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東站:見證洛陽鐵路的歷史 《一九四二》中逃荒者西行的中轉站

2020-11-28 洛陽網

在抗戰期間,洛陽東站遭遇鄭州至洛陽鐵路線路被拆除、運力減弱等境況。1942年大饑荒期間,洛陽東站成為逃荒者西行的中轉站。「洛陽東站與洛陽站均處在隴海線上,兩站距離不足5公裡,距離太近是導致鐵路大提速後,洛陽東站客運功能逐漸減弱的直接原因。」近日,洛陽鐵路系統一名退休職工直言。

20世紀80年代的洛陽東站編組場(翻拍) 記者 餘子愚 攝

  在抗戰期間,洛陽東站遭遇鄭州至洛陽鐵路線路被拆除、運力減弱等境況。1942年大饑荒期間,洛陽東站成為逃荒者西行的中轉站。

  「洛陽東站與洛陽站均處在隴海線上,兩站距離不足5公裡,距離太近是導致鐵路大提速後,洛陽東站客運功能逐漸減弱的直接原因。」近日,洛陽鐵路系統一名退休職工直言。

  為阻擋日軍西犯,鄭州至洛陽鐵路線路被拆除

  洛陽鐵路的歷史,起源於汴洛鐵路,洛陽東站是見證者。1908年12月,汴洛鐵路初步竣工通車,洛陽東站開始辦理客運業務。1910年8月9日,洛陽至潼關的洛潼鐵路在洛陽破土動工,1910年12月,洛潼鐵路與汴洛鐵路接軌。

  據《洛陽東車站志》記載,1909年7月1日,洛河水暴漲,鐵路大橋受損中斷行車,旅客以船渡河過往乘車。

  1933年,因運輸量增大,原車站站房拆除,重建為兩層樓房面積共775平方米,同時在客運樓東側修建1座200平方米的貨倉(兼行包存放)。

  《洛陽市交通志》記載,抗日戰爭的戰火很快波及河南,鐵路遭受嚴重破壞。1939年2月21日,為阻擋日軍西犯,國民政府下令拆除鄭州至洛陽鐵路線路。5月6日拆至鞏縣(今鞏義),因搶運存煤延至8月又向西拆,9月拆至黑石關(位於今鞏義市西南),12月16日拆至距今洛陽東站的5公裡處。日軍攻佔洛陽時,又大肆轟炸,將洛陽東站的貨場、票房、機車工廠、車庫、廠房、轉車盤等鐵路設施大部分炸毀。1944年5月,日軍侵佔洛陽後,又抓工修復洛陽以東線路,維持臨時通車,洛陽以西因工程量巨大,未能修復。

20世紀80年代,旅客在洛陽東站檢票進站(翻拍) 記者 餘子愚 攝

  電影《一九四二》中,洛陽東站著墨不少

  2012年11月,馮小剛執導的電影《一九四二》上映,該片中不少故事發生在當時的洛陽,洛陽東站(即片中的「洛陽火車站」)在電影中著墨不少。

  電影裡有一個場景,在「洛陽火車站」內,由張國立、徐帆、範偉、馮遠徵等著名演員扮演的角色紛紛現身,他們爭相擠進蒸汽機車;而從後方運來的救災物資,也在這裡卸載,分發到河南各地。

  真實的1942年的洛陽火車站,就是現在的洛陽東站。1942年的秋冬季節,洛陽東站附近擠滿了逃荒的災民,《新華日報》報導稱,每天都有數千災民蜂擁而來。

  當時,豫東、豫北已被日軍侵佔,河南省內縱貫南北的平漢鐵路損壞殆盡,幾無通行能力,唯一的「大動脈」就是隴海線,但鄭州到洛陽段已被拆除,只剩洛陽以西還有一段鐵路通向西部省份。因此,災民齊聚洛陽,從這裡搭上火車開始西逃之行。

  根據史料記載,1942年大饑荒期間,在今天的洛陽東站附近,自發形成了一個大市集,人們在這裡賣牛、賣雞、賣人……凡是能換口糧的,都賣。

  電影畫面顯示,在一路向西的火車上,擠滿了目光呆滯的逃荒者。據瀍河區一名老人回憶,當年,許多遭受饑荒的老百姓沿隴海鐵路線逃亡。那時,火車很少,偶爾遇到一列火車,不管是拉貨的還是載客的,膽大一些的百姓都會趁著火車進站速度減慢時拼命爬進火車內或爬上車頂,因為往西逃意味著能活命。

