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上將擔任過臺灣省主席,髮妻賣嫁妝供他上學,他發達後提出離婚

2021-01-08 騰訊網

蔣介石有一句口頭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

「中正」指的是老蔣自己,而「辭修」是指國民黨高級將領、一級上將陳誠。

陳誠,字辭修,青田人,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畢業。蔣介石也曾在保定軍校學習。二人是校友。

入黃輔軍校後,陳誠任炮兵科教官兼任炮兵隊區隊長。在東徵和北伐戰爭中,陳誠顯露出不凡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逐漸為蔣介石所器重、賞識,蔣對其信賴有加。由於陳誠其行為舉止喜歡模仿蔣介石,人稱他為「小委員長」。

在蔣介石的提攜下,陳誠官運亨通,成為老蔣的「五虎上將」之一,官至湖北省主席、臺灣省主席、民國副總統,軍銜是陸軍一級上將。(註:1938年6月,蔣介石任命陳誠為湖北省一把手)

陳誠不僅是老蔣十分信任的心腹愛將,且二人還有著親戚關係,陳還是蔣的幹女婿。

蔣介石和宋美齡沒有親生子女,但他們有乾女兒,一個叫楊秀瓊,另一個則是譚祥。

譚祥,出身名門,其父親是軍政元老譚延闓。譚延闓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譚延闓曾三次出任湘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軍銜是上將,軍職是陸軍大元帥。譚延闓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

一九三零年,譚延闓患腦溢血病故,生前曾囑託蔣介石、宋美齡,為其物色才識卓越、前途遠大的乘龍快婿。

一九三一年十二月,蔣介石、宋美齡親自做媒,把乾女兒譚祥介紹給了陳誠。

一九三二年元旦,譚祥與陳誠舉行了結婚儀式。

陳誠娶了譚祥,郎才女貌,如願抱得美人歸。但是,在結婚之前,卻出現了一個大問題,有一道障礙需要克服。

那就是陳誠乃是有婦之夫!

陳誠的原配夫人名叫吳舜蓮。一九一七年,十九歲的陳誠在同鄉同學吳子奇的撮合下,和吳子奇的妹妹吳舜蓮結了婚。婚後,夫妻感情還不錯。吳舜蓮勤儉持家,對公婆十分孝順。

1918年,陳誠考入了體育學校。但由於沒錢讀書,他不得不暫時輟學回家。

吳舜蓮得知丈夫有困難後,二話沒說,省吃儉用的她毅然賣掉了娘家給的嫁妝,資助丈夫。這才使得陳誠得以到校繼續學習,才有了以後的一番作為。

不過,令吳舜蓮沒有想到的是。後來,在外求學、從軍多年的陳誠開闊了眼界後,卻認為妻子吳舜蓮是舊式的裹足家庭婦女,逐漸對其感情淡薄,即使回家也是獨居一室,拒絕與她同室。

有一次,陳誠奉調黃埔軍校炮兵科長後,請假回家。他剛一進家,就因瑣事與吳舜蓮發生爭吵。

吳舜蓮一時氣憤,拿起剪刀刺破了喉嚨,以死相抗。陳誠之母看到滿地鮮血後,驚惶萬狀,趕緊找來大夫搶救,敷上金瘡傷藥,送往醫院救回一命。此事之後,陳誠徹底下了休妻的決心,只是一直沒辦離婚手續。

一九三一年,陳誠要與譚祥結婚。但是譚家提出一個條件:陳誠必須與髮妻吳舜蓮正式離異。否則免談。

為了能與蔣介石、宋美齡的乾女兒結婚,陳誠正式向吳舜蓮正式提出了離婚。對此,吳舜蓮一直流淚,她堅決不同意。

事情陷入僵局後,為了能離婚,陳誠想出一計:他託同鄉前輩、吳家祖上的親族杜志遠和吳舜蓮的哥哥、自己的同學兼下屬吳子奇,出面勸導吳舜蓮,要她同意辦理離婚手續。

在長輩、哥哥的多番勸說下,善良、淳樸、老實的吳舜蓮頂不住壓力,無奈之下,只好同意辦理離婚手續。並表示:離婚後,我終身不再婚嫁。

當時,吳舜蓮提出了一個條件,那就是:「生不能同衾,死後必須同穴。」

對此,吳舜蓮說,不管丈夫要不要自己或者說是愛幾個人或是最愛誰,他死後都要和正妻合葬在一起。在吳舜蓮眼裡,她自己才是陳誠的正妻。死後能和陳誠埋在一起,也算是夫妻一場。

