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和儒家文化為何在古代起到了一樣的作用?對比一下,絕了

2020-12-12 仁青讀歷史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最好少看歷史。因為知道的歷史真相越多,就會越聰明。但聰明,有時真的沒有傻兮兮地開心。很多人看來標題之後會問,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就拿英國為例,看看基督教在整個英國起到了什麼作用。同理,再對比整個東西方文化,完全就是兩個陣營。一個是以儒家文化為體系的東方陣營,一個是以基督教為體系的西方陣營。這可不是偶然,這是東西方古人權衡利弊之後,最終選擇的結果。

·從反抗到承歡是如何一步步做到的

由於英國曾經被不同民族的人多次入侵和佔領,英國在7世紀之前特別混亂。

美劇冰與火之歌,演的就是英國版的戰國七雄狀態。

但英國統治者,通過接受基督教徹底改變了國家分裂的混亂局面。

而中國,雖然秦始皇靠著法家統一了中國,但由於法家思想的「連坐制度」和民間的禮俗制度衝突太大,最終僅僅維持了12年就轟然倒塌了。

隨後,以漢武帝開始,建立起來了「外儒內法」的獨特漢文化方式,從此打破了民族和領域的概念。

無論你是什麼民族,什麼地方的人,你只要接受了我們的思想,咱們就是一家人。

靠著這種龐大的思想體系,唐朝實現了萬國來朝,元朝實現了正統地位,明朝建立起來了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朝貢體系」,而滿人從明朝手裡接過最後一棒,繼續靠著參拜孔子而獲得了無數文人的青睞。

從開始的百家爭鳴到後來的一家獨大,儒家文化在中國也經歷了一番波折。

但對比,英國接受基督教,我們似乎已經算很順利了。

·英國是如何藉助基督教統一全國的

由於英國受到過不同民族的統治,其文化很雜很亂。

在之前的英國,有自己的宗教,那就是本地的萬神教。

但聰明的英國國王阿爾弗雷德大帝發現,他雖然依靠武力統一了英國,但由於文化的差異,各地區矛盾很多。

為了給英國找到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並通過神化色彩,像中國皇帝一樣稱自己為「天子」,利用基督教是再好不過的了。

這種在7世紀已經普遍被英國認同的宗教,即不像英國本土的萬神教那麼雜,又形成了系統化的教義,而且核心思想還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就這樣,小寡婦遇到了老光棍,兩個人一拍即合。

他聲稱自己從小就被上帝選中,是基督教最虔誠的信徒,為此他還專門去羅馬覲見了主教。

這像不像古代帝王祭拜孔廟,而且,越往近代,拜得越勤,明清兩代做到了極致。

因為英國國王知道,不用費一槍一炮,僅僅能靠忽悠讓國家太平,統治得到穩固,這買賣誰不做,誰才是傻子。

而教廷一面,也想借著英國的世俗勢力,再一次開疆擴土。

很多人並不知道,直到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前,教廷在英國賺的錢還是皇室的8倍。

而中世紀之後的宗教改革,就是英國帶頭,整個西方世界對貪婪教廷的反抗。

但也正是基督教,讓整個西方,在心靈上得到了統一。

基督教不僅僅幫英國實現了和平統一,還將整個西方世界都納入了一個高度一致的思想體系。

這樣對比一下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是不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相關焦點

