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漫、遊戲如何影響文學創作?為何不見莫言、餘華等人的作品動漫

2020-08-14 雅漁漫海海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在N年之前幾乎就是網文歸網文、動漫歸動漫,兩個領域互通得沒有那麼頻繁或者深入。但是這幾年來被改成動漫的網文不在少數,我們也發現,現在的網文寫作風格似乎是越來越向著動漫向靠攏了。

小說中人物的表情、動作、整體感覺都給人一種畫面感很強烈的動漫風。情節上給人一種穿越空間跟距離跳躍感卻又順理成章,在場景、對白、心理刻畫等方面都給人一種不違和。所謂不違和,就是小說裡的一切語感、氛圍、以及剛才所提到的東西,全部為了烘託主角的立體感為存在、服務。

這樣,整部小說可以看出一種動漫連續劇的雛形,具有很大的改編空間。或者說,改編起來會非常順,因為本就是衝著動漫、手遊風進行創作。

最初的一批網文比如唐三的《鬥羅大陸》等不斷被發掘,從出版到國漫,這十幾年影響了無數網文作者的靈感。這些裡程碑式的、甚至可以說已經是封神了的網文代表作,吸引了千千萬萬的後來人,憧憬自己的作品也能有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時刻。

「一條龍」的說法在網文界不新鮮,指的是一部好作品可以打通從上架霸榜、出版、改編、上線等一條龍,看你作品的潛力跟價值有多大,後期的商業價值就會有多大。為了在「一條龍」的路上不卡殼,就必須一次性打通所有環節。

因此,很多網文可以說從一開始構思的時候,就已經顧慮到了如何寫才能順利上架、順利出版、容易改編、口碑上線等等一系列環節。雖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神,但是誰不想做足了一切功夫爭取出人頭地的機會呢,多一份打算就可以多一份勝算,剩下的就是比拼實力跟運氣。

這樣跟風的創作形式到底是好是壞?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不見得全部是壞事。能夠被出版、改編的動畫,說明原著本身就非常出色,可圈可點而且又能迎合大眾的心理。有著這樣的好作品作為榜樣,後來人的網文創作在模仿的過程之中會無形中提高很大一部分網文的質量,對於拉高整個網文圈的小說水平也很有幫助。

但是,目前由網文製作成為動漫的作品不算多到成為常態,我們很樂於見到百花齊放。所以,模仿這些作品不要緊,但是思維很容易被圈在這些網文套路中。我始終認為,個性應該大於套路,一部作品最有魅力的應該是作者的思想表達。常見的套路越多,觀眾越是會審美疲勞,不管何時,觀眾都樂於看到驚豔的好東西。

不過讓人欣慰的是,現在各大網站的網文的確都有少數十分令人驚喜的小說誕生。這些小說可以說不喜歡按照老的網文套路出牌,無論是人物人設、情節顛覆還是反轉迂迴,都讓人有種想要拍案的過癮感。

網文成動漫,似乎是男作者居多,但不少女作者的網文也不讓鬚眉,在出版、漫畫、改編影視、手遊、動畫等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績,比如《花千骨》。

從這些創作特點就可以看出,不僅男生才會有逆襲、成神、改變命運的願望,女性也逐漸拋開以往多愁善感的情情愛愛,變成了可以獨當一面、力挽狂瀾、拯救國家跟天下的大擔當人設,這是社會的進步,也是全民想要看到的風尚。

隨著動漫越來越從小孩蔓延到大人,隨著動漫產值的崛起,未來看似不相關的領域會更加變成產業鏈上的不同輸出環節,網文跟動漫的結合就是一種環環相扣的模式。在這裡還要補充一點疑惑,為什麼被改編成為動漫的,會是網文居多?

曾經有人對網文抱有偏見,認為嚴格來說網文不屬於文學範疇,但是後來相關部門發聲:網文跟傳統文學只是形式不同,應該一視同仁,並且應該認可網文的發展趨勢。

在這個基礎上有人就會有疑問:既然一視同仁,唐家三少等網絡作家的小說算精品,莫言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品更加算是經典了。但為什麼不見莫言、餘華等作家傳統這些文學作品改成動漫呢?其實,答案非常好理解。

動漫是一種符合大眾的輕快的娛樂方式,儘管也是屬於文化的一種,但是動漫的娛樂功能、屬性非常明顯,娛樂性也是動漫的優勢。而虛構的網文誰都不能否認是一種商業形式,網文的確就是商品,跟動漫的娛樂相乘可以實現兩者商業值最大化。

傳統文學作品大都是寫實的,具有嚴肅的現實寫照意義跟人文藝術高度,所以情節不適合用於動漫改編,那樣會使得現實文學沒有警醒意義,會讓世人把人性的喜怒哀樂都不重視、看得隨意跟輕浮。

