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從這兩條對比可以看出君子與小人的分野

2021-01-10 凌崖的江湖

君子與小人是儒家概念裡很重要的兩個命題,兩者是相對的,談君子時往往會類比出小人,談小人時則往往會牽出君子,正是在這兩者的對比中,讓人們更直觀的看到二者的差異,進而尋找到自己身上已具備的優點,改正尚存的缺點。

荀子在《不苟》一篇中從一個人有能力和沒有能力時的表現,來分野君子與小人,視角很獨特。

荀子認為,當一個人有能力時,如果他依然性情寬厚、待人誠懇,以提攜幫助他人為樂,那麼這種人便是君子;小人則不然,小人如果有能力、在高位的話,往往會盛氣凌人、驕慢倨傲,以貶損、打壓他人為樂。

造成這種分野的原因在於君子心中坦蕩,對人仁愛,自己擁有了好的東西願意與人分享,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想要身邊所有乃至天下人都好,這是一種公心。而且其上位的過程往往也比較光明,至少有底線一些。

小人則不然,得到了高位以後首先想到的不是在位置上造福他人,而是保位,生怕他人把自己的位置給掠奪了。所以為了保持位置本能的反應便是使用打壓、貶低的方式,藉以炫耀自己的武力、實力,讓他人不敢起非分之心,這自然是私心為主。加之其上位的過程往往會不擇手段,為了保位當然也會不擇手段,把自己曾經失去的東西在他人身上再尋找回來,以獲得心理的平衡和滿足。

荀子還說,如果一個人沒有能力的時候,假若他是君子,那麼他會安之若素,依然恭敬謙謹地對待身邊所有人;而如果他是小人的話,在低位時就很難獲得心理平衡,見到有比自己好、比自己強的人很快會生起強大的嫉妒心,進而詆毀他,能見到對方落下神壇,那是最高興的事,或者為了自己也爬上高位,可以不惜卑躬屈膝、各種機詐媚骨以求上位。

造成這種情況下分野的原因依然還是兩者的用心與出發點不同,君子希望人人都好,他們懷有公心,看到他人好,心裡自然替他高興,對他們而言,這也是一種快樂。

小人則不然,小人的心裡人我分界是很明確的,別人好跟他一點關係也沒有,甚至會被其認為是對自己的威脅,因為身邊人比自己強的話,他們要失去一些東西,比如讚譽、比如聚焦的眼光。

另外當其他人超過自己時,小人潛意識裡會覺得別人獲得了高位會立刻打壓自己,因其本身如果得到高位的話也會那個樣子,以己之心、度人之心的情況下,心裡難免會很害怕,進而產生恐懼,由恐懼便產生嫉妒,這裡面其實是私心與懦弱在作祟。

