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拼音都氣得直罵,那麼古代的小朋友,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2021-01-12 柒個娃

家長們都是從小學開始學習漢語拼音,這便造就了大家都有很深的漢語拼音功底,但在輔導小孩的時候很是困惑,小兔崽子為什麼總是讀錯呢。

便責怪孩子「上課為什麼不好好聽講?」「別人都會讀了,為什麼就你不會?」

現在的小朋友讀書識字都是從這些基本的拼音開始的,拼音學習雖然開頭讓家長痛苦,但基本一個學期就能打好基礎。然而,拼音是近代才有的,那麼在古代的小朋友們,想要讀書識字該怎麼辦呢?

古代漢字如何標註讀音

其實古代也有為漢字標註讀音,只不過是用漢字標註罷了。主要有直音法和反切法兩種方法。直音法就是用同音字注音。

1、直音法:

直音法,意思就是用和這個字讀音相同的文字來注音,一般都是用一個簡單字為複雜字注音。

例如,「懿」這個字,教書先生就會直接告訴你,這個字和「憶」同音,寫作「懿,音憶」。直音法一般遵循的規律是:用一個常見字去標註一個罕見字。直音法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有的字找不到和自身相同的讀音。在這種方法之下,還是有大量的字需要口傳的,而且,有些複雜字同音字幾乎沒有,直音法也注不出來。

2、反切法:

反切法,彌補了直音法的局限性。自上古開始一直沒有「聲」、「韻」的概念,後來隨著西漢佛教傳入,西域僧人以梵文與漢文互相標音,梵文是一種拼音文字,輔音元音分得很清楚,受梵文的啟發,逐漸有了聲韻分開的意識,於是反切法就誕生了。

反切法就是,用兩個字去拼切一個不常見字的讀音,例如 「對,地歲切」、 「誇,苦瓜切。」反切法一般遵循的規律是:反切上字(第一個字)為聲母,反切下字(第二個字)為韻母。這樣的注音方法還是必須要口傳一些簡單字,解決了難字同音字少的問題。

在歷史的長河中,也衍生出其他很多為文字標註的方法,反切法流傳時間最長,自漢至清末一直在被使用。就是這樣的方法使我們璀璨的中華文化傳承了下來。

漢語拼音的緣起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僅有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注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民格寫了一部《西儒耳目資》,用了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他們的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 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浯拼音方案。

1、現在使用的漢語拼音是1955-57年研製,1958年頒布的。但是歷史上用其它字母標記漢語讀音的嘗試遠不止這一種。1918年民國教育部頒布過注音字母,就是現在中國臺灣還在使用的「老拼音」。

2、漢語拼音用的是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歐洲許多語言共用的,拉丁語是歐洲語言共同的古代祖先。

3、拼音還有幾個方面的作用。首先,是掃盲。這是漢語拼音方案制訂的初衷之一。其次,方便國際交流,給外國人學漢語讀漢語帶來了很大的便利。第三,方便資訊時代的信息溝通,為漢字的錄入提供了方案基礎,成為了不需要學習成本就可以掌握的,最普遍的輸入方法。拼音方案在資訊時代的重要作用,是它的設計者也始料未及的。

古人沒有拼音雖也無妨,但拼音在今天發揮的作用,也是古人難以想像的。

(上述資料整理於網絡)

