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大佐玉碎玩出新花樣:騎著坦克玉碎衝鋒,偏還選在日軍投降後

2020-12-22 裝甲鏟史官

位於千島群島最北端的佔守島是一個偏遠荒涼、人跡罕至的地方,如果你有幸能夠上島旅遊,你將在島嶼北部四嶺山一帶蔥翠恬靜的原野上看到一個個鏽跡斑駁的坦克殘骸,在蒼茫的天地間顯得突兀而詭異。實際上,那裡是一片"鋼鐵墳墓",坦克殘骸就是墓碑,而埋葬於此的是日本陸軍戰車第11聯隊近百名官兵的亡魂,最為特別的是,他們是在日本天皇宣布投降三天後,即1945年8月18日,在反擊蘇軍登陸的戰鬥中殞命的,其中包括末代聯隊長池田末男大佐。

■被日軍遺棄在佔守島荒野上的九七改中戰車殘骸。

1900年12月21日,池田末男生於愛知縣豐橋市,他是陸軍憲兵少佐池田筆吉的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兒子,因此取名末男。生於軍人家庭的池田末男在從豐橋中學畢業後,決定子承父業,從軍效命,進入陸軍中央幼年軍校和陸軍士官學校就讀。值得一提的是,末男的二哥池田廉二同樣選擇成為陸軍軍人,是陸軍士官學校第23期畢業生,一路做到第56師團長,最終晉升中將軍銜,並且安然活到戰後,相比小弟的命運要幸運得多。

■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正門,池田末男和他的二哥池田廉二都是這所軍校的畢業生。

1922年,池田末男作為第34期畢業生走出陸軍士官學校的校門,獲得騎兵少尉軍銜,進入騎兵第25聯隊任隊附,1932年晉升大尉,出任騎兵第27聯隊中隊長。池田末男在擔任軍職之初就在教育訓練方面表現出過人的才能,於1935年被調往陸軍士官學校擔任教官,此後常年從事軍事教育工作,1937年調入陸軍騎兵學校任教,1941年11月晉升中佐後前往中國東北的公主嶺戰車學校任教,後轉往四平戰車學校,1944年7月代理校長。池田的軍旅生涯有一半的時間是在軍校度過的,始終手持教鞭紙上談兵,甚至獲得了"戰車部隊名教官"的聲譽,卻從未指揮過實戰部隊,直到1944年12月才被任命為戰車第11聯隊聯隊長。

■池田末男在中佐時期的戎裝照,光憑教書就能讓胸前掛滿勳章,他也的確是個人才。

戰車第11聯隊於1940年3月在中國東北組建,其骨幹抽調自戰車第5、9聯隊,隸屬於戰車第2師團,負責偽滿洲國東部邊境的警備,1944年2月奉命調往北千島群島駐防,附屬於第91師團,主力集結在佔守島,另有部分兵力分駐幌延島、松輪島和得撫島。根據1945年6月的編制,戰車第11聯隊下轄聯隊本部、第1~6中隊和整備中隊,共有官兵764人,裝備九五式輕戰車25輛、九七式中戰車19輛、九七改中戰車20輛,共計64輛坦克。戰車第11聯隊的標誌為漢字"士魂","士"可解為漢字十和一的組合,而且日語"十一"的讀音與"武士"的"士"相同,這個標誌既暗合部隊番號,又寓意"武士之魂"。

■戰車第11聯隊的九七改中戰車,該聯隊於1944年2月進駐北千島群島。

池田末男中佐於1945年1月 22日抵達幌延島柏原地區,接過了戰車第11聯隊的指揮權,成為該部的末代聯隊長,之後前往佔守島千歲臺的聯隊本部履職,並於1月24日向部隊全體官兵發表了任職講話,於6月間晉升大佐。在過去十年中,池田都在方寸講臺上高談闊論,教學經驗可謂豐富,戰術條令熟念於心,如今手握一個戰車聯隊的數百精兵,想必池田心中十分渴望將多年研學的成果運用於戰場之上,克敵制勝,光耀門庭,但是他無論如何都想不到為天皇效忠的機會居然在日本宣布投降後才姍姍來遲。

