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教授一針見血:若想孩子長大有本事,父母要記住「三個不」

2020-12-24 十月育媽媽

每一個父母也都很希望自己家的孩子在今後非常有出息,因此對孩子的期望值都變得很高,有非常多的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一個要求,就是今後你可以不優秀,但是不能在家裡看了,想讓孩子今後變得更加的優秀,我們父母也需要對孩子的培養多去用一點心。

清華教授一針見血:若想孩子長大有本事,父母要記住「三個不」

1、不要輕易跟隨別人的腳步走

在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可能會非常容易發現,我們特別的容易跟隨他人的腳步走,或者是特別的容易被其他的人左右,這也能夠看出群體效應,對我們大家影響有多麼的大,之所以我們會跟隨著他人腳步走,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做事沒有去認真的考慮,沒有任何的目標性,要是孩子非常容易跟隨他人腳步走的話,那可能會直接影響到他以後的發展。

要是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孩子非常容易跟隨他們腳步走的話,或者是在複製別人已經做好的一些東西,因此可能就會讓這一個孩子永遠都不會產生主動權,這也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這也就會代表著他今後在處理事情上面沒有自己的一些觀點和見解,我們要是孩子習慣性地去跟著別人腳步走的話,讓別人代替他去解決一些困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很難讀出這一種思維。

2、不放任孩子

所有的一些小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自控能力都非常的差,他們由於沒有任何的學習壓力和生活壓力,整天就會不斷地去玩,但這個時候父母如果要是放任孩子不管的話,反而就會對孩子今後發展特別的不利,我們要是放任孩子該學習的時候不學習,該睡覺的時候不睡覺。時間長了的話,孩子可能就會慢慢的成為一個非常隨意又懶散的人。

一般非常優秀的孩子他們也都是可以給自己制定計劃的,能夠去很好的管控著自己,要是等到孩子上小學或者是上初中之後,他們放任自己的一些習慣還沒有改變過來的話,那麼就等於活活地把孩子往火堆裡面退

3、不要以個人為中心

那麼這一點也是有著一定年齡限制的,從心理的角度上來講,兩歲之前的孩子也正是處於一個泛齡階段,這一個階段的孩子,他們也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這一個年齡的孩子,做什麼樣的事情也都是以自己為主,這也會代表著孩子發育得非常的好。

如果想要孩子今後能夠有大出息,那麼就需要讓他有一個高情商孩子情商高,在今後的道路上走得也會更加通順一些,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父母還可以給孩子多去準備一些培養高情商的書籍,如果要是孩子還不識字的話,我們還可以讀給他聽,這樣的話還能夠有效的幫助孩子變成一個高智商的人。

