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尋味經典」宿在山水間

2020-12-22 杭州日報

記者 鄭暉 文 倪宇翀 攝

民宿,如雨後春筍,散落在杭州各地的山水間,破壤而出、蓬勃成長;它們往往與一湖山色近在咫尺,風月相融;它們小巧精緻,藏身村落,星級酒店也壓不住它們的風頭。

山坳裡的人情味和城市裡的包容度,是民宿最亮眼的閃光處,也是民間智慧和創意的濃縮點;而民宿的投資熱,是民營資本的自覺力量;提升了顏值、激活了業態,也喚醒了鄉愁的民宿經濟,更逐漸成為杭州鄉村振興戰略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踐的一塊金字招牌。

樣本1

桐廬富春江鎮:

慢生活——「爆款」背後的新邏輯

擁有山水生態的人居地,是上天賜予的禮物。

在富春江鎮蘆茨村有這樣一條路——路的一邊清澈的溪水譁譁流過,溪邊蒼翠的山坡更讓人心曠神怡;路的另一邊,整齊劃一的民宿一字兒排開,主人們以農家特有的熱情接待著山外來客。

「這個炸鮮魚來一份怎麼樣,就是門口水裡面直接撈的。」兩山大道農家樂的主人姓宮,正操著一口純正的東北話給客人推薦特色菜。他十多年前就紮根到這裡,建起三層小樓,做起了農家樂,「這兒山美水美,還有這麼多客人。」

事實上,自2006年開始,蘆茨村就依託著這「天然溪灘大浴場」,吸引了不少遊客慕名前來;人來得多了,就有十幾戶人家嗅到了商機,自發性地開始建農家樂。「上海來的客人最多。當時還沒有成規模,都是農家樂,沒有民宿的概念。」村委會主任章紅華介紹說,十多年來,客人越來越多,現在村裡已經有172家民宿和農家樂,90%的村民都能依靠鄉村旅遊發家致富。

2009年,蘆茨被列入杭州「風情小鎮」創建點之一。隨後,外立面改造、「三線下地」、遊步道的修建……蘆茨村在產業發展、村莊整治、休閒旅遊、文化創意開發等方面下了許多功夫,而這些也都成了民宿蓬勃興起的基礎。「不建設就會被淘汰,要邊發展邊建設,村裡好起來了,遊客就更多了,我們的錢袋自然也就鼓起來了。」章紅華和村民們深知這其中的邏輯。

不過,船大抗風浪,單門獨戶的民宿畢竟難抵市場經濟的風浪。於是,機遇來了——在2012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浙江首個鄉村慢生活體驗試點區——桐廬縣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成立;同年11月,桐廬縣委還牽頭組建了體驗區管理委員會(簡稱「慢管委」),落實日常管理。

體驗區總面積62平方公裡,以富春江鎮的蘆茨、茆坪、石舍三個村落為節點,與富春江—新安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的嚴子陵釣臺、白雲源風景區交錯相融,以原生態、原生活、原生產等鄉村傳統要素為體驗內容。開始打造全省首個慢生活體驗區後,該區域還對垃圾、水源進行了整治,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好轉,並申報成為杭州市第一個全域可遊泳河。此外,慢管委還為民宿產業與村子發展引進了更多層次的項目,例如,以打造蘆茨「青龍塢鄉度藝術產業集群」為重點,與上市公司風語築集團合作建設一處高端鄉宿綜合體;積極承辦桐廬大地藝術節等國內外知名藝術活動,打造「文旅+藝術」鄉村美學新坐標等等。

一汪秀水,能帶起一方土地的澎湃,更能帶動一整片森林的向上。

就在蘆茨隔壁的梅樹塢,坐落於白雲源風景區口,民宿產業也是村子的一大特色。

然而,「隔壁也是民宿」,是否會引起惡性競爭,遊客是否會有「審美疲勞」?

