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阿爾茨海默病,要多早開始?科學家重新定義「早期」,治療事半功倍

2020-12-07 騰訊網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阿爾茨海默病(AD)會造成記憶力下降、認知衰退等問題,而早在臨床症狀出現的幾年、甚至幾十年前,患者的大腦中就已經悄悄發生一連串的病理性變化,包括大量β澱粉樣蛋白(Aβ)的沉積。科學家們把還沒有出現認知障礙、但已經有病理性蛋白沉積的階段定義為AD疾病的早期

而在《自然》子刊Nature Neuroscience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德國圖賓根大學(Universität Tübingen)和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的科學家們重新定義了「AD早期」。他們通過動物實驗表明,在更早的階段——出現沉積跡象之前,Aβ聚集的連鎖反應已經開始,在剛形成少量聚集體(seeds)時進行幹預,對於阻止AD發病至關重要

關於AD的病因,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病理性β澱粉樣蛋白不斷積累是導致疾病的元兇。諸多醫藥公司也開發了多種靶向這些蛋白沉積的藥物。然而,這些藥物在臨床試驗中大多未能有效地幫助患者延緩病情進展。

論文作者指出,在AD發展過程中,蛋白沉積的形成已經是Aβ聚集相對較晚的階段,在形成可見的沉積之前,少量的致病性Aβ開始聚集,就像聚集的「種子」,觸發更多病理性蛋白滾雪球般越聚越多,而我們對這個早期過程了解得還很少。各種靶向Aβ的抗體,作用方式不盡相同,它們是否能夠識別並消除Aβ形成的聚集「種子」?這一點可能是幹預AD的關鍵。

圖片來源:123RF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轉基因小鼠上對6種抗體進行了測試。由於表達Aβ前體蛋白,這些小鼠在大約9個月時,腦中開始出現可見的澱粉樣蛋白沉積。研究人員在它們6個月大時,也就是蛋白沉積出現之前,連續5天向小鼠注射了抗體

時隔6個月後,檢查結果顯示,在多種靶向Aβ的抗體中,aducanumab單抗能最有效地起作用,導致小鼠腦中的蛋白沉積量顯著減少,僅為未治療組的一半

由於目前還沒有手段直接「看到」Aβ少量聚集時的樣子,為了了解aducanumab單抗對Aβ少量聚集體所起的作用,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組實驗,間接檢測這些聚集「種子」觸發蛋白進一步沉積的能力。研究表明,接受aducanumab注射後,小鼠腦中Aβ聚集種子進一步沉積的發生可以減少近90%

▲在注射aducanumab後,小鼠腦中的Aβ「種子」減少,因此後期觸發的蛋白聚集要明顯少於對照組(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這種短期抗體治療顯然消除了聚集的『種子』,而新『種子』的產生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此在治療後的幾周和幾個月內形成的蛋白沉積少得多。」 負責這項研究的Mathias Jucker教授說道。

儘管目前只是在小鼠實驗中獲得的結果,研究人員指出,如果人類中確定有同樣的情況,那麼想要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應該及早開始,針對這一早期過程進行預防

此外,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抗體分別與何種形式的Aβ相結合,發現aducanumab單抗可以高度選擇性地結合較大的Aβ寡聚體,而非識別單體或低聚體,認為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只有它在這幾種抗體中起效。

基於這些發現,「我們需要加倍關注AD的早期階段,並為其尋找生物標誌物。」Jucker教授補充說,「我們還需要更多的抗體來識別不同類型的少量聚集體,並幫助我們了解它們如何觸發連鎖的聚集反應,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於治療。」

參考資料

[1] Ruth Uhlmann et al. (2020) Acute targeting of pre-amyloid seeds in transgenic mice reduces Alzheimer-like pathology later in life. Nat Neurosci . https://doi.org/10.1038/s41593-020-00737-w

[2] The Long Road to Dementia. Retrieved Nov. 18, 2020 from https://www.dzne.de/en/news/press-releases/press/the-long-road-to-dementia/

[3] In Mice, Aducanumab Neutralizes Aβ Seeds. Retrieved Nov. 18, 2020, from https://www.alzforum.org/news/research-news/mice-aducanumab-neutralizes-av-seeds