■日軍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前排中)視察佔守島。

1945年8月15日,天皇裕仁發布終戰詔書,要求所有日軍部隊停止作戰行動。不少日軍將領不甘心接受戰敗的現實,在傳達皇命時不免打了折扣,負責日本北方防務的第5方面軍司令官樋口季一郎中將就是如此,他在8月17日下達了命令,要求各部"停止戰鬥行動,但在不得已時可進行反擊",這後半句話為次日的交戰埋下了伏筆。當投降的消息傳來,佔守島守軍的士氣一落千丈,池田心中的失落也可想而知,戰車第11聯隊的官兵們意志消沉,打算在8月18日將坦克全部丟棄到海中,絕不交給前來受降的蘇軍或盟軍。然而,還沒等他們自行解除武裝,18日凌晨從島嶼東北海岸突然響起隆隆炮聲,蘇聯人進攻了!

■1945年8月佔守島戰役作戰形勢圖。在日本宣布投降後,對日宣戰僅一周的蘇聯絲毫沒有停止進軍步伐,一心想在盟軍到來之前搶佔更多的地盤,甚至提出佔領千島群島全部和北海道北部的要求。美國拒絕蘇軍進入北海道,但同意蘇軍佔領千島群島。遠東蘇軍司令部於8月15日下達了進攻北千島群島的命令,而且不待援軍抵達就以勘察加半島現有兵力展開行動,留給參戰部隊的準備時間僅有36小時!8月18日凌晨1時,勘察加半島南端的蘇軍海岸炮臺開始轟擊登陸灘頭,將熟睡中的日軍官兵驚醒。1時30分,蘇軍開始在佔守島東北部國端崎和小泊崎之間的竹田濱海岸登陸,由於缺乏經驗、組織倉促加上日軍炮火阻撓,登陸行動進展緩慢。

■描繪蘇聯海軍步兵在北千島群島奮戰的畫作。

聽聞蘇軍登陸的消息,樋口中將下令堅決反擊。第91師團長堤不夾貴中將於凌晨2時30分命令戰車第11聯隊向國端崎進攻,趁蘇軍立足未穩將其驅逐下海。終於得到出戰機會的池田行動迅速,命令駐島嶼中部大和橋的第4中隊在伊藤力男大尉指揮下先行前往國端崎方向偵察敵情,其餘各中隊在做好戰鬥準備後向距離國端崎約14公裡的天神山集結。

■這幅畫作表現了戰車第11聯隊九七改中戰車在步兵配合下發起衝鋒。18日5時,池田率聯隊本部抵達天神山,與第3、4中隊會合,集合了大約20輛坦克。伊藤大尉報告蘇軍已經逼近國端崎以南的要點四嶺山,正與獨立步兵第282大隊激戰,從望遠鏡中已經可以看到蘇軍士兵已經登上山頂。求戰心切的池田聯隊長不待其他中隊趕到,於5時30分下令進攻,日軍坦克在步兵配合下猛衝蘇軍陣地。首批登陸的蘇軍沒有攜帶反坦克武器,無力抵抗日軍坦克的衝擊,暫時退卻。6時20分,池田率部推進到四嶺山南麓臺地,從那裡已經可以望見登陸灘頭密集的蘇軍部隊、車輛和艦船,他認為此時正是發揮戰車威力,一鼓作氣擊潰蘇軍的好機會。在向師團司令部發出訣別電報後,池田於6時50分率30多輛坦克向四嶺山山頂發起進攻,於7時30分登上山頂。

■表現佔守島之戰的模型作品,日軍坦克炮塔上繪有表示戰車第11聯隊的白色"士"字。

此時,其他各中隊陸續抵達前線,池田麾下的坦克已達40輛,他按照當年戰車學校教材講述的戰術,將所有坦克自左向右以第4中隊、第3中隊、第1中隊、聯隊本部、第6中隊、第2中隊的順序一字排開,以寬大的正面一起向前開進,希望能一舉壓垮蘇軍的防線,殲敵於灘頭。根據倖存者的回憶,池田本人非常誇張地脫掉軍裝,赤裸上身,腰間纏著白布,一副隨時準備剖腹的模樣,左手高舉日章旗,右手揮舞軍刀,直接騎在聯隊長座車的炮管上率隊衝鋒。7時50分,戰車第11聯隊開始了最後的衝擊,可是迎接它們的是密集的反坦克火力。蘇軍已經在前沿集中了100多支反坦克步槍和4門45毫米反坦克炮,對逼近的日軍坦克集火射擊,將其一輛接一輛地打癱起火。在兩個小時的鏖戰後,"士魂"聯隊變成了"失魂"聯隊,敗退而去,在戰場上留下了21輛燃燒的坦克殘骸和96具屍體,其中包括池田聯隊長和四位中隊長,僅有第4中隊長伊藤大尉生還,奉命接管殘部。