不用擔心——差異化和多元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他們讓民宿業參差多態,各自都能綻放最大魅力。

這家隱於白雲源山坳的「筱隱·茉莉花開」民宿,也是由慢管委引進的。這也是筱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在桐廬的第三家民宿。「來這裡的人都是衝著這裡的山水,山水是靈魂。」當初看上這方山水時,村裡已經有了不少農家樂,不過令公司運營主管盧曉莉十分慶幸的是:「村裡人並不排外,我們很容易就融入了進來。」

在盧曉莉看來,差異化、特色化在當下民宿行業競爭中顯得尤為重要。

像她的「筱隱·茉莉花開」,就鮮明地主打親子主題。「目前的民宿中,親子類的比較少。」 這位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的高才生,對自家民宿的定位很清晰:區別於農家樂、不與本村的其他民宿競爭、是對該地區民宿業態的豐富和補充。「我有許多高校的資源,可以請大學教授來給孩子們講20分鐘的『科學課』,這些其他民宿鐵定辦不到。」盧曉莉自信滿滿,而且,他們公司已經在山裡面又拿下一塊地,將打造更精緻的民宿。「來我這裡的遊客素質高,要適應他們的消費。比如他們想喝咖啡,也喝過很多好咖啡,那麼我就請海內外厲害的咖啡老師專門來做咖啡,遊客也會因此感到意外和珍重。」

住在白雲源景區附近民宿、體驗農家生活、享受暑假時光的孩子。

為保障孩子的安全,「茉莉花開」的房間裝潢大多用木質材料。

當民宿因差異化而不再只有「宿」,多元化盈利就成為一幅充滿蠱惑力的圖景。當民宿跳出了「宿」,藝術也可以揉入鄉村。

在富春江鎮另一邊,只做高端民宿的青龍塢,也是另闢蹊徑,吸引集聚了一群文化藝術的愛好者常駐於此。

隱逸在富春江的源頭,青龍塢有點遺世獨立的味道。「潛廬鄉居」投資人王小冬當初選址也很慎重,「我們走了很多地方,臨安、武義、松陽、舟山、嵊泗……在桐廬境內也看了很多村子。」她介紹說,民宿選址有一些不成文的要求,比如要有山有水、景觀好、可達性強、政府支持、配套相對完善……

青龍塢並不是她最早選中的村子,卻是最後成功落地的。這得益於當地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村子基礎相對成熟——已經具備一個高端民宿集聚區的雛形。

「住在山裡,很多時候大家想要的是一種短暫的抽離。硬體上的舒適可以保障身體的放鬆,但由外而內、由身及心的放鬆,則需要更多的東西。藝術無疑是一個好的選擇。」王小冬說。

2018年11月8日,桐廬縣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創辦人北川富朗先生及其大地藝術祭中國團隊瀚和文化,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大地藝術節和桐廬結緣。對藝術節的「加持」,王小冬認為,青龍塢在大地藝術方面的探索還處於早期階段,青龍塢被定為分會場,得益於中國第一個鄉宿文創綜合體「放語空」的落戶,也得益於青龍塢的民宿主人自發對藝術活動的引入,「青龍塢已經自帶藝術氣質,一些藝術裝置已經或正在被引入這個民宿聚落,並成為一些年輕人的打卡點……」

規劃引領、基礎先行、生態保護、項目帶動——十六字方針是慢管委的宗旨,也是桐廬的「野心」:在保護好體驗區獨特的山水和人文歷史的同時,積極打造「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時代鄉村生活樣板地。

目前,富春江(蘆茨)鄉村慢生活體驗區區域內共有民宿242家,床位4953張,更有桐廬縣唯一的白金級民宿——靜廬瀾柵等35家高端民宿,並形成了「蘆茨」「白雲源」「青龍塢」等一批特色鄉宿品牌,還建成有「石舍漫曼街區」「青龍塢網紅藝術谷」兩大鄉創文化街區。2019全年,體驗區共計接待遊客197萬人次,旅遊收入2.1億元。其中,本地民宿業主戶均年經營性收入已超30萬元,當地村民依靠鄉村旅遊和民宿產業發展已實實在在嘗到了甜頭。

民宿,是遊客們想去的地方;民宿,是鄉村振興的路徑;民宿,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的果實。

樣本2

臨安指南村:

「輕奢」民宿「含金量」高環境「副作用」小

沿著S205省道青臨線一路西行,會看到一座古樸的石牌坊立在路側,牌坊上方寫著「指南慈境」,穿過這座牌坊,便是太湖源鎮指南村。

「實在不好意思,這周房間都訂滿了,等有空出來了,第一時間跟您說……」「雲棲楓林」民宿女主人羅雲妍言語間充滿歉意。這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婉拒」遊客入住了。

