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十三爺是康熙御賜親封的「拼命十三郎」,是古道熱腸的俠王,是常務副皇帝,是鐵帽子王,是四爺的最堅實的後盾,也是四爺所有兄弟們中唯一一個不用避諱改名的兄弟。
十三爺在高牆裡面整整待了十年,這十年時間使他性子變得沉穩,遇事能夠冷靜果斷的處置,不再是年輕時候的那個愣頭青了。
十年,十年,人生能有幾個十年?這十年的高牆內生活也熬壞了他的身體,十三爺是個閒不住的人,是個喜歡到處旅行的人,在被圈之前,他每年都要出京去外地或是辦差或是旅行,突然把他給圈了起來,沒了自由,可以想像他的心情是多麼的糟糕。
雖說物質上的生活沒有改變,但沒了行動自由,最初被圈的幾年,十三爺是在憂鬱中渡過的,他始終不明白他的父親康熙為什麼要把他關起來,他是個好動的人,從小練武,喜歡跟下頭人打成一片,他不同於太子廢胤礽,胤礽自打生下來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儲君,除了偶爾隨駕,從不輕出宮內,圈禁不圈禁行動上分別不大。
胤祥自幼就性野,跑馬拉弓,鬥雞走狗無所不為,就是沒差使,一年也要出京遊歷幾次。因此,圈禁的這些年,幾乎沒有憋瘋了他,好在除了沒有自由,別的境遇尚無大的變化。十三爺就不同了,他不適應這種生活,最初的幾年他不知道做什麼,接觸不到外人,整天很煩躁,生悶氣,連練武的好習慣都丟了。
後來他明白過來了,與其這樣還不如靜下心來讀書練字,康熙圈禁他就是為了磨一磨他的急躁性子,為了保護他。後來四爺偷偷去看十三爺的時候,那一幕看的人很心酸,十三爺才三十多歲的人,已是華發滿頭,白了一大半,整個人有點神經質的感覺,十三爺道:「我好苦,我是是大棺材裡的活死人,有什麼意趣?」
胤禛被他驚得臉色雪白,跳起身來雙手緊緊抓著椅背盯視著瘋子似的弟弟,許久才道:「痴兄弟……你、你要唬死你的四哥麼?」其實四爺這次來見十三爺,就是來找十三爺幫忙的,因為,奪嫡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十三爺原來一直練兵帶兵,跟軍中的軍官軍士關係非常不錯,其中,豐臺大營的很多軍士是十三爺曾經帶過的兵。
十三爺當年辦差時使過的小軍官,如今都是參將遊擊,帶兵掌實權的管帶。十三爺練兵的時候跟他們能打成一片,在同一個鍋裡吃飯,他們狠信服十三爺,願意遵從十三爺的號令。康熙駕崩當晚,四爺放出了十三爺,十三爺幫助四爺控制了局面,八爺他們搞八王議政的是時候也是十三爺力挽狂瀾,這是八爺黨的最後一搏,自此之後,八爺黨徹底敗了。
八爺黨和隆科多以及幾個旗主王爺為什麼敵不過十三爺呢?這是因為,他們是臨時湊起來的一個團隊,心懷各異,八爺是想把弘時推上皇位,他來個幕後操控,隆科多是被八爺拿了把柄,而且他自己也是個老狐狸,想保住佟氏一門的富貴,幾個旗主王爺,都是土埋半截的人了行,被八爺忽悠的有想重新掌權。他們帶來的武將是外來戶,只是暫時替代了原來的武將,豐臺大營大多數人還是聽命於十三爺的,十三爺一到一聲令下,他們只能乖乖的束手就擒。詳細情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一、首先來了解一下十三爺
十三爺胤祥,康熙第十三子,從小就失去了母親的庇護,他的母親是蒙古土謝圖汗的公主,身份很貴重,不料家裡的封地被葛爾丹佔去了去,土謝圖汗被葛爾丹所害,他母親被迫流落中原,改名阿秀,在沒有入宮前被治河能人陳潢所救,後來他母親喜歡上了治河的書呆子陳潢,陳潢知道阿秀是蒙古汗的格格,雖然也喜歡她,但自知身份不匹配,沒有答應。
後來,阿秀見到了康熙,請求康熙攻打葛爾丹,收回自家封地。康熙答應了她,並把她留在了宮裡,誰知阿秀之前和陳潢的事情傳到了康熙的耳朵,書呆子陳潢被康熙下入大獄,不疾而終,他的母親也因此出了家。作為沒見到過母親的孩子,他從小受盡欺負,兄弟們欺負他,甚至稍微有點身份的太監都能欺負他,九阿哥、十阿哥經常說他是「淫賤材兒生的」,其他阿哥每月的月例銀子和其它一應物品都比他多一倍。
從小受盡欺負的胤祥,漸漸長大之後,他拼命的跟大內侍衛們練習武,並苦讀兵書學習兵法,為的就是不讓別人再欺負他,長大後他成了有名「拼命十三郎」,其他阿哥們都有母親的家族勢力幫助,在宮中後宮的鬥法很殘酷,每個妃子都想讓自己的兒子登上那個至尊之位,好母憑子貴,十三爺就沒有這些先決條件,沒有靠山,還好太子胤礽和四阿哥胤禛對他很好,但太子並不跟他交心,只有四爺最愛護他。