■戰後日本漫畫中池田大佐最後赤膊上陣的形象,從後世角度此舉與"堂吉訶德"無異。

■佔守島之戰結束後,一群蘇聯海軍步兵在被擊毀的日軍九五式輕戰車前留影。

由於戰車第11聯隊的蠻勇反擊和其他各部日軍的頑強抵抗,蘇軍進展遲緩,而日軍增援部隊相繼抵達,到18日下午佔守島的日軍已達1.2萬之眾,超過蘇軍參戰總兵力。就在堤師團長準備集中優勢兵力將蘇軍擊潰時,第5方面軍司令部要求"停止戰鬥"的命令送達,第91師團只能遵令停火,派出軍使與蘇軍洽談投降事宜,經過數日扯皮後才在8月23日徹底繳械,於是池田大佐及其近百名部下的亡命突擊變得毫無意義。儘管如此,日本陸軍對於戰車部隊的最後戰鬥以及池田大佐的粉身玉碎大加讚頌,不僅追晉他為陸軍少將,還譽為"戰車隊之神",而戰車第11聯隊的名號"士魂"也在戰後由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所繼承。

■戰後日本在北海道樹立的"北千島慰靈碑",以紀念在佔守島之戰中戰死的日軍官兵。

■戰車第11聯隊的"士魂"稱號被陸上自衛隊第11戰車大隊繼承,這支部隊駐紮在札幌,裝備先進的90式主戰坦克。

相關焦點

  • 二戰中日軍登陸過美國本土?是的,日軍還因此捧紅了一個名詞
    加上日軍軍官的忽悠,於是,日軍爆發出了頑強的意志力,寧肯殺到最後一槍一彈,也絕不投降!美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同時鬼子的日子也不好過。阿圖島氣候惡劣,雨雪交加,日本鬼子缺衣少食,雙方激戰兩個禮拜之後,日本鬼子已經死得差不多了!
  • 叫囂一億玉碎計劃,號稱有700餘萬軍隊的日軍,為何「乖乖」投降
    再加上戰爭後期,日本屢戰屢敗,日軍士氣也大大下降,也漸生出一些厭戰情緒,再打下去,也只能是兵敗如山倒。所以,看著國內新一茬的人還沒有長起來,老一茬的已經快被打光了,連十幾歲未成年的孩子都被拉上了戰場,明顯的日本的戰備人員出現了青黃不接,很難支持他們再打下去。
  • 老照片:當日軍「萬歲衝鋒」遭遇美國重機槍
    日軍的強悍,冷酷和所信奉的「不投降主義」為世界各國熟知。在戰鬥中,日軍以實施進攻,衝鋒為第一原則,「白刃戰」和生還概率極低的「肉彈攻擊」,成了日軍的拿手好戲。
  • 日本計劃玉碎大上海,30萬日軍準備巷戰,300萬人大都市差點毀滅
    眼看反法西斯盟軍馬上要向日本本土發起進攻,日本高層不是想著如何投降,而是準備一億總玉碎。一億總玉碎的意思是讓一億日本國民一起上戰場,寧可全部犧牲,也要與美軍拼到底。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也被軍國主義分子付諸於實際,所有男性都被動員起來,連婦女和小學生也用竹槍給武裝了起來。
  • 二戰日軍的最後一戰,已經投降卻還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軍丟了大臉
    但蘇聯明顯不想看到這一切發生,從而在原子彈核爆廣島的三天後對日本宣戰 ,因為日本投降近在眼前,對日宣戰意味著成為戰勝國,可以瓜分勝利的果實。 而日本方面則更是奇葩,在蘇聯沒有對日宣戰之前,日本還試圖希望蘇聯介入調停事宜,可是日本太過天真的,那麼蘇聯當時有調停之心,也必將會讓日本付出極大的代價。
  • 二戰中日軍的最後一戰,已投降卻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聯丟了大臉
