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們在聚餐時飲酒
日本被公認為「喝酒者的天堂」。不勸酒的氛圍、豐富的酒類選擇、普遍不高的酒精度數,都讓人可以輕而易舉地享受酒帶來的快樂。
在日本的酒桌上,無論是男是女,酒量大酒量小,只要成年了,便可以自行決定喝什麼、喝多少。每家餐館的酒水單、每家「超商」的酒專區,也都有著豐富的飲品選擇,從果汁酒到烈酒,不一而足。
日劇《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中女主下班後常去5tap酒吧喝酒
不過,日本人常喝的酒,度數通常在3%~10%。即使威士忌這樣的烈酒,也大都被稀釋到這樣的度數。只要不對酒精過敏,大多數人都能喝上一兩杯。
日本人的酒量普遍不高,喝酒也多是摻飲,整體喝酒的氛圍就很輕鬆。但正是在這種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反而喝的酒並不少。
WHO全球衛生觀察資料庫顯示,15歲以上的韓國人平均每年喝10.9升酒,屬於無可爭議的「亞洲酒王」。而看起來很能喝的中國人,其實平均每人每年只喝7.6升,排名亞洲第五。看起來不太能喝的日本人,反倒是喝了7.5升,緊隨中國之後。
衰落的清酒
提到日本的酒,中國人第一個會想到清酒。
清酒的日語叫「日本酒」,足見其國酒的地位。但在現代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清酒卻不常出現。
早期清酒屬皇家用酒,多用在宗教儀式、盛大慶典等場合,享用者為王公貴族武士,後來傳入民間,成為國民酒。明治維新前,喝酒這件事,在日本,指的的確是喝清酒,但後來,便不是了。
日本居酒屋
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日本稻米量供應不足,清酒的質量也大幅下降。很多酒商為賺錢,將食用酒精大量兌入清酒。品質不佳的清酒,市場地位逐漸被燒酒、啤酒、威士忌、紅酒等酒精飲料侵蝕。
20世紀90年代,清酒的銷量已經下降到只佔日本酒精類飲品市場的15%,現在則不足10%。究其原因,價格昂貴是很重要的一點。
清酒釀造由于堅持傳統工藝,對稻米、水質、酒麴、時間、溫度等都有很高要求。比如,清酒要求將優質稻米表面磨掉七成,只剩米芯才能符合要求;酵母則需要由日本釀造協會指定種類;水質也至關重要,必須是未經汙染的天然地下水。
清酒釀造行業認為,把大米削得越薄,越能去除大米的雜味,釀出的清酒味道更加清爽。而要將精米率控制在很低數值的話,不能依靠精米機處理,必須交由人工慢慢削磨。因此,精米率反映了一款酒投入的人力成本,成為衡量清酒品質的一個重要標誌。
清酒要求將優質稻米表面磨掉七成,只剩米芯才能符合要求
比如常見的「大吟釀」,精米率要求在40%以下。而日常我們食用的白米的精米率大約為90%,也就是只從玄米中去除了10%的表皮。
這些種種要求使得清酒品質雖高,但生產成本高昂,價格常年居高不下,一小瓶(300ml)就要到上千日元(大約65元人民幣)。
這樣的價格使得清酒逐漸失去大眾市場,在年輕人中不受歡迎,最後到了乏人問津的程度。現在的清酒,只是在慶典宴會中出現,成了吃高級日本料理、而且是品嘗壽司時才淺嘗的高檔酒類。
昂貴的威士忌
除卻清酒這種國粹之外,日本的威士忌可能是近年在國際上最出風頭的酒。無論是獲國際最高獎的威士忌「山崎」「白州」,還是「響」,日本產的威士忌從未辜負前輩們打下的「Made in Japan」的金字招牌。
威士忌不是日本的傳統產物,但島國文化的精髓就在於,將舶來品敲碎降解,重塑骨肉。中國有飲茶文化,但被日本遣唐使搬過去後,茶道藝術卻成了日本的傳統。大和民族在「模仿、超越」的道路上從來都表現得異常出色,威士忌的崛起同樣走的是老路子。
說到日本威士忌產業的奠基者,不可不提兩位關鍵人物:Nikka(日果)的創始人竹鶴政孝與Suntory(三得利)的創建人鳥井信治郎。