「雲棲楓林」民宿,坐落在指南村裡一棵500年的老銀杏樹下。小院柴門半開迎客,一到秋天,銀杏葉就會鋪滿門前臺階。院子裡擺滿了五顏六色的植物,鞦韆、五彩的木馬,幾張桌子有序地擺在庭院中,遠處山嵐霧靄忽而來去,一杯咖啡,一壺清茶,三兩好友,這裡是都市人嚮往的生活。

古色古香的臨安指南村。

羅雲妍做民宿的初心是體驗「綠富美」的生活:「只有7個房間,自己不會太累,收入也還可觀,而且客人體驗感也會比較好。」羅雲妍是土生土長的指南人,原本在杭州一家大企業從事酒店管理工作。2015年開始,細心的她發現村裡的道路變乾淨了,水更清澈了,環境也不再是那麼亂糟糟了,就動了回鄉創業的念頭:「我每次回來,村裡都有變化。」

2017年,她下定決心回到村裡,自己設計、自己監工,花了一年多時間,投入150萬元把閒置的房子連同經營了十幾年的農家樂一併改造成民宿。2018年8月,「雲棲楓林」開門營業。「一方面,我喜歡這樣子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們家的農家樂是時候要提升了。」羅雲妍說。

事實上,自2014年起,從「上改下」到「五水共治」,從統一「降層」到外立面改造,指南村先後經歷了美麗鄉村精品村建設、紅葉特色小鎮和村落景區建設的數輪「加持」,村裡的古樹、古塘、古宅、古井、古道等「指南七古」在整理、挖掘、重塑中綻放新光彩。

好山好水就在那裡,村裡的基礎建設更好之後,名氣更大了,來村裡的遊客也就更多了。這些都是羅雲妍回鄉創業的動力和底氣:「政府能花這麼大的力氣在這個村,它的將來一定無可限量。」

相比於其他民宿,「雲棲楓林」算不上豪華,但老房子、老物件、老油畫,每一個裝飾掛件都出自主人之手,每一處擺設都體現著主人的用心。而民宿餐桌上的菜,也都來自自家的菜園子。「不需要奢華,沒有山珍海味,給客人的就是小時候的味道,原始村落的感覺。」羅雲妍說,她不願在任何的網絡平臺上做廣告,為的就是要保持這份初心和自然。想來的人自然會來。客人們都是口口相傳,熟客帶著新客,「今年十一的房間早已經訂完了。」羅雲妍笑笑。

在自己的家鄉,打理自己的生活,照顧父母,還能給生活「留白」,把喜好都融入進來。這正是羅雲妍想要的。

「雲棲楓林」的每一處細節都經過主人的細心擺設,為的就是營造家的感覺。

如今,村裡200多戶人家,80%都有自己的農家樂。據了解,去年,指南村共計接待遊客4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2000萬元,農家樂經營戶戶均收入普遍在30萬元以上。

與太湖源鎮的其他村相比,指南村相對「輕奢」,體量普遍不大,但「含金量」高,環境「副作用」小。「我們村是自然村落,接待量沒有那麼大,但是家家戶戶都很團結,不打價格戰,每家每戶都互相照應,客人多的時候還會幫忙介紹到別家去。」村裡還建了微信群,哪家蔬菜不夠了,群裡喊一聲,馬上有鄰居送上門。

指南村的「綠水青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創業。近兩年間,村裡共有十多位像羅雲妍這樣的年輕人回家辦民宿,其中有不少大學生。還有的年輕人,正趕赴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的回歸,不僅帶旺了村莊的人氣,帶來了新的審美和理念、創新和活力,也使家族文化和村落文明開始回歸重聚。一切都在悄然改變,一切都在山水間蓬勃生長。

專家點評

多贏才是真的贏

浙江省村鎮建設和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民宿分會常務理事

黃冠傑

蛙叫蟲鳴,落霞微風是每個都市人嚮往的休假地。

民宿的開設和運行作為激發鄉村活力的「針灸刺激點」,進一步提升了村落的文化價值和吸引力,助力村落本身的存續和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民宿自身的經營,實現投資有效、村落復興、村民增收、文化傳承……各方多贏。

民宿項目在選址時,要側重空心村的激活。一般民宿比較注重村落人氣是否旺盛、通達是否便利等條件,除此,也應注意挑選那些有空心化趨勢甚至已經空心化,但是很有保護價值的村落——儘管這必然給經營帶來相當的挑戰,但對於延續這些村落的文化壽命具有重要的意義。而這類民宿,也可為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士,如高校教授、退休幹部、藝術家等,提供鄉居在山水林泉間、回歸傳統文人生活的清淨所在。

