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為什麼要見微知著,聖人為我們打了一個比喻

2020-12-12 梅山易學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曾經說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其所說的大意是當局面安定時容易把持,當事情還未露出先兆之時容易謀劃,當事物脆弱時容易分開,當事物細微時容易消散,做事情要在他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處理事情要在禍患產生以前就早做準備。

網圖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事物萌發之初,力量微弱,人們可以輕易去將之處理掉,一旦事物獲得了發展,成了尾大不掉之勢時,人們再想要去將之處理掉,勢必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和更大的成本,效果還不一定可以如願。

更可怕的是一旦幼苗長成參天大樹定了型之時,即使想要對之有所沒變,恐怕也會變成徒勞無功之舉,更有甚者,魚死網破就在所難免。

正因為如此,所以聖人才在各種經典之中啟迪人們,一定要對各種不良現象的產生保持高度的警覺性,使人們可以從事情的起始之初便能夠獲得中正之道的智慧而不會誤入歧途,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不利後果。

網圖

在《易經》姤卦中,對於為什麼要見微知著,聖人們為我們打了一個很好的比喻,使我們能夠直觀明了的感知到其中的智慧。

姤卦初六爻:繫於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兇,羸豕孚蹢躅。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初六爻以陰居陽,失位非中,為本卦中的唯一陰爻,處在全卦之始,地位低下而力量微弱,身為陰爻,本應靜守而不可亂動之象。

爻辭中說「繫於金柅,貞吉」,下卦巽為木,上卦乾為金,木入金,柅之像,巽為繩,系之象,繫於金柅而安守當下,無法前往,這樣堅持正道,便必定會獲得吉祥的結果。

網圖

因為在本卦中,姤是不期而遇之意,初六爻雖然勢力初發而力量微弱,但是其長成之勢不可估量,因此人們才在起始之初便欲將之導歸於中正之道,所以才有繫於金柅之舉,使其能安住當下,循正而行。

如若在此之時,不加任何約束而聽之任之,那麼他便會漫無目的的盲目前行,就像一頭羸弱的豬到處亂竄一樣,躁動不安之心終將會使其脫離正確的成長之道而再也不會安心於當下,終究會給自己、也給別人帶來巨大的損失,從而遭遇兇險。

網圖

爻辭中所說的「豕」,是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豕者,豬也,是躁動的動物,羸豕,是瘦弱之豬的意思,因為初六爻處在全卦之始,力量不足,所以才以羸豕來做比喻,一旦獲得了成長,便不是羸豕了。

初六爻一陰初生如羸豕,其上之五陽才有壓制之可能,一旦初六爻獲得了足夠的生長,那麼其消上之陽的行為便在所難免,會因此而危脅到處在其上的各爻之地位,剝陽而消剛,那麼否、剝之兇立可想見,一念之忽,其禍之患無窮,所以聖人才一再的警示人們,要有防微杜漸之心。

網圖

見微知著,防患於未然,對於各種不良的事物與現象,都要在其萌發之處加以有效的控制,而不能等它壯大以後,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才來想辦法,就像教育小孩子一樣,只有從小教以中正之道,才能避免他們長大以後誤入歧途,從而免於錯咎之兇,否則的話,小時偷針,長大偷金,其禍之烈非輕,從而悔之晚矣。