還是那句話,大人也是小孩。動不動就把小說改成動漫不一定就是浮躁,當說教、看書、講道理、自我治癒等等都無法彌合我們的傷痛或者煩惱時,看動漫就成了大人最好的自我心事消化路徑。網文動漫化是一條剛剛發展起來的路,以後還會持續走很久。

相關焦點

  • 餘華竟拿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莫言比,兩人之間真的有可比性嗎?
    前幾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 餘華訪談中拿莫言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比,兩人真的有可比性嗎?
    前幾天(世界讀書日那天)在一次訪談中,餘華談到莫言43天寫出了《生死疲勞》,結果很多人認為莫言的創作態度有問題,這種批評其實是不對的。餘華舉例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下文簡稱陀翁)寫得飛快,託爾斯泰寫得非常慢,但我們不能認為陀翁就是粗製濫造。
  • 《莫言演講全編》出版 莫言演講作品首次全面結集
    莫言作為中國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世界級作家,他獲諾獎後甚至一舉一動都會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而對莫言的理解和關注終究要回歸文學,這106篇演講涵蓋了莫言走上文學道路的初衷、他的文學理念、他對自己作品的深入解讀,以及他對社會和文化的深邃思考,這套演講集裡正隱藏著莫言為何能走上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臺的秘密。
  • 貶莫言的人都在貶什麼
    魯迅是天才作家,我願意用自己所有的作品換他一部短篇,如果能寫出像《阿Q正傳》在中國文學史有影響的作品,我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莫言看待魯迅這是莫言獲獎後,在公眾場合說的。——《反文化的失敗》從此必然步履蹣跚,也如履薄冰,本是該暮年享受世界文學最高榮譽的美好「旅程」,瞬息萬變,成了頤養天年的枷鎖。好在提倡大胸懷、大氣度、大悲憫大愛的莫言很快平淡其心態,同他憨厚的外表一樣壓著了外界的唇槍舌戰,心態好成了「救命稻草」。再回到莫言獲獎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足夠大的影響。
  • 繼魯迅後又一作家棄醫從文,寫小說暢銷2000萬,莫言:影響比我大
    25歲的餘華終於如願被借調到了海鹽文化館工作,同樣在這一年,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潘銀春。餘華憑藉自己一點小小的名氣,俘獲了潘銀春的芳心。1986年,餘華受邀赴京參加《北京文學》的筆會,他將自己的新作《十八歲出門遠行》交給著名文學家李陀審讀,李陀看完後說:「你已經走到了中國當代文學的最前列了。」
  • 「去魯迅化」為何會興起?到底要去什麼?莫言、餘華觀點一致
    魯迅的作品為現代文學作家提供了創作的基礎,他的文化思想為當代作家的文學觀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魯迅的作品為鄉土流派的形成起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所以魯迅也是當代文壇的第一人。魯迅的作品形式有很多,小說《阿Q正傳》、《孔乙己》、《狂人日記》、《吶喊》等作品我們耳熟能詳。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90年代中國文壇出現了"先鋒文學"的思潮,湧現出一大批具有推陳出新的作家,莫言、賈平凹、餘華、陳忠實、蘇童、王小波等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三十年過去了,這些人依舊是中國當代文壇裡的主力軍。這一時期,中國文壇誕生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不朽之作。
  •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將成為我國文學的新代表,網友:魯迅呢
    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很多文化界的人士表示了歡迎和恭喜,首先作為另一個當代大牌作家的餘華,幾乎也是第一時間發簡訊恭賀了莫言。暮年的陳忠實老先生也頗為讚嘆,他認為莫言是傑出的作家,獲獎是名至實歸。畢飛宇、蘇童、臺灣作家龍應臺等等都送來賀電。
  • 如何創作自己的動漫作品
    如何創作自己的動漫作品?畫原創動漫人物設計需要注意什麼?動漫人物設計之前先思考一下角色的設定!一:學會基本功動漫創作的基本功無非就包含了透視、人體、色彩、設計等,傳統美術的基礎可以讓你快速掌握,咱們輕微課網站上有全系列的課程,感情去一二:學會觀察除了動漫的基本功之外,我們要想畫原創動漫人物角色,還需要什麼呢?
  • 莫言的作品之所以獲得諾獎,是真才實學,還是迎合了西方人呢?
