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成書宗旨,決定了《西遊記》與《大唐西域記》的細節偏差

2020-12-03 小胖品西遊

《西遊記》:以文言志怪為宗旨,通過書中的情節,來向世人闡述一些道理,或者揭露某些現實。《大唐西域記》:以寫實為主,通過文字來記錄玄奘法師在西域各國的所見所聞,以及那些國家的風俗文化。

也正是由於不同的成書宗旨,所以《西遊記》和《大唐西域記》之間,才不可避免的產生了許多細節上的偏差,比如人名、地名、社會結構、建築風格等等。

即使《西遊記》是以《大唐西域記》為基礎進行的改編塑造,可是在這些細節方面,其書中描述的內容,明顯和《大唐西域記》有著很多存在衝突的地方,沒能體現出西域各國應有的人文風貌。而這一點,也歷來都被當作是《西遊記》的漏洞之一。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應該如此客觀的看待。因為兩部書的主旨並不相同,所以書中內容的側重點自然也不太一樣。或者也可以說《大唐西域記》側重於寫實,因此注重細節,而《西遊記》則側重於講故事,故而注重情節。

正因如此,兩部書在細節方面,才會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偏差。

《西遊記》和《大唐西域記》在細節方面的偏差

《西遊記》全書共有100回,但是除了前13回之外,其餘情節都是在描寫唐僧取經的過程,這些事情也都發生在東土大唐之外。理論上來說,唐僧師徒四人所走過的路線應該屬於西域地區,或者古天竺國境內。

這些地方和東土大唐完全是不同的國度,不管是人文風俗,還是社會形態等等,都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對此,《大唐西域記》中已經做出了非常明確的記載,詳細講述了那些國家的風土人情,以及當時社會的具體構架和制度。

此書第四卷,便記載著古印度中部和北部15個國家的具體情況,和一些頗有名氣的標誌性建築,還有當地人的衣著與飲食習慣。

譬如書中曾提到由印度諸國君王合理建成的「寶階」:

「其高七十餘尺。上起精舍。中有石佛像。而左右之階有釋梵之像形。擬厥初猶為下勢。傍有石柱。高七十餘尺。無憂王所建。色紺光潤質堅密理。上作師子蹲踞向階。雕鏤奇形周其方面。隨人罪福影現柱中。」

同時這一卷中還提到當時有一個磔迦國,那裡的人們衣服以鮮白色為主,並且把自己的衣服稱為憍奢耶衣、朝霞衣等。

但是在《西遊記》中,諸如此類的情況卻都沒有被體現出來。其作者對於唐僧沿途所經過的那些國度,總是按照古代中國的樣式來描述,甚至就連各國朝廷中的官位名稱,也都是按照中原的習慣來規劃,因此不免有些千篇一律。

比如在朱紫國一難這段情節當中,就出現了「光祿寺」、「披香殿」、「會同館」、「五鳳樓」等諸多頗具中原色彩的朝廷機構或者地點。而且其樣式,也都和古代中國的建築風格相似。對於這一點,但凡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能夠看出其中的漏洞。

除此之外,還唐僧在這一路上所遇到的人,也都是一些中原姓氏,如陳家莊的陳老漢,還有銅臺府地靈縣的寇員外等等。要知道,這些地方早已超出了大唐的國境,那裡的人又怎麼可能按照中原的習慣來取名字?

還有書中出現的那些地名,「陳家莊」、「鳳仙郡」、「金平府」……完全都是按照古代中國的習慣來命名,根本不符合古印度那個時期的實際情形。

說到這裡,的確讓人不禁懷疑,《西遊記》的作者究竟有沒有看過《大唐西域記》,否則又怎會在細節上,出現這麼多明顯的漏洞?畢竟《大唐西域記》中,對這些細節方面的事情都有明確記載,就算把那些名稱原封不動地搬過來,也不至於出現如此尷尬的情況。

不過如果單憑這些就斷定《西遊記》的作者,沒有認真閱讀過《大唐西域記》,未免有些過於武斷。因為書中還有很多線索可以證明,《西遊記》的確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大唐西域記》中的一些元素。

《西遊記》中的細節偏差,其實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漏洞

和《大唐西域記》相比,《西遊記》對於細節方面的把控雖然明顯不夠嚴格,其作者總是喜歡用自己熟知的事物和環境,來代替異國他鄉的風情,從而沒能呈現出西域各國原來的風貌。

但是其中的故事也並非完全不著邊際,而且有很多情節,都能夠在《大唐西域記》中找到原型。或者也可以說《西遊記》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的內容。

如書中的西梁女國(女兒國),其原型便是《大唐西域記》中的蘇伐刺瞿邏國,又稱東女國。這個國家和《西遊記》中所寫的女兒國一樣,都是由女子世代為王,只不過東女國不是完全由女子組成。