吳舜蓮提出這個條件後,陳誠心裡很震驚,又十分感動。於是,他當即答應了吳舜蓮的要求。

和髮妻辦好離婚手續後,1932年元旦,陳誠、譚祥在勵志社舉行了婚禮儀式。

有一年,陳誠和譚祥同回青田縣探望母親。譚祥見到吳舜蓮後,連喚「姐姐」。吳舜蓮聽罷,局促不安,低頭不語。後來,陳誠每月郵匯100銀元給吳舜蓮作生活費用。

1965年3月5日,陳誠因肝癌在中國臺省臺北去世,終年67歲。

1978年,吳舜蓮病故,終年82歲。

相關焦點

  • 國民黨大佬邱創煥病逝,曾自曝被李登輝欺騙辭去臺灣省主席
    據島內媒體「中央社」「中時電子報」消息:7月2日下午,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前「考試院長」邱創煥病逝,享年96歲。1981年12月,邱創煥任臺當局「行政院副院長」,1984年2至5月間代理「行政院長」,同年6月至1990年6月任臺灣省主席,1990至1993年被聘為李登輝的「資政」,1993年4月任「考試院長」。
  • 他是擔任閱兵總指揮次數最多的人,抗戰中擊斃阿部規秀,後授上將
    他被譽為白袍小將,手下握有晉察冀主力兵團,五次任閱兵總指揮 建國後,前10次國慶閱兵儀式,總共有3位總指揮,一位是元帥,兩位是上將。這2位上將,一個是首位擔任閱兵總指揮的張宗遜,另一個是擔任閱兵總指揮次數最多的上將,他就是楊成武。
  • 55年授銜他是省委書記,為何仍被授上將軍銜?主席:名單中要有他
    我們知道那時評銜有一個原則,已經到地方工作或脫離部隊的人按理說是不能授予軍銜的,但規定可以因特殊情況而改變,當時有一個人就正擔任四川省委書記,卻因其特殊的經歷仍被授予了上將軍銜,這是為何呢?閻紅彥是陝北人,因為家庭條件有限,在很小的時候便輟學打工,後來為了填飽肚子,就報名參了軍,那時他的思想裡似乎就只有吃飽飯這一件事,沒深想過為何參軍,直到認識李象九、謝子長,兩人的進步思想給閻紅彥帶來了影響,他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參軍第二年就投入了黨的懷抱。
  • 臺灣省主席不打招呼直接免職?蔣介石一聲令下陳誠就地上任
    他要為國民黨想後路了,解放軍已經解放了海南島和舟山群島,下一步就是臺灣島嶼。臺灣島嶼是他最後一根稻草,抓住了可以再掙扎一番,抓不住就是徹底潰敗。臺灣省主席魏明道,1947年臺灣省爆發"二二八"事件,臺灣行政長官陳儀被撤職,魏明道是陳儀的繼任者。他雄心勃勃,滿懷信心,在主持第一次臺灣省省政會議上宣稱"今後但以最大的努力來謀臺灣的幸福。"
  • 開國將軍膽大包天,為軍銜給主席寫信,終於從上將變成中將
    這才讓主席說出了調侃的玩笑,不過也有極少數將軍覺得自己軍銜高了,要求降低自己的軍銜,這些要求降低軍銜的人從將軍到元帥都有,包括羅榮桓元帥、徐向前元帥,徐海東大將和徐立清上將。他們主動提出讓銜,主席給了他們很高的評價,不過主席並不同意他們讓銜,其中徐立清多次請求,甚至寫信給主席提出降低自己的軍銜,徐立清為何非要降低自己的軍銜呢?難道他不配當上將嗎?
  • 他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33年後成為上將,哥哥曾任國家主席
    今天筆者不說他們,而是說說1955年還是上校,33年後成為上將的楊白冰。1988年授銜時,楊白冰當時是軍委委員。據了解,這一年他哥哥楊尚昆的地位更高,4月份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02楊白冰1920年出生,祖籍四川,在家裡排行十一。
  • 此人有12年的抗日生涯,主席:別人可不授上將,他必須是上將!
    在大舅教誨下,董其武勤奮好學,學業一直不錯,但因貧苦的家境,他沒有繼續深造。為了幫家裡減輕生活負擔,董其武出去做工賺錢,但一直沒有放棄讀書學習,1918年山西學兵團創立後,他以第一名的好成績順利進入學兵團學習。
  • 從未上過戰場的馬歇爾,為何被評為五星上將?看看他的部下是誰
    不過這位五星上將與其他五星上將不同的一點是,馬歇爾從來沒有上過戰場,他根本沒有見過殘酷的戰場生死。但是最後卻依然被評為了五星級上將,未免讓人有些質疑。馬歇爾在自己的軍事生涯裡,確實從來沒有上過戰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馬歇爾的工作都只是在美國參謀本部管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然後幫助美國陸軍指揮部制定一些作戰方案。
  • 1955年授銜時,他僅是軍級幹部,為何能贏得上將頭銜?
    1955年授予的55名上將,基本上都是我軍的高級指揮官,要麼是大軍區司令員,要麼是政委或者軍委委員,他們在解放戰爭時期大部分都擔任過正兵團級司令員和政委。可是這其中有一個人,他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的時候只是軍長,作為一個軍級幹部,他是怎麼贏的上將頭銜的呢?
  • 潰逃臺灣後辦的第一件大事,就鬧了大烏龍,老蔣打碎牙齒和血吞