太子胤礽兩次被廢,十三爺都受到了牽連,第一次他為太子抱不平,被關了一段時間,本來關胤祥是康熙不得已,他也喜歡這個兒子,再加上張五哥求情,十三爺被放了出了,第二次被圈禁了整整十年,這是康熙保護他的一種手段。他幾次幫助四爺化險為夷,力挽狂瀾,最終四爺賜給了他鐵帽子王的稱號。
二、十三爺憑什麼能控制豐臺大營,憑的就是他在軍中的關係,他能和軍士們打成一片
在清理戶部欠款時,四爺、十三爺二人進駐戶部,因為人手不夠,十三爺親自點名從口外駐軍調了四十名伍哨長,都是當年跟著自己練兵時使出來的親兵,這些人都有些文化是些未入流軍校,分口組織了四個分帳房,胤祥想抬舉他們轉文官,帶著這些人大幹一場。
本來戶部差事辦的很順利,欠款收回了大部分,剩下一些欠款大戶,都是些封疆大吏,最早跟著康熙的人或是戰功卓著的人,像魏東亭、穆子煦、武丹、曹寅這些人的欠款其實都是康熙南巡時花的,其他人都盯著這幾個人,這幾個人還他們就還。
太子見了康熙之後,把老爺子的話理解錯了,以為是老爺子想停止追繳欠款,十三爺正和那幫子封疆大吏理論著還款的事,結果太子跑到戶部對那些人說道:「債還是要還的。但要變通處置,時限可以放寬些兒。你們都是朝廷柱石,與國家休戚與共,要為皇上、社稷著想——在任賠補,五年以內還清,怎麼樣?」
他這一說,眾人無不心花怒放,別說五年,就是一年,誰料得定這個四爺十三爺還管事不管?只要不撤差,任上幾個大案騰挪下來,區區幾萬銀子何足掛齒?四爺心裡不禁叫苦,差事被這個二哥坑完了,十三爺早氣得一跺腳,出去了,太子壞了追款的大好局面,導致追款事宜不了了之。
差事沒了之後,胤祥很氣,氣歸氣但也沒辦法,但是他招來的那些軍士得安排。召集齊眾人後,對眾人說道:「你們這些兄弟都是當年跟著我的兵,我怎麼能叫你們吃虧呢?」十三爺邊說著,邊從書架上取下一個木匣子,打開了,裡頭是厚厚一沓札子,上頭蓋著兵部的關防,「撲」地吹去上頭的浮塵,自失地一笑,說道:「可謂有備而無患!這是去年從兵部弄來的六品武官任書。都是京畿駐防,說不上肥缺,也算上等差份……」
眾人不禁驚愕地張大了嘴,愣愣地聽十三爺一一唱名,痴痴地接過委任札子,卻一色都是千總,分補西山、玉泉、豐臺、通州等處,有的是漢軍綠營,有的是善捕營,有的是銳健營——這些差使在塞外駐軍眼裡,已經是巴不到的美差了!十三爺一一分派了。又道:「我已經跟直隸總督衙門、步軍統領衙門和善捕營老趙那裡打過招呼。缺,都給你們空著,一去就補。只一條,別逢人吹噓是我給的。咱們差使辦砸了,沒這份體面!」說罷仰著臉,如釋重負地籲了一口氣,抬腳便走。
瞧瞧十三爺多仗義,不愧是有名的俠王,怪不得那麼多人喜歡他,願意追隨他呢,十三爺在京師中下品文武官員他結識了一大批,都是在辦差交往中相與的,稍一招呼,臨時就能拉起一個誰也比不了的大黨。
後來,四爺和十三爺一舉搗毀了八爺的門人任伯安所抄的百官行述,這些東西藏在八爺府對門的萬永當鋪,這其中跟著十三爺抄了當鋪的人也是十三爺當年練兵時的兵士,大多是善撲營和九門的人,十三爺跟這些人都很熟。十三爺在京城喜歡跟下層官員混在一起,這些人喜歡他的豪爽。十三爺一招呼立馬就能結起一個很大的黨,這些人的力量不可忽視,這也是十三爺為什麼能控制豐臺大營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八爺黨和隆科多以及幾個旗主王爺是臨時湊起來的烏合之眾
八爺的一生都在爭鬥中渡過,起先是跟廢太子胤礽爭,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他聯合了一大幫子人保舉他,結果被康熙狠狠貶斥,他還是不甘心,又不停的試探,還是沒有得到康熙的青睞。胤礽第二次被廢之後,他又跟四爺爭,最終落敗,八爺還是不甘心,他認為自己得人望,四爺即位以後,八爺還是不死心,還是要爭。
可以說,在整個《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當晚和八王議政這段,是整個劇中最緊張,最刺激,最兇險的畫面,過程跌宕起伏。
「八王議政」這一次可以說是八爺最後的掙扎了,因為這時候四爺基本已經穩定了大局,他想做最後一搏,成功了他能得到一直夢寐以求的大權,失敗了只能死的很慘,人生在於拼搏嘛,只不過他成功的機率太小了,註定是要以失敗告終的。