    但蘇聯明顯不想看到這一切發生,從而在原子彈核爆廣島的三天後對日本宣戰 ,因為日本投降近在眼前,對日宣戰意味著成為戰勝國,可以瓜分勝利的果實。 而日本方面則更是奇葩,在蘇聯沒有對日宣戰之前,日本還試圖希望蘇聯介入調停事宜,可是日本太過天真的,那麼蘇聯當時有調停之心,也必將會讓日本付出極大的代價。
  • 一億玉碎能量有多大?如果真的實施,會有什麼後果?
    1945年2月,硫磺島之戰,美國在付出28686人的慘重代價後,消滅島上日軍23388人,成為太平洋戰爭中唯一一次傷亡大於日軍的戰役。此戰讓美軍認識到困獸猶鬥的日軍的瘋狂程度,遂加快了原子彈武器的研製!1945年,美軍發動衝繩之戰,在付出了7萬人的慘重代價後,消滅日軍10萬多人。
  • 二戰日軍的最後一戰,已經投降卻玩命反撲,兩小時讓蘇軍丟了大臉
    但蘇聯明顯不想看到這一切發生,從而在原子彈核爆廣島的三天後對日本宣戰 ,因為日本投降近在眼前,對日宣戰意味著成為戰勝國,可以瓜分勝利的果實。而日本方面則更是奇葩,在蘇聯沒有對日宣戰之前,日本還試圖希望蘇聯介入調停事宜,可是日本太過天真的,那麼蘇聯當時有調停之心,也必將會讓日本付出極大的代價。
  • 日本投降後,這個日軍「戰神」向蘇軍挑戰,最後死得很慘
    眾所周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讀了無條件投降的公告,並命令各地的日軍就近向盟軍繳械投降。 然而,天高皇帝遠,消息的傳播難免有遲滯,再加上不少日軍頑固分子本來就不死心,索性搞出了一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公然違抗命令,繼續作戰。
  • 這5名日本陸軍大佐,造成美軍近10萬人傷亡,卻有一人活到戰後
    日軍情報稱登島美軍只有6000人,且士氣低落。一木對於夜戰近戰頗有自信,認為美軍嬌生慣養,戰意不堅,只需刺刀衝鋒即可打垮,於是不待第二梯隊抵達就率領800餘人向機場挺進。8月20日,日美尖兵遭遇,美軍察覺日軍動向,在短吻鱷溪西岸布防。8月21日凌晨,一木支隊強攻美軍防線,遭到猛烈火力阻擊,被成片打倒,但後續日軍仍不顧炮火,高呼萬歲,挺著刺刀繼續衝鋒,讓美軍驚駭不已。
  • 二戰時期的日本如果實施玉碎計劃結果又會如何
    日本就算執行「一億玉碎計劃」也阻擋不了失敗的結局,反而很可能給日本帶來無法想像的災難。二戰日本的結局,在他對珍珠港宣戰的時候就已經確定。由於日軍盲目的錯估了美國的作戰實力,當美國這家戰爭機器開始旋轉的時候,日本的失敗就已經無法阻擋,所以就算實施了「一億玉碎計劃」也不可能阻止日本失敗的結局。
  • 二戰時,日本人真的敢一億「玉碎」嗎?
    日本人揚言說要一億玉碎,不過是說說而已,因為在物質條件上根本不存在這個環境。當時的日本最主要的問題是啥?物質極度缺乏,大和號在準備最後旅途的時候,都沒有返程的油;國中無可戰之兵,正如《亮劍》中,經過平安格勒戰役之後,楚雲飛曾經輕蔑地說,日本人現在隊中都是一堆半大的孩子。
  • 抗戰時此王牌坦克團集群衝鋒,碾壓日軍士兵,日軍戰鬥意志崩潰
    時間來到1945年的5月份,日軍此時還想做最後一次的賭博,想要再垂死掙扎一番,其日軍主力部隊集結湘西,企圖打破從湘西進入四川的通道,從而徹底擊垮國民黨部隊後方基地,這是日軍的一廂情願,此時的中國軍隊已經在戰略戰術上佔據了主動權,日軍是在走下坡路,而且國民黨主力部隊全部集結於附近,所有主力部隊當中尤以國民黨74軍最為驍勇善戰,被稱為鐵軍
  • 「玉碎」塞班——史上最大規模的萬歲衝鋒
    此時,擺在師團長齋藤義次面前的是兩個選擇:一是將全軍撤至島的東北角,繼續固守;二是組織所有剩餘兵力,進行一場近乎自殺式的萬歲衝鋒!沒有任何猶豫,齋藤義次選擇了後一種方案。他連同在島上協助統籌防禦工作的著名日本海軍將領南雲忠一,向在塞班島上負隅頑抗的日軍士兵發去號召:「告塞班島的皇軍將士,自美軍發起進攻以來已二十日有餘,所有島上官兵以及軍屬同心協力、英勇善戰,在各處發揮著皇軍精神並完成著超負荷任務。