民宿項目要重視傳統文化的修復傳承。民宿最根本的吸引力,是城市裡難尋蹤跡的傳統文化、鄉村生活。修復傳統,不但是為文化保護作貢獻,也是為客人提供「高級享受」。在鄉村開辦民宿,不是簡單地去鄉村做生意,而是和村民一起形成新的家庭,客人入住民宿就是去「找親戚」,這樣才能算是有溫度的生活。能交給村民的任務自不必說,如房屋的改造施工、景觀維護、安全保潔等等,都交給本村村民來完成,也能給村民帶來一定的收益。

「民宿」的核心在「民」而不在「宿」,「民」的重點在鄉村的風光、鄉村的生活、鄉村的人。儘量讓客人在好山好水的鄉野風光中,享受質樸健康的傳統生活,作為城市紛擾喧囂的一種治癒。而民宿所在村落的村民,也能慢慢發現遊客們喜歡的原來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認識到自身的可貴,從而產生延續傳承的文化意識,主動維護日漸少見的鄉居風情。

編輯 倪宇翀

相關焦點

  • 光影見證小康:文昌閣和四望亭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光影記憶。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好山水大文章 走穩生態小康路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王漫琪、張送稔  2020-07-23 揭西縣是如何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帶領全縣人民在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行穩致遠的呢?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太原市美術作品展
    本次展覽共展出美術作品100幅,美術有國畫寫意畫、工筆畫,油畫、版畫、水粉畫,內容有山水、花鳥、人物,作品通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鮮明主題,呈現了新時代勞動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脫貧攻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的精神,描繪出太原市的風景名勝、人文歷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裡口山的「桃花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播出《裡口山的「桃花源」》。威海市近郊的裡口山上有座小村莊——王家疃村。這裡三面環山,溪水潺潺,村裡特色的石頭房子古樸雅致,吸引了各地遊客紛至沓來。可如果將時針撥回到2009年,劉俊彤剛嫁過來時,這個「新家」曾讓她倍感委屈。劉俊彤介紹家裡的生活用水改造成果。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糧食種植大戶的美好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楊德珠:現在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都喜歡吃這些含有豐富營養價值的,最近兩年人們都認可了,都能賣出去。老楊說,現如今,他當起了鄉親們的農業技術員,指導大家種植新品種,希望幫助更多的鄉親致富奔小康。楊德珠:他們和我探討啥了,種玉米怎麼種?種這個香食玉米怎麼種?種這個小麥需要施什麼肥?我就把我自己怎麼種給他們說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昌平仙人洞村:尋味「素食宴」
    如今,村民過上了物質、文化雙豐收的小康生活。「文」「旅」融合 做強支柱產業帶動村民致富9月8日上午,庭棲慧舍老闆谷士榮照例來到民宿內檢查室內設施的安全性和衛生情況。之前,因村民不懂運營,村中資源長期未得到正確利用,村民生活質量停滯不前。2013年,仙人洞村「兩委」開始琢磨如何帶領村民奔向小康之路,經走訪調研發現,村裡長壽老人較多,長壽的秘訣與喜食素食密不可分。尋找到經營突破口後,村黨支部專門聘請專業設計公司對仙人洞村「素食文化」進行整體規劃,創製了以23道主菜為特色的素食養生食譜「福祿壽喜·金鍋養生湯」。
  • 知中·「山水」·山水之間,就是中國
    「山水」的確提及到現實中的名山大川,如五嶽、黃山、長江、黃河、西湖等,可它真正想要表達的卻是透過現實山水,映射而出的中國人自古棲居的「心中山水」。這種有些「唯心」卻又一直存在著的精神世界,也是年少時不曾領會的關於「山水」這一概念的延伸。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溫暖的迴響·滄桑巨變 飲水思源」賈家寺...
    風景如畫的賈家寺村李引生(左)與賈永忠拉起了樂器,唱起了秦州小曲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王佔東 張永剛「總書記的話兒記心間,要把貧困生活變好變富裕。這樣的好事今日實現了,小康生活比蜜甜,幸福的日子賽櫻桃。那我們把秦州小曲給他唱一唱呀,唱一唱……」盛夏時節的傍晚,位於天水市秦州區南5公裡的皂郊鎮賈家寺村,山清水秀,夏風習習。在村口南河之畔的秦州小曲非遺館內,72歲的村民李引生與76歲的賈永忠拉著樂器,唱著祖祖輩輩傳唱的秦州小曲。「如今,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心裡暢快得很吶!閒了就拉拉咱秦州的小曲!」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感受小康進程「中國風」