    莫言的作品,是寫自己的親身經歷過的事,以實事求是為寫作中心,不誇大不縮小的敘述。唯獨的是太直白了,讓有些沒經歷過的人受不了。莫言就是在迎合西方人的胃口。說輕了是諂媚,說重了就是醜化自己的民族。諂媚西方人,就是討好西方人;醜化自己的民族,與叛國無疑。由西方流氓設的遊戲規則,我也是說怎麼有中國的份呢?
  • 莫言被罵了整整8年,就因為拿了一個諾貝爾獎?
    然而,當莫言榮歸故裡後,等待他的不是鮮花與掌聲,而是無數人的謾罵。這讓不少圍觀網友十分不解。要說莫言獲得諾獎明明是為國爭光的壯舉,為何那麼多人還要來罵他?
  • 102年前的今天,魯迅的《狂人日記》發表,從此揭開創作的總序言
    諾獎作家莫言是當代國內作品產量最高的人之一,但面對魯迅的短篇小說《狂人日記》時曾說過,他願意用自己所有長篇作品換魯迅一個短篇-《狂人日記》,如果能寫出《阿Q正傳》那樣在中國文學史地位的小說,寧願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 潘凱雄丨拉開距離說「晚熟」 ——看莫言中短篇小說集《晚熟的人》
    本文標題說的「晚熟」絕對不是說莫言在獲得諾獎八年後的創作更加成熟,而是指較之於他此前的創作,《晚熟的人》中的藝術表現的確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我注意到這部集子中一個有趣的現象:整部作品集收中短篇小說凡12篇,其中最早的一篇創作於2011年;三篇起稿於2012年,但直到2017年才改定;四篇創作於2017年,四篇即創作於今年。在這12篇中,越是創作時間靠後者,其變化的痕跡就越明顯。
  • 莫言是如何寫出《紅高粱》的
    而中國的新軍旅作家更是面臨著沒有經歷過戰爭的問題,這影響著軍旅文學創作的發展。老軍旅作家們對經驗斷代的擔憂不無道理,然而莫言頗不以為然,「我當時就說,我們固然沒有見過日本鬼子,但我們可以通過查資料來解決。我們雖然沒有親自打過仗,這種間接經驗還是有的。我們畢竟當過兵,也搞過軍事演習。」一些老作家對這樣的說法嗤之以鼻,這讓年輕氣盛的莫言憋著一股子勁。
  • 莫言:被罵冤枉嗎?《豐乳肥臀》意淫苦難是精神汙染,跟諾獎無關
    文丨曹鏡明題丨莫言:為何會被群起而罵,只因斬獲「諾獎」嗎?深扒並不值得同情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莫言的看法!在某瓣上,有人曾用「一片荒漠」來形容我國當代文學的局勢,並引來吃瓜群眾的廣泛熱議:有贊同者,奉之為圭臬;也有反對者,列出了所謂的「大家」舉例。然而,在相較於劉震雲、餘華、殘雪等人的石沉大海,其中作家「莫言」成另一個焦點!
  •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還被貶低謾罵,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
    從文學的標準來看,莫言起碼可以拿10次茅盾文學獎了。因為90%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都比不上莫言最差的一部。——餘華拿了諾貝爾獎,卻被貶低謾罵,究竟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俗的文學?但是在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卻有一些人說莫言心底"黑暗"、說莫言是"漢奸"、暗諷他不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各種"辱罵的聲音"不絕於耳。劉震雲說:"莫言能獲獎,說明國內至少有十人也能獲獎"。他的意思就是說莫言獲獎了,但不代表他是中國最"牛"作家。
  • 看看莫言、王朔是怎樣評價餘華寫作的?
    在一次採訪中,王朔曾毫不留情面地這樣評價餘華:"餘華,他要沉不下來,就沒戲……那點假淚無非就是看完別人的東西留下的一點聯想而已……前者寫不過《活鬼》,後者寫苦難,也寫不過閻連科、劉震雲……餘華是跪得最狠的,都跪出膝蓋印……無非是高明的模仿和拙劣的抄襲,就這點區別。"
  • 得諾貝爾獎卻被罵了整整8年,莫言的作品為啥不被認可?
    提到莫言我們自然而然會想到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我國在文學獎上唯一獲得的中國作家,他的作品的藝術性,文學價值當然是不容置疑的。莫言的一系列長篇小說《檀香刑》《蛙》《豐乳肥臀》等等,跨越時代和空間,從民國到當代,從高密農村到城市,整整寫了一個世紀。
  • 文學之星講座 餘非教創作
    圖:左起:梁冠芬、鄭嘉莉、李潔儀、餘非、崔綺雲、關穎斌,出席文學之星第三次講座  【大公報訊】2015-2016中國中學生作文大賽(香港賽區)——文學之星第三次講座近日於漢華中學舉行,請來評審兼資深作家餘非主講
  • 動漫是什麼,動漫又是如何影響世界?
    多年來,日本在汽車,視頻遊戲和時尚等方面的發展也為世界做出了貢獻。對日本的最大貢獻之一,可以被視為當今日本的象徵,人們稱之為動漫。那麼動漫是如何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呢?動漫又是如何影響世界的呢?動漫如何影響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