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華納導演,我相信你第一次想到的是中國導演溫子仁,其次是克里斯多福諾蘭。兩位華納導演在性格、氣質和導演風格上完全不同。雖然溫子仁是中國人,但他似乎沒有中華傳統美德的節儉精神,他的電影都是「大手筆」的費用。相反,作為英國人,諾蘭學會了節儉,每一個一部電影都很經濟,曾經被粉絲評為好萊塢「最會省錢的導演」。為了讓諾蘭在準備一部電影時節省更多的錢,溫子仁甚至向他求婚:「可以讓劇組演員的家人充當群眾演員。」諾蘭接受了這個提議,並在他的新片中體驗了「省錢方針」。
對於諾蘭的節儉,很多好萊塢媒體甚至直接叫他「會計師」,那麼,是什麼原因讓諾蘭在準備電影時如此小心呢?我們可能得從他的童年開始。諾蘭長得像年輕時,長得像小李子,但他並沒有成為演員甚至沒有表演的欲望,他直接當了導演和編劇。到之前為止,許多影迷為諾蘭沒有在電影中表演感到遺憾,也為他的高顏值沒有經過攝像機的測試而感到遺憾。根據諾蘭過去在節目中的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在他年輕的時候,有一位導演邀請他出演一部電視劇,但是,他拒絕了,理由是:「一方面我對當演員不感興趣,另一個方面是作為演員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要麼自己投資、要麼籤約一個公司。籤約公司的話沒有了自主權,自己投資的話我沒有那麼多錢。」
作為一個孩子,他的生活習慣和個性使諾蘭習慣於做每件事都很小心。所以當他開始自己執導電影的時候,他的電影的主旨就是省錢。尤其是當他的《追隨》以6000美元的成本贏得了各大電影節的認可,並使他創造票房達到1200萬美元時,他更加堅定了在電影上節儉的決心。說實話,《追隨》創造的價值並不算太高,這是同時期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價值無法相比的。然而從投入與收入的比率來看,《追隨》無疑是好萊塢的奇蹟。
正是因為諾蘭在「省錢拍電影」中製作了成功,嘗到了甜頭,得到了影迷的認可,這進一步導致了他今後對電影的精心準備。在好萊塢中也有許多節儉的導演,但其他導演通常會削減製作費用和特殊消費,從而提高電影的質量。不過,諾蘭是通過自己的聯繫方式,比如邀請「不要片酬」朋友一起玩,利用身邊人的各種資源來達到省錢的目的。這樣做,諾蘭既省錢又不影響影片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