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傳授傳統書信禮儀 中文系女生感嘆不會寫信

2021-01-10 南方新聞網

  

格式比較規範的書信。

彭教授在清華給學生上中華傳統書信禮儀課。

  南方網訊 毛澤東寫給老師的信是什麼樣的?魯迅為什麼在信中稱許廣平為兄?為什麼日本韓國以及我國香港臺灣的書信裡面有那麼多生僻的字看不明白?我們現在寫書信需要什麼樣的格式和禮儀?三月十八日晚,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老師給選修他的中華傳統禮儀課的一百五十餘名清華大學的學生上了一堂生動活潑的書信禮儀課程。記者有幸旁聽了這堂長達兩個小時的課程,彭教授用生動幽默的語言和豐富的資料和實例為學生們講解了應該怎樣寫信這樣一個看上去很簡單的問題。一名中文系女生聽了課後,感嘆自己原來一直不會寫信。 

  書信歷史 古代就有書信禮儀專著 

  彭教授先是給大家講解了中國古代書信禮儀的悠久歷史、文化和一些鮮為人知的典故。他介紹說,春秋戰國時期的信是寫在竹簡上的,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就在上面用木板覆蓋起來,用繩子紮好,那個繩子就叫做「緘」。我們現在說「三緘其口」就是封好紮好的意思。後來用封泥把信封好,再在封泥上蓋章,表明這封信沒有被拆開過。封泥上的文字就是現在的文字學家研究的封泥文字。 
  在中國古代的書信中,最著名的是秦朝李斯的《諫逐客書》,還有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從這些書信裡可以看到比較規範的書信格式和用語,這些書信都成了書信禮儀的典範。彭教授還介紹了在魏晉就出現了專門記錄書信禮儀的文獻《書儀》。 

  書信格式不能稱自己妻子為「我夫人」 

  彭教授向學生介紹了書信的格式和方法。他說,書信的成分有稱謂語、提稱語、思慕語、正文、祝願語和署名六個部分。 

  據彭教授介紹,書信中敬稱稱呼對方表明尊重。可以用古代的爵稱,君、公等,也可在稱謂前加敬字,或者稱字和號。對於一些我們非常敬仰的有一定學術地位的長者,比如社科院的龐樸先生,學術界一般都稱他為龐公。夫人這個詞是專用來稱對方或他人妻子的,絕對不能稱呼自己的妻子為我夫人。稱呼對方的兒子為令公子,也稱令息,息就是子息的意思。稱對方為賢兄、仁兄、臺甫、臺鑑。一般來說稱對方的字號比稱名字尊重。他還舉例說,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紀昀和紀曉嵐混稱是錯的。 

  彭教授還特別強調了書信中絕對不能出現我你他字樣,如果非要用就需要用一些詞代替。比如「你」可以稱為某某仁兄,某某硯兄或稱閣下。他舉例說,他有一位同學是北大的博士,和女朋友第一次魚雁傳書,那女孩在信封上也稱他為某某硯兄。在信中稱自己應該為在下、小弟。信中的「他」應該用「渠」來代替。 

  彭教授說,古人「自謙而敬人」的做人原則在書信中表現為對別人用敬稱的同時自己用謙稱。比如古代皇帝都稱孤道寡,這就是謙稱。稱自己的妻子為內子、內人、拙荊,絕對不能說夫人。稱自己給別人的東西應該用「菲」、「芹」、「寸」、「薄」。比如薄酒一杯,聊表芹獻。請人家吃飯叫做略具菲酌。 

  常用書信套語 

  提稱語,用在對方稱呼後面,表示尊敬—— 

  父母:膝下、膝前、尊前、道鑑 
  長輩:幾前、尊前、尊鑑、賜鑑、道鑑 
  師長:函文、壇席、講座、尊鑑、道席、撰席 
  平輩:足下、閣下、臺鑑、大鑑、惠鑑 
  同學:硯右、文幾、臺鑑 
  晚輩:如晤、如面、如握、青覽 
  女性:慧鑑、妝鑑、芳鑑、淑覽 

  祝願語—— 
  父母:恭請福安叩請金安 
  長輩:恭請崇安敬請福祉敬頌頤安 
  師長:敬請教安敬請教祺敬頌海安 
  平輩:順祝 

  署名—— 
  對長輩:叩稟敬叩拜上 
  對平輩:謹啟鞠啟手書 
  對晚輩:字示白諭 

  禮儀作用 E-mail該有傳統書信禮儀 

  學習中國傳統書信禮儀,可以使我們在不能見面的時候,從字裡行間體現出揖讓進退。此外,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注重書信禮儀,但在我國港臺、韓國日本以及華僑地區依然保留著最傳統的書信禮儀,掌握基本的書信禮儀不僅有助於提高個人文化禮儀素養,而且還有助於增進交流。 