洛陽東站站前廣場曾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攝於2019年6月18日) 記者 李衛超 攝

  與洛陽站相距不足5公裡,客運功能逐漸減弱

  據《洛陽車站建站一百周年紀念》提供的數據顯示,洛陽東站位於隴海線687公裡+559米處,洛陽站位於隴海鐵路692公裡+425米處,兩者相距不足5公裡。

  「兩站距離太近是導致鐵路大提速後,洛陽東站客運功能逐漸減弱的直接原因。」近日,洛陽鐵路系統一名退休職工直言。

  資料顯示,在1996年以前,洛陽東站多時每天停靠六七十趟客車。1997年4月1日零時,中國鐵路第一次大提速後,客車主要在洛陽站停靠,而洛陽東站以貨運為主,在洛陽東站停靠的客車只有十幾趟,每天乘客也就千人左右。1996年年底,為了配合洛陽市政建設,鐵路部門投資485萬元,對老舊破敗的洛陽東站進行了原址拆建。2000年12月8日,洛陽東站新站落成開通,總建築面積3138平方米。

  洛陽東站也曾為洛陽站提供客運幫助,《洛陽日報》2008年11月5日曾報導,洛陽站站臺改造工程施工,當時開封至西安的K617次列車暫時取消在洛陽站停靠,改為在洛陽東站辦理客運業務。

  2010年2月6日,鄭西高鐵開通後,旅客多選擇乘坐高鐵前往西部省份,洛陽東站的客運功能進一步減弱。

洛陽東站如今暫時告別客運,站前廣場空蕩蕩 記者 李衛超 攝

  洛陽東站何時恢復客運業務?洛陽鐵路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近期鐵路運行仍受疫情影響,「等一切恢復正常後,洛陽東站可能還會安排經停客車」。多名網友建議,洛陽東站是洛陽最早的火車站,可考慮改建成「河南府(洛陽東)火車站博物館」。(記者 餘子愚)

