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舉報類行政案件中「利害關係」認定的法理評析

2020-12-25 中國法院網
 

  利害關係是申請行政複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法定標準。當前,我國行政複議法和行政訴訟法對利害關係的構成要件並未明確規定,實際案件處理中仍需要參考相關理論進行推論判斷。在證券領域,由於證券市場的專業性,準確界定利害關係問題變得更為艱難且容易引發較大爭議。對此,當前運用較多的觀點可以歸納為「實際影響論」「保護規範論」「自身權益論」三種,有必要對其予以評析。

  一、「實際影響論」實質是考量行政行為對當事人權利義務增減的影響

  實際影響論認為,判斷當事人與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是否具有利害關係,關鍵是看該行政行為是否對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造成了實際影響;如果相關行為導致當事人權利或義務的增減,則當事人與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係,當事人具有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的資格,相反就不存在利害關係。實際影響論的實質是強調行政行為對當事人權利義務的增減。「實際影響論」在針對舉報答覆不服的行政訴訟判決中得到法院較為廣泛的運用,其法理依據是單純的舉報答覆行為不具有可訴性,該種行為的典型形式是行政機關針對舉報人出具《答覆函》的行為。就《答覆函》本身來講,其是行政機關針對當事人舉報事項進行核查後發現的問題或相關情況的告知,無論是階段性的或是終局性的,其僅僅是一種狀態的描述,並不直接增減當事人的權利或義務,也即說,並未直接侵犯當事人的實際利益,應該屬於「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不產生實際影響的行為」。但是,運用該種觀點處理舉報案件也存在容易受到舉報人質疑等問題。「實際影響論」對利害關係的判斷主要依賴行政複議人員和法官的經驗判斷,主觀性較強,從對行政機關的監督和相關複議決定及司法判決權威性上講,舉報人往往不服案件處理效果。實際上,部分舉報人在獲得舉報答覆後,就同一舉報事項重新選擇新的角度繼續進行舉報、繼而提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的現象依然較為常見,成為困擾相關部門單位的「頑疾」。

  二、保護規範論側重評價保護舉報人的利益是否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

  「保護規範論」的主要觀點是以行政機關作出行政行為時所依據的行政實體法體系,是否要求行政機關考慮原告訴請保護的權利或法律上的利益,作為判斷是否存在公法上利害關係的重要標準;如果行政機關在作出某種行政行為時,具體的實體法規定行政機關必須同時考慮保護個體的相關權益,則該個體與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係,否則不具有利害關係。「保護規範論」對利害關係的判斷即原告訴訟資格的具體判斷結構包括「三要件」,即公法規範要件、法定權益要件和個別保護要件。在「公法規範要件」上,強調公法上的利害關係為主,以私法上的利害關係為例外。在「法定權益要件」上,強調保護舉報人的利益是行政機關的法定職責。就證券舉報案件而言,較為代表性的觀點是「整體利益說」或「反射利益說」,即證券監管機關應當且僅應當為整個證券市場及所有投資者之共同利益而依法全面履行其監管職責,每個具體投資人獲得的權益是證券監管機關維護資本市場整體利益而獲得的一種片斷性的「反射利益」。在「個別保護要件」上,強調證券監管機關不負有個案核查的法定義務。證券監管具有複雜性和專業性,證券監管機關有權對舉報線索的明確程度、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採取監管措施的緊迫性以及執法是否合比例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權衡。客觀上講,「保護規範論」具有較大的合理性,主要原因是證券市場的特殊性和執法資源的有限性。這決定了證券監管機構在是否啟動核查程序上應當具有必要的自由裁量權。但是,隨著2019年新修訂的證券法對投資者權益的保護和舉報處理的進一步強化,如果過於強調「反射利益說」,從監督政府角度而言,可能會加劇舉報人的質疑。

