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文獻講述的是20世紀最大規模的海空大戰,太平洋戰爭的過程。
追溯這場戰爭的起源須從中國說起,19世紀末的中國國土面積為1100萬平方公裡,
僅次於俄國,居世界第二,
在帝國主義崛起後成為列強瓜分的首選目標。
當時的中國被西方輿論戲稱為中國西瓜,
清光緒26年及1900年夏季,
八國聯軍共同向中國西瓜下刀子,
他們入侵北京,佔領紫禁城,並且在太和殿廣場舉行聯合閱兵式。
需提及的是,在八國聯軍中人數最多的是日本軍隊,他們佔聯軍總數的1/3以上,
這是當時日本人拍攝的記錄,那時情景的資料。
中國人帶著京師被佔領的民族、奇恥大辱,踉踉蹌蹌地跨入了20世紀的門檻。
當時電影剛發明不久,這是八國聯軍在北京拍攝的街景。
衰為破敗的北京城是清末中國的縮影,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文明古國,讓西方人羨慕了數百年的禮儀之邦,
此刻正無遮無攔的向世界袒露著驚人的貧困、愚昧和落後。
當國家衰敗到這般地步,腐朽至極的政權治理下的國家被瓜分是大失所趨。
沙皇俄國先走一步,在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數月後,出兵佔領中國東北,
西瓜被沙俄搶先切走一大塊,
對此反應最激烈的是日本。
明治維新後,
日本迅速成長為封建帝國主義國家。
作為亞洲的暴發戶,日本有以強凌弱的資本。在當時的東京
叮叮噹噹行駛的電車,表明日本對西方的學習和效仿是徹底的。
帝國主義列強多在西方,
與中國有共同怒江的只有沙皇俄國。
日本雖然與中國沒有共同邊界卻近在咫尺,
沙俄準備把中國東北變為黃俄羅斯,
而日本則把奪取中國東北作為全面入侵中國的第1步。
為遏制沙俄在遠東的擴張,日本與英國籤訂了同盟條約,
由英國撐腰,日本決定訴諸武力。
日軍在朝鮮半島登陸,通過鴨綠江進入遼東半島,
沙皇尼古拉二世正沉湎於黃俄羅斯的迷夢,想不到危險的破淨。
沙俄在遼東半島保持著一支龐大的軍隊,他們不把日本人放在眼裡,
認為日軍要達到俄軍的作戰水平,起碼需要一個世紀。
沙俄在遼東半島的老巢是旅順軍港,它是沙俄海軍在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
1904年2月8日,日本突然襲擊旅順口艦隊,
一場為重新分割中國東北地區權利的帝國主義戰爭在中國領土上爆發。
清政府居然不顧國家主權,宣布恪守局外中立,並且將遼河以東地區化為交戰區,聽任作戰雙方蹂躪。
日本投入兵力上百萬人,在戰爭初期就奪取了主動權。
沙俄遠東總督阿列克賽耶夫急電沙皇火速增援。
這時日俄雙方地理上的差距顯示出來了,俄軍主力遠在萬裡之遙的歐洲。此時在遠東,旅順已成為一座孤城,
滯留在旅順的俄國僑民惶惶不可終日的等待著援軍。
他們得到的消息是波羅的海艦隊主力以馳援旅順,
但增援艦隊行至蘇伊士運河時,
英國履行與日本的同盟條約封閉運河,
迫使增援艦隊繞好望角航行,增援艦隊在海上漂泊近半年,繞了小半個地球。
1905年5月27日行至對馬海峽時,已是疲憊不堪,被東鄉平八郎率領的一一代勞的日本聯合艦隊劇減。
我們可以看一下,
對馬海峽大海戰後,
沙俄已是血本無歸,
日軍乘勝佔領庫頁島,
捕獲大批俄軍官兵及其眷屬。
沙俄做夢也想不到會輸的這麼慘,而小小的日本一舉打敗龐大的俄國,
國力已基本耗盡,
往下實際上是打不動了,
所以一個盛大的閱兵式宣告戰爭結束,
但熱戰爭同時也是英國與美國的勝利,這兩個老辣的大國不費一槍一彈,盡假日本人之手變遏制了沙俄在中國東北的擴張,
而這種投機也迫使他們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
這就是日本取代俄國獨霸中國東北地區。
在1905年8月的美國普斯茅斯港,整個港口在吹吹打打的迎接俄國與日本談判代表的到來。
美國作為俄國與日本的調停人,實質上是利用俄國殘餘勢力遏制日本在東北繼續擴張。日本全程代表是外務大臣小村壽太郎,
作為戰勝國代表,他隨身帶著一份索取的清單並乘船來到普斯茅斯港的。
這份清單共開具了12項條件,
其中志在必得的幾項是
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半島的獨佔權,
俄軍限期撤出中國東北,
俄國將遼東半島的租借權轉讓於日本,
包括哈爾濱至旅順口的鐵路,
還有俄國賠償戰爭費用和割讓庫頁島等等。
普斯茅斯港的居民盡地主之儀,把代表們迎入談判地點。沙皇對這次談判的底牌是保全面子,不能賠款,
