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
武士道是日本歷史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精神,平安時代隨武士團逐漸產生,到鎌倉幕府時代興盛和發展起來,最終在江戶時代正式理論化。
武士道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但始終與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密不可分。平安時代後期,朝廷勢力漸衰,地方上莊園領主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各莊園主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以保衛和侵佔土地。地方行政官為保自身利益,也建立直屬武裝。於是,各地逐漸出現了以戰鬥為業的武士。最初是武士團,武士團是相對封閉的集團,其中主要的關係是主從關係和家族關係,規範著兩種關係的,是「忠」和「孝」。
武士家族的特色是父權強大,因此這就出現了「忠」與「孝」互相矛盾的情況。「忠」「孝」何為重?對此,鎌倉時代的武土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與規範,因此,武士道也沒有形成統一清晰的理論。室町時代,儒家的道德觀逐漸成為理論化的武士道的重要內容,強調無條件「忠」和「孝」。進入江戶時代,武士的社會機能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山鹿素行「士道論」和「卓而獨立」的思想對武士集團影響巨大,武士道精神此時形成。
總體來說,最初的武士道倡導忠誠、信礎 義、廉恥、尚武、名譽。然而,武士道是封屍 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並沒有吸收到儒家的 思想和佛教的真諦,只是用到了某些極為表的 面的東西。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給武士最 道提供了儒家思想和佛教不能提供的信念 這種信念導致武士道的人格容易出現極端的兩重性,如,自狂卻自卑;信佛卻嗜殺;禮貌卻野蠻;科學卻迷信;欺軟卻順強等。
二、日本人的「守靈」習俗
日本的喪葬習俗十分繁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守靈」。中國人對「守靈」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這是中國的一項古老習俗。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在三天內回家探望,因此親人們要在靈堂內守候三夜,等待死者的靈魂歸來。如果說中國人守靈是在期待與死者的最後一次「團聚」,那麼日本人守靈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呢?
據中國古籍《魏志·倭人傳》和日本古籍《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遠古時代的日本人在親人死去後是異常喧鬧的,他們不僅不會將死者立即埋葬,而且還會圍著屍體通宵達旦地跳舞號叫,且鑼聲不停,鼓聲不斷。更為誇張的是,當親人們想吃飯的時候,還會抱起死者的頭餵其湯飯;想睡覺的時候,則會睡在屍體旁邊。他們會像對待活人一樣對待屍體,仿佛他並未死去。如此看來,日本人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希望將死者喚醒。
日本人為什麼認為他們可以將死去的人喚醒呢?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死亡有「真死」和「假死」之分。呼吸停止、身體變涼都是「假死」的表現,只有屍身腐爛才是「真死」的徵兆。也就是說,當人停止呼吸、身體變涼以後,日本人並不相信他是真的死去了,他們相信通過大聲地呼叫和喧鬧可以讓這種「假死」的人重新活過來。所以,在人死去以後,親人們會在一旁不停地喧鬧,直到其屍身開始腐爛,人們才會離去。
「守靈」即是在日本人這種古老的習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雖然不同於遠古的「圍屍喧鬧」,但兩者間的淵源關係確實不容否認的。其實,無論是中國人的守靈還是日本人的守靈,都是要表達對死者的緬懷。至於其最初的意義,可能已經不再重要了。
三、日本人都有大海情結
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臨海,日本文化就是在大海的包圍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也許是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很多日本人都對大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反映在日本文化上,便是日本人的大海情結。那麼,日本人的大海情結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在繩紋時代,日本人就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了解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在繩紋時代以前,日本人是以打獵為生的。到了繩紋時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生活重心由森林轉向了大海,開始捕撈海裡的魚類。人們在繩紋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的漁具,其中包括魚鉤、魚叉、魚標等,非常豐富。至此,日本人實現了由獵人向漁民的轉變。
除了在近海捕撈之外,繩紋人還製作了木舟,駕舟出海捕魚。在繩紋遺址的貝冢中,發現了海豚、鯨魚、鯊魚等魚骨化石。 這些魚類是不可能在岸邊或淺灘被捕捉到 的,如果不是繩紋人出海捕撈,又怎麼可能不得到呢?
由此看來,自繩紋時代起,大海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日本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大海裡的魚 類為繩紋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繩紋人也 因此成為出色的漁民。此外,繩紋人出海捕 魚也拉開了日本人遠航的序幕,並開啟了日本封閉的大門。自此以後,外來文化源源不 斷地經由大海傳入日本,日本人也遠航到其他國家,實現了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 可以說,日本人的大海情結產生於繩紋時代,並就此根植於日本人的血脈之中,一直維繫到今天。
四、每逢新年,日本人都會家門口放一棵松樹
新年是日本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於中國的春節,但節期在陽曆的1月1日。每到新年,全日本都會籠罩在一派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如果在這一天來到日本,還可以看到一種奇異的現象,那就是每家每戶都有一顆「門松」。如果說貼春聯是中國人慶賀春節的傳統方式,那麼擺「門松」是不是也是日本人喜慶新年的特有習俗呢?
日本人擺「門松」的習俗由來已久。起初,人們不僅擺「門松」,在院子和房間裡也要擺放鬆樹,有時一個家庭甚至要擺放三十幾棵松樹。在鎌倉時代,擺放的樹種也不局限於松樹一種,杉樹、山茶樹、樸樹等都可以用來擺放。至於僅在門口擺放鬆樹,則是在日本進入中世以後才出現的習俗。
日本人為什麼要在新年擺放「門松」呢?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松樹是祖先靈魂的附著體,將松樹擺在門口,祖先的靈魂就可以藉由松樹之體回來保佑家人。古代的日本人是非常注重這項習俗的,尤其是處在本命年的男子,更是提前十多天就將松樹採回來,通常還要舉行一個「迎送」的儀式,以示虔誠。
「門松」一般會擺放到1月15日,至少也要擺放到1月7日,只擺放一夜就撤掉的 做法是日本人最為忌諱的。不過現在的日本 人已經很少擺放真正的松樹了,他們大多會 在商店買一些松枝類的飾品,或者買一棵塑 料製成的松樹代替。
喜歡請點關注,點關注必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