  彭教授收到過很多韓國和日本友人或者我國港臺學者的來信,他們都非常講究書信禮儀。比如一位韓國朋友寫信中有「將命考」的字樣,彭教授問他的學生,他們都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其實就是一種自謙,不敢給您寫信只好給傳命的人,「將命」是指傳命的人,「考」是副手,這句話的意思是給您傳達室的人的副手,可謂謙而又謙。彭教授珍藏一封錢穆先生夫人給他的信,除了抬和闕以外,還有很多傳統的書信格式。她寫道,匆匆不及所言,並候雙安,又稱他們夫妻為儷,這封信充分體現了傳統書信禮儀。此外我們還可以看看魯迅寫給母親的信和毛澤東寫給老師的信,可以體會出中國傳統禮儀的魅力所在。 

  現在人寫信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多數人都用E-mail,但其實一些基本的原則比如書信的結構敬語稱呼等還是應該和傳統書信一樣的。學會寫信是一種文化素質和個人涵養的最基本體現。 

  禮儀反饋 原來我不會寫信 

  人文學院一位女生:我學了這麼多年中文,現在才發現其實我連一封信還都不會寫,也不知道寫信原來有這麼多講究。我平時很少寫信,最多不過就是發個EMAIL,也不講求格式。不過現在覺得書信禮儀還是非常重要的,應該好好學習一下,有的時候我讀到名人書信中有些地方看不懂也沒有注意,其實這些細枝末節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另外,一封措詞得體恰當的信也反映出個人修養。連一封信也寫不好,會讓人笑話我這個學中文出身的人。 

  不用完全照搬 

  經管學院一位男生:我覺得很長知識,書信是一種禮儀和文化,學習書信禮儀可以增加個人修養和文雅氣質。我覺得了解書信禮儀是很重要的,但並不說明我們就要完全照搬,因為真的完全寫舊式書信會有掉書袋的嫌疑。有一些過於復古的東西不太適用了就應該被改進或者拋棄,只要有一套大家都接受和認可的書信禮儀就可以了。在書信禮儀這個問題上,我們保持尊敬別人和謙虛的傳統是最重要的。 

  去信別讓人「跪啟」 

  彭林老師舉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有一個學生給父母寫信:「敬愛的爸爸媽媽我錢不夠用了。」一點拐彎都沒有,應該先委婉問候一下,說,「敬愛的爸爸媽媽天氣暖和了,可是有的時候還很涼,一定要注意增減衣服,保重身體」等等,然後再說「我的錢不夠用了」。 

  一個男孩收到一封女孩來信,很激動,但一看提稱語,上面寫某某跪啟,本來還想說一句有文彩的話,可是讓別人跪著看信,實在是欺人太甚。 

  -名人書信 

  魯迅致母親: 

  母親大人膝下,敬稟者,日前寄上海嬰照片一張,想已收到。小包一個,今天收到了。醬鴨、醬肉,昨起白花,蒸過之後,味仍不壞;只有雞腰是不能吃了。其餘的東西,都好的。下午已分了一份給老三去。但其中的一種粉,無人認識,亦不知吃法,下次信中,乞示知。上海一向很暖,昨天發風,才冷了起來,但房中亦尚有五十餘度。寓內大小俱安,請勿念為要。海嬰有幾句話,寫在另一張紙上,今附呈。 

  專此布達,恭請 

  金安。男樹叩上廣平及海嬰同叩一月十六日 

  毛澤東致老師符定一(澄宇)先生 

  澄宇先生夫人道席: 

  既接光儀,又獲手示,誨諭勤勤,感且不盡。德芳返平,託致微物,尚祈哂納。世局多故,至希為國自珍。 

  肅此。敬頌 

  教安。不具。 

  受業:毛澤東

  (編輯:林湄)

