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解放」:鄧小平為知識分子正名全過程

2021-01-10 網易新聞

1978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全國科學大會。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作報告。

粉碎「四人幫」後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3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國科學大會。剛剛復出工作的鄧小平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他滿懷深情地向世人宣示:「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這是黨和政府對知識分子的承諾,也是廣大人民的心聲。隨著這一莊嚴宣告向全黨全國的發出,廣大知識分子背負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沉重的十字架終被摘去。他們,特別是一些老知識分子,個個歡欣鼓舞,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慶祝「第二次解放」。

不堪回首:沉重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十字架

建國初期,我國的知識分子是十分寶貴的。據統計,1949年全國包括科學研究、教育、工程技術、衛生、文學藝術等各條戰線上的高級知識分子才6萬多人。到1955年也只增加到10萬多人。靠這點有限的科技人力資源,從1952年到1955年,我國試製成功的新的機械產品就有3500多種,其中不少還達到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在冶金方面,我國能夠冶煉的優質鋼和合金鋼已達到240多種,高爐和平爐的利用係數基本達到當時蘇聯的水平。這些數據從側面說明,廣大知識分子發揮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另一個不容迴避的事實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多出身於地主或資產階級家庭,用當時的視角,他們受的是資產階級的舊式教育。這樣,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階級屬性自然而然就被定為資產階級或小資產階級。上世紀50年代,中央主要領導曾多次說「知識分子的世界觀是資產階級的」,並由此下結論:他們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於是,對他們進行思想改造,就成為一項基本的政策。

如此,對待知識分子的偏見和使用不當在1955年就顯現出來了。如一位擅長水墨花鳥教學的著名畫家、教授,美術學院卻不讓他開課,而派他到圖書館寫書籤,到陶瓷科畫瓷碗,後來乾脆派他給教職員工買戲票。一位學術上有建樹的甾體化學家,單位卻分配他做應用化學方面的工作,使他有「硬逼木匠去種田」之感。不過,這時的中央儘管給知識分子定了性,但對知識分子在工作中出現的一些具體問題還是重視的。毛澤東在1955年11月23日就曾親自召集中央書記處會議,商量如何解決知識分子的問題。並提出專門召開一次知識分子工作會議的建議。

於是,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央在北京召開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代表黨中央作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報告。周恩來的報告充分肯定了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說:「社會主義建設,除了必須依靠工人階級和廣大農民的積極勞動以外,還必須依靠知識分子的積極勞動,也就是說,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兄弟聯盟。」他還特別強調指出,我國知識分子中間的絕大部分「已經成為國家工作人員,已經為社會主義服務,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令人欽佩的是,周恩來在這時就已經把知識分子看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了。應該說這是周恩來代表黨和政府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的一次正確表述。同時,周恩來也指出了當時在知識分子中間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弱點,鼓勵他們學習政治,改造思想,努力工作,以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會上,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對知識分子遭遇使用不當、待遇不公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原則性的解決辦法,告誡各級黨組織和政府部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辦法,解除廣大知識分子的後顧之憂,保證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毛澤東在會議結束那天到會講了話。隨後,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指示》。

遺憾的是,這次會議提出的對知識分子的正確政策,中央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指示,沒有能夠貫徹始終。由於1957年春夏開展的反右派鬥爭,黨中央改變了對階級鬥爭形勢的估計,在指導思想上出現了「左」的錯誤,又把所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推向了階級鬥爭的浪尖。中央部分領導這時更加肯定了此前下過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結論。1957年反右派鬥爭擴大化及以後的各種政治運動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知識分子明顯地被看作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被當成了教育、批判、改造、革命甚至無產階級專政的對象。