  三、「自身權益論」強調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且舉報具有客觀依據

  「自身權益論」強調「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是判斷舉報人與相關行政行為有無「利害關係」的核心標準,且其相關舉報行為具有初步的客觀事實依據或被舉報的違法行為影響或損害了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反之則沒有利害關係。該種觀點的主要爭議點在於「自身」「合法權益」的不同理解。對於舉報人自身利益與公共利益存在重合的情況,司法實踐的認定並未完全統一。就證券領域而言,「合法權益」本身是個較為寬泛的概念,既包括民事權益,也包括與特定行政行為有關的權益和受到不法行政行為侵害而享有的救濟權等。舉報人自身的合法權益受損害的事實應當發生在其舉報前,而這種對合法權益的侵害是相關違法行為人對舉報人合法權益的侵害,不是行政機關的行政行為,一般往往涉及民事糾紛,而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針對的應是具體行政行為,這種行政法上的合法權益才是真正需要通過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途徑予以救濟的權利。如果認為合法權益也包括舉報人為了獲取獎勵的期待性權利,這將導致對行政複議或行政訴訟權利資格過於泛化或被濫用。「自身權益論」產生的導向是對舉報類案件的實體審查,有利於從根本上解決行政爭議,這無疑是比較理想的。但實體審查的完美主義導向與執法司法資源的有限性難以匹配,更可能會加劇「民事糾紛行政化」的不良傾向。現實中,某些「職業」舉報人向證券監管機關大量反覆舉報,進而提起行政複議、一審、二審和再審行政訴訟,一個人圍繞同一事項人為製造數百起案件,客觀上給國家行政和司法資源造成了嚴重浪費,已經偏離了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制度設計的初衷。

  四、區分情況運用不同理論,維護舉報人利益與防止權利濫用並重

  證券期貨市場不斷發展變化,對相關舉報案件「利害關係」認定的理論和標準也不可能一成不變,必須隨著實踐不斷豐富完善。無論是「實際影響論」,還是「保護規範論」,抑或是「自身權益論」,實質上都涉及考量舉報人是否有值得救濟的被行政機關現實侵害的利益、行政機關法定職責等共同因素,其深層次的原因主要源於不同行政領域的特殊性和行政及司法資源的有限性。「實際影響論」主要適用於對純公共利益舉報案件或對上市公司舉報案件的處理,「保護規範論」可以較為廣泛地適用於各類舉報案件,「自身權益論」主要適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類案件。綜合上述理論,認定利害關係需重點考量以下要素:一是主體要素,舉報人必須是行政行為的相對人或第三人,被複議或訴訟的行政機關須對被舉報的違法行為具有法定監管職責;二是因果關係要素,舉報行為須是為維護個人的合法權益,被舉報的違法行為與舉報人個人的權益受損之間具有因果關係,具體行政行為與舉報人的合法權益受侵害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三是證據要素,相關舉報線索須具有初步的事實依據支持。從完善制度角度,建議修改行政複議法和行政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對階段性或告知說明類的「舉報答覆意見」,行政複議機關或人民法院可以直接決定不予立案。同時,建立防止濫用權利的「黑名單」懲戒制度,對為達非法目的超過明顯合理限度、反覆大量提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的行為採取限制措施予以規制。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相關焦點

