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和任繼愈是如何評價孔子之天命觀的?

2021-01-09 苔花如米小yrt

一、牟宗三的觀點

(一)牟宗三認為孔子的天命即天道之意

牟宗三同意朱熹在《詩集傳》中將天命釋為天道的看法。在對「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理解上,牟宗三認為天道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義。

天道貫注於人身之時,又內在於人而為人的性,這時天道又是內在的。因此,我們可以康德喜用的字眼,說天道一方面是超越的,另一方面又是內在的。

天道既超越又內在,此時可謂兼具宗教與道德的意味:宗教重超越義,而道德重內在義。

(二)牟宗三認為孔子將自己的生命與天的生命相對接

牟宗三認為孔子將仁的作用分為兩方面,一是內在地講成聖,二是外在地講遙契超越方面的性與天道。

孔子認為下學可以上達,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與天的生命相契接,「知我者其天乎」是人天對接的明證。但孔子在知天命後又說畏天命,說明孔子不但沒有把天拉下來,而且把天推遠一點,讓天保持它的超越性,高高在上而為人所敬畏,表示仁者的生命與超越者的關係。

待到《中庸》,把天命、天道又收進來作為自己的性。因為人可以效法天地,做至誠之人,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天地人三位一體了,至此,可以賦予天、天道、天命其內容,即通過人的仁與誠,證實它為一生化原則,生化原則標誌著天命、天道的傳統觀念已轉為形而上的實體了。

二、任繼愈的觀點

(一)任繼愈認為孔子視天命為至上的決定力量

任繼愈認為孔子繼承了西周時期天命鬼神觀念,在孔子的心目中天命至上,人的生死壽夭和富貴貧賤都受天命決定,當復興周道無有所獲時,強化了天命不可違抗的想法,並以「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喪予」等再做證明。