當時中共黨內和國家機關內有不少高級領導幹部對給知識分子冠以「資產階級」的帽子持有不同的看法,對全國有幾十萬知識分子被打成右派心存憂慮,並以各種不同的方式上奏了黨中央。據說,時任中國科學院黨組書記的張勁夫就向周恩來、聶榮臻建議,在反右派鬥爭中要保護好自然科學家。周恩來做不了決定,說要請示毛主席。毛澤東聽完張的意見後說,張勁夫,你很大膽啊!張勁夫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向毛澤東直言,這些老科學家是珍稀「國寶」,不能不保護啊!後來,毛澤東同意了張勁夫的意見,並建議以中共中央的名義向全國發出《關於自然科學方面反右派鬥爭的指示》。此後,在全國範圍內對那些有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學家採取了堅決保護的方針。保護了自然科學家,固然值得慶幸,但還有為數不少的其它領域裡的知識分子在反右派鬥爭中難逃厄運。

短暫曙光:可喜的「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稱號

一段時間內,由於黨在知識分子問題上奉行「左」的政策,因而知識分子的命運不可能好到哪裡去。在隨後的反右傾、「四清」、「文化大革命」等政治運動中,知識分子總是首當其衝,身受其害。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黨在工作中不斷出現問題,又在實踐中不斷加以認識和解決。

1962年初春,國家科委在廣州召開全國科學工作會議,文化部和戲劇家協會在這裡舉行了全國戲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3月2日,周恩來總理對兩個會議的代表作了《論知識分子問題》的講話。他說:「不論是在解放前還是在解放後,我們歷來都把知識分子放在革命聯盟內,算在人民的隊伍當中。」並重提了他1956年說過的知識分子的絕大部分「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話。這使經歷過反右派鬥爭和其他政治運動劫難的廣大知識分子深受鼓舞。3月4日,周恩來總理動身回北京前,陳毅副總理把準備在會上講話的大體意思跟周恩來總理說了一下,周恩來表示贊成。兩人一致認為,我們的科學家和知識分子是人民的科學家,社會主義的科學家,無產階級的科學家,是革命的知識分子,應該取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於是,陳毅分別在3月5日和6日給出席兩個會議的人員的講話中,為知識分子脫去了資產階級的帽,加上了無產階級的冕,並鄭重地向與會人員行了「脫帽禮」。他坦率而深情地說:「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我們國家勞動人民中間的三個組成部分,都是國家的主人翁。不能夠經過12年的改造、考驗,還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這頂帽子戴在所有知識分子的頭上。」陳毅的這番講話,在會場上激起60多次掌聲和笑聲,許多與會人員感動得熱淚盈眶。

周恩來嫌這次講話範圍太小,份量不夠,3月28日,在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專門談了知識分子問題。他說:「我國的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戰線上,作出了寶貴的貢獻,應當受到國家和人民的尊重。我國知識分子的狀況,已經同解放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新社會培養出來的大量年輕的知識分子,他們正沿著『又紅又專』的道路成長。從舊社會來的知識分子,經過12年的鍛鍊,一般地說,已經起了根本的變化。知識分子的絕大多數,都是積極地為社會主義服務,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並且願意繼續進行自我改造的。毫無疑問,他們是屬於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如果還把他們看作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顯然是不對的。」

此後,在解決知識分子的具體問題上,黨和政府還做了不少實質性的工作。比如,儘管處在三年困難時期,但對重點保護的在京的科學家、藝術家和著名教授的副食品補助供應,中央仍給予了特別的關照。為保證從事原子彈、氫彈等重點國防工程的科技人員的身體健康和正常工作,聶榮臻還給海軍和一些大軍區領導寫信,請他們給予支援。隨後一大批肉、魚、海帶、黃豆、水果等副食品,從全國各地運到科研基地。

但是,周恩來和陳毅在廣州會議上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講話,在中央內部卻遭到了某些人的明確反對。柯慶施在上海竟不讓傳達陳毅的講話。這年8月9日,當有人在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中心小組會上提出「摘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是否合適」時,有的中央領導便說:「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些陽魂過來了,但是陰魂未散,有的連陽魂也沒有過來。」這表明部分中央領導對摘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帽子的說法和做法是不同意的。8月13日,當有的同志提出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是有的,不能說資產階級還存在,就沒有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了的時候,有的中央領導又插話說:「從意識形態來說,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存在。」他甚至對陳毅講話明顯表示不滿,說:「你到處講話要注意。」

