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淵真的冤。本來曹操說他「白地將軍」只是宣洩情緒,世人卻傷口撒鹽,認為是「笨蛋將軍」,還有提問的字打錯了。「白地將軍」出處白地什麼意思?空白的地面,上面什麼都有,白地將軍就是指腦子空空、毫無謀略。出自宋朝《太平御覽》兵部六十八,其中記載了許多攻城器具和守城器具,挺有意思,可以看看。曹操在世時寫了一篇《軍策令》,《太平御覽》收錄了《魏武軍策令》一段內容關於器具鹿角的,而這段鹿角的文字內容恰巧跟夏侯淵的死有關,與《三國志》互為補充。當時,劉備發動漢中之戰,在駐紮定軍山時,夏侯淵派兵來攻,他在山下安下的兵營周圍布置了鹿角,鹿角距離大本營有十五裡遠。
劉備帶兵夜襲大營,夏侯淵派張郃依仗鹿角守備大營東邊,自己守備南邊。結果劉備打得張郃守不住(這裡應該不是張郃無能,應該是損耗嚴重,後面說),不知是張郃派兵求援,還是夏侯淵察覺了劉備的主攻方向。於是將自身的兵力「分/所將兵/半/助郃」,然後帶領剩餘的一半繼續守衛南邊。然後,劉備又派人去燒南邊鹿角,夏侯淵親率400士兵去鹿角陣地,然後讓士兵修補被破壞的鹿角。然後就有了後來大家都知道的,黃忠居高臨下突襲夏侯淵,夏侯淵遂戰死。接著,就有了曹操的一段評論,「淵本非能用兵也,軍中呼為"白地將軍",為督帥尚不當親戰,況補鹿角乎」。
字面意思是,夏侯淵本來就不是會用兵的人。軍中之人都稱呼他是「白地將軍」。身為督帥尚且不應該親自作戰,更何況是去修補鹿角呢?曹操的評價本意在曹操的這段評價中,點明了三個內容,夏侯淵「非能用兵」、被稱「白地將軍」、親自補鹿角。也是就說曹操認為他不會用兵,士兵都認為他是白痴,然後發生了修鹿角被殺一事。咋一看,環環相扣,前後因果十分合理,但真的是這樣嗎?不,我認為不是。曹操原先可沒說夏侯淵不會用兵,軍中也沒人說他是「白痴將軍」,反而在早年的用兵中,由於夏侯淵常常出其不意,「軍中為之語曰:"典軍校尉夏侯淵,三日五百,六日一千。
」,說明他以善於千裡奔襲而聞名。要知道千裡奔襲一般都是為了搶抓時機、攻其不備,如果沒抓好時機,只是加快了送人頭的進度。隨後,絞殺黃巾軍徐和、司馬俱,剿滅廬江雷緒,帶領徐晃攻佔商曜叛軍二十餘座據點等等,都說明了統軍能力不俗。接著,夏侯淵的巔峰時刻是平定隴右一帶,在兩三年內打敗了一些長期割據的河西諸羌部,所屬張郃擊破馬超,以弱勝強滅宋健,曹操親自褒獎,贊夏侯淵「虎步關右,所向無前。仲尼有言:吾與爾不如也。」,像老虎一樣在隴右橫行霸道,無人能敵,自己也比不上夏侯淵的才能。雖然在稱讚上過於誇張,但隴右一帶的輝煌戰績是無可爭議的。
那這麼看,不就和曹操的評價相矛盾了嗎?其實,個人認為不矛盾,曹操的話語更多透露出的是哀怨和抱憾,因為一個小小的鹿角,帶少量兵馬前去被擊殺,著實不值當啊。曹操一直是非常重視夏侯淵的,要知道夏侯淵是曹操的嫡系將領、還是連襟,他對夏侯淵的能力是非常清楚,要不怎麼能「駐守長安」,成為漢中的最高統帥,連五子良將張郃、徐晃皆聽其調遣。結果沒死在一場轟轟烈烈的大戰中,卻陣亡在小小的鹿角邊上,怎麼能不讓曹操惋惜哀嘆?就像親人為了一些小事而丟掉了性命後,家屬不都會悲愴道,「你怎麼這麼傻。」,難道就真是傻瓜了嗎?為什麼去修鹿角關於修鹿角一事,文獻上並沒有記載原因。
個人根據原先看過的內容推測一下。1、漢中之戰前期劉備屢屢碰壁,夏侯淵心理上應該有些輕視。在劉備帶兵進攻漢中時,派遣吳蘭、雷銅攻打武都,被曹洪張郃滅了;張飛和馬超被逼退;派陳式從側翼的馬鳴閣道攻關,又被徐晃擊退、死傷不少;劉備將萬餘精兵分成十部猛攻張郃駐守的廣石,仍然沒有成功,《資治通鑑》還記載劉備向諸葛求援,這裡《楊洪傳》也可以看到。說明,劉備前期的進攻部署基本毫無進展,甚至可以說損失不少。如果照這樣硬耗下去,恐怕劉備是要跪在漢中。夏侯淵作為西線統帥,見此場景,要說不飄一點不可能。因為按曹操勸誡的話看,「為將當有怯弱時,不可但恃勇也。
」然則忠勇而不知怯者,又當戒以輕敵」,夏侯淵可能因為自恃武勇過人,而勇往直前,但有時會輕視對手。所以,劉備的數次被阻,在他看來,心中不禁多了一份輕視。2、誤判了當時的形勢。後來劉備在進攻張郃後,又派兵燒了另一邊的鹿角,應該是聲東擊西,一向善於進攻的夏侯淵在防守戰中沒有看透背後的目標,應該是前期的廣石防守,雖然張郃抵擋住,但損失嚴重,所以分兵一半支援張郃。但在修補鹿角這事上,親自前往卻沒料到劉備的計謀。其實,以前期的防守策略成果,加上蜀國孱弱的國力,只要一直龜縮,等到宛城侯音的叛亂被平,曹操帶兵趕來,必定劉備會先崩盤。
因為定軍山之戰發生在219年初,而宛城侯音的叛亂也在同一時期,被曹仁平定,要說事先沒有相關信息了解,那是不可能的。但夏侯淵卻想化被動為主動,在劉備強行渡水佔領定軍山打入漢中屬地、釘下釘子後,沒有斷其糧道,而是搶奪定軍山,太過於激進。所以,夏侯淵「白地將軍」更多的是曹操的哀嘆惋惜,本身能力不錯,只是定軍山一戰,有些輕視劉備、誤判了形勢,才導致兵敗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