  • 世界文明古代國家—民族宗教的起源與儒家文化
    儒家是不是宗教?(中)咱們正好把這個儒學是不是宗教知識給大家說清楚,儒家是不是宗教。這個話題不是中國人首先探討的,因為宗教這個詞和哲學這個詞一樣,是當時日本翻譯西方文化引入的詞彙,所以第一個產生該疑問的是外國人。
  • 基督教與儒家思想的勝利(局部與偏見)
    他認為,除了自然的需求必須滿足外,其他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不自然的,無足輕重的。他強調禁欲主義的自我滿足,鼓勵放棄舒適環境。作為一個苦行主義的身體力行者,他居住在一隻木桶內,過著乞丐一樣的生活。(摘自《西方哲學簡史》)犬儒派認為人的欲望是多餘的,無用的。人應該拋棄對欲望滿足的追求,用極簡生活法則來面對世俗生活。只有這樣的生活才是智慧的,幸福的。
  • 儒家思想文化到底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
    儒家思想,一個存世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既能使中國走向昌盛,也能帶給中國人痛苦。那麼儒家思想文化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儒家思想是害了中國人還是救了中國人呢?獨尊儒術最終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臺,雖然董仲舒的儒家對比孔子的儒家有一定改變。但是畢竟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所以後世人都尊孔。將孔子奉為聖人,萬世師表!
  • 談談自己學習儒家文化的心得和體會
    以前我特別討厭儒家思想,但是到了現在我卻無比喜歡儒家思想。這是為什麼呢?原因也不複雜,我可以談談自己的經歷。在剛剛走入社會的時候,我的整個人生一片迷茫,我根本不知道如何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下去。比如佛教,或者基督教,就能引發我的強烈的精神共鳴。比如說,我的專欄中還有一個系列專欄《為什麼佛學是真的?》,就是那個時候的學習積累的知識。因為那個時候我迷茫,而且我也不知道該如何過好這一生,而且我也不知道如何在社會上求生,那個時候我只有一種強烈的體會,那就是在這個社會上掙扎著求存真的太痛苦了。
  • 《琉球王國儒家文化十二講》:琉球的儒家文化之根
    儒家文化作為兩千多年來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支配和影響了中國整個思想學術界,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氣質。儒家文化依據外在環境和形式,進行了內部的調整和演變,儒學大師迭出。儒家思想經久不衰,經世致用、創新發展以及其自身的比較優勢起到了關鍵作用,其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 印尼是世界信奉伊斯蘭教最多的國家,華裔為何不信,而信基督教?
    解析:印尼是全球伊斯蘭教人數最多的國家,為何華人只信基督教?在我們印象中,世界上伊斯蘭教主要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那裡是伊斯蘭教聚集的地方,其實全球信奉伊斯蘭教最多的國家卻不在中東和阿拉伯地區,是在亞洲,但不在中亞,而東南亞,此國就是印度尼西亞。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韓國深受中華文明影響,怎麼現在變成了一個信仰基督教的國家?
    中華文明薰陶下的韓國,為何會信基督教?位於中國的東部這樣的地理位置,日本,朝鮮,韓國等國家都深受中國文明的影響。舊時的韓國,曾對中國儒家文化有過一段學習之路,為何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像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把基督教奉為國教的國家呢?這樣的情況確實在東方是少見的。從地理位置來看,韓國周圍的中國,日本,朝鮮都不是信仰及基督教的國家,就連橫跨大陸東西兩方的俄羅斯信奉的也是東正教,與韓國眾多新教和天主教徒並不相同。
  • 漢代的儒家五經,對當時的文化發展起到了怎樣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梅姐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議代的今古又經字之爭反具盛衰變化在先秦時期只靠口說流傳、至西漢初期才用當時通行的隸書記錄成書的儒家經典(包括經文和傳文),被漢人稱為今文經,其學則稱為今文經學;在先秦時期已用古文字記錄成書的儒家經典(包括經文和傳文),被漢人稱為古文經,其學則稱為古文經學。在漢代的儒家五經中,每經都有今古文之分。
  • 孔子敬鬼神而遠之,墨子尊天事鬼,為何儒家成後世主流學說
    文/顏小二述哲文圖/網絡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漢武帝之後,基本是以儒家為主流思想,但是這裡的儒家思想,已經和「子不語怪力亂神」、「敬鬼神而遠之」的孔子思想,有一段差距了,屬於「改造後」的儒家思想,這一點需要大家注意。
