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千島群島最北端的佔守島是一個偏遠荒涼、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你有幸能夠上島旅遊,你將在島嶼北部四嶺山一帶蔥翠恬靜的原野上看到一個個鏽跡斑駁的坦克殘骸,在蒼茫的天地間顯得突兀而詭異。實際上,那裡是一片"鋼鐵墳墓",坦克殘骸就是墓碑,而埋葬於此的是日本陸軍戰車第11聯隊近百名官兵的亡魂,最為特別的是,他們是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三天後,即1945年8月18日,在反擊蘇軍登陸的戰鬥中殞命的,其中包括末代聯隊長池田末男大佐。
■被日軍遺棄在佔守島荒野上的九七改中戰車殘骸。
1900年12月21日,池田末男生於愛知縣豐橋市,他是陸軍憲兵少佐池田筆吉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兒子,因此取名末男。生於軍人家庭的池田末男在從豐橋中學畢業後,決定子承父業,從軍效命,進入陸軍中央幼年軍校和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值得一提的是,末男的二哥池田廉二同樣選擇成為陸軍軍人,是陸軍士官學校第23期畢業生,一路做到第56師團長,最終晉升中將軍銜,並且安然活到戰後,相比小弟的命運要幸運得多。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門,池田末男和他的二哥池田廉二都是這所軍校的畢業生。
1922年,池田末男作為第34期畢業生走出陸軍士官學校的校門,獲得騎兵少尉軍銜,進入騎兵第25聯隊任隊附,1932年晉升大尉,出任騎兵第27聯隊中隊長。池田末男在擔任軍職之初就在教育訓練方面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於1935年被調往陸軍士官學校擔任教官,此後常年從事軍事教育工作,1937年調入陸軍騎兵學校任教,1941年11月晉升中佐後前往中國東北的公主嶺戰車學校任教,後轉往四平戰車學校,1944年7月代理校長。池田的軍旅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軍校度過的,始終手持教鞭紙上談兵,甚至獲得了"戰車部隊名教官"的聲譽,卻從未指揮過實戰部隊,直到1944年12月才被任命為戰車第11聯隊聯隊長。
■池田末男在中佐時期的戎裝照,光憑教書就能讓胸前掛滿勳章,他也的確是個人才。
戰車第11聯隊於1940年3月在中國東北組建,其骨幹抽調自戰車第5、9聯隊,隸屬於戰車第2師團,負責偽滿洲國東部邊境的警備,1944年2月奉命調往北千島群島駐防,附屬於第91師團,主力集結在佔守島,另有部分兵力分駐幌延島、松輪島和得撫島。根據1945年6月的編制,戰車第11聯隊下轄聯隊本部、第1~6中隊和整備中隊,共有官兵764人,裝備九五式輕戰車25輛、九七式中戰車19輛、九七改中戰車20輛,共計64輛坦克。戰車第11聯隊的標誌為漢字"士魂","士"可解為漢字十和一的組合,而且日語"十一"的讀音與"武士"的"士"相同,這個標誌既暗合部隊番號,又寓意"武士之魂"。
■戰車第11聯隊的九七改中戰車,該聯隊於1944年2月進駐北千島群島。
池田末男中佐於1945年1月 22日抵達幌延島柏原地區,接過了戰車第11聯隊的指揮權,成為該部的末代聯隊長,之後前往佔守島千歲臺的聯隊本部履職,並於1月24日向部隊全體官兵發表了任職講話,於6月間晉升大佐。在過去十年中,池田都在方寸講臺上高談闊論,教學經驗可謂豐富,戰術條令熟念於心,如今手握一個戰車聯隊的數百精兵,想必池田心中十分渴望將多年研學的成果運用於戰場之上,克敵制勝,光耀門庭,但是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為天皇效忠的機會居然在日本宣布投降後才姍姍來遲。
■日軍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前排中)視察佔守島。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要求所有日軍部隊停止作戰行動。不少日軍將領不甘心接受戰敗的現實,在傳達皇命時不免打了折扣,負責日本北方防務的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就是如此,他在8月17日下達了命令,要求各部"停止戰鬥行動,但在不得已時可進行反擊",這後半句話為次日的交戰埋下了伏筆。當投降的消息傳來,佔守島守軍的士氣一落千丈,池田心中的失落也可想而知,戰車第11聯隊的官兵們意志消沉,打算在8月18日將坦克全部丟棄到海中,絕不交給前來受降的蘇軍或盟軍。然而,還沒等他們自行解除武裝,18日凌晨從島嶼東北海岸突然響起隆隆炮聲,蘇聯人進攻了!