相關焦點

  • 信封只寫媽媽收 書信大賽:萬名學生不會"寫信"
        半島網7月24日訊(記者 徐江) 地址欄只寫著「媽媽收」,郵政編碼寫成了電話號碼……本市舉行的首屆青少年書信大賽,10萬多名參與活動的中小學生中,近一成學生寫的信封書寫格式不規範。今天,記者從市郵政局獲悉,大賽舉行至今,已經有萬餘封不合格信封被「卡」在了投遞中心。
  • 千名學生操場寫家書 女生愧疚:忘了寫信格式
    劉靜說,爸媽在農村,多年不寫信,「平時有空就視頻,說實話,我都記不清寫信的格式了。」   劉靜坦言,平時視頻的時候,自己想說的話說不出來,寫信更能表達感情,「以後,我會定期給爸媽寫信,在信中撒撒嬌。」小女生畫小時候 希望「陪父母變老」   15級6班的張曉妮給爸爸畫了一幅畫,畫裡小時候的自己和變老的爸爸。畫裡記錄著:「我們小時候,父母教我們吃飯、教我們走路、父母教我們梳頭洗臉、教我們做人的道理。所以,當父母老的時候,我要牽著你們的手慢慢變老。」
  • 古人寫信有哪些規矩?稱呼、格式絲毫馬虎不得
    寫信對於我們而言,即熟悉又遙遠,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相信很多人不再使用這一原始的通信手段了。在古代,寫信可是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不過,古人寫信規矩多,信件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溝通,而且還處處透著一個「禮」字呢。書信往來,如何稱呼事關禮儀書信的使用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就用竹簡、木牘、帛等做書寫材料。
  • 重慶小學成立少年郵局 培養學生寫書信習慣
    培養孩子寫書信 少年郵局昨日成立  本報訊 在網際網路普及、手機進入3G的時代,寫信、寄信漸漸被人們淡忘。昨天,沙坪垻區金沙街小學成立了我市第一個由小學生自主經營管理的少年郵局,引導學生們從小養成寫信的習慣。
  • 小學生不會寫書信?看完此文即可下筆!(附例文)
    【習作要求】按照書信的格式給不常見面的親戚、朋友寫一封信,把家裡或學校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告訴他們。寫好後,自己把信寄出去。【習作指導】寫信是一種常用的應用文。寫信要符合書信格式。信的開頭寫稱呼,要頂格寫。稱呼後面加冒號。
  • 深度的感情模式|有了微信後,現在的人為何而寫信?
    在通信尚未如此發達的上個世紀,書信寄託著親人、愛人和朋友之間的情感,越過萬千河山。一封封家書傳遞親情,一封封情書訴說衷腸,一封封尺牘探討人生哲理。  兩千多年來,中國形成了獨特的書信文化,為中華文人的思想碰撞做出過巨大貢獻。但在現代社會在發展中,書信逐漸被簡訊形式代替。
  • 品讀毛澤東書信 領略偉人風採
    一般情況下,毛澤東寫信,總是簡潔明了,並且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筆法。寫公函一類書信,他能幾個字說明白,決不多寫一個字,能一句話寫清楚,決不多寫一句話。這是毛澤東務實作風在書信藝術上的體現,也與當時的環境條件有關。這樣寫信,能準確傳達他的意見和命令,還能起到保守機密的作用。
  • 寫信的人,是喧囂時代最後的貴族
    先是簡訊逼退了書信,再後來,只有騙子和運營商會給你發簡訊,現在,只剩小廣告會@你。寫信的人,是喧囂時代最後的貴族。而大多數人,活得越來越粗糙。文/鄧娟你上一次寫信是什麼時候,而最後一個給你寫信的人是誰?馬爾克斯寫過一個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他生活的最大動力就是每周五去碼頭邊守候郵船,十五年裡換了七屆政府,年邁的上校依然在等待。
  • 寫信,四年級上冊7單元同步作文寫作指導,附多篇書信供參考
    一、寫信格式一封書信內容由稱呼、問候語、正文、祝福語、署名、日期六個部分組成。稱呼:頂格寫,後面加冒號。問候語:寫在稱呼下一行,空兩格,自成一段。正文:信的主要內容,根據想要表達的意思,分成若干個自然段。
  • 李小龍書信集出版,再現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浪漫的情感生活
    「倘若你想在功夫上有造詣,那就得摒棄一切傳統武術的糟粕,直取武學精簡、直接的本質。你言及的那些武術家,他們所傳授的招式和傳統技法,全是『有組織的抱殘守缺』,只會誤人子弟,害他們脫離實戰。」如果「一代宗師」馬保國能更早讀到這段話,大概就不會貿然去參加比賽,用自己的臉三次狠狠地痛擊對方的拳頭了吧?可惜,馬保國晚了一點。