  • 「住改商」不開「利害關係證明」有待商榷
    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係的業主一致同意。這個「同意」,屬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範疇,是明確的意思表示,不能採用默示同意的規則。最高人民法院在解讀《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建築物區分所有權糾紛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時認為,在處理「住改商」糾紛時,涉及認定業主將住宅性質的房屋改變成商業用房或者辦公用房等經營性用房,是否徵得有利害關係業主同意的事實的情形,要審查業主之間是否有證據證明同意相關業主將住宅性質的房屋改變成商業用房或者辦公用房等經營性用房。
  • 基於非自身利益的勞動監察投訴與處理結果,有無無利害關係?
    2017年9月26日,杜某向江蘇省人社廳書面舉報第三人公司違反《勞務派遣暫行規定》中的三性崗位規定。次日,江蘇省人社廳將該舉報信流轉至被告某區人社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該區勞動保障監察大隊依據《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六條的規定予以受理。同年10月10日予以立案,並對第三人公司用工情況進行了調查,未發現第三人公司存在違反《勞務派遣暫行規定》的行為。2017年11月13日,被告對該舉報作撤銷案件處理。
  • 周慧蕾:我國學區劃分的司法審查實踐評析
    根據這些規定,行政訴訟原告資格主要通過對行政相對人和利害關係人的認定來確認。司法實踐中針對學區劃分提起訴訟的原告,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適齡兒童、少年(以下簡稱「適齡兒童」),即屬於當年招生對象,包括年滿六周歲的兒童與小升初學生;另一類是非適齡兒童、少年(以下簡稱「非適齡兒童」),即不屬於當年招生對象,包括未滿六周歲兒童與非小升初學生。
  • 土地違法行為人能否列為行政複議第三人?
    《行政複議法》第十條第三款規定,同申請行政複議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係的其他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可以作為第三人參加行政複議。本案中,王某認為的土地違法行為人,與本案行政行為具有利害關係,可以將其列為本案行政複議第三人。第二種意見認為:在提起行政複議申請時,不能直接將土地違法行為人列為第三人。
  • 代購毒品行為的法理認定和判斷方法
    關鍵詞:代購毒品;販賣毒品;牟利 在涉毒案件中,對代購毒品行為的性質判斷一直是司法實務界認定的難點。一方面,代購行為促成毒品交易,侵犯了國家毒品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販賣毒品罪僅規制出售方而不打擊購買者,如何評價代購行為的性質存在爭議。因此,對代購毒品行為犯罪邊界的合理釐定,是解決以熟人交易為主的毒品犯罪不可迴避的問題。
  • 我局召開行政複議案件集體討論會
    為進一步提高行政複議案件的辦案質量,讓人民群眾在每個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1月6日上午,我局行政複議辦案人員在局十一樓會議室召開行政複議案件集體討論會,就一起案情較複雜的不服行政爭議終止案件進行集體討論。共7人參加了本次會議。
  • 杭州市市場監督管理行政處罰程序規定(修訂草案)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認為接到的舉報不屬於自己管轄的,可以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管理部門處理;也可以作出不予立案決定,並告知附有聯繫方式的具名舉報人向有管轄權的行政管理部門舉報,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移送的除外。  第十二條【特殊管轄】 吊銷營業執照、許可證或者批准證明文件的,應當由原發照、發證或者批准的行政管理部門實施。
  • 人際利益關係論下的內幕信息洩露責任研究
    人際利益關係論的法理是基於經濟理性人自利假設的「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故對洩露之利益對價的認知將影響洩密人的違法性、影響受密人是否將其違法用於內幕交易。此種法律責任推導的進路與中國幾乎反向的內幕信息洩露案件的執法模式區別甚大,但法理基礎更強,具有更好的責任追究效果。
  • 民刑交叉案件事實和性質認定的不同規則
    因此,法律事實和法律關係什麼情況下才能被納入和不被納入刑事犯罪構成之中,對於雙方當事人均具有重大利害關係。為此,本文從民事和刑事融合思維的角度對刑事犯罪構成和民事財產關係認定的思路、方法和規則等民刑交叉問題進行研究。
  • 樂清人發現這類行為,請舉報
    舉報獎勵應當同時符合以下條件: 有明確的被舉報對象和具體違法事實或者違法犯罪線索,且舉報內容與執法部門查處的違法犯罪行為具有關聯性; 舉報內容事先未被反走私辦或者執法部門掌握; 舉報內容經執法部門調查,查證屬於本辦法第六條規定的違法犯罪行為並依法作出行政收繳