相關焦點

  • 歷史故事——見微知著
    箕子是朝歌古代名人,其洞察力之強氣節之高為後人稱道。 商代最後一位君主是帝辛,後人稱他為殷紂王。年少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能力過人,手格猛獸」,是一個能文能武很有本領的人。繼位後勵精圖治,銳意改革,不殺奴隸,發展生產,更新觀念,不事鬼神。徵服東夷後,疆土擴大,農業發展,財糧增多。但到了統治後期,開始腐敗。
  • 我們為什麼不能讀懂《易經》?讀懂易經讓你輕輕鬆鬆過一生!
    我們為什麼不能讀懂《易經》? 讀懂易經讓你輕輕鬆鬆過一生!有人問這樣的問題:如何利用中外古代和現代《易經》的詮釋能夠有效地學習?如果您說這些解釋不能幫助您理解《易經》這本書的內容,那肯定會引起激烈的反對。
  • 易經為什麼不能夜裡讀!一個是夜讀易經鬼神驚!另外兩個原因呢?
    儘管在如今,科學思想非常之普及,中國人對於《易經》的態度,是相當奇怪,可以說是一種曖昧的感情。但是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對於《易經》可以說是推崇備至。就如唐朝時太宗打江山時的秘書長虞世南(也是唐太宗的宰相)說過這麼一句話:「不讀易不可為將相」。
  • 《易經》中最重要的一個字,看懂改變一生
    這話也提醒我們在默默無聞的時候要加強自身修養,等到時機來時,就要充分展露自己才華。懂得「時」,就要做到 守時。時機,時勢是客觀的,不是人為的。我們無法創造時機,我們能做的,就是等待時機,把握時機。這就是守時。一個守時的人,一定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會讓時機白白溜走。項羽《垓下歌》唱到:「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錐不逝。
  • 九宮格思考法:讓你成為見微知著的高人
    古往今來,這個世界太需要擁有一顆見微知著的心了,老子以《道德經》告誡我們: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所以對於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要防微杜漸,察之於未然、治之於未亂;對於渴望發生的,要未雨綢繆,打好基礎、重視積累。九宮格思考,為見微知著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 《易經》到底有多難學?為什麼算命先生大部分都是瞎子?
    但是,就是這一部奇書卻被很多人運用著,這樣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典型人物就是算命先生,他們統一被很多人稱之為「半仙」,每個半仙手裡總有著一本《易經》,帶著小帽,穿個小褂,帶著小墨鏡,經常在橋底或者小巷子出沒。疑問就出來了,易經為什麼可以用來算命?為何我們看不透書中的內容,而算命先生卻可以?
  • 「草搖葉響知鹿過」——錘鍊「見微知著」的預判力
    雖非其事,見微知類」;《韓非子·說林上》認為,「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故見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東漢袁康《越絕書·越絕德序外傳》說,「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先賢們如此反覆強調見微知著,是基於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經驗,見微知著是一種深刻的憂患意識。
  • 易經:老祖宗傳下來的,一個數字,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
    古時候言:「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古時聖人,以河圖、洛書的規律為準則,他們是如何使用的?我融合《易經》,為大伙兒揭秘幾個數字的變化趨勢。老祖先傳下來的,一個數字,對應一個密碼,讀懂的人受益。一個人孤單,想找一個伴,於是得其友;兩個人剛好成雙對,假如再來一個第三者,那麼就是出現了變數。三角關係,總是要損一人。這是必然的規律,因為天理難容。因此,我們要謹記老祖先的經驗教訓,不要貪多。好事成雙,事不過三。因為三是變數,過三以後,變數太多,容易失控。
  • 《易經》提醒:一個家庭破碎前,會出現3個徵兆,有一個都要注意
    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如今,婚姻破敗,哪怕是成婚多年的老夫老妻,都有可能宣布離婚。這往往是因為夫妻雙方沒有經營好這一場愛情。其實,在家庭破碎之前,有許多徵兆早就已經出現,為了維護好家庭,夫妻理應該見微知著,乘著苗頭尚未有起色之前,將危機掐滅在萌芽之中。
  • 大白話周易乾卦:孔子的仁義禮智信竟然是來源易經中的這一卦
    易經的第一卦「乾卦」,六個卦象都非常奇特,上卦和下卦都是乾,純陽至鍵,所以卦名叫「乾卦」。而乾卦的卦辭就是行天道發揚聖人的德行。乾的意思就是健;元的意思就是大,開始;亨的意思是亨通;利的意思是宜;而貞的意思就是正和固。
  • 古代帝王為什麼稱九五之尊?原來是來自《易經》中的學問