相關焦點

  • 研究顯示說話囉嗦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
    雜亂冗長的說話方式可能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徵兆。相關研究顯示,在出現更嚴重的神經功能下降的幾年前,患者就會出現語言表達方式上的細微變化。參與該研究的科學家們認為,這或許可以讓我們在患者進展到可被確診為阿爾茨海默病之前的十幾年,便可探知到這些語言能力的改變並進而預測其患病危險。
  •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
    阿茲海默症能活多久,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到底靠譜不,是個問題!我們要清楚一個問題,阿爾茨海默症本身並不是致命性的疾病,所以呢,本身並不會直接導致病人的逝-世;患者會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出現記憶力、認知功能減退;走失;出現意外或者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其它軀體疾病,出現呼吸衰竭。
  • Advanced Science: 幹細胞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取得新進展
    裴雪濤教授和嶽文教授為文章共同通訊作者,賈雅麗博士為第一作者,研究證明臍帶間充質幹細胞 (umbilical cord-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具有修復損傷神經細胞的功能,能夠通過HGF-cMet-AKT-GSK3β通路調節tau蛋白磷酸化,顯著提高阿爾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模型動物的學習記憶和認知能力
  • 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
    新藥上市,阿爾茨海默病治療峰迴路轉?「老糊塗」的發病機理,目前還是「糊塗帳」本報記者 張佳星用「峰迴路轉」和「另闢蹊徑」來形容近一段時期讓人困惑的阿爾茨海默病(AD,又叫老年痴呆症)再合適不過——一款正在研發的新藥Aducanumab,曾宣布在AD臨床試驗上失敗,日前經過數據再評估後,又認為部分數據可以證明藥物有效。
  • 生離死別阿爾茨海默病
    5年後,德特爾女士去世,阿爾茨海默醫生在對德特爾女士的大腦研究中辨認出「澱粉樣斑塊」和「神經原纖維纏結」。這項工作使得世界認識到這一新型的疾病。後來,該疾病被命名為「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AD)是神經系統的一種起病隱匿的退行性疾病。
  • 新研究證實睡眠呼吸暫停與阿爾茨海默病之間存在聯繫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冰島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提供了一些迄今為止最有力的證據,證明阿爾茨海默病與睡眠呼吸暫停有關。這項研究基於對解剖腦組織的研究,顯示了通常與阿爾茨海默病有關的有毒蛋白質聚集,似乎是如何以同樣的方式在睡眠呼吸暫停患者的大腦中開始並擴散的。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史蒂芬·羅賓遜(Stephen Robinson)解釋說:「我們知道,如果你在中年時患有睡眠呼吸暫停症,那麼你長大後更有可能患上阿爾茨海默症。
  • 記憶力好、學歷高、宅男宅女易得阿爾茨海默病?最疼愛你的那個人...
    時隔一年,今年11月,aducanumab的上市審評再次引發關注,在美國FDA組織的外部專家評審會上,絕大多數專家認為沒有充分證據證明aducanumab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性。截至目前,全世界還沒有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有效手段,也就是說,阿爾茨海默病還無法治癒。那麼,一旦確診阿爾茨海默病,到底還要不要治療?
  • 阿爾茨海默病睡眠周期調節的線索找到了
    在12月16日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報告說,YKL-40既受時鐘基因的調節,又參與清除大腦中潛在的阿爾茨海默病蛋白質堆積。此外,科學家發現,攜帶一種降低YKL-40水平的基因變異的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比沒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維持認知能力的時間更長。
  • 和時間賽跑,把阿爾茨海默病拋在腦後
    本次論壇以「從不太早、永不言遲」為主題,強調了早期篩查、早期幹預、早期治療的重要性。總結了認知障礙愛夕醫養聯盟建立以來的成效,也加深了針對認知障礙開展的中國特色、上海模式的防治工作的理解。王彤處長指出,真正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需要從以下方面入手:1、通過健康科普、新媒體傳播,提升全社會對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水平。2、構建阿爾茨海默病友好型社區,鄰裡情是社會的寶貴財富,獨居老人房子很大但很孤獨,上海已建立認知友好型社區,可以推廣。
