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奸臣當小人,
一己私利亂凡塵,
毀滅只因有仁義,
勿做君子長遺恨。
《黃帝陰符經》談奸臣的產生,隨時準備著,否則將萬劫不復
國家有奸臣,和企業有小人,其實是一樣的。這並不為我們的意志而轉移。到底什麼是奸臣?其實奸臣的定義很多,但是有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主觀上為自己某好處,而會令組織受到損害。奸臣的出現並不以人的意志而轉移。也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組織,有組織的地方就會有奸臣。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奸臣,還不一定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有可能還頂著大義去做壞事。從中國歷史來看,奸臣、妖妃誤國那是屢見不鮮。但為什麼總會出現這種情況?難道上位者不知道奸臣的危害?也不能分辨奸臣?
奸臣的最大特點是對社會進行危害,可是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黨爭中。其實明朝的黨爭,黨爭很多時候,根本就沒有忠奸之分,因為都是為了小團體的利益傷害大集體的利益。
這就如同癌症細胞一樣,毀壞了本體,也把自己給消滅了。這種悲哀在中國不止一次的發生,只是明朝的問題最為突出。
關聯詞語賞析:
1) 「奸臣」有解釋:亦作「僭臣」,指不忠於君主,弄權施詐誤國之臣。《三國志·諸葛亮傳》:「奸臣竊命。」指對君主,逢迎獻媚,迎合溜須,結黨營私,排除異己,自私自利,從不大公無私的提醒警示,不忠於君主;欺下瞞上,對下百姓為己利益打擊報復、橫徵暴斂,濫殺無辜。甚至弒君殺臣,弄權誤國營私、殘害忠良之臣。
2) 「潰爛」詞語意思:1. 失敗。晉張勃《吳錄》:「火放上風,兵激煙下,弓弩並發,流矢雨集,日加辰時, 祖 乃潰爛。」2. 破裂;破碎。《隋書·酷吏傳·王文同》:「令其人踣心於木橛上,縛四支於小橛,以棒毆其背,應時潰爛。」3. 傷口或發生潰瘍的組織由於病菌的感染而化膿。4. 腐爛;敗壞;腐朽。
在一個組織內部,總是有著各種各樣的聲音。而各種聲音都會指責對方的不是。對於指責,我們應該客觀的去看待。不能簡單的說誰好誰壞。第一害怕的,就是害怕缺乏理性的行為。其實很多暴力衝突和戰爭,在組織內部的矛盾,都是源於雙方的指責。有些矛盾是,無法調和的,這樣就需要更高的層面去解決。在解決事情,或者衝突這個層面來說。一定是會有三個層次的。第一層次,是直接的衝突方。第二層次,是直接支持者。第三層次,是後臺。我們經常看到,直接衝突方,只能夠不斷的進行加劇矛盾。而後臺是決定這個衝突最終結果。
探尋「奸生」,我們看看古籍怎麼說。
1) 奸生於國,時動必潰。來源於:《黃帝陰符經》。全文如下: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我的解讀如下:一個國家必然會有奸臣,出現的時候就會發生動亂,並且會破壞一方。
所謂奸臣,其實就是在自己的層次,做著非自己層次的事情。這就一定是奸臣了。例如,在日本,那些狂熱的低層軍官,不斷的挑起戰爭。令整個日本疲於奔命,實際上就是一種奸臣。而北宋之所以容易滅亡,就是因為已經從後臺走向了前臺的開封眾官員,還以為自己是第三層次。
當然,最容易平息爭端的是,第三層次的是同一個組織或者人,這就變成了一個調解人。例如企業中的老闆,就是如此。
這個世界是相對理性的,上位者下場雖然可以有壓倒優勢,但是假如不能轉換為勝勢就非常危險了。再以北宋為例,假如,金國入侵北宋,最終北宋通過消耗戰,把金國的兩支軍隊消耗光了。這樣金國可能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因為這一次是兩個三層次統一的戰鬥。但是由於北宋的很多人還以為自己是第三層次,只有前方部隊是第一層次。因此缺少了足夠的動員力,變成了一邊倒的失敗。
在不同的層次中,就要做不同的事情。如果作為直接的衝突方,就只能兇猛向前,才能有一線生機。
張口亂語:我們不要恐懼,但是也不能魯莽。如果遇到奸詐小人,首先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意志,不能同流合汙。也千萬不要想著正義能戰勝邪惡,只有實力才決定勝負。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只有訂閱,不再錯過。只有點讚,給予動力。只有回覆,方有目標。
你的需求是,就是作者研究的方向。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寒窗,空守安寧。
專注經典,另闢蹊徑。
金剛智慧,砥礪前行。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346日期: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