  • 這種衝鋒德軍、蘇軍都做不到:二戰日本兵最勇敢?
    圖:萬歲衝鋒按照日本人的定義,「萬歲衝鋒」並非一種戰術,而是以「玉碎」為前提的自殺突擊。二戰的多次戰役中,日軍在彈盡糧絕之後,由軍官帶領,包括傷員在內所有能動的士兵都會端起刺刀和手榴彈,向敵軍陣地做最後一次衝鋒,以求榮譽的「玉碎」。
  • 日軍傷亡最小的部隊,一邊打仗一邊賺錢,投降時還幾乎滿員
    導語:日軍傷亡最小的部隊,一邊打仗一邊賺錢,投降時還幾乎滿員眾所周知,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士兵毫無人性可言,他們的行為十分極端,視生命如草芥,頻繁對無辜者出手,導致幾百萬人喪生。在武士道精神的洗腦下,士兵就如同死士般,沒有自主思想,高層下達什麼樣的命令都堅決執行,即便是用自己的生命去打擊敵人也在所不惜,這就是所謂的「玉碎精神」。然而在幾百萬軍隊中,有一些也非常聰明,能不上前線就不上前線,有自己的想法,根本不受到支配,雖然說名聲不好,但卻保住性命。
  • 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中國境內日軍兵力、武器統計(上)
    而到了1945年,在盟軍即將攻入日本本土之際,日本開啟了所謂的「一億玉碎」計劃,大量招募軍人。使得其兵力暴增到了近700萬人。其中半數在日本本土,海外日軍大半仍盤踞在中國,小半則散落在東南亞到西南太平洋的漫長戰線上。 那麼到日本投降時,侵華日軍的兵力數和武器配置是個什麼情況?本文就來簡略概述下。
  • 二戰時期,日軍投降前還剩多少兵力?其實並不是強弩之末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陣營壯大的同時,邪惡軸心國的有生力量也在持續消耗,1943年9月8日,義大利率先投降並對德宣戰,1945年5月,柏林被蘇聯紅軍攻佔,德國隨之也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邪惡軸心國陣營就只剩下日本還在垂死掙扎。1945年8月15日,日本終於放棄掙扎,接受了波茨坦公告,二戰就此畫上句號。那有人知道日本在投降前還有多少兵力嗎?數據可能出乎您的預料。
  • 二戰末期,日本的一億玉碎計劃如果真的實施,會有什麼後果?
    也就是說如果美軍在日本本土作戰,至少會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戰火,這還是非常保守的結果,考慮到衝繩淪陷後日本上下舉國皆兵,本土的皇國思想更加濃厚,玉碎作戰的熱情遠超衝繩,實際的平民傷亡有可能達到1/2甚至更多,尤其是蘇軍主攻的北海道和本州島北部地區會有更高的人口損失。
  • 日軍「大佐」相當於我國什麼軍銜?日軍寧願不當少將,也要爭大佐
    對於一些喜歡看抗戰劇的人來說,最常看見的日軍將領應該就是大佐了吧。畢竟我國的抗戰劇,基本上每部劇裡面都會設定一個非常壞的日軍大佐,而主角的主要目的也是打敗這個大佐。由此可見,大佐在日軍中的地位確實比較高。那麼,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的「大佐」究竟可以帶多少兵,而它又相當於我軍什麼軍銜?為何很多日軍士兵寧願不當少將,也要爭大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