  • 迄今最大規模阿爾茨海默病蛋白組學數據!《自然-醫學》發表重要...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上線一篇有關阿爾茨海默病(AD)的重要論文。科學家們展開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AD蛋白質組學研究,以確定在這種疾病中起作用的蛋白質和生物學過程。
  • 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基因對大腦早有影響
    科羅拉多大學最近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阿爾茨海默病可能是由於大腦中果糖的過度活化所致。最終這可以轉化為針對OSA人體腸道微生物組的治療方法。(據Medical Express)[2] 3 促進大腦健康,多吃這五種食物 雖然阿爾茨海默病無法治癒,但你所吃的食物可以在幫助治療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甚至可以通過保持大腦健康來預防這種疾病.
  • 正視阿爾茨海默病,讓愛不再傷痛
    胡茜在採訪中說,直到父親患病,她才開始真正地認識阿爾茨海默病。作為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到了中晚期,是沒有特效藥可以治療的。病人的認知會逐步退化,生活慢慢不能自理,最終因為多種併發症而最後去世,她的父親就是如此。胡茜的家庭只是千千萬萬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家庭的一個縮影。
  • 阿爾茨海默病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被證實!
    越來越多的研究把這一視角轉向了阿爾茨海默病。前不久,阿爾茨海默病(AD)與腸道微生物群的關聯再次被瑞士一科學團隊證實。 該研究由日內瓦大學(UNIGE)和瑞士日內瓦大學附屬醫院(HUG)主導,文章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Journal of Alzheimer's Disease)上,該研究使我們探索出通過調節人群的微生物群的一種新的阿爾茨海默病預防策略。
  • 阿爾茨海默病的若干個問號探秘 生離苦於...
    「過去近20年裡,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實驗一直失敗的很大原因之一,是因為我們臨床藥物實驗的對象,基本都是那些已經出現症狀的病人,他們的腦細胞已經開始死亡了,要通過治療,讓這些已經死亡的腦細胞再重新復活,難度可想而知。所以,如果能精準找出患病的潛在人群,在他們沒有發病之前或還沒有出現症狀的時候進行幹預,就能做到延緩疾病甚至逆轉。」
  • 阿爾茨海默症的治療,病因與發病機制
    腦脊液 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腦脊液常規檢查一般沒有異常,但如果要與慢性或亞急性的腦部炎性疾病鑑別的話,腦脊液檢查自然是有必要的。腦脊液中Tau蛋白和Aβ水平顯著增高,Aβ-42清除率下降,可望作為生化診斷指標之一。 3.
  • 納米結構助力幹細胞治療帕金森病!
    他們發現,將這些神經細胞移植到患有帕金森病的大鼠體內,隨著新細胞取代移植部位周圍受損的神經細胞,這些神經細胞逐漸改善了大鼠的症狀。這項新發明為幹細胞治療提供了有希望的見解,並為帕金森病的新治療帶來了希望。
  •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丨不要任其發展,「老糊塗」需要你的重視!
    而相比龐大的患病人群,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缺少創新且有效的治療手段、家庭及社會照護成本高等,是我國阿爾茨海默病防治的現狀。近日,以「積極防治,從容面對」為主題的阿爾茨海默病科學管理研討會現場,中國老年醫學學會發起倡議:全社會應建立從預防、篩查、治療到照護的阿爾茨海默病全病程管理體系,提前幹預、持續投入。
  • 降糖藥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AD)!諾和諾德啟動高劑量口服...
    2020年1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近日宣布,決定進入3期臨床開發,評估14mg口服semaglutide(中國通用名:司美格魯肽)用於治療阿爾茨海默氏症(AD)。14mg口服semaglutide是長效GLP-1類似物semaglutide的一種每日一次口服製劑。
  • 菜鳥變高手:從把握克羅恩病新藥治療的時機和對象做起
    IBD專家解讀如何識別使用「新武器」獲益更大的克羅恩病患者! 克羅恩病(CD)是一種慢性進展性炎症性腸病(IBD),患者疾病嚴重程度不同,治療目標的適合的治療方案也相應不同。2020年3月,維得利珠單抗在中國大陸獲批上市。
  • 非典型的轉亞硝基化級聯反應導致阿爾茨海默病中的...
    2020年12月8日訊/生物谷BIOON/---阿爾茨海默病影響了全球約5000萬人。在一項新的針對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揭示了大腦中一個以前不為人知的導致突觸破壞的生化級聯反應,其中突觸是負責記憶和認知的神經細胞之間建立的連接。這些研究結果為發現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