  • 歷史奴性:基督教到宋明理學,禁欲主義為何成為極端統治工具?
    禁欲主義思想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中都有其廣闊的歷史生存土壤,並且在歷史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自然我們可以承認,由於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使得東西方的禁欲主義的表現有些許差異。不論何種文明,對於一個人,人性的束縛和禁慾都是廣泛存在的,在西方禁欲主義更多的是體現在基督教禁欲主義思想之下的一種社會治理。
  • 儒家文化能勝過牛仔文化和槍桿子文化嗎?
    我們不能不從文化的角度來反思一下這個問題了。是我們引以自豪的儒家文化不適應這個世界了嗎?還是美國的「牛仔文化」和「槍桿子文化」更為實用?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方方、梁豔萍之流算是高級智識分子了吧,一個作家一個教授,難道她們還不懂儒家文化?可她們的仁義禮智信又在哪裡?她們要抱洋人的大腿,因為洋人威猛啊,哪裡還顧得上禮義廉恥?中小學校長老師性侵自己的未成年女學生這樣的事也時有發生,女大學生研究生被導師「裸協」更是常見。更不要說激烈的政治鬥爭和政客們的表演了。有智慧的前人曾說過:儒家文化實際上就是滿嘴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算是說到位了。
  • 深受中華文明影響的韓國,為什麼會成為一個基督教國家?
    文明的轉變在古代朝鮮半島和中原政權,北方民族有過非常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國戰國至秦漢時期文獻中就已經有大量關於朝鮮的記載,根據這些記載,朝鮮是周朝分封殷商貴族箕子的所在地,《漢書》記載箕子在朝鮮「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開啟了朝鮮半島的文明教化之路。後世中華文化與儒家思想在朝鮮半島開始廣泛傳播,塑造了朝鮮半島的文化與歷史。
  • 古代歐洲:為什麼古羅馬的神影響力那麼強大,卻被基督教給替代了
    引言:古代書上所說的神,或者描述神的世界,是我們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體現,除了自身生活的環境,還有其他的部分組成,這是人認為的世界,書中常說的古希臘羅馬的神,那是一種人類精神的象徵,它們包括很多,就比如追求的夢想,罪惡,以及為止等等,它們都是古代文學藝術的源泉,就算到了如今,我們都可以找到很多書籍,音樂等等,描述的內容都跟這種神相關聯,總而言之,古羅馬的神,就是歐洲文化的源泉土壤之一
  • 從《紅樓夢與基督教文化》談:透過基督來詮釋社會文化
    如果說把《道德經》或者《易經》什麼的,拉出來與基督教文化相比較,還似可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有人把四大名著中的《紅樓夢》也扯拽出來,與基督教文化相對比和論證,自然會給人一頭霧水,不知所以。偏偏這幾天真就讀到過這麼一篇文章,而且是以論文的形式出現的,作者也是一臉的嚴肅和認真。
  • 儒家文化之陳蔡絕糧
    孔子的一生有一件不得不提的大事,是他和他弟子險些餓死於陳蔡的包圍之下。提到儒家文化,實際上永遠繞不開這件事情,因為這事反應出了孔子的思想理念的模樣和真正的君子、聖人的標準是怎樣。我就姑且以故事的口吻來大概敘述一下,這一著名的「陳蔡絕糧」事件。聲明:當然以下內容和正史相出入甚遠,屬於個人改編,不喜勿看。
  • 從中西方差異對比來看,古代中國為何會錯過大航海時代?
    大航海時代,又名地理大發現,新航路的開闢,是15世紀到17世紀,歐洲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夥伴的一系列活動。在探索中,歐洲人發現了許多當時全世界不為人知的地區,哥倫布到達美洲,達伽馬到達印度,麥哲倫環球航行等等。而在同一時代下,處於明帝國統治時期的中國為何會錯過此次大航海時代呢?
  • 來自儒家的靈魂拷問:你為何不戴口罩?
    口罩的普及差異,既牽涉醫療資源的產能,也關乎文化。尤其是東亞,那街頭的片片口罩,既是擔憂染疫的心緒展演,更有儒家文化的集體主義在其中。我們如何成為集體集體主義的形態繁多,樣式也十分駁雜,馬克思主義、基督教中皆蘊含此般傾向。
  • 西方有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中國為何沒有
    其實這個疑問的本質就是現代科學為何沒有起源於中國,為何起源於西方?地理環境因素使得西方更早進入增量文明歐洲地圖開拓欲、契約精神、追求金錢和自由的文化這些加起來就是增量文明,西方因為地理環境的因素,一直沒有統一過。
  • 基督教說:正因為不合理,所以才信仰!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
    中國封建社會同樣是個不平等的社會,如果把「人人平等」的思想用在中國古代社會,那就是嚴重的非理性,是不合理的,或者叫離經叛道!孔子和孟子都認為,人和人之間是不平等的,因為人和人之間出身不同,身份不同,社會地位也不同。這是儒家禮樂文化的根本——以身份為取向,把人和人完全區分開來,容不得半點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