  • 千秋一脈,四海文心:北大中文系的110年
    賡續傳統,激蕩新潮 這是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的前身 也是中文學科現代高等教育的發端 京師大學堂門匾 中文系畢業生
  • 國學創智遊戲《弟子規》在上海推出,用生動情景傳授做人做事
    「網際網路+」與傳統文化正發生化學反應。嘉嘉和媽媽一起玩的這款《弟子規樂園》APP,於5月27日在蘋果iOS和安卓Android平板端上線,6月1日正式發布。它是國內首款用情境遊戲演繹國學經典的兒童創智遊戲。       復旦大學中文系副系主任吳兆路教授認為,《弟子規》的特點就是讓小孩子從小清楚要怎麼做人做事,通俗易懂、易學易背。
  • 李小龍:書信為憑,三十二載年華未虛度!
    截拳道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的,李小龍對傳統的質疑,對某個實用動作技巧的研究,對武術的核心因素的分析,自己武學背後的哲學思想都在一封封與朋友的書信往來中,通過自己的筆尖慢慢梳理成型。李小龍是繼承者,是創新者,是武術哲學家,他的截拳道就是傳統與創新結合的產物,給中國傳統武術注入活力。
  • 大學女生用20張照片表白 網友感嘆被暗戀男生太有福氣
    大學女生用照片向男生表白「TO10級軟體學院某男,這一部《初秋微涼》是我拍的,送給你,謝謝你出現在我生命最美好的時光裡,帶給我最美好的暗戀。」這兩天,一位女生用20張照片和文字講訴了自己的暗戀故事,並希望藉此方式向自己喜歡了三年的男生表白。這一表白方式在微博上受到眾多網友關注,不少人感嘆「很迷人的文字與圖片」,「這男的太有福氣了」,甚至有網友稱「我要是這男的,畢業就訂婚」。
  • 「見字如面·對話故宮」書信交流活動啟動
    疫情期間,北京市7位初中生發起了「拿起紙筆 見字如面」書信交流活動,號召同學們以書信形式交流,弘揚傳統文化,感受獨特魅力。9月10日,市教委發出第二期活動通知,鼓勵倡議同學們遠離手機,拿起紙筆,參與書信交流和朗誦活動。11月27日下午,學生代表在故宮博物院報告廳,再次發出倡議「讓我們給故宮寫信吧!
  • 讀恩銘書信 仰偉人風範
    在鄧恩銘誕辰120周年之際,重讀鄧恩銘同志的書信,讓我們更加深刻了解革命烈士博大胸襟和偉人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從他親筆書信中,讀懂他的思想,觸摸他心靈跳動的脈搏,感受他對家鄉的無限眷戀與情懷。《鄧恩銘文集》收錄了鄧恩銘家信13封,其中2封原件館藏鄧恩銘故居陳列室,10封原件館藏貴州省博物館,1封原件館藏山東烈士陵園;《災民的我見》《改造社會的批評》《濟南女校的概況》三篇均在一中發表的文章,寫給鄧中夏的工作書信13封,寫給劉仁靜工作書信14封,寫給黨中央《向中央報告》一篇,寫給團中央《關於青島政治群運及團組織情況給鍾英的報告》一篇,工運兩篇《青島大康紗廠全體工人泣告書》《膠濟鐵路總工會代表泣告書
  • 四年級上冊單元習作,怎麼樣寫一封信,寫信的格式和範文
    這就需要一項聯絡手段,就是寫信。實際上我們不寫信了的時間並不長,也就十幾二十年吧。有了電話以後,寫信的人就少了,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手機,再到有了智慧型手機,基本把書信這東西淘汰到沒有了。因為隨時隨地打開手機,有聲音,有模樣,就像面對面,何必費勁寫信呢。除非個別時候,不好當面來說,悄悄寫封信表達一些秘密的東西,就另當別論了。在古代書信更重要,因為以前交通太不方便了。
  • 亳州學院附屬學校與重慶奉節縣竹園鎮第一小學結對寫信 共話友誼...
    書信曾是人們和遠方親人、朋友互通消息,交流感情的主要方式,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見字如面的書信卻離我們漸行漸遠。近日,亳州學院附屬學校四(3)班的孩子們以寫信這種獨特方式與重慶奉節縣竹園鎮第一小學四(2)班孩子們共話友誼,傳遞溫暖。
  • 羅家倫張維楨:八年書信情定終身,他們的愛情始於初見,止於終老
    雖說是書香門第,可他早年接受的卻是家塾式的傳統教育,而非新式教育。不過,許是家庭優勢,羅家倫還是能接觸到普通老百姓所無法學到的東西。他既有機會讀到有著先進思想的新書報,還能去夜校補習英文和數學。1914年,羅家倫17歲。這一年,他成功考入上海復旦公學高中部,勤奮刻苦三年後,他又考進了北京大學,主修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