相關焦點

  • 清華教授一針見血:想要孩子長大有本事,父母要牢記「三個不」
    導語: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今後有出息,因此對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有很多父母對孩子最基本的要求則是:今後你可以不優秀,但不能在家啃老。要想讓自己的孩子今後變得更加優秀,父母也需要對孩子的培養多用點心。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影響是特別大的,但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都不一樣,有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不是很嚴格,孩子可以去做他喜歡的事情。有一些家長就特別嚴格,他們覺得只有嚴格教育孩子,孩子今後才能去適應錯綜複雜的世界,這種教育方式在古時候就被實行了。
  • 號稱「自己的孩子是個普通人」的清華教授,正在勸大家佛系養娃,這...
    對此,儲殷教授發文稱:一個清華大學教授的孩子能是普通人嗎?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即使不好好學習,最後混退學了,至少也是個高曉松。你這是在鼓勵大家佛系地教育孩子站在原地,當個「懶漢」也很好???1不普通的普通人有些人可能不太知道劉瑜教授,但大家肯定都聽過: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願你被很多人愛,如果沒有,願你在寂寞中學會寬容。
  • 李玫瑾教授坦言:孩子從小有這4個「特徵」,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媽媽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很少關注到小孩子的一些很細微的小行為,但是李玫瑾教授一直堅持認為,孩子在3-6歲的時候,是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情緒變化,如果不加以注意,長大後的孩子多半智商也不會高到哪裡去!
  • 李玫瑾: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有以下表現,第一種就惹人討厭
    有的人說,從簡單的一頓飯上,你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有教養。飯桌上的禮儀習慣,需要家長們從小就開始培養。父母的教育方式,可以決定孩子的教養,而教養能決定孩子未來是否能有本本事。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同時也是出色的育兒教授,她近幾年開展了很多教育講堂,得到了廣大父母的認可,前段時間李玫瑾教授表示:長大沒本事的孩子,吃飯時有以下表現,第一種就惹人討厭!
  • 清華的孩子都是普通人了 你的孩子呢?
    最近,清華教授的演講視頻火了,很多人都紛紛感慨:「清華教授的孩子也都只是個普通人而已」,然而,這樣想未免太過偏離。首先,對於我們普通人而言,清華教授的孩子雖然可能是普通人,和同班其他同學比不見得有優勢,但是,孩子卻可以享受清華系的幼兒園、小學、初中,而他們上清華的概率比一般人也高出很多,而且,對於能夠學習鋼琴並且能輕鬆承擔相應費用的家庭,也已經不是普通家庭了吧。
  • 清華前校長「一針見血」:這類孩子看似聰明,長大後未必有出息
    有句老話說的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孩子將來會怎樣,小時候就有跡可循。作為家長都希望孩子在未來有一番作為有出息,一般家長都是通過孩子小時候聰明與否,學習成績的好壞,來預測孩子未來的發展。但是有很多現象證明,那些小時候看似聰明絕頂的孩子,長大後卻往往卻不怎麼有出息,甚至不如那些小時候看似普通的孩子。清華前校長陳吉寧曾說過:「在清華裡有很多A型學生,但是在未來社會中需求更大的是X型學生」。什麼是A型人才和X型人才?
  • 智商高的孩子,6歲前會有這5個特徵,長大後多半有出息
    每個父母都想自家孩子將來有出息,有成就,但孩子到底能不能有出息,也都是十幾年後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有句話是這樣說的,「3歲看到老」,意思是從孩子3歲的性格特徵,就知道其長大後會不會有出息,北大教授:高智商的孩子,從小就有這3種表現,長大更容易成功。
  •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
    李玫瑾:長大後不懂事的孩子,大多都有這樣的媽媽,你在不在其中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李玫瑾作為中國公安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她的育兒語錄常被家長認為扎心、犀利,一針見血。
  • 清華教授演講被評「不接地氣」,為什麼總有專家發表不合常理觀點
    最終,我們的孩子在一路設計和要求中,考上了大學,卻不知道自己熱愛什麼,要幹什麼,為了什麼。徹頭徹尾地成了空心人。 為了讓更多人從唯分數、唯名校、唯成功的焦慮中跳出來,劉瑜老師自我調侃了一番:我家孩子以後就開個奶茶店就得了,不行開個煎餅店也行。 在她看來:為人父母,與其逼著孩子成為一個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讓孩子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聽從自己內心的召喚,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跟隨自己內心的熱愛,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過上自己想要過上的那種人生。
