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中興」之後的唐朝,為何姑息藩鎮成為了常態?

2020-12-22 強叔講史

元和十五年(820年),唐憲宗李純駕崩。就在唐憲宗駕崩後不久,「元和中興」則以一種變亂的形式而草草收場。史載,唐憲宗在位的時期「中外鹹理,紀律再張」自「安史之亂」後飛揚跋扈數十載的割據藩鎮, 全部歸於唐朝。但在憲宗離世後,河朔復叛的情況則使得唐朝再次回到了原有的軌道,並朝著滅亡加速行進。以至於,在唐憲宗離世的八十多年後,唐朝最終土崩瓦解。

當我們回顧唐朝「元和中興」前後的歷史時,便能發現,帝國對於藩鎮的態度,逐漸由過去的彈壓轉變為了姑息。如唐文宗之時,對於河朔藩鎮的軍亂問題,所採取的便是姑息的策略。而唐武宗時期,對河朔藩鎮的世襲割據亦給予了法理上的承認。當然,以上的片段並不是個例。自憲宗離世穆宗繼位後,姑息藩鎮便成為了唐朝的一個常態。至此,「元和中興」最終成為了中晚唐的一個曇花一現。那麼,「元和中興」之後的唐朝,為何姑息藩鎮成為了常態?

首先,「元和中興」後的唐朝,所以會出現姑息藩鎮的情況,主要還是在於憲宗之後的唐朝,已經沒有能力在解決藩鎮割據的問題。實際上,這樣的情況,在唐憲宗時期便已經初見端倪。史料記載,唐憲宗徵討淮西之際,便已經出現了府庫空虛的問題,以至於民間都出現了用驢代替牛進行耕種的情況。並且在這期間,唐憲宗還屢次出內府錢帛來軍用。而到了唐憲宗在位的末期,府庫空虛的情況則變得十分嚴重。

如在憲宗離世後,穆宗亦曾再次出兵徵討河朔藩鎮,其結果則是無功而返。而穆宗的失敗,同財力之間有很大的關係。而發生在武宗時期的昭義鎮叛亂,李德裕則力主借「河朔三鎮」之兵徵討,當時李德裕能有如此考慮,亦因為財力的原因。可見,財力原因對於唐朝政策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原因。實際上,這樣的情況也能被理解。

「安史之亂」結束之後,原有的賦稅格局被完全打破。作為唐朝人口眾多且富裕的河朔地區,完全為叛軍殘餘所掌握。而中原地區的賦稅,亦大多被藩鎮自留當作軍費開支。以至於,當時唐朝的錢糧供應只能依仗於東南藩鎮,對此,史書的評價則為「唐立國於西北,植根本於東南」並且,西部防禦吐蕃的邊鎮,因為本身農業、商業就並不發達,所以也需要唐朝為其提供支持。這樣的情況下,唐朝自然也就會採取姑息的方法應對割據藩鎮。

其次,「元和中興」後,唐朝內部對割據藩鎮的態度,亦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自憲宗離世之後,唐朝則陷入了長達四十年時間的朋黨爭鬥之中。其中,黨爭的一個重要內容便是藩鎮割據的問題。當時,「牛黨」一方對藩鎮所採取的便是姑息的策略。史載,幽州軍亂發生的時候,牛僧孺曾向文宗指出「範陽得失,不系國家休戚,自安、史已來,翻覆如此」可見,當時唐朝的文官集團,對於割據藩鎮的態度亦已經出現了姑息的情況。

總而言之,財力問題屬於文官集團態度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就使得「元和中興」之後的唐朝,面對藩鎮多以姑息應對。尤其是在唐武宗之後,唐朝近乎將全部精力都放到了維持現狀上,這就使得唐朝的局勢愈發積重難返。以至於到最後唐昭宗時期,唐朝想要削藩已是難上加難。而當我們梳理完「元和中興」後的歷史,便可以發現,唐朝的姑息之策中所夾雜著的則是太多的無奈。