此外還有《大唐西域記》中所記載的「給孤園」、「布金寺」、「王舍城」等諸多古蹟,也都出現在了《西遊記》的故事當中。與此同時,兩部書中還存在著許多相似的典故,以及互相有所牽連的人物,例如「給孤園奇談」、「王舍城傳法」等等。

由此可見,《西遊記》的作者顯然認真拜讀過《大唐西域記》,所以他對其中那些細節方面的記載,應該也有所了解,否則又怎能將其中的內容運用的如此得心應手?那麼既然如此,《西遊記》書中那些細節方面的漏洞,自然也就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漏洞,或者也可以理解成是作者故意為之。

因為《西遊記》中,既然能夠延用《大唐西域記》中古蹟和傳說,也就意味著其作者已經從這部書中,了解到了足夠的信息。而且應該也有能力在神話的基礎上,儘量還原當時的實際情形。

但可是《西遊記》卻偏偏沒有按照《大唐西域記》中的實際情形去刻畫,反倒還出現了許多細節方面的偏差,這又是為什麼呢?

不同的成書宗旨,決定了兩者之間的細節偏

「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鑑戒寓焉。」

這是吳承恩對於《西遊記》的闡述,以虛幻的神魔故事,來襯託現實中的滄桑變化,便是此書的寓意和宗旨。

可見這部書的創作初衷,是想要藉助其中的情節故事,向世人傳遞一些道理,或者對於現實的感悟,從而實現以文言志的目的。也就是說,《西遊記》的側重點,在於情節上的描述,其主要目的是想要讓人們通過故事,來看清現實。

所以我們在看過《西遊記》之後,在腦海中留下印象最深的,往往是那些寓意深刻的故事,而不是某個地點或者人物名稱。譬如每當提起這部書,很多人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想到「大鬧天宮」、「西天取經」、「銷毀生死簿」等事件。

但《大唐西域記》卻並非如此,因為這部書是一部地理遊記,其主旨就是為了記錄沿途所見的實際情形。因此其重點刻畫對象,往往都是那些具有標誌性的建築,或者每個國家的社會形態,以及人文風貌。

而《西遊記》之所以會避開這些細節,不做過多的描述,甚至用中原的風俗代替那些西域風情。其主要原因,正是因為兩部書的成書宗旨不同,一個注重寫實,一個注重寫意。

畢竟《西遊記》是一部文學小說,而不是考古系列的專業書籍,其目的是為了講一個曲折離奇的神話故事,不是為了還原千百年前的印度古國。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其作者優先考慮的應該是如何寫出具有深刻寓意的情節,並且讓世人更容易接受,而並非怎樣能夠儘量貼合《大唐西域記》中所描述的情形。

況且以古時候人們對世界的認知程度,倘若把《大唐西域記》書中的地理名稱,以及人物姓名和社會風俗全部照搬下來,恐怕很多人都會看的一頭霧水不知所云。而且就算讓一個現代人去看那些內容,也未必能夠盡數理解。

所以《西遊記》採用熟悉的環境和稱謂,來撐起唐僧取經的經歷,其實對於讀者們來說,是一種非常友好的表現。這些細節上的偏差,並沒有影響整部書的結構和框架,也沒有妨礙故事的發展進程,反倒是那些情節變得更加通俗易懂,同時也進一步推動了西遊文化的傳播。

此舉也完全符合《西遊記》的成書宗旨,運用直白的手法,寫出了富有內涵的故事,使人在品讀故事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的感悟現實。

總而言之,是不同的成書宗旨,決定了《西遊記》與《大唐西域記》的細節偏差。這兩部書一個是為了記錄大唐年間的西域實情,而另一個則是為了講述富有寓意的神話故事。兩者之間雖然有所牽連,但卻發揮著不同的作用,無法一概而論。

心中有言,不吐不快

《西遊記》和《大唐西域記》之間,固然存在著細節上的偏差,沒有完全按照古時候的西域各國,和古印度的人文風俗去刻畫。不過這卻並不能稱之為漏洞,畢竟兩部書的出發點不同,最終的目的和價值也各不相同。