■1945年8月佔守島戰役作戰形勢圖。在日本宣布投降後,對日宣戰僅一周的蘇聯絲毫沒有停止進軍步伐,一心想在盟軍到來之前搶佔更多的地盤,甚至提出佔領千島群島全部和北海道北部的要求。美國拒絕蘇軍進入北海道,但同意蘇軍佔領千島群島。遠東蘇軍司令部於8月15日下達了進攻北千島群島的命令,而且不待援軍抵達就以勘察加半島現有兵力展開行動,留給參戰部隊的準備時間僅有36小時!8月18日凌晨1時,勘察加半島南端的蘇軍海岸炮臺開始轟擊登陸灘頭,將熟睡中的日軍官兵驚醒。1時30分,蘇軍開始在佔守島東北部國端崎和小泊崎之間的竹田濱海岸登陸,由於缺乏經驗、組織倉促加上日軍炮火阻撓,登陸行動進展緩慢。
■描繪蘇聯海軍步兵在北千島群島奮戰的畫作。
聽聞蘇軍登陸的消息,樋口中將下令堅決反擊。第91師團長堤不夾貴中將於凌晨2時30分命令戰車第11聯隊向國端崎進攻,趁蘇軍立足未穩將其驅逐下海。終於得到出戰機會的池田行動迅速,命令駐島嶼中部大和橋的第4中隊在伊藤力男大尉指揮下先行前往國端崎方向偵察敵情,其餘各中隊在做好戰鬥準備後向距離國端崎約14公裡的天神山集結。
■這幅畫作表現了戰車第11聯隊九七改中戰車在步兵配合下發起衝鋒。18日5時,池田率聯隊本部抵達天神山,與第3、4中隊會合,集合了大約20輛坦克。伊藤大尉報告蘇軍已經逼近國端崎以南的要點四嶺山,正與獨立步兵第282大隊激戰,從望遠鏡中已經可以看到蘇軍士兵已經登上山頂。求戰心切的池田聯隊長不待其他中隊趕到,於5時30分下令進攻,日軍坦克在步兵配合下猛衝蘇軍陣地。首批登陸的蘇軍沒有攜帶反坦克武器,無力抵抗日軍坦克的衝擊,暫時退卻。6時20分,池田率部推進到四嶺山南麓臺地,從那裡已經可以望見登陸灘頭密集的蘇軍部隊、車輛和艦船,他認為此時正是發揮戰車威力,一鼓作氣擊潰蘇軍的好機會。在向師團司令部發出訣別電報後,池田於6時50分率30多輛坦克向四嶺山山頂發起進攻,於7時30分登上山頂。
■表現佔守島之戰的模型作品,日軍坦克炮塔上繪有表示戰車第11聯隊的白色"士"字。
此時,其他各中隊陸續抵達前線,池田麾下的坦克已達40輛,他按照當年戰車學校教材講述的戰術,將所有坦克自左向右以第4中隊、第3中隊、第1中隊、聯隊本部、第6中隊、第2中隊的順序一字排開,以寬大的正面一起向前開進,希望能一舉壓垮蘇軍的防線,殲敵於灘頭。根據倖存者的回憶,池田本人非常誇張地脫掉軍裝,赤裸上身,腰間纏著白布,一副隨時準備剖腹的模樣,左手高舉日章旗,右手揮舞軍刀,直接騎在聯隊長座車的炮管上率隊衝鋒。7時50分,戰車第11聯隊開始了最後的衝擊,可是迎接它們的是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蘇軍已經在前沿集中了100多支反坦克步槍和4門45毫米反坦克炮,對逼近的日軍坦克集火射擊,將其一輛接一輛地打癱起火。在兩個小時的鏖戰後,"士魂"聯隊變成了"失魂"聯隊,敗退而去,在戰場上留下了21輛燃燒的坦克殘骸和96具屍體,其中包括池田聯隊長和四位中隊長,僅有第4中隊長伊藤大尉生還,奉命接管殘部。
■戰後日本漫畫中池田大佐最後赤膊上陣的形象,從後世角度此舉與"堂吉訶德"無異。
■佔守島之戰結束後,一群蘇聯海軍步兵在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輕戰車前留影。
由於戰車第11聯隊的蠻勇反擊和其他各部日軍的頑強抵抗,蘇軍進展遲緩,而日軍增援部隊相繼抵達,到18日下午佔守島的日軍已達1.2萬之眾,超過蘇軍參戰總兵力。就在堤師團長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將蘇軍擊潰時,第5方面軍司令部要求"停止戰鬥"的命令送達,第91師團只能遵令停火,派出軍使與蘇軍洽談投降事宜,經過數日扯皮後才在8月23日徹底繳械,於是池田大佐及其近百名部下的亡命突擊變得毫無意義。儘管如此,日本陸軍對於戰車部隊的最後戰鬥以及池田大佐的粉身玉碎大加讚頌,不僅追晉他為陸軍少將,還譽為"戰車隊之神",而戰車第11聯隊的名號"士魂"也在戰後由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所繼承。
■戰後日本在北海道樹立的"北千島慰靈碑",以紀念在佔守島之戰中戰死的日軍官兵。
■戰車第11聯隊的"士魂"稱號被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繼承,這支部隊駐紮在札幌,裝備先進的90式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