相關焦點

  • 唐憲宗為何能成功削藩,實現元和中興偉業?
    唐憲宗在位十五年,他先後平定西川、夏綏、鎮海、淮西、成德、平盧、盧龍等藩鎮,成為「安史之亂」後唯一一位再度統一天下,實現大唐中興的帝王。魏博的歸順,對於元和中興至關重要,它是唐憲宗收服的第一個強藩,魏博的歸順為日後平定淮西和淄青打下堅實基礎。
  • 唐憲宗李純,如何勵精圖治對待國家,最終實現「元和中興」
    元和之政,聞於頌聲。唐憲宗李純是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唐德宗的孫子。在公元805年,他被立為太子,正式改名為李純,從此便開始參與國家事務的處理。也就是在這一年他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李唐王朝新一任的統治者。因此在他統治期間,他勵精圖治的治理國家,提拔了一大批真正的有才之人,積極的改革國家弊端,勤勉地處理政事,想要實現唐朝的中興。事實證明他的舉措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最終重新樹立了中央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歷史上將這段時期稱為「元和中興」。
  • 元和中興的前奏:唐憲宗李純是如何做到穿新鞋而不走老路的?
    李純作為唐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其在中晚唐朝時期是最有作為的一位君主了,他創造的「元和中興」曾一度使國家政治一度回歸正軌。回過頭來看看,雖然史家所說的「中興」有點兒曇花一現的味道,但是唐憲宗相較其他後任帝王在對待削藩問題上還是比較成功的。本文就重點說說唐憲宗李純在即位之初是如何成功趟出一條削藩之路的。
  • 從歌伎到皇妃,三百年唐朝只有一人做到了
    話歸正傳,我們來看看堪稱一代名 妓的杜秋娘與中興皇帝唐憲宗的郎情妾意。 中興皇帝——唐憲宗李純 先來看看唐憲宗的人物小傳吧。唐憲宗李純繼位時的唐朝,剛剛經歷了安史之亂,不僅政務百廢待興,還要面對來自地方藩鎮割據的威脅。
  • 夢回唐朝:一個興盛的歷史朝代,繁榮而又璀璨的歷史
    夢回唐朝:一個興盛的歷史朝代,繁榮而又璀璨的歷史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朝代,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705年,神龍革命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 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 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
  • 元和序曲:小馬過河 深淺自知 唐憲宗用兵削藩的五味雜陳
    元和中興的前奏:唐憲宗李純是如何做到穿新鞋而不走老路的?魏博的回歸打破了自唐代宗以來河朔藩鎮聯盟割據的現狀,打破了割據藩鎮一直以來父死子繼,不受朝廷約束的舊傳統,分化瓦解了其他跋扈藩鎮間的聯盟,為唐憲宗繼續削藩增加了獲勝籌碼,為開啟元和中興奠定了基礎。
  • 唐朝的刺客跟其它朝代有何不同,光天化日之下刺殺宰相,如此囂張
    無論是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或是元和中興,刺客都在大唐的政治生活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那麼,為何強盛的大唐會允許刺客這種陰暗的角色存在呢?在這樣的情況下,刺殺成為了唐朝一種重要的政治活動,刺客也在陰影中默默影響著歷史的走向。02「十步殺一人,千裡不留行」刺客看起來很酷,尤其是在下路苦撐他突然來幫你抓人的時候。
  • 刀劍史上登峰造極的唐刀,日本刀的祖先,為何唐朝之後逐漸失傳?
    這是對唐橫刀的評價,暫不論是否客觀,但為何唐刀能有這樣的名氣?首先,橫刀出現的時代正是國力強盛的唐朝,在當時,國人對刀劍品質的追求力求完美,而中國自公元前西周時期以來在冶煉技術上就處於世界先進前列,隨著漢代發展以來,唐的冶鋼技術得到更強的提升,使其在漢代環首刀的基礎上,採用包鋼法工藝,另外當時研究出覆土燒刃的工藝,使橫刀的背脊和單刃達到剛柔並濟的效果,最後鍛造出在當時性能極為優良的唐橫刀。
  • 僕固懷恩:唐朝中興第3名將,因衝動拉開藩鎮割據序幕
    77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內地承平日久,抵抗不住叛軍的進攻,中原迅速陷落。安祿山這時自立為帝,國號「大燕」,正式與唐朝分庭抗禮。七七六年,唐玄宗瞎指揮,哥舒翰麾下二十萬兵馬敗北,燕軍攻入長安,王室滅亡。
  • 《辛公平上仙》:鬼故事裡記載的一場唐朝宮廷謀殺案!
    唐朝中後期的皇帝大多不得善終,從唐順宗起,後世的皇帝皆死於非命。其中順宗死得不明不白,憲宗與敬宗直接被宦官殺害,穆宗為藥物所誤,武宗與宣宗食用仙丹而死,文宗、僖宗等則被宦官所擺布。正史裡都說明皇帝們的死因,唯獨順宗死得最蹊蹺。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卻只當了一百多天的皇上,之後便退位做太上皇,僅過了四個月便死去。
