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代科舉考試的具體步驟,才知道,古代入仕當官簡直太難了

2020-12-18 騰訊網

科舉制度是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之一,它由隋文帝創建,完善於唐朝。作為我國古代版的"高考"制度,科舉制度也頗為歷代統治者所重視,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科舉制度大約走過了一千三百年的歷程,而歷次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士子,也成為了歷朝歷代舉足輕重的官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古代士子的科舉歷程。

縣試是古代最低一層的考試,它是士子們入職做官的門檻,一般來說,縣試皆由考生所在縣的縣官主持,其每年一考,且考試的時間也都在每年的陰曆二月。通過縣試考試的士子才有資格進入府試的考試,而考中縣試的人,則被統稱為童生。

縣試考中的童生有資格進入第二級府試考試。府試是由考生所在地的知府主持,它也算是市級一層的考試。府試考試每年在陰曆四月份舉行,和縣試一樣,府試也是每年一次。考中府試的人,則被統稱為秀才或生員。只有通過府試考試的生員,才有資格進入省級一級的鄉試考試。府試考試也算是基層考試,不過,通過府試考試的秀才,也算在社會上擁有了一定的名氣。

第三級考試就是鄉試了。府試、縣試、鄉試三級考試中,尤以鄉試最為重要。鄉試考中的士子被稱為舉人,其也算是朝廷的貢員了。不過,和貢士不同,雖然貢員也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但其畢竟還不能做官,中舉者,還需要連中會試和殿試,才有資格成為國家公務員的一份子。鄉試每年在陰曆八月舉行,因為考試已在深秋,所以這次考試也被稱為是秋闈,每年,朝廷都會派一批主考官負責地方的鄉試考試,而考中舉人的士子,也算成為了朝廷的貢員,在社會上也有一定的地位。鄉試的第一名,被稱之為解元,這也算是所謂連中三元之中的第一元。

鄉試之上為會試,會試是由國家主持的一次考試。會試由朝廷的禮部官員所主持,其每三年在京城舉行一次。會試的時間和縣試如出一轍,也是在陰曆二月舉行,不同的是,會試是每三年一次,而縣試則為一年一次。會試中第者被統稱為貢士,而第一名則又被稱為是會元,故而,會元也成為了所謂連中三元的第二元。

會試之上,為殿試,殿試是科舉制度下的最後一級考試,也是直接入仕的門檻。和會試相同,殿試也是每三年舉行一次,而該次考試,主要由皇帝指定的考官來主持。筆試通過者,由皇帝欽定面試,並策定殿試名額。殿試的第一名,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狀元,而第二、三名,則為榜眼和探花。考中殿試的士子,具有進士的身份,這也算是可以直接做官了。

只有通過了殿試,士子們才算是真正走上了仕宦大道。不過,進士及第者畢竟還不能直接做官,一般來說,殿試的狀元、榜眼和探花都會先到翰林院而供職,直到掌握了具體的做官程序,才會被皇帝指明任用。

進入翰林院,一直也是士子們夢寐以求的目標,十年寒窗,士子們就為了這一次光耀門庭。狀元、榜眼、探花除外,考中進士的另外貢士也會被朝廷委以重任,這些人會再有一次朝考,而優秀的士子,會被指定為庶吉士,併入庶常館學習。期滿後,這些進士便被分到各地,他們有的擔任知縣,有的則擔任監察等地方官。到了這裡,這些士子們才真正算是進入了官場。