相關焦點

  • 論劉震雲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的災難書寫
    三千萬人死了三百萬,對民眾來講是觸目驚心的,所以作者認為故鄉的親歷者最有發言權。這是基於家鄉的很多親歷者居然都遺忘了這段災難歷史,作者不可避免的要加入主觀色彩加以敘事。作者第一時間採訪了災難的親歷者,通過與親歷者問答的形式展開,還原他們眼中的一九四二:那一年大旱,大旱隨後是大饑荒,餓死了很多人;窮人變盜賊,群搶地主家的糧食;大旱大飢之下,縣政府組織了賑災義演;河南三面臨敵,戰火不斷,年輕力壯者被抓壯丁;政府徵稅不變,僅剩的收成都繳賦納稅;為了活命,千萬災民選擇向西大逃荒,逃荒路上變賣妻兒、命運悲慘、死傷無數……一九四二年的大災荒最初是天災引起的,旱災後是蝗災
  • 《一九四二》饑荒餓死300萬人,馮導拍得很真實,把歷史重演一遍
    《一九四二》改編小說《溫故一九四二》,於2012年11月29日上映,全片時長共146分鐘,導演馮小剛,由張國立、馮遠徵、張默、徐帆、李雪健、陳道明、張涵予、段奕宏、張國強、林永健等人聯合演出,該片是一部集災難、歷史、戰爭一體的劇情電影。
  • 【黨建瀍河】「中共洛陽組」:追憶崢嶸歲月 初心歷久彌堅
    (資料圖)播下革命的火種昨日,記者來到中共洛陽組誕生地紀念館。由於正在改造提升,該館已經閉館數月。兩座有著百餘年歷史的法式建築比鄰而立,更顯莊嚴。一牆之隔的隴海鐵路上,不停有火車經過,汽笛聲響個不停。撫今追昔,「中共洛陽組」與隴海鐵路的故事還在書寫。20世紀初,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之中,人民生活異常艱難。當時洛陽境內唯一的鐵路就是隴海鐵路,鐵路工人在比利時、法國、荷蘭等國路方的壓榨下艱難度日。按當時的物價計算,鐵路工人拼死拼活、流血流汗掙來的工資只能買一石米,根本不夠養家餬口。
  • 1932年,洛陽被民國政府定為行都,西安為何卻被定義為陪都?
    1932年,民國政府為了避免上海「一二八」戰火波及南京,就遷往洛陽臨時辦公。後來,洛陽的這段歷史被演繹為曾是洛陽的陪都。因而,網上關於洛陽曾是民國陪都的各類文章一直是層出不窮,更有自媒體作者將洛陽陪都歲月稱之為民國時期的「高光時刻」。
  • 品味洛陽老城,在歷史與現在交錯的時光裡穿行,一起感受一下
    不知不覺地到了鼓樓,鼓樓在東大街的中段,據《洛陽縣誌》記載,它是建在北大街南口一帶的,明萬曆38年(1610年),福王來到洛就藩,在建福王府時遷往東大街,鐘鼓樓在古代比白天的報時和夜間的報紙更有效,「絲綸閣下文筆清靜,刻劃在鼓樓中,字裡行間,」白居易用他的詩句,帶我們走進歷史的晨鐘晚鼓中,鼓樓的拱門洞上,東端鋪著一石匾在背後刻著「即日」,西端的石額是「瞻雲」,都是楷書。
  • 洛美牡丹景:洛陽的美,牡丹的香,洛陽的牡丹國色天香、花中之王
    牡丹以它特有的富麗、華貴和豐茂,在中國傳統意識中被視為繁榮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徵。洛陽牡丹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有紅、白、粉、黃、紫、藍、綠、黑及複色九大色系、十種花型、一千多個品種。花開時節,洛陽城花海人潮,為睹牡丹倩姿芳容。牡丹原產中國,漢中是中國最早人工栽培牡丹之地。「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古人云:「種植好牡丹,必取洛陽土。」
  • 《一九四二》:重拾那段遺落的歷史
    從聲名鵲起到難以超越,馮小剛說《一九四二》是他心目中真正想拍的電影。在馮小剛看來,促使自己一定要把這部電影搬上大熒幕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在拍電影的過程中重新審視了我們的民族。也希望觀眾通過電影,對民族性有一個接近真實的認識,這對未來的生活很重要。希望年輕人能夠沉下心來在電影院看這個電影,相信對他們會有非常深的觸動。河南幾千萬人向陝西逃荒,途中幾百萬人餓死。
  • 抗疫中,重溫民族災難史的經典《一九四二》|一九四二|董家耀|白修...
    吃飯間,述哥也聊起《一九四二》,只是和我們不同,他是電影的參與者,在其中扮演那個表面一身正氣,實則趁災荒打劫、中飽私囊的第一戰區軍需官董家耀。我說,馮導是有情懷的人。述哥說,《一九四二》是中國最好的電影之一,中國人都應該看看這部電影,不懂得從災難中反思的民族不可能有真正的進步。
  • 1986年,洛陽地區拆分,原屬洛陽的三門峽,為何能夠成為地級市?
    1986年,洛陽地區拆分,原屬洛陽的三門峽,為何能夠成為地級市?元朝設立河南行省之初,行政區劃並不清晰,但也奠定了河南府的基本框架。明清時期,洛陽、三門峽更是聯繫緊密,基本上都是在河南府治下。民國期間,河南府被廢除設置了河洛道,基本上就包括了現在的洛陽和三門峽。