別的什麼都好說。
經過雙方伴以訛詐恫嚇的討價還價,俄國總算沒有賠款,
但日本的其他要求基本滿足,
包括得到長春至大連的鐵路經營權,
該路段被日本稱為南滿鐵路。
普斯茅斯條約正式籤訂後,俄國僑民從大連與旅順撤退回國,俄國人在此經營忌酒撤退時很是戀戀不捨。
俄國派出巨輪到碼頭接僑民回國,
從這時起俄國海軍失去了在太平洋的唯一的不動港。
日本人性子很急,還沒等俄國人完全撤離,便開進了大連和旅順。
日軍在中國人和俄國人眼皮子底下進入通過血腥戰爭奪取的城市。
美國派出觀察員注視著歷史的這一幕,
他們以為這下日本人該知足了,
但美國低估了日本的胃口,
獨霸東北只是全面侵華的第1步,
日本的下一步目標是與遼東半島隔海相望的膠東半島。
1912年,日本第123代天皇家人即位,年號大正,
大正天皇體弱多病,神經系統也有毛病,執政時幾乎不參與政事,
只是經常在嚴密護衛下出巡,以表明他的存在。
大正天皇執政剛兩年,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
大戰在歐洲進行被稱為歐戰。
歐戰剛開始,日本艦隊便駛往中國,山東沿海,
水兵高興地在甲板上相撲作樂。
日本人之所以高興,是由於同盟國與協約國在歐洲作戰,根本顧不上遠東。
當時德國控制著山東,
日軍要趁歐戰之機身奪膠州灣和青島。
德國部署在膠州灣的海軍不堪一擊,日本艦隊封鎖膠州灣後,1914年9月初,日軍第18師團在膠東半島登陸至10月,控制了大半個山東,
此時在歐洲,德國正與英法進入難耐的僵持階段。
在歐洲列強相互的廝殺中,日本看準了英法是一個贏家,為了在奪取中國膠東半島的問題上讓英法緘默不語,日本趁機向英國貸款數億日元,支撐英國與德國作戰,
不僅還了日俄戰爭中欠下的人情債,而且在一戰中在協約國陣營中頗得人心。
1918年11月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自1919年1月18日起,
戰勝國陣營中的27個國家派出代表來到巴黎凡爾賽宮,舉行巴黎和會。
而說話算數的是英國、法國、美國、義大利、以日本等5大強國
和會討論的問題,主要是懲治德國,
其中也包括中國山東的歸屬。
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希望帝國主義列強放棄在華特權,取消21條賣國條約,
歸還大戰期間被日本奪取在山東佔有的各種權利,
遭到五大強國否決。
而後凡爾賽合約決定把德國在山東的所有權利轉讓給日本,
同時日本得到了太平洋上的加羅林、馬紹爾、馬裡亞納三個群島的委任統治權。
巴黎和會開了小半年,在所確立的凡爾賽體系中,日本的勢力進一步膨脹,
而相比之下美國在這次和會上什麼也沒有撈到。
繼日俄戰爭後,一戰後日本在太平洋的勢力再度膨脹,
當易滿志得的日本人要求續籤英日同盟條約時,
美國第1次對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企圖有所懷疑。
美國意識到
自俄國十月革命後,
無異於染指太平洋地區。
今後的遠東將由俄日之爭轉變為美日之爭。
為此,1921年11月,美國拉上英國、法國、中國、日本等舉行華盛頓會議,
日本代表團團長是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
當他與美國代表團團長國務卿休斯笑逐顏開的合影時,
雙方心裡都有一本帳,
日本政府清楚,
美國召集這次會議的目的是遏制日本在太平洋深圳,
在日俄戰爭和一戰中獲利甚豐的日本,像是剛發了筆橫財,而正在眾人眼皮底下點票子的商人,
邊點票子邊說,
凡以前定下來的事情一概不能拿到會上討論,
但當各國代表團驅車赴會時,日本身不由己地上套了,
美國要拿到會上討論的,偏偏都是以前定下來的事情。
美國與英國有傳統的特殊關係,美國先拆散英日同盟,
而後強按牛頭迫使日本同意關於太平洋區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和九國公約。
該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
即中國要由列強共同支配,
而不能由日本一家獨霸。
接著美國與英國一道壓迫日本,退出中國膠東半島。
日本在這個問題上掙扎了一段日子,
最終沒能扛住。
在華盛頓會議後將膠州德國救助地交還中國。
華盛頓會議上爭論最激烈的是限制海軍軍備的問題。為了遏制日本在太平洋的擴張,會以,最後達成美國、英國各保留5艘主力艦,
日本保留三艘主力艦的協議,