  • 北大教授:不被理解的孩子,長大更容易叛逆!6歲前家長要做好3點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都會有叛逆的現象,讓很多父母都很苦惱,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不好管,說什麼都不聽。北大心理學教授Dr.魏就曾表示過他的觀點:不被理解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叛逆。心理學教授Dr.魏說過,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叛逆的經歷,叛逆並不是孩子變壞的表現,相反這意味著孩子在不斷成長。換個角度看待孩子叛逆期行為,我們才會理解。孩子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和嘗試,所以家長應該正確對待孩子的「特殊期」,一千個孩子有一千個叛逆原因。
  • 清華教授講關於孩子教育的演講被熱議:未識底層苦,感同身受難
    文|橙果媽媽圖|網絡相信這幾天,很多家長最近都看過了這篇文章《清華教授劉瑜: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這是清華教授劉瑜在11月1日的一次演講,她作為一位母親,從自己的角度來闡述了對孩子在教育過程中的感悟。
  • 那個清華女教授的演講,真要全信,一定會輸的一敗塗地
    截止到今天,就有三個朋友分享了連結給我。 這篇演講我也看了,劉瑜的觀點很多,其中一個大意是: 現在的教育太瘋狂了,過度教育的軍備競賽坑害了很多孩子,我們還是不能搞應試教育,要搞素質教育,不要讓孩子去殘酷的競爭,要讓孩子快樂一點,不僅要接受,還要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普通人。
  • 孩子小時候有這3句口頭禪,長大後可能是「白眼狼」,父母要重視
    如果父母過於責備或亂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沒教養」、「不懂事」的標籤,更會讓孩子有挫敗感。美國最受歡迎教授保羅布盧姆認為,孩子說「髒話」是語言敏感期早期,對於小孩子他們還不懂得社會禁忌,隨著孩子心智逐漸成熟慢慢就會意識到了。
  • 清華女教授一句話火了!「接受孩子成為普通人」,是雞湯還是毒藥?
    反對一方則說,劉教授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家長,而大多數家長,註定要拉著自己的孩子在人間煙火裡的往前闖。 清華大學教授家的女兒不去爭1%,但依舊是10%的不普通的人; 教育我們看得開,看得淡,不要搞那麼殘酷,是讓我們待在原地,教我們認命嗎?
  • 清華教授說自己的女兒要做個普通人,可她沒告訴你「孩子都是不一樣...
    近日,清華教授的一篇文章「我的女兒正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在網上引發很多人共鳴。也有媒體報導,北京警方公布多起報警錄音,家長稱自己的孩子因為考試沒考好離家出走了,慶幸最後孩子都找回來了。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扎心現象:「我的孩子是學習上的差生!我的孩子未來或將是一個普通人!」
  • 李玫瑾:小時候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情商多半不高
    情商和智商,對每個孩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東西。一個人長大後是否有作為,和其情商與智商的高低分不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戈爾曼曾說:「一個人能否成功,智商僅佔20%,80%靠情商」。常言道:「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從孩子小時候的行為舉止,就能看到他長大後的樣子,甚至決定將來的人生。「網紅教授」李玫瑾,曾在多次公開講座中表示:3-6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情緒控制得好,長大後性格多比較溫和,情商也相對較高。
  • 清華教授:《我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戳中了誰的痛點
    所以真正的教育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要引領孩子發現自我,探索自我,找到自我,接納自我,而不是從小就被父母和老師指揮著,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學,要給孩子鬆綁。劉瑜教授的觀點聽去很有人性,也很高大上,但在很多網友看來只是海市蜃樓,脫離了大部分中國家庭的現實,並不接地氣。下面我們就截取劉瑜教授演講中的幾句話一起來剖析一下。
  • 「我女兒正在成為一個普通人」,清華教授言論背後的3個硬核理論
    最近清華教授劉瑜的演講中,一些觀點如「特別不贊成現在的全面雞娃,是一種惡性競爭,表示自己上清華附小的女兒正在勢不可擋地成為一個普通人」,引起了很多熱議。我們且不去著急評論這些觀點到底是對還是錯,因為對錯本身就是相對的。
  • 清華教授支持女兒成為一個普通人?知識分子熬的雞湯,少喝
    不少人輕信把孩子的教育看淡一點此言一出,很多對當前教育模式不滿的人,立刻出來應和,說現在的教育對孩子來說,太殘酷了,孩子從三歲左右開始,就要學習和接觸各種興趣班,上小學以後,每天要面臨寫不完的作業,準備各種考試。孩子沒辦法吃好睡好,擁有一個幸福的童年生活,父母也要犧牲投入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一家人因孩子的教育變得雞飛狗跳,全是教育焦慮惹得禍,我們應該看淡孩子教育這件事情。
  • 李玫瑾教授坦言:從小就有這3個特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都是學霸
    作為父母,我們每一個人都想培養出「學霸」般的孩子,這樣不僅孩子的學習和將來不用家長操心,而且孩子也更容易有出息,但是學霸畢竟只是極少數的一部分學生,我們怎樣才能讓孩子成為學霸呢?對此李玫瑾教授就曾在一次講座上提起過這件事,由於李玫瑾教授之前一直從事著犯罪心理的調查,所以對孩子的調查和了解總是能夠追溯到根源,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