品酒中的鳥井信治郎(右一)
1918年,在鳥井信治郎的資助下,竹鶴政孝前往蘇格蘭學習威士忌釀製。兩年後,學成歸來的竹鶴,加盟了鳥井創建的日本第一座威士忌蒸餾廠——山崎蒸餾廠。
山崎蒸餾廠早期出產的威士忌,在各方面都嚴格遵循蘇格蘭傳統:直火加熱蒸餾,北美白橡木或歐洲橡木桶陳年,麥芽原料也直接從蘇格蘭進口,甚至連水也用蘇格蘭的。
如此這般生產出的威士忌,頗具蘇格蘭風格,散發出泥煤的煙燻味。然而,那個時候的日本消費者無法認同這樣的風味,市場銷路並不好。
山崎蒸餾廠
最後,兩人因理念不合分道揚鑣。精益求精的竹鶴選擇了地理位置十分不便,但緯度、氣候以及人口密度都與蘇格蘭相似的北海道餘市,創立了今日的Nikka,生產著一桶又一桶蘇格蘭風味威士忌。
三得利則進行了本土化改造,開始研製日本人更愛的平衡柔和的口感。為了增加本土色彩,三得利不斷試驗,不僅使用裝過青梅酒的桶,還使用昂貴的日本橡木水楢製成的桶。
現在,提到日本威士忌,「貴」是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其實它本沒有這麼貴,但後面在國際評選上的亮相,讓這些品牌一鳴驚人。
三得利橡木桶
2001年,在英國專業雜誌《威士忌》首次舉辦的「王中王」盲品大賽上,來自日本的Nikka的「餘市10年」和三得利的「響21年」分獲綜合第一、第二名,震驚了全世界的威士忌愛好者們。
2003年,三得利的「山崎12年」獲得國際烈酒挑戰賽的金獎,一年後該廠商的「響30年」再次獲得同一比賽的獎項。
國際大獎的接連肯定,使得日本威士忌身價大增,需求增多。然而,日本20世紀80年代曾有一波酒廠倒閉潮,導致日本威士忌酒廠已所剩無幾。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日本的威士忌變成了像「茅臺」一樣的存在。
喝不完的啤酒
談完日本威士忌,再來談談日本啤酒。國人對日本啤酒很熟悉,一方面是因為價格唾手可得,一方面則是因為在口感上能夠競爭過日本啤酒的名牌還是太少了。
日本啤酒有四大巨頭——三得利、朝日、麒麟和札幌。口味不同,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忠實擁躉。就我自己而言,喝麒麟和三得利最多,覺得這兩個的口味最為「醇厚」。
論銷量的話,朝日啤酒是日本啤酒界的龍頭。它有著日本啤酒市場40%的佔有率,是日本唯一年銷量突破一億箱的品牌。朝日啤酒異軍突起是在1986年,當時公司決定讓顧客來選出他們喜歡喝的啤酒,於是開始了大規模的市場調查,樣本數超過5000人。
朝日啤酒
札幌啤酒在中國不常見,但旗下的子品牌「惠比壽」特別有名——屬於那種「我今天想奢侈一把,想獎勵自己一個滷蛋」的時候會選擇的啤酒。特別是「惠比壽Premium」這款,以100%麥芽為原料,有非常濃厚的口感,喝下去是滿口的麥香。
很多日本商品有個特點:細分市場做到了極致。啤酒也不例外。
在日本超市的啤酒專區,形形色色的啤酒琳琅滿目,什麼一番榨、什麼金麥、什麼super dry、什麼淡麗、什麼premiere、什麼free,噱頭特別多。不同的口味加上好看的易拉罐,讓人忍不住每種都買回家嘗嘗看。
形形色色的啤酒專區
我在日本的時候還真的做了這樣的事——每天3罐啤酒的量,足足喝了兩周,我才把市面常見的喝完。即便如此,啤酒廠家還在不停地推陳出新。
可以說,在商品開發方面,日本人總是不遺餘力。甚至不少人對啤酒的酒精、高糖、高嘌呤等特性有所顧慮,不喝啤酒,而為了滿足那些有健康問題但又忍不住嘴饞的人,各大啤酒廠紛紛推出了無糖、無卡路裡、無酒精的「啤酒」。
總而言之,在日本,如果你想喝酒,總有一種完美且沒有後顧之憂的喝法。
作者 | 古月一刀
排版 | 蘭凡
看世界雜誌新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