八爺是乘著雍正去河南田文鏡那裡考察的時候,決定發動政變的。他首先找到了弘時,因為弘時想要當太子,但他競爭不過十全寶寶弘曆,弘時就比較蠢了,八爺一說要幫他當上太子,他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立馬同意,並且全力配合。
幾個旗主王爺就是弘時假傳旨意,以討論旗務的名義召進京來的,來了之後,八爺就給這幾個旗主王爺畫餅了,你們雖然是鐵帽子王,但沒啥權利,想要執掌朝政嗎?那麼跟著我幹吧,幾個人被說的蠢蠢欲動,但有一個聰明人沒同意,他就是睿親王他知道這幫烏合之眾是不會成功的,所以不想跟他們摻和。
接著八爺去找了隆科多,隆科多起先是不同意的因為他已經位極人臣了,沒有過多的追求了,但八爺黨豈能放過他,他們拿著隆科多的把柄。一是:隆科多和佟國維籤訂的秘密協議,落到了九爺的手上,隆科多和佟國維當時暗中定了協議,一個保四爺一個保八爺,後來四爺繼位,隆科多弄死了佟國維,但協議被九爺搞到手。二是:考題洩露事件,隆科多也參與了,得了不少好處,八爺也拿著他的把柄,所以隆科多被逼著趕鴨子上架。
隆科多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想八爺在朝中人脈不錯,而且這回有聯合弘時和幾個旗主王爺,萬一成功了,自己也得保住地位。
雖然他們聯合了起來,但他們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人物,常務副皇帝十三爺,他們以為十三爺病的不行了,沒時間打理這些事。
後來,我們都知道,在舉行朝會的路上,雍正最聰明的兒子弘晝發覺苗頭不對,半路上告訴了十三爺,十三爺立馬掉頭回去處置這事了。
在朝堂上,八爺一夥率先發難,先是反對新政,說雍正搞得新政不適合,接著提出來八王議政,一幫人連聲附和,雍正急了叫來隆科多,隆科多也亮明了自己的反派身份,言語間還威脅了雍正。
不想半路殺出了個兩朝宰相張廷玉,張廷玉可是精於職場的老狐狸,之所以屹立不倒是有原因的,他很懂局勢,也很了解皇帝的心思,張廷玉適時的站了出來,替雍正承擔了一夥壓力,為四爺贏得了喘息的時間,也為十三爺爭取了時間,因為張廷玉知道,關鍵人物十三被八爺黨給忽略了,十三爺一到大局就定了,張廷玉給大家講了八王議政的典故,駁斥了八爺一夥,這也是為什麼張廷玉能配享太廟的原因。
等到十三爺一到,滿頭大汗的四爺,立馬來了精神,八爺一夥立馬蔫了,他們知道敗局已定。
十三爺第一次控制豐臺大營是在雍正登基當晚,可以看出除了豐臺提督成文運不服之外,其他的軍官都是站在十三爺這邊的,軍官們看到十三爺來了,都激動的喊「十三爺」,這說明他們和十三爺是很熟悉的,並願意為十三爺效力,十三爺說道:「好啊,好你們這群小兔崽子,如今都升了官了,可比當年跟著我的時候威風多嘍」,而且還給當年跟著他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張雨、畢力塔、殷富貴三人提升了職位,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十三爺拿著皇上的金牌令箭,見到金牌令箭猶如見到皇上本人,眾人不得不服從命令,但成文運畢竟是八爺的死黨,還得象徵性的掙扎一番,本來大多數軍官是相信十三爺的,等十三爺拿出金牌令箭之後,大家更是深信無疑,在成文運掙扎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大家都用仇視的眼光看著他,隨時準備保護十三爺,結果成文運一命嗚呼了,十三爺不費吹灰之力,控制了豐臺大營。
這次八爺黨聯合隆科多和幾個旗主王爺鬧「八王議政」,十三爺關鍵時刻力挽狂瀾,控制住了豐臺大營,比第一更穩,更容易,因為,第一次他是被關了十年,才放出來的,而這次,他可是常務副皇帝,早就牢牢的替四爺控制住了所有兵權,豐臺大營的軍官都是十三爺一手安排的人,八爺他們只是換了幾個關鍵位置上的職務,十三爺一到眾人肯定只聽十三爺的,而不會相信幾個外來戶的。
寫在最後
十三爺早年間是俠王,他能和軍士們打成一片,在軍中很有威望,他幾次幫四爺力挽狂瀾,第一次控制豐臺大營就是利用了他在軍中的關係和康熙的金牌令箭,八王議政這次,雖然十三爺身體非常不好,但他是常務副皇帝,豐臺大營所有的軍士都是他安排的人,八爺黨暗中換幾個武將是不頂用的,十三爺一到,一聲令下,那幾個人立馬就是階下囚,八爺一夥是臨時組合起來的烏合之眾,禁不起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