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九曰潛龍勿用,何謂也?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
自此以下全面、充分、反覆地講解君子觀乾卦,如何應用到自己的道德修養上,亦即具體地講解怎樣學《易》的問題。乾卦和坤卦《文言》這樣做,實際上是給學習以後六十二卦做出一個榜樣,告訴學《易》者知道《易》卦爻辭看來文字簡約,裡邊包含的內容卻十分豐富。對它們只從字面作簡單了解是學不好《易》的。從乾《文言》反覆講解君子修養問題看,《周易》天之道人之故都講,然而它的最終的思考目標還是人之故。自此以下的文字多採取弟子問孔子答的方式進行講解,眉目清楚,大體上說,並不十分難理解。
「初九潛龍勿用,何謂也」這一段文字解釋「勿用」的意義,全說人事而不及天道。「勿用」是什麼意思?「勿用」是隱。隱不是簡單的事情,一般人做不到,唯有有龍德的人能隱。在孔子的心目中有龍德的人是君子大人乃至聖人一類,卻也不排除普通的人可能具有龍德的修養。隱這個詞的內涵極易令人發生誤解,以為是不為時所用,所以孔子加以深入的說明,用三個「不」字,兩個「無」字,兩個「則」字,指出隱不是為時所棄不得為,而是知時不濟不可為而不為。
此處「遯」字極關鍵,隱就體現在遯上。「不易乎世」,是遯的第一層,僅是初步。不過這一步也很重要,只有能夠做到自己的意志、主張不為世俗所移易,邦無道,至死不變己志,不與之同流合汙,方能實現「不成乎名」。「不成乎名」才是真遯。做到「不成乎名」這一步,就像《莊子·逍遙遊》說宋榮子那樣,「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非譽不在物而在我,達到了真正隱遯的境界。隱遯本身也可以成名,然而「不成乎名」,是因為這個隱遯並非為了潔身自好,故作清高。遯世已經不易,「遯世無悶」當然更難。遯世必然孤立於世而不為人知,這在常人本是極苦惱的事,然而有龍德之人卻能自信不悔,行之若素。
「不見是而無悶」,是又進乎一層,遯世如龍之蟄伏,猶可知其為龍,現在「不見是」,連它是不是龍也成為問題,可能是魚是蛇亦未可知。在此情況下依然「無悶」,已經達到了忘我的程度,似乎與道家自然無為,抱樸返真的思想合流了。但是從下面「樂則行之,憂則違之」兩句可知,絕對不是道家的東西。
樂,我心以為樂;憂,我心以為憂。行謂為之,違謂不為。樂行憂違,是說天下有道我就見而有所為,天下無道我就隱而無所為,絕不枉道以徇人。這堅定的意志「確乎其不可拔」,任憑什麼力量也不能動搖。這是入世的思想,與道家的出世主義截然不同。
九二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九二與初九雖都是龍德,但是由於時不同,二者在道德修養與道德實踐上也不同。總的說來,九二已離隱但未至於躍,是乍見于田的時候。六爻全是龍德,九二特殊之處是它處正中。
說「正中」,主要還是中。二是陰位,九是陽爻,陽爻居陰位,本不為正,因為它是中,中在《周易》最為重要,既處中,不正也可謂正,故曰「正中」。九五也處中,九五是君位,故有君德又有君位。九二處中,有君德而無君位。庸,常。「庸言之信,庸行之謹」,講話經常信實,行為經常謹慎。
閒是馬圈的柵欄,使馬不得跑掉,也使野獸不得進入。「閑邪存其誠」,防範邪惡不使侵於心,保持內心之誠。《周易》極重視這個誠字,認為它是一切修養的根本和出發點。因為能夠防閑邪惡而存其誠,所以才能言信行謹。《周易》陽為實,陰為虛。實則誠,故乾九二言誠。虛則生敬,故坤九二言敬。誠敬二字字雖不同,義卻相去無遠。誠則敬,敬必誠。言誠,重在誠但也含敬義;言敬,重在敬而誠義亦在其中。
伐,矜誇。為天下國家做出好事,做出大貢獻,卻不誇其德,不有其功。德博,德施普,其德影響廣大。化,教化,改變。「德博而化」是說化物。化物與上文的「善世」同義,「善世」即「兼善天下」之意。化物得之於自化,善其身方能善天下。能言信行謹,閑邪存誠,善世不伐,才能「德博而化」。
「君德也」一句有兩層意思,一是說以上自化化物,善身善世之德,是大人的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二是說九二自身就是有君德的大人。大人非另有所指;九二雖無君位但有君德。
未完待續……
本文選自金景芳、呂紹綱合編的《周易全解》,市面上非常靠譜的講解易學知識之書,想入門或深學的朋友都可讀一讀。
大家都在看
你的移動文學圖書館:這有小說、散文、詩詞,還有歷史典故,更有中華傳統文化和寫作技巧方法等。本號是一個傳播傳承純文學的平臺,拒絕網絡爽文「小說」!
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每天留半個小時來閱讀,給自己充電。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喜歡這篇文章請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