相關焦點

  • 你以為古代科舉比現在考試容易?天真
    今天是1月4日啦,你們已經進入本學期的最後衝刺階段,正在緊張複習,準備迎接期末考試了吧?橙子姐姐先祝大家考的都會,每個人都能取得好成績,過一個開心又輕鬆的寒假和春節! 有人說,做個現代的學生真是太麻煩了,每個學期結束都要考好多門功課,如果能穿越回古代那就好了。可是,古代真的比現在容易考試嗎?今天,【從前慢】就和大家來講一講古代考試的那些事。
  • 古人「高考」也作弊,古代是如何防止科舉舞弊的呢?
    一說到高考,想必大家都會聯想到古代的科舉考試,畢竟我國幾千年來的科舉入仕傳統與如今的高考制度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寒窗苦讀數十載,皆在此一舉」,所以保證高考的公平公正至關重要。但無論是在現代還是在古代,考場舞弊一直都是一個令人很頭疼的問題。古人的科舉考試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與現在每年一次的高考相比,那時候的考試更為難得。所以,總是會有人想要作弊。但十分令人不解的是在技術和信息手段都極其落後的古代,科舉考生們幾乎不可能作弊,也更加不敢舞弊。
  • 古代科舉考試流程,和你想像中不一樣!和高考比哪個含金量大呢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科舉考試來選舉人才。科舉考試作為古代的選官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就開始實行了,到清朝光緒31年,這樣的科舉制度一共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更迭。我們對於古代的科舉制度也並不陌生,經常出現在歷史影視劇中,例如最近的熱播的《清平樂》,宋朝其中很多的士大夫都是通過科舉才進入朝堂輔佐皇帝建功立業的。那麼科舉制度到底是如何選拔人才的呢?
  • 清朝的科舉考試有多難?讓你看看古代高考題目,感覺9年書白念了
    眾所周知,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現了很多選官制度,比如漢朝的察舉制和舉孝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但這些制度都是讓氏族集團和貴族擔任朝廷要員,普通寒門學子想要當官非常困難,但在隋朝時期,隋煬帝為了打破氏族壟斷官場的行為,就發明了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舉進士,為國家儲備人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科舉制不論你出生如何,只要有真才實學就能為國效力
  • 從古代科舉看:寒門出貴子的現象
    科舉制始於隋朝,在隋朝之前實行察舉制,大家經常聽到「舉孝廉入仕」云云,但一般只有貴族身份才能享受做官的殊榮,窮人家孩子是無法通過科考等和平手段做官改變命運的,這時期寒門的命運是悲慘的。隋唐時期,「士農工商」的排序根深蒂固,商人子弟是不能參加科舉考試的,窮人家孩子可以,真可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何等風光,寒門貴子之名遠播,為官之後或一世清廉,萬古流芳,或腐化貪權,家門興旺,總之無不令名門望族、巨商大賈羨慕膽寒。這應該就是寒門貴子的開端了。
  • 你知道古代科舉的最高榮譽是什麼嗎?整個古代史上,只有兩人達成
    真正能夠連中三元之人,在整個上千年的科舉歷史上,也只有十五個人而已。但是,你知道嗎?除了連中三元之外,還有一個更加難得的成就,叫做連中六元!所謂連中六元,就是指在六場考試當中,都取得頭名的成績。除了正常三元之中的鄉試、會試和殿試之外,還有鄉試之前的縣試、府試和院試。
  • 「朝為田舍郞,夕登天子堂」圖識古代科舉考試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形成中國式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第觀念,平等選拔人才的一項偉大創舉。所謂科舉,是因為他採取了按科舉選拔官員的方法。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冶元年結束於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舉行。古代科舉考試是一次成名還是一步步走上去?
  • 古代的「秀才」放在現代相當於什麼學歷?本科生能考上嗎?
    科舉制度的好處如此之多,自然有許多人參加,但同時,想要通過科舉入仕也是非常困難的,考生想要入仕,要通過鄉試、會試和最後的殿試,參加科舉的人很多,但是最終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有許多人一生可能都停留在秀才這個階段,想要再往上考非常困難。古代的科舉與今天的高考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你知道「秀才」放在我們現在是什麼學歷嗎?
  • 高考成績即將揭曉,那麼你知道古代的科舉等級和現代學歷的差別嗎
    古代科舉不能用現在的學歷來對標, 如果把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對比成現在的 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的話,那你就真的太小瞧古代的科舉制度。 古代考取功名就是改變命運,提升自己的地位。我們再來說一說科舉, 科舉的最低級考試就是院試, 院試分三場,過兩場就是童生,整個清朝考上童生的人數也就200多萬人, 如果有考過的第三場,那就是考中了秀才,有了最低級的頭銜, 如果真的考上了秀才會享有一些特權,比如說可以免稅免徭役,見到官員你可以不用跪拜,審案時也不能對你用刑。