    「小康」以及「大同」,是先輩們憧憬的社會理想,是典型的中國表達。筆者近日跟隨「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採訪團一路走來,途經內蒙古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穿林海,過草原,進農村,真切感受到農業在強起來,農民在富起來,農村在美起來,感受到奔小康進程中的「中國風」「中國範」。  小康實踐更注重鄉情。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走向幸福生活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窗明几淨新生活。我們在房間裡見到了大學畢業正在複習考研的高俊祥,他說:「2005年,我們家和其他村民從臨夏州東鄉縣偏遠山區整體搬遷到這裡,如今已整整15年了。如果沒有移民搬遷,我們不可能過上今天的幸福生活。」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任志波:特色養殖奔向「甜蜜生活」 2020-08-19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美麗宜居新南京 讓全面小康有顏值有品質
    小康全面不全面《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聚焦南京,看看這裡如何以繡花功夫雕琢城市、用綠色堅守呵護城市,夯實生態宜居之本,築牢幸福生活之基,把一個囊括「自然山水韻、古都文化魂、國際現代貌」的美麗古都留給未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橙子姐姐」與她的轉場人生
    推薦閱讀「小康生活·舞動鄉村」全省鄉村廣場舞大賽火熱舉行中,一起來C位出道吧!「小康生活·美在贛鄱」女性攝影主題大賽開始投票啦!「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千百年來,我們從未停止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如今,全面小康終於觸手可及。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邁向更加壯麗的新徵程。
  • 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組織召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
    歡迎關注「中國機關後勤」微信公眾平臺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歷史時刻,各族幹部職工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凝心聚力,艱苦奮鬥,正闊步走向美好小康生活。8月5日,由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國機關後勤雜誌社、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主辦,人民日報社攝影部、人民畫報社、民族畫報社協辦的「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攝影展溝通會在民族畫報社召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詩意白沙」,實現更高質量小康 2020-09-13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菜籃子」裡的小康夢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今天來看「菜籃子」裡的小康夢。地鐵一號線站外,就是原來的紅橋區佳園裡社區商業街。上世紀80年代末,由於周邊佳園北裡、佳園東裡等5個小區,有近3萬名居民要買菜,這裡逐漸形成了佔路市場。許愛順,1994年從山東德州來到天津做小本生意,賣雜糧、賣蔬菜。雖然天天起早貪黑、吃苦受累,但跟在老家打工相比,能賺到的錢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七)
    熱情的劉大姐拉出跳廣場舞用的音響設備,放起了耳熟能詳的《好日子》,「陽光的油彩塗紅了今天的日子喲,生活的花朵是我們的笑容……」歡快的樂曲輕柔地流淌在廣袤的梨樹黑土地上。調研手記:「我十分關心糧食生產和安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鄉間之美引「客」歸
    在鄭友山看來,憑藉這批人的示範帶頭作用,不僅解決了很多鄉村建設中的資源、資金等難點問題,還能調動更多老百姓的積極性,讓他們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主體,變「要我振興」為「我要振興」,為大家走向小康生活注入強大動力。土雞養殖  雲縣家興林下土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雲宏,就是大樹村返鄉致富帶頭人中的典型代表。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龍尾巴」上的高端民宿
    「天天跟花兒打交道,我覺得生活像花兒一樣幸福!」李啟海說。■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曹嫻 寧奎「要把旅遊做起來,先把村裡的環境搞好」龍尾巴村因山形如龍尾而得名,位於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協合鄉北端。2016年開始,龍尾巴村建設美麗鄉村,清理白色垃圾、規範雜物堆放,畜禽圈養、水溝清理,室內整潔、庭院美化,農田不打農藥、少施化肥……陳年垃圾不見蹤跡,生活陋習慢慢改變。「年底開村民運動會,衛生評比積分高的,戴上大紅花領獎,大家都覺得光榮!」2019年,龍尾巴村被評為「湖南省美麗鄉村示範村」。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小腐竹」挑出「新生活」 2020-10-27 11: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