    父親前年出了車禍要賠償一大筆錢……生、老、病、死,苦,人生的各種苦,我想,在他們身上都體現了。看著已經很苦了,真正生活其中,不知道有多苦。經濟上雖然有低保的補貼,但是精神和心理上的無助與絕望,才是最難過的坎。但是,又能怎麼樣呢?生活還是要繼續,就像河水一樣順流而下。
  • 宣化上人開示:生老病死苦
    總之,這生、老、病、死都是苦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出家?也就因為覺得這生、老、病、死苦,是一件不容易受的事情。他在十九歲的時候,有一天出去遊玩,先到東門,看見一個婦人在那兒生小孩子,就問隨從的人:「這是一個什麼事情?」隨從說:「這是生小孩子!」太子看見不但小孩子哭,婦人也痛苦得不得了;他不高興了,就回到宮裡去。
  • 何謂四苦、八苦、苦苦、壞苦?
    認識空以後,就知道人是不死的。一般人不認識空,以為死了就空了。認識空的人就知道,空裡面有死也有生,有生也有死。所以,我們不要以為死了就沒有,死了還會再生,是不空的。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無我怎麼能無苦呢?舉一個例子,西方國家提倡踢足球,往往一場球賽就有十幾萬人觀看,可謂風靡,甚至瘋狂。
  • 佛說:生老病死,人生的苦,每一種,你都要苦中作樂
    人生的過程,總有一個「苦」字相伴左右,活著就要把人生的「苦」,嘗遍嘗盡,你才會珍惜人生的「甜」,苦盡才能甘來,只有苦中作樂,人生才能成長蛻變。人生實苦,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活得不容易,每一個人活著都會有壓力,有煩惱,有種種的痛苦,可是每一個人都努力地活著,尋找著屬於自己的快樂和幸福。這世界上的每一種快樂和幸福,都要付出相應的一種「苦」,才會換得。
  • 什麼是佛家所說的「世間八法」和「人生七苦」?
    蘇東坡去世之後,下一世仍是個小官,之後就消失在輪迴中,不見記載。我沒讀過記載這些事情的具體書籍,只在有關文章裡見到。而且引用的意圖是用來說明起心動念的牽引作用,和我們要說的公案關係不大。這個公案是這樣的:蘇東坡與方外之友佛印和尚隔江而居,一日,蘇東坡覺得自己有所覺悟,於是作詩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 人生八苦:詩歌原創,生老病死之生苦
    《生苦之喜訊》作者:具見來源:全民修行(id:jujian-01)一個迷茫的靈魂入住母腹像逗號時已是萬中無一你是王,但沒有人給你佩戴王冠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已含苞待放你在狹窄的肚子中漆黑一片母腹是一口灌滿一切風的小房子有冷,有熱,有河流,有大山還有你的苦楚坐牢十月,母親的身子打開有人在外面念觀世音菩薩你倒懸而出小小身體,細嫩柔滑感受風,感受所有的碰觸和移動是針刺和焚燒你哇哇大哭,忘記了前生我微微輕笑暗藏輪迴的淚滴和慈愛人生八苦
  • 受生是無邊眾苦的開端,是揭開一生苦難的序幕
    (三)眾苦所依故,生為苦這裡要觀察的是:在三界受生之後,就以這受生因緣,能增長老、病、死等無邊眾苦。也就是,老、病、死等無邊眾苦都是依「生」而來,以「生是眾苦所依」為理由,就成立生是苦事。他幾十年中受的種種苦,都是以他被抓來做奴隸作為所依的。如果沒有被抓到美洲,這一切苦都不會出現。這個非洲黑人,就是指我們;美洲,是指本非故鄉的三界;被抓去做奴隸,是指我們被業抓到三界裡受生;做苦工、受折磨,是指我們做了惑業的奴隸後,就隨惑業受種種苦。黑奴身上接踵而來的苦是依靠他成為奴隸而生起的,比喻老、病、死等無邊眾苦是依著在三界中受生而出生的。
  • 孝歌《生老病死苦》
    老相覽鏡容顏改,登階氣力衰。咄哉今已老,趨拜禮還虧。身似臨崖樹,心如念水龜。尚猶耽有漏,不肯學無為。病相忽染沉屙疾,因成臥病身。妻兒愁不語,朋友厭相親。楚痛抽千脈,呻吟徹四鄰。不知前路險,猶向恣貪嗔。死相精魄辭生路,遊魂入死關。只聞千萬去,不見一人還。寶馬空嘶立,庭花永絕攀。
  •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
    東華帝君去凡間參詳的八苦,實為佛家八苦,最後一苦為苦之根本人生八苦,就連東華帝君也參詳不透,佛家講透徹了這八苦的根源東華帝君要投身凡間,去參詳人生八苦,這在九重天,也是一樁不大不小的新聞。帝君要去參詳的這人間八苦,到底都是什麼呢?這八苦即是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陰熾盛。
  • 寂寞是給你的苦
    世人皆苦。 佛家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以及五蘊熾盛苦。 當代人還有一苦,即寂寞苦。
  • 人都有生老病死苦
    病老死及愛別離,如此業即我所造,  如是反覆思維者,彼對治門不驕矜。
  •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
    佛說人生有八苦,苦到底是怎麼來的,一定要清楚。佛說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一、生苦:每個人都有生苦,但都忘記了。以人類來說,生時的眾緣逼迫,就是苦。
  • 佛家: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六根、八苦諦的含義
    佛家在詮釋「無我一如,性相平等。」的根本概念,與弘揚為善去惡的方法,必然涉及生命來源的問題。佛家用歸納的辦法,列舉生命的種類,大約分為六道: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阿修羅道介於天魔之際。
  • 魯迅與佛教:飽嘗「人生之苦」,生「厭離之心」
    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無數人發現,魯迅,在他的身上,有著一種佛教的氣質——日人奧田杏花在魯迅逝世之後,這樣子描述對於魯迅晚年的印象:"要是和魯迅有一言之交,就會覺得他毫無人間的欲望:不論在金錢,在虛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