相關焦點

  • 一年級先識字再學拼音!老師家長怎麼辦?
    都有哪些變化呢?這些變化該如何應對呢?老師和家長們不必惶恐,這裡有小編一一整理出來的內容,以及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教授將為家長老師們一一支招,化解新教材改革中遇到的種種難題。一、為啥要改教材?所謂"部編本"就是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除了語文,還有德育和歷史。拿現有的語文教材來說,目前編寫出版還是"一綱多本",小學有12種版本,初中有8種版本。
  • 鑫智學堂--早學拼音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鑫智學堂--拼音早學優勢大盤點:1、有利於規範小朋友的普通話發音。拼音作為普通話的發音規範,儘早學拼音可以幫助小朋友改掉不良的發音習慣(如N與L不分,前鼻音與後鼻音不分等),這些發音習慣都可以通過對拼音的學習而慢慢改善。2、有利於培養小朋友的閱讀習慣。幼兒階段的小朋友的閱讀更多的停留在對圖案的認知上面。
  • 統編《語文》教材的四大變化: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變化1   先學識字再學拼音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拼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拼音。  這麼多年都是先學拼音再學漢字,為什麼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
  • 孩子拼音還沒學識字會有困難嗎
    行知小學一年級新生家長李女士說,三年前,大兒子上一年級時,剛開學就學拼音了,然後慢慢就可以看拼音讀課外書了,她都不用怎麼管。老師布置的作業,孩子也能獨立完成,不會的字用拼音代替。所以今年小女兒上一年級前,她想都沒想,暑假裡就給孩子報了學前班學拼音。  「她暑假已經掌握了拼音的一些基本規則,但開學這麼長時間沒學,又忘得差不多了……」李女士懊惱地說。
  • 開學全國統一使用新教材,一年級語文先識字後學拼音,意義何在
    會上,新語文教材的編者首先介紹了語文教材的新變化,又介紹的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以及語文考試的新方向等,其中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變化最大,主要表現在:教材編寫順序,從先認讀拼音改變先識字。加大語文教材的閱讀量,增加傳統文化的滲透。加大識字量,減少書寫漢字難度等。
  • 不會用拼音打字怎麼玩好社交
    但是,也隨之湧現出一大批問題,比如:不會用拼音打字怎麼辦? 學習拼音:如果是剛上學的小朋友,建議還是好好的學拼音,這對你往後的語文、英語的成績影響可是很大的。當然大人也可以慢慢一步步學拼音。
  • 用拼音識字與漢字形成的理論體系相背
    喊的口號再響亮,讀音都不懂,意義就很難說了!就如天天喊「以人為本」,「人」在這裡的意思是什麼?,不懂「人」的讀音,你就不懂「人」的意義,「以人為本」就成了空話。漢字是音形義三位一體的有機結合體。破解漢字的意義不僅有形義,還有音意。一、拼音識字丟失了漢字「天人合一」的造字理念基礎漢字理論體系的形成,是建立在《易經》基礎之上的。
  • 中華字通為放棄拼音識字恢復字源識字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保證
    在部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由原來的先學拼音,再開始學習識字,變為先識字再學拼音。可能教材編者意識到,拼音識字的不足,想恢復到從前的先識字,再學拼音。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小學課本雖有拼音,可多數語文老師不會拼音,教學生識字還是傳統的直接讀音的方法。用會讀的字,來標註生字的讀音。普通話中字的聲調更沒有進入學生的課程中。隨著普通話的推廣,讀音及其音調逐漸被重視起來。
  • 「部編本」教材2019年將全覆蓋 小學生先識字後拼音
    小一語文先識字後拼音滿滿「中國風」  以語文科目為例,一年級上冊語文教材共安排了2個識字單元、2個漢語拼音單元和4個課文單元。與以往一年級新生入學後先學拼音再學漢字不同的是,此次統編語文教材打破傳統,讓孩子們在學習了「天地人」、「口耳目」、「金木水火土」等一些常用字之後,再進行13個課時的漢語拼音系統學習。「繪本書籍、電視、廣告牌、父母的幫助,在幼兒園期間孩子們可能已經通過各種方式認識很多字了。在一定的語文基礎上,由熟悉的語言帶出拼音的學習,從而使拼音與識字能夠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樣編排教材是符合規律的。」
  • 小學階段做好識字積累,「四會字」該怎麼學?語文老師教給你方法