  • 唐朝和宋朝相距短短的53年,為什麼感覺像是隔了好幾百年?
    在五十三年之後,身為後周重臣的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隨後逼迫後周小皇帝退位,自己登基為帝,建立了在中國歷史上堪稱最具爭議性王朝的宋朝。 回味盛唐氣象,再來俯察北宋,讓人頓覺恍如隔世。為什麼兩個相距只有半個世紀的王朝,會讓人產生這樣的錯覺呢?
  • 李翼聖曾反叛唐朝,為何他之後會變成唐朝的忠心追隨者?
    不過還是有的大臣忠心於舊朝的,在唐朝滅亡之後,舊臣李翼聖依然十分忠心,不僅與後梁等幾方勢力殊死戰鬥,還教育自己的兒子也要為復興大唐而努力。在他的教導之下,他的兒子建立的王朝也沿用唐朝名字和舊曆。雖然他對唐忠心,但誰能想到早年時還曾反叛唐朝呢。
  •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如「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曆中興」等輝煌時代,更是閃耀史冊。再對比一下安史之亂剛落幕時,唐王朝那一片爛攤的模樣,就更得感慨一聲:百病纏身的唐朝,能苦撐一個半世紀,確實是個奇蹟。為什麼能有此奇蹟?除了後世史家大書特書的,中晚唐各位帝王將相們的彪炳功績外,下面三個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卻也是大唐「命硬」的重要原因,甚至比起流光溢彩的「唐朝英雄」們來,這幾個因素,更有著超越歷史的思考意義。
  • 風雲中龍元和鳳血排斥,斷浪、步驚雲有麒麟精元,為何能吃龍元?
    四大瑞獸的精元之間相互排斥,龍元和鳳血不容,所以帝釋天無法承受龍元。 斷浪擁有火麟劍,而此劍由火麒麟的鱗片嵌入神劍中,從而成為火麟劍,使用此劍的人會被火麒麟的邪氣影響,實力雖然會增強,但是影響神智。火麟劍在斷浪家族世代傳承,一枚鱗片能有多少邪氣?和七分之二的龍元相比自然是大大的不如,因而斷浪吃下龍元,就算有一點點的抵抗之力,也一下就被衝淡了。
  • 唐朝最厲害的猛將排行10,郭子儀第6,薛仁貴第4,第一無人不服
    提到韋皋,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詩人,殊不知,韋皋不僅僅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也是唐朝著名的大將。元和十年,李愬出任唐鄧節度使,參與討伐割據淮西的吳元濟叛亂,於次年雪夜襲蔡州,生擒吳元濟,平定淮西。而李愬也因為在此戰中立下的功勞被封為上柱國,涼國公。 8、李晟
  • 關原合戰時,宇喜多秀家、毛利輝元和上杉景勝為何選擇加入西軍
    毛利輝元想必很清楚,一旦德川家康成為「天下人」,肯定第一個找毛利家開刀,所以毛利輝元和毛利家家臣們都同意參戰。 至於情感方面,毛利輝元和豐臣家實在沒有什麼情感,他們並非豐臣家的嫡系,這也導致他們在作戰中出工不出力
  • 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
    今日話題討論:為何詩歌興盛於唐朝,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鼎盛時期?所謂「唐詩宋詞元曲」,古人把詩歌歸結於唐朝,足以彰顯詩歌在唐朝的偉大造詣,唐朝可謂是詩歌的「天堂」。唐朝這時候應運而生了,唐朝統一了全國,這完成了人民一直的願望,大家都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穩定,這為詩歌的繁榮奠定了穩定的國內環境。尤其是感性的文人志士,更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歸屬感,這也成為他們日後創作詩歌靈感上的源泉。
  • 朱泚,一位精緻利己主義者,受兩代帝王恩寵卻險些成為大唐掘墓人
    唐朝中後期始終解決不了的問題就是藩鎮問題,藩鎮的地位越發穩固獨立,打不了就是在唐朝中央強勢的時候,慫一點,服軟一下,但唐朝想要插手各地藩鎮的內部事務就很難了,而等到唐廷威嚴不足的時候,那各地藩鎮誰都可以欺負這個表面的「上司」一下,唐朝中後期,無論是哪位帝位,無論他們在位時多麼有中興之象也是沒用的,因為唐王朝已經失去了徹底削弱藩鎮的能力。
  • 這個唐朝女性深愛的妝容,在吐蕃卻盛行於男女老少間!
    在各種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作品中我們看到女性都喜歡化一種紅紅的妝容名為「時世妝」生活在盛唐的女人用這種推陳出新的打扮宣示著自信、獨立與開放白居易為此賦詩:「圓鬟無鬢堆髻樣,斜紅不暈赭面狀。」唐朝的女子為何爭相效仿?今天為你一一解答赭面是怎麼化出來的?「赭面」是吐蕃時期西藏,將一種名為「堆加」的護膚品塗抹在臉上出現的赭紅色妝容。製作「堆加」的原料十分豐富,是用茶葉、蜂蜜、紅糖、酥油、五靈脂等,加入牛奶或奶渣水浸泡調製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