所以兩者在細節方面的側重點產生一些偏差,其實完全由成書宗旨而決定。如果一味對其進行刻板比較,反而會導致我們忽略這兩部書的各自價值和寓意。

《大唐西域記》如同一幅寫實的工筆畫,記錄著貞觀年間的西域風貌,以及印度古國的實際情形。

《西遊記》則像一幅靈動的寫意畫,講述著一個又一個充滿神秘色彩,而又富含深刻寓意的神話故事。

兩者之間既有聯繫,但又各自獨立,不可強行糅合比較,需要依據不同的標準分別看待。

本文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大唐西域記中,唐僧筆下的女兒國真沒有男人,其實不是那回事
    西遊記中,豔麗無雙的女兒國國王對唐僧的深情,感動無數人。《大唐西域記》裡,唐僧玄奘筆下的女兒國只有女人,沒有男人嗎?真實歷史卻不是如此一回事。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西遊記》是家喻戶曉的名作。
  • 歷史上的孫悟空原型,曾親眼見證了大唐在西域的徹底沒落?
    文/王凱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恐怕是中國兒童心目中最難以忘懷的英雄形象。這個隨著唐僧一路西行的超級武將身上,承載了中國人無數的歷史情結與文化印象,至今仍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神俠人物形象。事實上,這個傳說中的神話人物確有其歷史原型。
  • 解讀中國神話之《西遊記》:八十一難並非虛構,唐朝史書中有記載
    縱觀四大奇書的發展演進情況可知,《西遊記》同《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章回小說類似都經歷了史書、傳說、話本、平話、戲曲等創作階段,經過長期的流傳,最終由一位文學家著成的集大成之作。作為《西遊記》主要內容的「八十一難」自然也經歷了這樣一個演進的過程。「八十一難」故事並非後世文人杜撰,而是根據唐代僧人玄奘西行取經的真實故事改編而來。
  • 大唐「外交官」玄奘和王玄策——千年印度的恩與痛
    可大多數人們並不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唐僧即玄奘法師,歷史上的玄奘法師在唐貞觀二年(628年)開始西行,17年後滿載而歸,並寫下《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今天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斯裡蘭卡等地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為各國學者所重視。其中印度的歷史學家表示:「如果沒有玄奘, 重建印度歷史幾乎是不可能的」,可見其書的珍貴性和重要性。
  • 《西域行程記》
    《西域行程記》 《西域行程記》 明人記述出行西域的歷程和所經各地情況的著作。原名《使西域記》,陳誠、李暹著。
  • 中華文明在中亞的潰敗:大唐帝國是如何失去西域的?
    怛(dá)邏斯之戰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不斷西進的大唐帝國,與不斷東進的阿拉伯帝國,雙方在中亞地區的爭奪逐漸進入白熱化。眼看阿拉伯帝國的兵鋒逐漸深入大唐帝國的勢力範圍,統管西域南路的安西都護府節度使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於是率領由2萬唐軍,以及來自唐帝國的藩屬國拔汗那、葛邏祿部的1萬士兵共3萬多人,主動出擊駐守在怛邏斯城的阿拉伯軍隊。
  • 喀喇汗王朝擴張:《西遊記》中獅駝國原型,背後是西域佛國的屍山
    編者按:四大名著可謂是家喻戶曉,作為神魔小說的《西遊記》又最以瑰奇想像動人。在書中,唐僧師徒面對的九九八十一難裡,最困難的一次莫過於獅駝嶺。總共三大魔頭,四萬七八千小妖,如此恐怖的獅駝嶺,其獅駝國在歷史上卻有原型——那就是喀喇汗王朝。為什麼其在《西遊記》的形象如此恐怖,這就不得不從喀喇汗國與于闐,伊斯蘭教與佛教在西域的戰爭提起。
  • 大唐玄奘——佛性佛法堪佛心
    近觀大唐,遠眺華夏,泛泛塵世,芸芸信徒,不乏懷素之狂,辯機之慧,鑑真之韌,但能稱得起聖僧且毫無爭議的,唯有玄奘。玄奘,大唐高僧。643年東歸後,玄奘受到唐玄宗親自接見,受命主持大慈恩寺,設立譯經院,翻譯取回的經書,並奉旨著書《大唐西域記》12卷,由弟子辯機執筆。648年,當《瑜伽師地論》翻譯完畢,唐太宗李世民親撰《大唐三藏聖教序》:「...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 玄奘:因《西遊記》而家喻戶曉的唐僧,後來卻很落寞,原因為何?
    再向西便出了大唐管控,但這盤纏又成了問題,為生活亦為傳道,玄奘是一邊走一路講經說法,不但大有斬獲,還收到了聲名遠播之功效,於是,他留夠沿途費用外,將多餘錢財贈給寺院後,又踏上了西行的艱難道路,以人跡罕至的大漠中孤獨前行。
  • 大唐西域的失落:32歲的他一路向西,書寫盛唐最後的輝煌
    按照當時的慣例,由於大唐帝國四處開疆拓土,因此擔任邊疆大將的幕府官僚,或許反而可能因為戰功一躍而上。東漢書生班超棄筆從戎、揚名西域,是所有大唐士子的共同嚮往,對於在政治底層苦苦掙扎的詩人岑參來說,更是一種無上的精神激勵,於是,他勒馬西行,成為整個唐代著名詩人群體中,唯一一個真正踏足西域的詩人。