  • 是誰誤讀了「學而優則仕」的原義?
    因此,「學而優則仕」的原義就是說:你學習有餘力了,就可以去當官。然而,千百年來,在我們的文化中,在它的流傳和使用中,顯然不是這樣的。 自從隋代實施開科取士以來,中國歷史上的科舉制度逐步發展完善。統治者所倡導的人才觀念,就是以一級一級的考試來確定儒生們的等級。封建王權貴權宗法制度森嚴,再加上濫用《周易》所闡述的尊卑概念,在整個社會上形成了一種以考試確定的名,和隨之來取用人才的利,共同構成的學問價值觀。儒生們為了一登金榜,揚名顯萬,進而取得入仕的資格光宗耀祖,演繹了數不勝數的人間悲喜劇。
  • 書海拾遺:高考季,簡單聊聊古代科舉制度
    莘莘學子走過艱辛的路途才來到這裡,這其中有拼搏,有追求,有悲歡,也該有升華,無論如何,願他們都可稱心遂願,皆得名校垂青。 而在這個特殊的時候,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遙遠且漫長的中國古代,去看看那些古老年代裡的「高考」,或者更廣義上講,看看延續了1300多年的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 俗語「破天荒」的由來——這個詞語來自於古代科舉考試的典故
    在古代,常常用『』破天荒『』來比喻某人平日裡默默無聞,因為某件事情而突然得志揚名。破天荒的近義詞有:前所未有、史無前例,都是從來沒有過的意思。為什麼『』破天荒『』會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俗語?有什麼歷史由來?這與古代的科舉考試有關,這裡面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典故。
  • 古代科舉作弊九大狠招,冒名頂替與「移花接木」異曲同工
    加之後代皇帝的不斷完善,科舉正式作為古代選官的一種新的制度。科舉考試的施行,徹底打破了以往依靠血緣關係和世族壟斷的用人制度,使得下層一部分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上層,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但同時,因為科舉考試與做官相掛鈎,就出現了一些人想通過作弊的方法通過考試。而以下九種方法是科舉舞弊常用的技倆。
  • 古代科舉考試中的「品德加分項」
    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與現代的高考,無論從考試的目的、內容、性質還是選拔的標準都沒有可比性,但是人們還是喜歡將兩者相提並論,因為二者都是國家最為重視的掄才大典。對於科舉考試而言,正史記錄得最多的是名字和名次,某朝某代某年某科,誰是狀元誰是榜眼誰是探花,而在古代筆記中,卻呈現出別樣的記載,那就是但凡能金榜題名者,大都不僅僅因為考生的八股文做得多麼好,還必然有「品德加分項」。
  • 三元及第:古代科舉最高榮譽,與現在高考狀元誰更難獲得?
    一、從錄取的比例來說,現代高考狀元的獲取之難,是要遠遠超過古代狀元的看到這個題目,肯定很多人會想,科舉制度三年才選一次,一次頂多幾百人,少的時候幾十人也有,跟現在高考動輒錄取數十萬來說,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就算是古代一個普通的進士考試之難,也遠超現代,更別提狀元。
  • 原來到這就能當官了,你符合麼?
    這麼一對比,諸君認為,古代進士們該當什麼學歷?我們先看看科舉最盛的明清時的人才層層選拔機制與等級。孩子從娃娃抓起讀四書五經與算數,約摸到了十二三歲,既可參加由縣裡舉辦的人才選拔考試,也就是童試。到了殿試那天,年輕的貢士生與皇帝所出題目,在思路上不謀而合,寫起來文思才湧,下筆有神,很快吸引了皇帝的注意。於是待答題作罷,皇帝特意問了他為人、為學、為政的看法,貢士生均能才思敏捷的引古論今,結合當下,針砭時弊,皇帝不禁嘖嘖稱奇。面試罷,調來卷子,不論字體、文才、文風與思路結構均是上佳。
  • 古代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級別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形容的是古代學子高中以後的得意情景,由昔日的齷蹉變得意氣風發。 眾所周知,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時期一種極其重要的選官制度,它的出現讓許多寒門子弟有了入仕的機會。對於科舉考試的機會,古代學子都是非常珍惜的,尤其對於寒門出身的學子而言,這可能是他們唯一改變命運的機會。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
  • 古代濟南學子考試趣事
    古代沒有高考,但是有科舉,對那時候的學子來說,也是一生中的重要事件。作為彼時齊魯之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濟南是古代學子的匯聚之地,至今的諸多地名還與科舉有關。孔子臨水而立,感慨時間如流水,一刻不息,一去不返,而這裡的「川」便是古代的泗水。泮池西南角上,還有一注清水流動,那便是梯雲溪。所謂攀梯入雲,這個名字也寓意了對學子前途的期望。據《濟南府志》,明朝嘉靖年間,府學文廟重修,其中一項重要工程便是泮池活水。
  • 唐朝狀元鄭冠:中國科舉制度中僅有的雙科狀元,到底有多牛
    為什麼說他在科舉考試上的成就無人能及,這就要從科舉制度說起。科舉這個名詞,大家並不陌生。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在唐朝得到發展,直到清朝最後一次科舉,在這一千多年時間裡,歷史上總共產生了文科狀元654名,武狀元18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