同時敬天畏天是人的高尚品德,堯即如此。而且自身也以「天厭之」、「吾誰欺?欺天乎」等表示對天之看重、之敬畏。

(二)任繼愈認為孔子天命的落實亦依賴於人為

任繼愈認為孔子雖然相信天命,但貫徹天命則要靠人為努力。他不認為天可以直接對人發號施令,要人通過觀察和行事去體會天意。

最終,任繼愈的結論是孔子的天命觀是一個矛盾體,既相信天命,又鼓勵人事有為。

相關焦點

  •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孔子的天命觀該如何解讀?
    中國人的「天命觀」自商周時期就已經成型,它不僅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格局,還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認知偏好和精神品格,由此衍生出的算命佔卜術更是源遠流長,不僅古代帝王用之,民間流傳有之,就算是現在也尚未絕技。一、算命,緣何而起?「佔卜」側重對事件的預測,出徵討伐、大興土木等家國大事則是佔卜的主要目的。
  • 我命由我不由天,中國人的天命觀是怎樣形成的
    於是幻想著自己要是出生在官二代富二代或者紅二代該多好,其實這是一種典型的天命觀。例如著名作家賈平凹曾說「混得不好的男人才去關注政治」,幻想著從別人手裡爭權力和資源的「公平」,爭得臉紅耳赤一無所獲,最後把命運的安排歸咎於天!那麼中國人的天命觀是怎麼形成的呢?現今中國人的天命觀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論語·顏淵》所講「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每個人都是有命運的,而命運是老天安排的。
  • 上古時期,人們敬畏自然,有怎樣的天命觀?
    《皋陶謨》與上古的治政理念陳夢家先生認為:「天命思想起源於上古社會的原始宗教信仰,當時原始人無法理解自然界的種種現象,如風雨雷電等,往往把它們歸咎為某種神靈的役使,認為人和自然背後有某一神靈(天帝)在支配,還將其作為統治者行使政權的超驗性依據和宗教性闡釋。」從《皋陶謨》看虞夏文明,天命觀是人們的世界觀,祭祀是方法論。有什麼樣的世界觀就會產生什麼樣的方法論。
  • 國圖今設靈堂弔唁任繼愈 老人生前十分低調(圖)
    北京大學哲學系原書記聶原梓,今天上午拄著拐棍,前來悼念自己的老朋友,說到自己和任先生的友誼,聶原梓的眼眶溼潤了。  而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的楊成凱先生,今天上午在弔唁任繼愈先生後,對媒體表示:「任老的學識讓人敬仰,在整理和出版文獻方面做了突出的貢獻。」  任繼愈  1916年出生於山東省平原縣。
  • 孔子為何強調要「畏天命」?
    「天命」,是儒家很重要的一個概念,無論孔子、孟子、荀子,還是後來的董仲舒、韓嬰、戴德、班固、王充等,其著作中多次提到「天命」。《論語·季氏》在提到君子「畏天命」的同時,還提到了「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而巧合的是《易經·文言傳》中也出現了「大人」和「聖人」,並強調「大人」要得「天時、地利、人和」甚至「鬼神」來行事,即:「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緊接著,又強調「聖人」要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
  • 陰陽五行說與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演變
    陰陽五行說與中國古代天命觀的演變 ——兼論陰陽五行說對易學發展的影響 2016年09月13日 16:35 來源:《周易研究》 作者:金晟煥(韓)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孔子學易 對佔卦的態度
    《易經》作為中華文化的群經之始,《易經》一方面從哲學角度指導中華文明幾千年的發展,另一方面佔卜功能始終神神秘秘,隱隱約約。《易經》64卦是64個系統,佔卦就是定位的手段。我們應該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易經》的佔卜到底有多大的精準性?孔子又是如何評價《易經》佔卜功能的?
  • 盜蹠和孔子的會面,如何見證了戰國儒家的尷尬處境?
    自信的孔子寓言中的孔子認定展蹠這廝辜負了一身本領,同時對於自己的口才很有信心,於是他責備柳下惠「 而弗能教也,丘竊為先生羞之」的教弟不嚴之過,並自告奮勇要當這一回說客。哪怕柳下惠再三勸阻,甚至預言了孔子的失敗,但後者依然我行我素,帶著即將早死的顏淵和號稱「瑚璉之器」的子貢就出發了,這樣的陣容在後人看來應該是無往而不利。
  • 自嘲「喪家之狗」的孔子怎樣突出仕途與人際之困?
    一代尊師孔子從出生就陷入困境,疑似私生子,少而孤,遭遇各種冷遇……最終他通過學習從身世之困中突圍(見好風的文章從私生子到一代尊師,孔子如何完成他的身份突圍?)。當孔子通過學習從身世之困中突圍出來,他躊躇滿志,意氣風發,希望能夠把自己的政治主張用於當世,可惜他的仕途一直坎坷,先後有不少國家向他拋出橄欖枝,可是很快又有另外的勢力等待打擊他。他在希望和失望的交織中走向生命得終點。
  •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中外名家如何評價魯迅先生?   文/姜衛華  韓國文學評論家金良守先生說:「魯迅是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  「世人都成了王朔不好,但都成了魯迅也不好——那會引發地震!」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集解》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採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葉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裡頭的五個爵位最高的,公是第一。
  •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與孟子思想概述
    墨子以宣揚孔子學說為己任,排斥楊墨。據《孟子》書中記載,「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吾為此懼,閒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詞,邪說者不得作」。孔子講仁,孟子繼承了孔子這一學說,發展為仁政學說,又為孔子忠恕之法建立基礎,形成了性善論。孟子對於孔子學說創造性的發展,使他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上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被尊稱為「亞聖」。
  • 孔子中庸之道是什麼意思,是要人做一個八面玲瓏的人嗎?
    孔子的中庸之道旨在告誡人們「過猶不及」,這裡的「中」是適中的意思。同時,孔子的中庸之道也並非叫人做八面玲瓏的人。八面玲瓏之人雖然人人都喜歡,但是孔子卻認為這種人是「德之賊」。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看看孔子中庸之道的具體含義。
  • 以益卦為例,看孔子如何用《易傳》來解釋卦名和《卦辭》的
    為什麼學習《周易》一定要先看《序卦》和《雜卦》呢?因為《序卦》和《雜卦》是對每一卦的卦名的具體解釋,只有理解了每一卦名的含義,才能真正明白每一卦的經文和傳文。孔子在《繫辭上》第二章: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樂而玩者,爻之辭也。
  • 什麼是「命」,何為「天命」,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
    孔子是如何看待「天命」的呢? 要窺究孔子的「天命觀」,就不得不走進《論語》這部典籍。「天」、「天命」、「命」的字眼在《論語》中是反覆多次出現的。在《論語》中,「天命」一詞出現過三次,孔子自己就兩次提到「天命」。「天」和「命」字單獨出現的次數就更多了,楊伯峻先生統計後,在《論語譯註》中說「天」、「命」出現的次數分別為18次和21次。
  • 評《史記》人物:司馬遷是怎麼樣「黑」孔子的?
    今天我們講孔子,分析司馬遷筆下的孔子形象,看看《史記》是如何褒貶孔子的。司馬遷之前不少典籍,如《左傳》、《莊子》、《孟子》、《荀子》等都評價過孔子。《孟子》這麼讚美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莊子》否定孔子,說孔子之道是「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史記·孔子世家》對孔子有褒有貶。褒獎時用明確的筆法,貶損時用隱晦的筆法,這種寫法跟司馬遷所處的政治環境有關係。
  • 孔子人格修煉的三重境界
    《論語》中大量有關鄙夫、野人、小人、成人、有恆者、君子、士、大人、賢人、善人、仁人、聖人等的評述,集中表現了孔子對人格修煉永無止境的層級認識。概言之,孔子以君子、仁者和聖人三重人格境界來定位歷史人物和評價自己的學生。
  • 2020年如何找到心儀的另一半?聽孔子給你說。
    這茫茫人海,該如何找到心儀的人呢?如何能通過人的外表,而直看到人的內在品質,從而不至於走彎路,走錯路。愛情不是豪賭,那愛情的樞機又在哪裡呢?不妨我們聽聽孔子怎麼說,怎麼做?孔子看人很準,公冶長雖然還在監獄裡,他就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孔子為何看人如此準確呢?我們該如何能像孔子一樣,一眼都能看出一個人的人品呢?這樣在找對象的時候,就不至於找錯了人。其實我們都有一雙慧眼,和孔子的一模一樣,只是我們被現實的境遇所迷,傻傻分不清了。好財的人容易被財富所迷,重情的人容易被情所迷,好權的人容易被權勢所迷,好色的人容易被美色所迷。
  • 孔子在漯河盤桓七年,思想是如何迷茫糾結,又是如何涅磐重生的?
    孔子影響了華夏,理所當然,華夏之源、中原腹地,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的河南漯河,同樣充滿了孔老先生的影響和故事。而且,漯河悠遠的歷史和獨特的地位,讓這位千古聖哲,與漯河擦出了炫麗而獨特的靈光,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切問近思:以古學之法重讀《論語》大概可以說,《論語》是先秦諸子中最容易讀進去的一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