君子與小人從人類誕生那一刻起應該就是並存的,千百年以來的歷史,也多不過是二者相互角力、合作、破裂,一起唱出的一幕幕悲喜劇罷了。

每個人都扮演著二者其中的某個角色,可能沒有人一輩子是小人,也可能沒有人一輩子是君子。

相關焦點

  • 人在江湖,「小人」和「君子」的下場,差別真的很大,扎心了
    從古以來,社會上大致就分為兩類人,一類人是君子,另一類人則是小人。關於君子,大多人對他們的看法,應該都以「讚許」為主。而關於小人,大多人對他們的看法,則是以「厭惡」為主。可是,在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你認為什麼人是最多的?可以這麼說,小人佔的比例會多一點。因為人在江湖,想要混得好,想要明哲保身,就必須當「小人」。
  • 曾國藩識人術提醒: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可以看出來
    曾國藩識人術提醒: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可以看出來人心就像是一口井,深不可測,人們將人心難測,規矩於人情之上,因為覺得人情總是那麼反覆無間。既然如此,我們就沒有必要去深究人心難測的源頭了,因為那就像水簾洞的水,沒有源頭。人心難測,想必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其實筆者想說,小人的心才難測,人生之路長慢慢,誰能保證一輩子沒遇到幾個小人呢!
  • 莊子:按照道家思想,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可以參照這2句話
    文章作者: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而且大多是出自於孔子之口。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非常看重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的。但是,聖人孔子眼中的君子或者小人,都是以「仁義道德」為標準的。
  • 讀《荀子》悟人性|人性咋就那麼惡?
    荀子以為,就人的先天本性而言,「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都是天生性惡,後天的賢愚不肖的差別是由於「注錯習俗之所積耳」。後天的環境和經驗對人性的改造其則決定性的作用。通過人的主觀努力,「其禮義,製法度」,轉化人的「惡」性,則「塗之人可以為禹」。
  •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審視自己內心是君子還是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出自《論語·子路》。書中僅通過簡短的一句話就主要向我們解釋了身為君子和小人的根本差別之一。小編在自己的自媒體平臺上曾多次說過:世界是多樣性的,每個人都會有各自的觀點,我們永遠也無法做到徹底的統一,這就是自然的法則。
  • 《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輝思想!(8)
    班固注曰:荀子"名況,趙人,為齊稷下祭酒。"顏師古注曰:"本曰荀卿,避宣帝諱,故曰孫。"也有的說"荀"、"孫"古代同音,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三十三篇"可能是"三十二篇"之誤。劉向的《荀卿新書敘錄》載孫卿書322篇,除去重複的290篇,定為32篇,這與現在通行的《荀子》32篇基本相符。《隋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都著錄12卷,這大概是劉向編訂的32篇本。
  • 《儒林外史》中的君子與小人,朋友有難時,看得最清楚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除了以主角和配角分類外,其實還可以這樣分類:第一類為君子、第二類為小人、第三類非君子亦非小人。如果從數量上來看,第三類人物一定是最多的,書中的一些重要人物,如範進、嚴監生、杜慎卿,都屬於這類人物。
  • 天下無謀:觀君子易,辨小人難,與小人交,防小人伎
    套用一句話: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君子和小人。俗話說君子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交淡如水,年紀越大越來體悟。記得有人說過,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有沒有發現,越活越覺得是這個意思。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寧可直中取,不可枉中求。
  • 泰卦彖辭,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小往大來,吉亨。是看它的卦象,陽本來在上,現在跑到下面來,不是天到下面而是氣跑到下面來,陽是大,所以叫大來。地本來是在下面,現在陰氣往上走了,所以叫小往。這樣天地氣才會交泰,陰陽有對流才會生生不息,萬物才會得到亨通,順利發展。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 老祖宗講「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小人為什麼懷「土」?有道理嗎
    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君子與小人是水火不容的兩類人。每個人都希望做一個胸懷坦蕩的君子,對蠅營狗苟、斤斤計較的小人嗤之以鼻。古代曾出現過君子與小人之爭,孔聖人就曾參與其中,並提出出了自己的觀點。子日:「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句話出自《論語·裡仁篇》,說的是君子心中常懷仁義道德,而小人心中則只嚮往舒適度的生活。
  • 孟子說人性善,荀子說人性惡,西方說人有原罪,到底誰對呢?
    02人性的本質——人性本惡孟子和其他不少儒家人物認為人性本善,但有部分人偏偏不認同,要站出來反對,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荀子和韓非子。荀子雖然出身於儒家,但嚴格意義上講並不完全算是儒家。因為他在對人性論上的理解上超出了儒家,儒家只談人性美好,刻意迴避人性中的惡和趨利避害本性,這點上看,他似乎更接近於法家。
  • 不必拒小人於千裡之外,君子也禮待即可!
    不必拒小人於千裡之外,君子也禮待即可!心靜來讀菜根譚,處世咬得菜根香,再看人生風雨淡!(之六人生處世,動靜得失之間,莫要拘泥;待人之道,妙理運用,在乎一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今願與各位看君,得閒時,靜心細讀,體悟《菜根譚》,能吾日三省吾身;今日分享《菜根譚》一則處世之道:不惡小人,禮待君子;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
  • 老祖宗的3句識人術口訣,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
    這個世界上有君子,就必然會有小人,因為人性有多善,就有多惡。老祖宗教導我們要「親君子而遠小人」,那麼我們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其實,古人早就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而且歸納總結得很好!老祖宗的以下3句識人術,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小人和君子的3個區別,看完老祖宗的這三句話,你就會一目了然。1、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易經》解卦:親賢臣而遠小人
    在中國人傳統的思想觀念之中,君子與小人向來是如涇渭分明般有看天然的分野的,認為他們雙方在德行方面有著無法相比的差別,比如說君子陽剛中正,以造福天下為己任,而小人陰柔偏激,以保全自己的利益為第一考量。網圖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君子和小人有著比較全面的概括,什麼「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濃如醴」,……,總之一句話,雙方是勢如水火的敵對關係,有志君子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將小人從自己的身邊斥退
  • 曾國藩識人術:判斷一個人是小人還是君子,看這2點就夠了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通過研讀曾國藩識人術,我們發現,想要辨別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參照曾國藩這2句識人術口訣,一看一個準。一、看志趣「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 牟鍾鑑:我為什麼要寫《君子人格六講》這本書
    經過多年的醞釀,加上四十餘年學習中華文化的心得體會,這本專門圍繞「君子」和「君子人格」的小書終於要出版了。 我提倡「君子六有」,不是說我全能做得到,這是我的座右銘,我得努力去做。
  • 菜根譚為人處事大全不惡小人禮待君子
    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待君子不難於恭,而難於有禮。【譯文】對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對他們抱嚴厲的態度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內心不憎恨他們:對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在於對他們真正有禮。
  • 《羅織經》:判斷一個人是小人或君子,這3點便可知,多數人不懂
    俗話說:寧可得罪一百個君子,也不要得罪一個小人。君子光明磊落,小人背後耍陰招。「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道理都懂,但知人知面不知心,君子和小人有時過於模糊,表面溫文爾雅,內裡陰險狡詐的人過多,我們該如何區分小人和君子呢?
  • 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不懂這句話的人結局都很慘
    中國悠久的歷史傳承中,最不缺乏的就是忠臣良將,但是最終被小人害死的也有不少。這也就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君子在明,你不知道啥時候就被人當槍使了,也不會知道你無意中被哪一位就給盯上了,而此時你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都不知道。諸葛亮都有過這樣經典的名句:親賢臣,遠小人。
  • 從參宿開始淺談分野學說
    這是本文的寫作契機,依然是知乎問題的回答和擴展。這個問題其實還挺複雜的,但是我能給你簡化出一個好玩的版本:其實就是看茬了。參主晉國沒有錯,分裂之後主流說主魏。魏國遷都大梁後,人們常常也稱之為梁。漢武帝設十三刺史部,益州為西南大部,州郡重新劃分,分野也得重新修訂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