由於我們黨內存在著根深蒂固的「左」的思想、「左」的看法,因此,認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知識分子不僅仍然是一種需要繼續改造的「異己力量」,而且是同無產階級較量的一種主要力量。早在1957年5月25日,中央一位領導在同前蘇聯領導人伏羅希洛夫的談話中就說過,現在「資本主義臭了,在社會上資本家臭了,但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還有影響」。後來不僅把從舊中國過來的知識分子看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 ,就連新中國自己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也被說成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或半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樣的政治氛圍裡,知識分子被看成「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自然就成了一縷短暫的曙光。

終獲解放:正確的「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結論

對知識分子的性質和作用的錯誤認識,可以說是我們黨長期沒有處理好同知識分子關係的最深刻的根源。儘管中共黨內有不少高級領導幹部不同意這種看法,但他們不可能從根本上糾正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錯誤政策,只能做一些修修補補的工作來保護知識分子。這種保護是非常有限的。到十年動亂,知識分子的命運就更令人擔憂了。當時最流行的說法是「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除了被冠以「資產階級」的帽子之外,又多了幾頂「桂冠」:「臭老九」、「牛鬼蛇神」、「反動學術權威」等等。知識貶值,知識分子的地位低下到了極點。僅以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研究所為例,該所360名職工,被打成「特務」的竟然有142人之多。只要是從海外回來的知識分子,都被懷疑是敵國派遣回來的特務,要接受審查,有的甚至給當成罪犯,加以迫害。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文化大革命」宣告結束。這預示著黨和國家包括知識分子在內的命運,將有根本的改變。

1977年8月4日至8日,剛剛復出工作的鄧小平邀請全國科教界的吳文俊、鄒承魯、馬大猷、王大衍、周培源、蘇步青等知名人士舉行座談。會上,鄧小平再次提出「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的觀點。他說,無論是從事科研工作的,還是從事教育工作的,都是勞動者。不久,隨著認識的深化,鄧小平感覺到,再僅僅說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已經不夠了,於是便有了後來的「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的結論。

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鄧小平出席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大會。他代表黨中央莊重宣布: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自己的知識分子,因此也可以說,已經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從這以後,黨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才又走上了正確的軌道。不僅糾正了過去的偏差,而且為廣大知識分子開闢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新天地。後來又進一步把知識分子提高到「安邦治國」的高度來認識,強調了知識分子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我黨作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的決斷,也像當年提出知識分子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一樣,引起中共黨內某些堅持「兩個凡是」的人的不滿和抵制。然而,此時的形勢已不像以前了,正確的東西在黨內已經佔了主導地位。因此,「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自己的一部分」的英明決策一經做出,便立即為全黨和全國所接受。

全黨和全國人民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了,因此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就成為了黨和國家堅定不移的方針。後來,大量的事實證明,廣大知識分子以國家主人翁的姿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中大顯身手,不斷貢獻出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儘管正確的結論在曲折中形成了,也沒有什麼可爭論的了。但我們仍然要說,把知識分子一股腦地看成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其邏輯是很荒謬的。從深層面說,這種提法也是沒有理論和歷史根據的。馬克思、恩格斯從來沒有把為資產階級服務的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等同起來。他們認為,知識分子絕大多數是腦力勞動者,同樣參與了創造剩餘價值,也受資本家剝削。列寧在十月革命後,明確地把包括舊社會培養的知識分子在內的所有知識分子稱為「勞動階層」之一。在我們黨的歷史上,長期以來也是把知識分子看作勞動者的。如1933年中華蘇維埃政府《關於土地鬥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1950年8月政務院發布的《關於劃分農村階級成分的決定》,對知識分子的階級屬性都有過明確的規定。遺憾的是,馬列主義的東西,我黨正確的規定和做法,未能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這就是我國早前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悲劇所在。

(本文來源:中共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原載人民網,作者:賀吉元,原題:《鄧小平:為知識分子正名!》)

(責編:趙雪晨)

(原標題:「第二次解放」:鄧小平為知識分子正名全過程)