  • 歷史與電影:一九四二 河南旱災肆虐
    在這次大饑荒中,有300多萬人成為餓殍。近期,由馮小剛執導的電影《一九四二》正在熱播,電影講述1942年河南大饑荒人們逃難的故事,讓當年河南的那場大旱災重新受到廣泛關注。溫故1942,從當下出發的鏡頭聚焦70年前的那場災難,那段被遮蔽的心酸,淹沒在歲月灰燼中的國難,清晰地展現出來。
  • 武則天為何要遷都洛陽?一說為享樂,二說為避鬼,原來如此
    武則天掌權的二十餘年間,除了有兩年(長安元年、三年)短期住在長安外,一直住在洛陽。為了定都洛陽,武則天可以說是煞費苦心,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在洛陽城內大興土木。垂拱四年,武則天委派白馬寺主持面首薛懷義負責,以《禮記》中的記載為藍本,在洛陽興建了一座明堂。
  • 應天門上空「龍骨雲」火了 洛陽網友藉機向全國網友發出邀約
    昨日,記者聯繫到拍攝者,為您講講這片雲「火」起來的背後故事。「龍骨雲」視頻火爆網絡「12日,洛陽天空現『龍骨雲』,地址:紫微城應天門。有沒有很神奇?轉發這條『龍』,說不定你的願望就成真了,快!」13日早上,四川廣播電視臺抖音帳號「四川觀察」發布一條視頻。視頻從不同角度顯示,在壯觀的宮闕仿古建築上方,一條蜿蜒在藍天上的雲帶引人注目。
  • 中州大俠王天縱:洛陽起義後的王天縱
    武昌起義爆發,南北各省響應,王天縱率眾參加洛陽起義,在中國同盟會河南支部的指引下走上革命之路。在北京,他親率衛隊,冒著彈雨,扒開圍牆,猛攻張勳公館,給「張勳復闢」以迎頭痛擊。在上海,他拜謁孫中山,被委任為靖國豫軍總司令。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辛亥革命浪濤洶湧,南北各省積極呼應,洛陽起義也進入緊鑼密鼓的準備中。
  • 12種性格,365副面孔,洛陽每天不一樣!
    如果城市也按照星座性格來分類的話,洛陽會屬於十二星座中的哪一種呢?有人說,洛陽像射手座,樂天派的洛陽大蘿蔔。小編卻認為,十二星座的每種個性,都能在洛陽得到完美體現!老洛陽人這麼多年可不是白混的,挑地即見證功力的時刻。
  • 開封有開封塔,鄭州有二七塔,洛陽有什麼塔?
    朱櫻塔,是洛陽八小景之一"瀍壑朱櫻"的主要景觀。瀍壑朱櫻在今洛陽市內,順瀍河溯流而上數裡,在流經瀍河的邙山深溝裡,有一個小村名叫櫻桃溝,此溝正當瀍河上遊,經過瀍河以及山洪的歷年衝刷,形成一條南北深壑,兩邊土壁,高達數十丈,聳然屹立,如刀斧削成。
  • 外柔內剛的花中之王「洛陽牡丹」
    自古牡丹就被認為是國色天香、花中之王的代表,也一直都是富貴、吉祥的象徵,同時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溫庭筠在《菩薩蠻·牡丹花謝鶯聲歇》中寫道:「牡丹花謝鶯聲歇,綠楊滿院中庭月;相依夢難成,背窗燈半明。」在《夜看牡丹》中寫道:「高低深淺一闌紅,把火殷勤繞露從。
  • 看洛陽巨蛇事件中的密教祖師善無畏軼事
    全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出世及大鬧天宮後,遇見了唐僧、豬八戒、沙僧和白龍馬,西行取經,一路上歷經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見到如來佛祖,最終五聖成真的故事。該小說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通過作者的藝術加工,深刻地描繪了明代社會現實。而今天梵君不講西遊記,道說一個千裡送經的故事,也是歷史上卻有奇人其事。這個人就是善無畏。
  • 五鳳樓前明月新(洛陽紫微城往事
    唐玄宗重回紫微城洛陽紫微城的正南門是應天門,也稱五鳳樓。中唐時期,大詩人白居易寫過《五鳳樓晚望》一詩,與他同時代的徐凝也在《洛城秋砧》中說:「三川水上秋砧發,五鳳樓前明月新。」應天門稱五鳳樓,從唐玄宗時期就開始了。唐玄宗名叫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兒子。
  • 洛陽一高、五十五中、錦藝實驗學校籤約合作辦學
    □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彎繼偉    通訊員 範衛國 湯博雅/文     記者 張歡歡/圖    1月12日,洛陽市第一高級中學、洛陽市第五十五中學與洛陽市伊濱區錦藝實驗學校(原洛陽北大公學實驗學校)籤訂合作辦學戰略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