超出此限額的艦隻,一律在國際監督下自成。
日本自成的軍艦,包括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艦隊的,以及在膠州灣與德國海軍作戰的引為自豪的艦隻,不能不說是傷了日本海軍的元氣,
隨著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確立,
太平洋的新一輪爭奪開始,
本來就不過問朝政的大正天皇晚年神經錯亂,
在華盛頓會議召開的當年被迫退出歷史舞臺,由剛滿20歲的皇太子裕仁涉政
不久大正天皇駕崩,
日本首都東京舉行盛大的葬儀,
年輕的裕仁走在送葬行列中,
他的興趣本來是在海洋生物學,
而從這時起成為日本的第124代天皇,他的年號為昭和。
日本的政體是矛盾的,憲法賦予天皇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實際上天皇並不怎麼幹預國家大事,
而只是負責批准大臣和顧問所制定的政策。
在這種政體下,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打著昭和天皇的旗號,把一批又一批大和青年驅趕入軍中,
這些受到蒙蔽的青年人充當炮灰時,居然莫名其妙的亢奮。
日本之所以不斷擴充軍隊既定政策,是衝破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束縛和制約,獨佔中國,把英國與美國的勢力驅趕出亞洲和太平洋。
這是昭和天皇1927年的一次閱兵,
而就在這一年,昭和天皇收到了田中首相的一份奏摺,
田中奏摺宣稱,如欲徵服中國,必先徵服滿蒙,如欲徵服世界,必先徵服中國。
後世史學家認為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摺的出臺與1923年9月的關東大地震有關。這次強烈的地震的震中在東京,
震後引起大火,造成大面積嚴重傷害,
死亡和失蹤人口15萬,
10萬人負傷經濟損失相當於日本全部外匯儲備的三倍。
日本人從關東大地震中進一步感受到自己國家面積之狹小、
地質構造之惡劣、人口之擁擠,
於是更期盼擴大海外殖民。
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說的更露骨,日本這個國家得挪個地方,起碼工業基地得挪個地方。
他們所相中的地方是物產豐富、遼闊無際的中國東北,也就是田中奏摺中所說的
滿蒙。
這時日本僅在遼東半島駐紮著一支為數不多的關東軍,
東北地區大部分被奉系軍閥頭子張作霖所控制。
張作霖出身,陸林熱戰爭時,曾率領一群盜馬賊協助日軍襲擊俄軍,
從此和日本人捆在一起,掌管東北三省。
他的長子張學良,乳名小六子。
小六子比老頭子開明的多。
他喜歡西方的玩意,像打個網球什麼的,
並和美國人、英國人多有交往。
5年後,正是小六子首先領教了日本人口蜜腹劍的險惡用心。
當時傭兵自重的張作霖在關外儼然是一個土皇帝,
東三省和內地隔著一道山海關,
老馬賊只要拉下臉來就能和北洋軍閥政府分庭抗禮。
為此日本不惜出巨資輔佐張作霖,把各路陸林隊伍改造成
軍容嚴整的奉軍。
為了把英美支持的當時盤踞北京的直系軍閥趕走,張作霖和日本人合謀發動了直奉大戰。
1922年4月底,
奉軍與直軍在京漢鐵路的長辛店和津浦鐵路的馬場一帶展開大戰,
雙方各出動兵力12萬人。
第1次直奉戰爭是日本支持的奉系軍閥和英美支持的直系軍閥的第1次武力較量。歐洲列強的目的非常明確,利用中國人的自相殘殺,以擴大他在華的勢力範圍,
攝取更多的在華力。
在這場戰爭中,張作霖打了敗仗,被迫退回關外,
盛怒之下,經關東軍挑唆而發表東北獨立宣言,
稱東北三省自治
自封東三省保安總司令,與北京政府脫離一切關係。
張作霖的對手是前清秀才出身的直系軍閥首領吳佩孚,
他和他的清一色留著八字鬍的麾下們準備著應付張作霖捲土重來。
1924年9月,張作霖率17萬奉軍分兵六路再次進逼山海關,吳佩孚率25萬直軍營陣,
第2次直奉戰爭爆發。
在這次大戰中,
張作霖騎開得勝,其奉軍勢力伸展到長江下遊,
當直奉軍閥戰事正酣時,
1928年4月,以南方為基地的國民黨勢力委任蔣介石率軍北伐,矛頭直指奉系軍方,
這是北伐途中的蔣介石。
由於遭到北伐軍的猛烈進攻,蹦極在山東戰場嚴重失利。
日本認為奉軍在關內已難有作為,最要求張作霖放棄北京退回關外,
他多年倚重關東軍,但只是想藉助日本的財力發展自己的勢力,
而並不打算把東北出賣給日本,
直至兵敗退回關外前夕,仍然在滿蒙和東北鐵路修築問題上,堅持對日本採取
不合作立場。
