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曾經說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所說的大意是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出先兆之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他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患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事物萌發之初,力量微弱,人們可以輕易去將之處理掉,一旦事物獲得了發展,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時,人們再想要去將之處理掉,勢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更大的成本,效果還不一定可以如願。
更可怕的是一旦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定了型之時,即使想要對之有所沒變,恐怕也會變成徒勞無功之舉,更有甚者,魚死網破就在所難免。
正因為如此,所以聖人才在各種經典之中啟迪人們,一定要對各種不良現象的產生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使人們可以從事情的起始之初便能夠獲得中正之道的智慧而不會誤入歧途,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不利後果。
在《易經》姤卦中,對於為什麼要見微知著,聖人們為我們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使我們能夠直觀明了的感知到其中的智慧。
姤卦初六爻: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初六爻以陰居陽,失位非中,為本卦中的唯一陰爻,處在全卦之始,地位低下而力量微弱,身為陰爻,本應靜守而不可亂動之象。
爻辭中說「繫於金柅,貞吉」,下卦巽為木,上卦乾為金,木入金,柅之像,巽為繩,系之象,繫於金柅而安守當下,無法前往,這樣堅持正道,便必定會獲得吉祥的結果。
因為在本卦中,姤是不期而遇之意,初六爻雖然勢力初發而力量微弱,但是其長成之勢不可估量,因此人們才在起始之初便欲將之導歸於中正之道,所以才有繫於金柅之舉,使其能安住當下,循正而行。
如若在此之時,不加任何約束而聽之任之,那麼他便會漫無目的的盲目前行,就像一頭羸弱的豬到處亂竄一樣,躁動不安之心終將會使其脫離正確的成長之道而再也不會安心於當下,終究會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遭遇兇險。
爻辭中所說的「豕」,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豕者,豬也,是躁動的動物,羸豕,是瘦弱之豬的意思,因為初六爻處在全卦之始,力量不足,所以才以羸豕來做比喻,一旦獲得了成長,便不是羸豕了。
初六爻一陰初生如羸豕,其上之五陽才有壓制之可能,一旦初六爻獲得了足夠的生長,那麼其消上之陽的行為便在所難免,會因此而危脅到處在其上的各爻之地位,剝陽而消剛,那麼否、剝之兇立可想見,一念之忽,其禍之患無窮,所以聖人才一再的警示人們,要有防微杜漸之心。
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對於各種不良的事物與現象,都要在其萌發之處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不能等它壯大以後,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來想辦法,就像教育小孩子一樣,只有從小教以中正之道,才能避免他們長大以後誤入歧途,從而免於錯咎之兇,否則的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其禍之烈非輕,從而悔之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