    我們在看一些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有人說皇帝是「九五之尊」,那你知道為什麼說皇帝是九五之尊嗎?你知道九五之尊這個成語出自哪裡嗎?其實,九五之尊這個成語出自《易經》中的乾卦。《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易經》成語精選30個,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釋義】自強不息的意思是自己要努力向上,永遠不懈怠。深層次的意思是一個人的處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過持之以恆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個強大的自己,若想強大自己,必須堅持,不放棄努力。 2、厚德載物 【出處】《易經 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易經》:勿以惡小而為之,是圖之於始的大智慧,你能做到嗎?
    在《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劉備在彌留之際,給劉禪等人的遺詔中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什麼意思呢?在《易經》艮卦初六爻的智慧之中,聖人為我們找到了答案:遏人慾於將萌,存天理於未著,能圖之於始,自然心地光明而存浩然之氣於胸中。艮卦初六爻:艮其趾,無咎,利永貞。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 為什麼說,自西漢以來,人們對於《易經》的象,都理解錯了
    我們通過前一篇文章《象,是易經的核心,要理解象的含義就不能離開繫辭》,已經明白了孔子所說的象,就是周文王用六十四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卦象和卦名,來象徵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六十四類事務,又用具有象徵意義的六十四卦辭和三百八十四爻辭,來作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指導方針,這就是整部《易經》的內容。
  • 易經為什麼能有預測的功能?
    對於易經,歷來有很多的說法,有說是哲學、科學的,有說是封建、迷信的,還有說是人類之前的高級文明留下的,林林總總的透著些玄妙。其中。最令人驚奇的就是其預測功能了,為什麼能夠提前預知?有些大師預測的準確性讓人不得不懷疑是不是有「神」。
  • 《易經》的精髓是什麼?它隱藏在周文王的家訓中,核心是一個字
    《易經》的創作可追溯到伏羲氏推演的八卦,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聖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至此,《易經》才真正系統化。到了春秋時期,孔子發現其為"聖人之作",有"古之遺言"、"得易以群畢",於是他便為易作傳,即著成《易傳》又稱《十翼》。這才使易學真正成為經典中最權為經典的著作。由此可見,《易經》能夠流傳至今,是伏羲、周文王和孔子三個人共同努力的結果。
  • 《易經》的源流和如何讀懂《易經》的古注
    後代研究,總共有三易,一個叫《連山》,一個叫《歸藏》,一個叫《周易》,現研習的就是《周易》了。伏羲氏做易,有畫沒有解說詞,到了周朝,文王寫了卦辭,周公旦寫爻辭,把六十四卦分為上下兩篇,也稱上下經,後人稱為《周易》。
  • 《易經》講的是「鬼謀」還是「人謀」?為什麼這麼多大人物在研究
    《易經》講的是「鬼謀」還是「人謀」?為什麼這麼多大人物在研究《周易·繫辭下》:「人謀鬼謀,百姓與能。」王夫之則說:「聖人作《易》,以鬼謀助人謀之不逮。」「洪範」九疇,其第七個方面為「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這是傳世文獻關於殷商卜筮制度的最早記錄。我們可以看出,殷商文化有尊神尚鬼的傳統,凡事有疑即佔問天地鬼神。
  • 易經裡有6條龍,其中3條龍最為重要,將直接關係到我們的成敗
    自古以來,龍作為華夏民族的象徵,一直被中國人所尊崇,我們也經常把自己比喻成龍的傳人。在群經之首的易經中,乾卦便是以龍為代表,而易經乾卦的六個陽爻中的龍,又給我們帶來哪些智慧的人生啟示呢?龍既然有這麼多的特性,可以說是一個打不倒的敵人,而我們如果和龍敵對,就會非常的痛苦,還不如將龍看作是我們的朋友,和他融為一體,借力使力,才會比較安全和方便。而且龍天上飛,地上跑,水裡潛藏,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龍的靈活性。而作為中國人,要時刻學習龍的精神,面對苦難能像龍一樣化解,我們就會說這個人很了不起。
  • 易經提醒:「不好惹」的人,往往有四種特徵,有一個,我們也要重視
    易經提醒:"不好惹"的人,往往有四種特徵,有一個,我們也要重視世間萬物皆有自己的靈性,每個人也理所當然有自己的性格,只是有的性格是和別人與他相處,有的人的性格雖然不能說壞,但卻不容易交往。人們都喜歡去接近一些,在性格上比較溫柔好相處的人,因為這種人身上自帶一種暖意,讓人和他在相處過程中感覺很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