本文來源:海外網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1935年—1945年:鄧小平在陝西
    10月底,鄧小平隨軍到達甘泉下寺灣,11月3日,中國工農紅軍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恢復了紅一方面軍的番號,鄧小平出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宣傳部部長;為準備即將發起的直羅鎮戰役,鄧小平隨軍到達富縣北道鎮一帶實地查看作戰地形;月底,鄧小平參加了直羅鎮戰役,戰役的勝利打破了蔣介石對陝甘蘇區的第三次「圍剿」,為創建鞏固的陝甘寧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 今天|11月30日,70年前,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解放重慶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一代代人接續奮鬥的徵程上我們已走過千山萬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同步推出「歷史上的今天」欄目鉤沉那些已然過去的「今天」啟迪新時代的奮鬥者今天「仍需跋山涉水」在新徵程上再創榮光1949年11月30日解放重慶1949年11月30日,劉伯承、鄧小平指揮的第二野戰軍解放重慶。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94)
    同時明確規定了黨在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這條基本路線被稱為「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
  • 1991年鄧小平交代江澤民一招什麼決定中國命運
    對於要不要堅持改革開放的問題,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指出:「改革開放政策不變,幾十年不變,一直要講到底。」(《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296頁。)1991年,鄧小平對江澤民等同志說:「堅持改革開放是決定中國命運的一招。」(《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8頁。)1992年,他進一步從理論上闡發了改革開放的意義:「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 新中國70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與邏輯
    「第二次結合」由此而成為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遵循,成為貫穿於新中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全過程的理論指導。這些重要論述的核心觀點,鄧小平後來把它概括為:「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4]P213)1982年,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鄧小平提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4](P3)的思想,凸顯了對「第二次結合」的思想遵循,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的歷史過程。
  • 鄧小平91年分析局勢:稱有一件事決定中國命運
    本文摘自:《紅廣角》2016年2期,作者:王碩渡,原題為:《南方談話前夕鄧小平怎麼看深圳》,為節選。  鄧小平1991年春節期間在上海發表一系列鼓動改革開放的談話,隨後,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發表一組評論文章,宣傳鄧小平的新思想。「但鄧小平這次談話,(國內)廣大幹部、群眾並不知道,反而引起了社會上對改革姓『社』姓『資』的激烈爭論,這次談話被爭論淹沒了。」③1991年4月以後,蘇聯發生一系列政治事件。8月20日,鄧小平與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討論蘇聯政變事件。
  • 1975年鄧小平進入中央領導核心後的整頓風雲
    正是這次整頓,部分地糾正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些「左」的錯誤,提出了一些正確的理論觀點,使中國人民對「文化大革命」產生懷疑和否定的情緒,而「四人幫」卻倒行逆施,整鄧小平,阻止整頓的進行。這引起了廣大幹部群眾的普遍不滿和反抗,為後來粉碎「四人幫」奠定了基礎。
  • 【黨史上的今天】1955年1月18日,人民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
    此前,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鄧小平同王震等談話時曾指出: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講不能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他曾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正確認識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正確認識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傑出的人才。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18)