    政權搖搖欲墜,內外交困的他,不得不宣布下野。但,他在下野前,頂著巨大壓力,作出一個重大決定:由陳誠接替魏道明任臺灣省主席。老蔣作出這個決定有多難呢?當時陳誠主政東北,被林彪打得落花流水,不到6個月時間,損失幾十萬人馬,導致東北「淪陷」。
  • 他是最長壽的開國上將,主政過鐵道部,對進藏鐵路的修建貢獻巨大
    在開國將帥中最長壽的是分別是劉伯承元帥94歲,蕭勁光大將86歲、呂正操上將105歲,開國中將曾思玉101歲,其中上將中最長壽的是呂正操將軍,呂正操將軍出生於1904年1月4日,逝世於2009年10月13日,他老人家的壽命為101歲9個月,他的確實標誌著最後一位開國上將全部離世。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第三個是他的親信,第五個最有才能卻不受重用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第三個是他的親信,第五個最有才能卻不受重用 飛將蔣鼎文(1895年1月15日-1974年1月2日),畢業於浙江陸軍講武堂,在軍閥混戰時期軍隊飄忽不定,行動迅速,被稱為飛將軍。抗戰時期因為一次會戰失敗,引咎辭職,以後基本脫離軍界。他這個人貪汙腐化嚴重,又十分好賭,家財豐厚。
  • 此人是著名的「獨臂戰將」,建國後被授予上將,此人是誰?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位開國上將,此人名叫彭紹輝。彭紹輝是湖南湘潭縣人,與毛主席的老家韶山沖只有幾公裡遠。彭紹輝的家庭很窮,沒錢供他上學,他稍大一些之後還當過一段時間的長工。1926年,彭紹輝加入了湘潭縣農民協會。
  • 此上將曾是張學良的保鏢,後成百億富豪,侄子是何鴻燊,外甥李小龍
    此上將曾是張學良的保鏢,退役後經商成百億富豪,侄子是何鴻燊,外甥是李小龍。這位上將就是何世禮將軍。何世禮,1906年出生於中國香港。早年在英國、法國學習軍事。學成回國後,何世禮投到少帥張學良麾下,是少帥的左膀右臂,曾擔任少帥的侍衛副官,是四大保鏢之一。西安事變後,何世禮一度離開軍界。抗戰時期,何世禮重返軍界,曾任後勤部中將副司令、中國遠徵軍兵站副監、冀熱遼邊區副總司令等要職。何世禮參加過多次大型會戰,為抗日立下了戰功。
  • 他捐出家產幹革命,建國後主動要求評自己為中將,主席堅決不同意
    他捐出家產幹革命,建國後要求評自己為中將,主席堅決不同意 賴傳珠將軍,是我軍一位老資格的高級將領,他參加革命的時間恰是我軍誕生的日子,因為將軍去世過早,以至於許多年輕人對他都很陌生了。
  • 他被稱為打不死的「飛毛腿」,部下到上將給他敬禮,對他直呼首長
    一些早期投入革命的人,在新中國將軍的授銜中,卻低於自己以前的部下,比如詹才芳中將和被稱為「飛毛腿」的陳錫聯上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董必武是詹才芳革命的先行者,他在那裡學到了許多進步思想,並在第二年就投入到革命中去,參加了農民運動,也是一位著名的農民革命家,也是一位農民革命家。
  • 55年授銜時,他本沒有軍銜,但領導人說:上將名單一定要有他!
    但是有一個人例外,在授銜時,他已經是四川省的副省長,但在主席的過問下,被授予上將軍銜,他就是閻紅彥。閻紅彥1909年出生於陝西安定,家庭比較貧困。在9歲的時候曾讀過私塾,但後來因為支付不起學費而輟學。15歲的時候,閻紅彥報名陝西軍閥的徵兵,在部隊中,他認識了李象久,而李象久有一個秘密的身份,就是共產黨的地下黨員。
  • 他是郭子儀後人,曾被樹為反面典型,後成為開國上將
    比如,開國第23位上將,郭天民,他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後裔。郭天民是湖北黃安人,卻沒有參加過黃麻起義。1926年,郭天民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第二年,郭天民參加了廣州起義,是廣州起義走出的僅有的1位開國上將。1929年,郭天民來到江西蘇區,見到了毛主席。1929年12月,古田會議召開。
  • 他的軍職曾與元帥平級,手下有上將大將,自己卻是中將軍銜!
    倪志亮,知道這個名字的人,也許不多,不過他在我國的歷史上卻是一個不可或缺之人。倪志亮,黃埔4期的畢業生,上學的時候就加入了共產黨,還和林帥是同期同學。他的革命資歷非常深,因為曾經在軍閥隊伍裡待過,又是文化人,所以加入紅軍隊伍後很快站穩腳跟。
  • 開國上將洪學智之子洪虎:父親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
    他出生於1913年,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先後參加土地革命戰爭及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擔任過紅軍、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領導職務,對我軍的軍事工作、政治工作、後勤工作、教育工作、裝備工作,均有重要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