  • 事關所有投資者權益的行政和解新政來了
    事關所有證券市場投資者的行政和解新政來了!今日晚間,證監會發布《證券期貨行政和解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實施辦法》),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實施辦法》對原有《行政和解試點實施辦法》作出十大修訂,推動行政和解從試點轉入常規。
  • 審判中檢舉揭發 能否認定立功
    常州市公安局經開區分局發現該局街道派出所三級警長張陶俊違規進入看守所審訊室,會見由其他民警承辦的盜竊案犯罪嫌疑人,其後張陶俊又被該案犯罪嫌疑人舉報受賄。本案中,張陶俊在審判中檢舉揭發,並申請法院認定其構成立功,二審法院是否支持?本案如何從普通盜竊案延伸至受賄案再至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案?一審法院如何區分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罪和徇私枉法罪,受賄後幫助犯罪分子逃避處罰是擇一重罪還是數罪併罰?
  • 社評:把握好法理與情理的關係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是檢察機關的工作目標,也對檢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像正義女神像那樣,蒙上眼睛,手持天平,做到鐵面無私、嚴格執法,這樣就可以了嗎?恐怕還不夠。
  • 科技專業性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
    當然,在實踐中,幾乎所有的界分都可能存在相對含糊不定的過渡地帶,如交通部門對交通事故的認定、消防部門對火災事故的認定等,在常規案件的簡單情況下可憑執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政專長直接認定,但涉及較為複雜的情形時,實務中也會藉助更為專業的鑑定技術,甚至藉助外部的科技專業機構和專家。
  • 目前淄博公安在立案偵涉疫類刑事案件11起 查處涉疫行政案件109起
    按照行政案件快速辦理機制和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要求,最短時間內審核案件,大大縮短了辦案期限,提高了辦案效率,保證了打擊時效性。堅持「精」打擊,強化實戰執法支撐。認真研判疫情防控期間的執法形勢,對警情處置、案件審核、法律適用等問題加強綜合研究,按照公安部、省廳指導意見的要求,堅持積極主動又依法審慎處罰的原則,綜合評估行為人的主觀動機、行為違法性、危害性、背景狀態、檢測結果等因素進行打擊,慎用行政拘留和刑事強制措施,達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 得問問利害關係人!
    本文,看在明律師陳麗芳如何依法起訴捍衛利害關係人的合法權益。【基本案情:父親籤下的拆除單致女兒房屋被強拆】趙女士、李先生夫妻二人居住於浙江省金華市某村。【律師代理:利害關係人同樣有權依法起訴】然而陳麗芳律師通過與趙女士的溝通不斷發掘證據,發現趙女士的父親曾寫過分家書,確定將此處房屋分給了趙女士,並且趙女士也拿出了當年建設房屋時的協議與結款憑證,證明自己是房屋的建設人與合法所有權人,並且長年居住於此。
  • 警察辦理賣淫嫖娼案件程序怎麼走?認定嫖娼必須有哪些證據才行?
    而在實際處理嫖娼案件的時候需要收集到相應的證據才行,那麼嫖娼案件必須要的證據有哪些呢?詳細內容請一起在下文中進行了解吧。一、嫖娼案件必須要的證據有哪些1、犯罪嫌疑人的申述。在她的陳述中,指認你為嫖客,與其發生了性關係.同時,你和她之間有金錢交易關係。2、民警的抓獲記錄。
  • 懷柔法院:涉信息公開行政案件,行政機關敗訴率為13.4%
    懷柔法院今日召開新聞通報會,通報了該院近6年審理涉政府信息公開行政案件的情況。根據通報,該院69件涉信息公開行政案件中,行政機關敗訴的有9件,敗訴率為13.4%。另有33件撤訴案件,其中16件系經法院協調,被告行政機關撤銷了行政行為或主動公開了政府信息,原告實現訴求後主動撤訴。
  • ...案件事實的認定情況以裁定方式對判決主文(判項)中的筆誤予以補正
    裁判要旨人民法院在其作出的民事判決「本院認為」部分中已就相關事項進行論述或認定,但在判決判項(即判決主文)中裁判的內容與之不符的,應系誤寫,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的解釋》第二百四十五條規定的筆誤範疇。
  • 探索行政爭議實質性化解新路徑
    在當事人達成和解協議的情況下,據此作出案件審結決定書。踐行「穿透式」行政監督理念。充分運用調查核實措施,從個案監督向類案監督延伸,對於部分行政機關存在牴觸情緒或者案情複雜、解決難度大的案件,上級檢察機關應當積極採取掛牌督辦的方式,助推行政糾紛得到實質性化解。行政檢察「一手託兩家」,既對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又督促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檢察機關參與社會治理、服務大局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