  • 美國史學家:此人的日記超過《大唐西域記》和《馬可波羅遊記》
    到了二十世紀,美國人埃德溫·賴肖爾先生在閱讀了圓仁的這些旅行日記之後認為,作為人類的旅行記錄來說,若從詳細而且生動地記錄了所訪問過的土地的角度這一點來看,圓仁的記錄勝過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若從深入中國社會內部詳盡地加以描述這一點來看,圓仁的日記則超過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遊記》,遂向世界介紹了這本「圓仁日記」。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李後強 ‖《西遊記》原型集中在漢源(上)
    因為《西遊記》是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不是真實事件,只是借用了唐僧的名字,其大量素材來源於漢代張騫(前164年—前114年)和金元時期丘處機西行經歷,有《漢書·張騫傳》《漢書·西域傳》及丘處機弟子李志常所著《長春真人西遊記》的記載。丘處機(1148年—1227年),金元朝山東人,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吳承恩(1506年—約1583年),明朝江蘇淮安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
  • 西遊記中,東土大唐內為何沒有一隻妖怪?看看誰在這鎮守!
    《西遊記》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能夠成為名著,是因為它有很高的文學水平。《西遊記》雖然描述的是各種妖魔鬼怪,但是反應的確實人與人之間的倫理綱常。書中可以發現一個細節,唐僧在大唐朝的國境內,沒有遇到一個妖怪,而出了唐朝就接連出現妖怪,東土大唐內為何沒有一隻妖怪?看看誰在這鎮守。
  • 《西遊記》中如來口中說的四大部洲到底啥意思?
    其實《西遊記》中四大部洲說得不倫不類,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寫得很清楚。東勝神洲,原為東毗提訶洲,梵文videha的音譯,意為勝身。東勝神洲應為東勝身洲。勝身顧名思義,就是戰勝己身。根據佛家經義,每個人在世間的肉身,其實就是個包裹靈魂的皮囊,這幅皮囊是不值錢的,即使再好看;值錢的是有趣的脫俗的寬廣的高階的靈魂。
  • 唐玄奘真實的漫漫西行路,遠比書中描寫的八十一難更艱險
    《西遊記》中的唐僧離開大唐前去西天取經,可謂是無限風光和尊崇,唐太宗李世民封他為「御弟」,贈通關文牒,並親率文武百官為其送行。唐僧取經歸來,唐太宗又是親自出城迎接。我們知道《西遊記》是吳承恩筆下的一個神話故事,裡面的人物,包括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都是虛構出來的角色。不過,他們的師父唐僧卻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
  • 相比第一部神魔小說《三遂平妖傳》,《西遊記》有了哪些進步?
    事實上,以《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為代表的神魔小說也具有明顯的「講史」色彩,《西遊記》中的神魔敘事有大部分鑲嵌在玄奘取經這一歷史事件中,《封神演義》中的神魔敘事亦是在武王伐紂這一歷史事件的框架中展開的。由此不難看出,神魔小說中同時存在神魔敘事與講史敘事。此時存在一個問題,在我國古典小說中,神魔敘事和講史敘事是從何時開始融合的,在《西遊記》之前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 西遊記裡,為什麼就大唐沒有妖怪?你先看看大唐鎮守的神仙
    在現代,和平是永遠的主題,而在中國的古代小說裡,也無一不希望天下太平,枉顧人性命的妖怪能少一點,就比如說西遊記,西天取經的最大困難就來自於妖怪,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妖怪,他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在一方水土犯下大的個過錯,擾的百姓民不聊生。
  • 五年級小學生找出西遊記漏洞,從一個想不到的角度,令成年人汗顏
    五年級小學生找出西遊記漏洞,從一個想不到的角度,令成年人汗顏我國古典文學名著《西遊記》,以其豐富的想像力和引人入勝的情節受到大批讀者的喜愛。《西遊記》本身具有一定的童話色彩,因而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但是相信很少有人能從發現問題,杭州市一位五年級的小朋友就為我們做了一個榜樣。
  • 神話小說《西遊記》作者真是吳承恩嗎?這麼多年的困惑終於解開
    陳玄奘取經的故事原型經歷了八百多年以後,最終在明代形成了千古流傳的經典之作——《西遊記》,這中間融入了很多年的演變,正是在前人輾轉流傳,不斷增益的基礎上,最終才在吳承恩的整理、修改、組織下,終於集大成而為如今見到的《西遊記》。以此題材記錄玄奘取經的第一部書是《大唐西域記》,此書採用玄奘奉詔口述,由他的門徒辨機輯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