    7月19日,中共中央在《關於自然科學工作中若干政策問題的批示》中又指示,在知識分子中開展平反工作。《批示》指出:「在反右派鬥爭以後,各單位對一部分知識分子進行的批判,要加以清理。」「凡是批判錯了,或者有一部分錯了的,都要甄別事實,分清是非,糾正錯誤,由黨的負責幹部採取適當方式向他們講清楚,戴了『帽子』的要摘掉,以利於解除思想疙瘩,發揚民主,增強團結。
  • 卓琳:名門閨秀,曾2次拒絕鄧小平求婚,後相守58年不離不棄
    1938年,她加入我黨,因為工作需要,她改名為卓琳。這是她的新生,從蒲瓊英到卓琳,從蒲家女兒成為共產黨員,這些轉變見證了一位名門閨秀投身革命的過程。與鄧小平結緣她與鄧小平是通過他人介紹認識的,他們相識時,她才二十三歲,鄧小平已經三十多歲了,年齡上的差距加上彼此之間的不熟悉讓她有些抗拒小平。
  • 1972年,鄧小平
    國家歷史特約作者 徐慶全  在江西新建縣的兩年多中,鄧小平基本上處於離群索居的狀態,但他從未停止思索——那條「鄧小平小路」,即被後人譽為思索之路。  在千萬次地踏過這條小路的時候,鄧小平在思考什麼?後人可以發揮各種各樣的想像,來演繹這一段歷史。但歷史本身的嚴肅性,是排除演繹和想像的。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11)
    在這些被錯劃的人當中,有許多參加革命多年的黨的幹部,許多同黨長期合作共事的愛國人士和朋友,許多學有專長的知識分子和富有經營管理經驗的工商業者,以及許多政治上熱情但不成熟的青年學生。由於被劃為右派,他們受了長期的委屈、壓制和不幸,使他們不能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不但是他們個人的損失,也是整個國家的損失。
  • 為革命改名:鄧小平名字的由來
    為革命改名:鄧小平名字的由來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徐金波 楊天平責任編輯:錢宗陽2014-08-15 17:06 偉人鄧小平一生中先後使用過三個名字,即鄧先聖、鄧希賢和鄧小平
  • 從1975年整頓看鄧小平同志的領導藝術
    整頓的過程並不是風平浪靜的。  ●鄧小平在提出「三項指示為綱」時,還很有針對性地提出了兩個重要論點:一個是「整體」論。一個是「大局」論。這就既顧及了全面,又突出了「把國民經濟搞上去」這個重點。  ●批林批孔運動再度引起社會動亂,其要害是資產階級派性。而資產階級派性之所以能夠興風作浪,是由於少數壞頭頭篡奪了領導權,而黨委領導班子怕字當頭,「軟、懶、散」。
  • 1997年2月19日 鄧小平理論的創立者鄧小平逝世
    為悼念鄧小平同志逝世「長街灑淚,萬眾同悲」,來自全國各條戰線上的人們為鄧小平同志送別鄧小平像鄧小平早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裁軍100萬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改革科技體制是為了解放生產力
  • 鄧小平與共和國重大歷史事件(103)
    這是鄧小平對江西乃至全國的期望,也是時刻縈繞在鄧小平心頭的一件大事。 鄧小平南行的最後一站是上海。在上海他住了18天。這18天他談話的主要議題還是要求人們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要思想更解放一些,膽子更大一些,步子更快一些。 十四大報告以南方談話為靈魂 鄧小平的視察南方談話,宛如一股強勁的東風,吹遍了中華大地,在海內外產生了強烈反響。
  • 臺官方下最後通牒 一個月內為漢語拼音正名
    中新網3月4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當局「行政院」限期一個月內完成全臺368個鄉鎮市區的漢語拼音「正名」。儘管去年已拍板定案,中文英譯系統改採「漢語拼音」,但擁有地名管轄職權的各縣市政府目前仍存高度歧見,全臺地名亂糟糟,「行政院」召開跨部會議,下通牒要求「內政部」一個月內統一各縣市鄉鎮市區的中英對照表,為漢語拼音「正名」。
  • 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深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圖為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深圳,在皇崗口岸深情眺望香港。   鄧小平一生與香港有著不解之緣。此後,因從事革命活動的需要,鄧小平曾4次取道香港。   儘管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再也沒有到過香港,但他對香港始終懷有深厚的感情,懷有難以割捨的牽掛。鄧小平的女兒鄧林曾回憶說,「父親晚年經常看關於香港的消息和報告,每天翻閱很多香港報紙,香港地圖一直放在他的案頭,他時常在地圖上仔細查看香港的山山水水。」   鄧林還回憶,父親曾兩次近距離眺望香港。
  • 1977年8月8日 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1977年8月8日 鄧小平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2014-03-14 16:42 來源:人民網 作者:
  • > 有錢人和知識分子是兩大禍害
    知識分子缺乏良知!  中國的改革開放號召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現代化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先生鼓勵那些靠勤勞智慧積累財富的中國人率先致富,然後帶動全體中國人共同富裕。二十多年來,中國在走出貧困的同時,也以世界上最快的速度製造一個又一個的超級富豪。從「萬元戶」——百萬富翁——千萬富翁——億萬富翁,中國式富豪資本積累的速度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