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東風,大多數人都能成功,但逆風想要起筆,考驗的就是硬實力。
兩年前,海馬*ST之後就開始籌備第四次創業計劃,對於景柱來說,他萬萬沒想到自己的海馬汽車,成為了下行車市中,第一個撐不住的企業。
要知道,這位帶領著海馬三次創業的老爺子,為海馬汽車付出了不少的汗水與精力。
2018年,海馬汽車年銷量不足7萬臺,下行如此之快的銷量,顯然無法兌現海馬汽車當年的承諾:要在鄭州帶動大量的人口就業以及經濟。
如果只是無法兌現承諾也就罷了,最讓海馬難以接受的是,作為集團主要核心業務的海馬汽車,這家上市公司由於多年虧損業績下滑,被*ST。
股市的*ST,如同一道天雷劈向海馬。
海馬的前三次創業,都起勢於行業大盤期,按照景柱的說法,海馬的第一次創業,是海馬與馬自達的第一次合作,第一次創業雖然到1995年就截止,但事實上已經為海馬提供了太多的幫助,第一次創業,經驗比什麼都重要。
第二次創業,1997年景柱接任廠長,帶動海馬第二次創業,三年後再次與馬自達聯手。
第三次創業,海馬獨立單飛,2007年真正意義上開始自己的第三次創業。
第二次創業,事實上是依託馬自達,成立合資運營方式,嚴格意義上來說,那些年的海馬,與吉利、奇瑞、長城、長安一樣,找尋到自己的落腳點以及發展方向。
第三次創業,事實上才是海馬真正意義上的創業,三次創業趕上了中國乘用車發展的大潮,在頂峰時,海馬完成了年銷量22萬的出色成績。
其中,海馬S5頂峰時期,年銷量達到50%左右。
顯然,乘東風的海馬汽車在小型SUV火爆的市場中,塑造出了一片盛世之景,也就是那時,海馬放出更宏偉的目標,年銷量30萬!
但事實上,2017年的中國車市已經有了細微的變化,緊湊型SUV價格戰開始,哈弗H6、長安CS75兩款神仙車型打價格戰,海馬S5成為了被波及的車型。
海馬的頂梁柱車型垮臺,2017年銷量不足5萬,下滑幅度高達50%。
海馬的第三次創業,可以說興盛於市場,衰敗於市場,可以洞察的是,海馬並沒有捍衛自身銷量能力的技術實力以及品牌價值。
即便在當時,海馬已經有三次創業經歷。
事實上,強勢的企業,需要不斷的創業嗎?海馬的一二次創業都是在找尋馬自達的幫助,第三次創業也只是以頂峰時期20萬銷量草草收場,次年在動蕩的車型中,成了下滑速度最迅猛的企業之一。
風起時,海馬得意忘形,風走了,海馬一片狼藉。
景柱披堅執銳,誓要第四次創業,事實上我們一直在考量的是,這家企業是否真正的具有勇士一般的骨氣以及強勢的技術推動力。
第四次創業這個口號喊了兩年,創業進度如何?
第四次創業,似乎與第一次創業一樣,沒有絲毫進展,今年1-11月累計銷量,海馬汽車僅僅完成了兩萬餘臺的新車銷量,同比降幅高達58%,仍然居高不下。
某種意義上來說,海馬的第四次創業,目前只是為了維繫最後的臉面。
一方面,海馬喊出的直營店模式,是為了遮掩經銷商四散而去的悲慘現狀,即便是鄭州大本營,海馬經銷商早已樹倒猢猻散,投資人不願意在下行市場中,為海馬提供太多的幫助。
需要思考的是,汽車這種售價高昂,價值較高的車型,尤其是海馬汽車面向四五線城市的入門級產品,直營店這種更前衛的銷售模式,真的能夠被海馬的潛在用戶群體接受嗎?
直營模式做的最成功的是特斯拉,但特斯拉輻射的是一二線更高尖、更網際網路化思維的用戶群體。
海馬的市場應該在三四五線城市,這裡是自主SUV的核心陣地,並不是海馬不想把握,而是在能力上,海馬所謂的第四次創業,核心根本是為了保住上市企業這個架構,來讓整個海馬集團的資金力量進行流轉。
另一方面,海馬新車銷量極其疲軟,11月份全新車型海馬8S銷量只有2000餘臺,其中包括海馬動用一定關係賣給大客戶的車輛,這意味著事實上終端消費者選擇海馬的銷量,要更少。
從銷量層面,從經銷商層面,海馬的第四次創業,談不上任何成功之意。
事實上,景柱的第四次創業,顯得並不走心。
1966年生的景柱在過去兩年並沒有出現在公眾面前,對於一家企業來說,只有頂端人物頻頻出面才能夠振奮企業,樹立不破不立的信心,但事實上,海馬的所有動作,還是交給了代理人陳高潮。
這很難讓人理解,因為稍靠北一些的長城汽車,其核心人物魏建軍頻頻露出,為調控企業付出了不少心血以及時間。
而魏建軍,還要年長景柱兩歲。
對於汽車圈來說,50歲只是一個開始,對於未來仍然可期的景柱來說,其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規整汽車產業上,但從目前來看,其並沒有。
從資本角度出發,海馬集團是一個多元化集團,汽車只是一個板塊,海馬還有盈利能力更加出色的房地產、金融板塊,而這些板塊在海馬中的地位,都遠遠超過了汽車業務。
為何要選擇*ST之後再去四次創業?因為*ST真正影響到了海馬集團的業務。
海馬汽車在其集團內承擔著重要的作用,特殊的上市公司背景註定了海馬汽車不能夠被重組退市,所以說四次創業,在我看來更多是為了穩住口號,畢竟過去我們看,海馬賣房優化盈利表現的動作,更頻繁於推新車、打造新品牌。
事實上,優化財報數據並沒有錯,但海馬的問題在於,四次創業,真的能夠成功嗎?
從目前直營銷售模式,緩慢的產品推進速度以及*ST的運營壓力,在下行的銷量數據以及巨大的開支下,海馬是否在未來會開啟第五次乃至第六次創業?
無論海馬在營銷上做出怎樣的花樣,從終端角度來看,從投資人角度來看,海馬汽車如果無法真正意義上拿出強勢的產品來保證自我營收平衡,那麼海馬的第四次創業,就不能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