1928年6月3日清晨,
他登上回瀋陽的專列,
行前仿佛意識到日本人要對他下手,
他留給日本駐華公使方子,最後的話是
我不能出賣東北,
以免後事罵我是賣國賊,
我什麼都不怕,我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打算要了。
關東軍對又臭又硬的張作霖徹底失望,而且感到他回到關外以後更難對付。
6月4日晨,當張作霖專列經過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交叉處的皇姑屯車站時,關東軍預先埋在南滿鐵路吊橋下的炸彈爆炸,
這就是皇姑屯事件現場。
當時的情況是張作霖乘坐的車廂被炸的只剩下車輪和鋼梁底盤,前來迎接的黑龍江省督軍吳俊生當場斃命,張作霖深受重傷,被急救回大元帥府。
幾小時後後即死亡,但張大帥府未等其長子張學良回神主是,秘不發喪。
張學良連夜乘火車趕回瀋陽,
他知道只要張作霖的死訊傳出去,
關東軍就會趁機製造混亂,
然後以維持治安的名義佔領整個東北。
張學良也深恐自己被日本人謀殺,因此化妝成一名夥夫潛回瀋陽大帥府。至6月21日,
張學良接任奉天督辦並採取緊急措施後,才公開張作霖已經遇難的消息。
瀋陽舉行了隆重的送葬儀式,張學良緩緩走在送葬行列中,
由於它秘不發喪的十幾天裡採取的措施,關東軍沒敢輕舉妄動,
東北的局勢暫時穩定住了,
但關東軍仍逼迫張學良一定要維持東三省自治的割據局面。
此時
張學良又做了一個大動作,
史稱,東北易幟。
1928年年底,少帥曾檢閱奉君精銳之時,聲名大義,通電全國,宣布將東三省統一於南京國民政府。南京國民政府隨即任命張學良為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並任命了東北各省行政長官。
這樣中國東北三省自日俄戰爭後,第1次擺脫了日本人的擺布,歸整於日趨統一的中國,
自東北歸順,
國民黨在形式上完成了中國的統一,
但蔣介石領導的南京國民政府根本壓不住臺面,
各路新軍閥之間繼續混戰,
他們之間不斷結盟,又不斷散夥,
城鎮和農村兵來兵往、兵禍連天、生靈塗炭,
無窮無盡的戰費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
中國人民仍然在水深火熱中掙扎,各地搶米事件和砸搶商店事件時有發生,
而日本則密切關注著中國的混亂局面,尋找著出兵幹預的口實。
與此同時,西方列強擔心日本獨吞中國,也不斷加強在中國的駐軍。
在這方面他們有一個現成的藉口,就是保護租界。
自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強迫中國在重要口岸劃出一定區域供僑民拘留、經商,
後來則見取租借管理權,租界,就此成為列強在中國侵略擴張的橋頭堡。
1927年年初,中國收回漢口和九江的英租界,但隨即列強藉口國民黨軍隊進入南京時殺死幾個僑民,而同時向其他租界增派軍隊。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之際,列強僅在上海租界的兵力系達到4萬人以上,
他們由各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組成,
這是當時各國列強向租界增調軍隊的情景。
此時華盛頓會議上所籤署的九國公約已經開始執行,
公約的核心是肯定美國提出的中國門戶開放政策及中國的事情,由各國列強共同支配,不能只由日本一家說了算,這就從一個方面抑制了日本對中國的擴張。
南京國民政府所倚重的是英美。日本的勢力主要在遼東半島,
而英國人和美國人則在上海、南京等地摟著中國女人跳舞。
在文化和經濟方面,日本不是英美的對手,
訴諸武力,
卻有地理上的優勢。
苦難的中國在西洋人和東洋人爭奪的夾縫中掙扎著,一場聲勢浩大、
遍及城市農村的抵制日貨運動驟然掀起。
這些抵制日貨的市民遊行才引起世界輿論高度重視。
而此時
日本軍部已深深感到在中國問題上有必要動用武力了,
再不打,中國將徹底落入英美的懷抱。
自關東軍成立以來,一直在等待用武力解決中國東北的時機。
30年代初,
蔣介石把時機送上門,
國民黨熱衷於內戰,連續運兵圍剿江西的蘇維埃邊區,
日本從中看到
南京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抵禦外辱。
1931年6月,當關東軍在進行操練時,日本陸軍省向關東軍下達命令,
一年之內將在中國東北採取軍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