    在小島老師看來,這不是粗心的問題,而是本身在識字的學習過程中,就沒掌握好。小學階段語文學習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識字,新教材的第一課甚至不是拼音了,而是識字,足以見識字的重要性。家長總是認為,老師不講拼音了,拼音都得要提前學習。事實上,並不是老師不講拼音,而是拼音作為識字的工具,要為識字做好服務和準備了。
  • 小學語文一二年級學習識字,但識字黃金期,卻是整個小學六年級
    大部分學霸分享都是,積累,平時愛看看書,單從這兩句話,其實也看不太出來什麼門道,大部分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上,尤其是為了升學,都會大量閱讀、博覽群書,但是看書和看書是不一樣的,為什麼有的人就能考出接近滿分的好成績,有的學生就很一般呢?其實,語文的學習屬於厚積薄發,基礎打得好,中學以後學起來就輕鬆一些。我們語文老師常強調的基礎都是什麼呢?生字詞、拼音、口語表達、寫作、修辭手法等。
  • 如何在培養閱讀興趣與認字、學拼音中取捨?父母請做好這三件事
    孩子每天也在讀,開始興趣還挺足,但是有的字認識,有的字不認識,不認識的就瞎讀,拼音也不是太熟練。讓孩子照著拼音讀,會拼的還行,不熟悉的就煩了。媽媽很困惑,是讓孩子自由發揮讀,由著孩子的興趣讀,還是嚴格按照繪本的拼音糾正,如果是那樣的話,會不會打消孩子的閱讀興趣呢?當興趣遇到了學習知識的嚴謹,究竟該怎麼取捨呢?
  • 秋風:改造國文教育,從廢除拼音開始
    即便到今天,不同地區的人們的口語,也即方言,差異極大,古代更是如此。但這又怎麼樣呢?中國各地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們,只要識字,讀過典籍,對其即可有完全相同的理解,從而擁有共同的信念和價值,也就在同一文化中。二十世紀,不知道是誰,發明了「語文」這個詞。其中有「文」,但放在「語」之後。這是二十世紀中國語言學心智錯亂之結果。
  • 從識字到自主閱讀,重磅推薦我家3歲娃一路學過看過的書
    很多人問我,你是怎麼教賴賴識字然後走向自主閱讀的?其實認真想想,我也沒什麼訣竅,無非就是多讀書。 如果非要說有什麼秘籍的話,就是我把賴賴讀的書按照難度做了一個「分級」。
  • 一年級學生媽媽的反省:後悔沒有提前讓孩子學拼音
    孩子明年升小學一年級,很多媽媽都開始培養孩子各種學習習慣,並提前教拼音、教漢字、算術。其中,她們最苦惱的是,教孩子拼音實在太難了!但是媽媽們不敢不提前教,因為拼音是孩子讀小學的第一個攔路虎。分享幾個在網上看到的,一年級的父母親身經歷:我覺得孩子幼兒園就是玩,所以什麼幼小銜接都沒上。孩子上一年級才發現,人家不但會識字速算,會拼音英語,寫得還賊快!
  • 小學一年級語文第二單元漢語拼音jqx教學設計
    汽車上面真擁jǐ,彎腰來把鞋帶jì邊打節拍邊朗讀(2)學習拼音q繼續講故事:小魚娃很高興自己認識了一個聲母朋友,他興奮地搶先推開了拼音王國的大門。哦!一隻只彩色的氣球從門內擠了出來,小魚娃一伸手就抓住了一隻。邊出示拼音卡片q邊講述:氣球的「氣」去掉聲調,讀得短一些輕一些,就是這個聲母的讀音。
  • 漢語拼音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和英文字母那麼像?
    直音字雖然用起來方便,可萬一用來注音的字人們也不認識怎麼辦?例如一個剛學習漢字的人,「胥」不認識,「需」也不認識,那麼直音對於他學習漢字就沒什麼作用了。當人們發現直音的不足後,一種更接近拼音的的方法出現了,那就是反切。反切的基本規則是用兩個漢字相拼給一個字注音,切上字取聲母,切下字取韻母和聲調。
  • 用word文檔查詢漢字拼音
    任你外面風光無限,輔導孩子作業就怒火萬丈,特別是一年級的小朋友,要打太早,要罵太小。我們都知道一年級是一個識字認字的階段,這就少不了拼音。這麼多年即使您沒有把拼音還給老師,您還能準確寫對一個漢字的拼音聲調嗎?
  • 「我家孩子先學拼音,後學漢字怎麼了?」這幾個微差父母別不重視
    雖然教材有一些變化,但從幼兒園到小學,我們家長還是要讓孩子提前「預習」拼音。我當時就在想:「是按照我們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孩子讀書好一些,還是按照現在的課本先教孩子學拼音好一些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先認識字」和「先學拼音」的孩子上小學後差別很大?
  • 京城掃盲識字時期也有速成班,管用的學習方法還能用歌唱出來
    政府推廣速成識字法,組織教師培訓,我又鞏固了一下。大人們學得快,忘得也快,開始一節課也就教十幾個字。後來用上了速成識字法,先教注音字母再教生字,教材也都換成帶注音的了,一下就學得快了。」晚上做夢,滿腦子都是這個「遊」字,終於學會了。為了加強記憶,她平時兜裡總帶著粉筆、書本,走路時念,吃飯時寫,每天認字要到深夜兩三點鐘。三個月後,她學會了2000個字,能讀書、寫信了,被評為學習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