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你不知道的日本習俗和傳統!

2020-12-16 人文夜屎佬

一、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

武士道是日本歷史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特有精神,平安時代隨武士團逐漸產生,到鎌倉幕府時代興盛和發展起來,最終在江戶時代正式理論化。

武士道的形成經歷了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但始終與中國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密不可分。平安時代後期,朝廷勢力漸衰,地方上莊園領主之間的鬥爭日益激烈。各莊園主紛紛建立自己的武裝,以保衛和侵佔土地。地方行政官為保自身利益,也建立直屬武裝。於是,各地逐漸出現了以戰鬥為業的武士。最初是武士團,武士團是相對封閉的集團,其中主要的關係是主從關係和家族關係,規範著兩種關係的,是「忠」和「孝」。

武士家族的特色是父權強大,因此這就出現了「忠」與「孝」互相矛盾的情況。「忠」「孝」何為重?對此,鎌倉時代的武土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與規範,因此,武士道也沒有形成統一清晰的理論。室町時代,儒家的道德觀逐漸成為理論化的武士道的重要內容,強調無條件「忠」和「孝」。進入江戶時代,武士的社會機能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山鹿素行「士道論」和「卓而獨立」的思想對武士集團影響巨大,武士道精神此時形成。

總體來說,最初的武士道倡導忠誠、信礎 義、廉恥、尚武、名譽。然而,武士道是封屍 建幕府時代政治的產物,並沒有吸收到儒家的 思想和佛教的真諦,只是用到了某些極為表的 面的東西。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給武士最 道提供了儒家思想和佛教不能提供的信念 這種信念導致武士道的人格容易出現極端的兩重性,如,自狂卻自卑;信佛卻嗜殺;禮貌卻野蠻;科學卻迷信;欺軟卻順強等。

二、日本人的「守靈」習俗

日本的喪葬習俗十分繁縟,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守靈」。中國人對「守靈」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因為這是中國的一項古老習俗。古人認為,人死後會在三天內回家探望,因此親人們要在靈堂內守候三夜,等待死者的靈魂歸來。如果說中國人守靈是在期待與死者的最後一次「團聚」,那麼日本人守靈又是出於什麼樣的原因呢?

據中國古籍《魏志·倭人傳》和日本古籍《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遠古時代的日本人在親人死去後是異常喧鬧的,他們不僅不會將死者立即埋葬,而且還會圍著屍體通宵達旦地跳舞號叫,且鑼聲不停,鼓聲不斷。更為誇張的是,當親人們想吃飯的時候,還會抱起死者的頭餵其湯飯;想睡覺的時候,則會睡在屍體旁邊。他們會像對待活人一樣對待屍體,仿佛他並未死去。如此看來,日本人這樣做的目的應該是希望將死者喚醒。

日本人為什麼認為他們可以將死去的人喚醒呢?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死亡有「真死」和「假死」之分。呼吸停止、身體變涼都是「假死」的表現,只有屍身腐爛才是「真死」的徵兆。也就是說,當人停止呼吸、身體變涼以後,日本人並不相信他是真的死去了,他們相信通過大聲地呼叫和喧鬧可以讓這種「假死」的人重新活過來。所以,在人死去以後,親人們會在一旁不停地喧鬧,直到其屍身開始腐爛,人們才會離去。

「守靈」即是在日本人這種古老的習俗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它雖然不同於遠古的「圍屍喧鬧」,但兩者間的淵源關係確實不容否認的。其實,無論是中國人的守靈還是日本人的守靈,都是要表達對死者的緬懷。至於其最初的意義,可能已經不再重要了。

三、日本人都有大海情結

日本是一個島國,四面臨海,日本文化就是在大海的包圍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也許是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很多日本人都對大海有一種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反映在日本文化上,便是日本人的大海情結。那麼,日本人的大海情結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在繩紋時代,日本人就與大海結下了不解之緣。了解日本歷史的人都知道,在繩紋時代以前,日本人是以打獵為生的。到了繩紋時代,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的生活重心由森林轉向了大海,開始捕撈海裡的魚類。人們在繩紋遺址上發現了大量的漁具,其中包括魚鉤、魚叉、魚標等,非常豐富。至此,日本人實現了由獵人向漁民的轉變。

除了在近海捕撈之外,繩紋人還製作了木舟,駕舟出海捕魚。在繩紋遺址的貝冢中,發現了海豚、鯨魚、鯊魚等魚骨化石。 這些魚類是不可能在岸邊或淺灘被捕捉到 的,如果不是繩紋人出海捕撈,又怎麼可能不得到呢?

由此看來,自繩紋時代起,大海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日本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大海裡的魚 類為繩紋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而繩紋人也 因此成為出色的漁民。此外,繩紋人出海捕 魚也拉開了日本人遠航的序幕,並開啟了日本封閉的大門。自此以後,外來文化源源不 斷地經由大海傳入日本,日本人也遠航到其他國家,實現了各國之間的物資交流 可以說,日本人的大海情結產生於繩紋時代,並就此根植於日本人的血脈之中,一直維繫到今天。

四、每逢新年,日本人都會家門口放一棵松樹

新年是日本最重要的節日,相當於中國的春節,但節期在陽曆的1月1日。每到新年,全日本都會籠罩在一派喜慶祥和的氛圍之中。如果在這一天來到日本,還可以看到一種奇異的現象,那就是每家每戶都有一顆「門松」。如果說貼春聯是中國人慶賀春節的傳統方式,那麼擺「門松」是不是也是日本人喜慶新年的特有習俗呢?

日本人擺「門松」的習俗由來已久。起初,人們不僅擺「門松」,在院子和房間裡也要擺放鬆樹,有時一個家庭甚至要擺放三十幾棵松樹。在鎌倉時代,擺放的樹種也不局限於松樹一種,杉樹、山茶樹、樸樹等都可以用來擺放。至於僅在門口擺放鬆樹,則是在日本進入中世以後才出現的習俗。

日本人為什麼要在新年擺放「門松」呢?這是因為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松樹是祖先靈魂的附著體,將松樹擺在門口,祖先的靈魂就可以藉由松樹之體回來保佑家人。古代的日本人是非常注重這項習俗的,尤其是處在本命年的男子,更是提前十多天就將松樹採回來,通常還要舉行一個「迎送」的儀式,以示虔誠。

「門松」一般會擺放到1月15日,至少也要擺放到1月7日,只擺放一夜就撤掉的 做法是日本人最為忌諱的。不過現在的日本 人已經很少擺放真正的松樹了,他們大多會 在商店買一些松枝類的飾品,或者買一棵塑 料製成的松樹代替。

喜歡請點關注,點關注必回復!

相關焦點

  • 日本的喪葬習俗你知道多少?
    日本喪葬習俗始自日本的原始時代,日本歷史書籍《古事記》載「天上的年輕人亡、八晝八夜作歌舞」,反映了日本原始先民就屍歌舞的情況。人死後,不急於埋葬,先由數名婦女在屍前做載歌載舞擊杵舂米動作,然後再葬。這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有「冠婚喪祭」這人生四大禮儀中的喪禮(兇禮)和祭禮。
  • 中元節由來和習俗你知道嗎?中國傳統節日習俗匯總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民間有在這一天祭奠已故親人的習俗。其實,中元節可不止燒紙這麼簡單,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它也並不是陰氣森森的「鬼節」這麼一個文化氛圍。 這是一個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今天,我們就講一講關於它的由來和習俗,以及其他傳統文化的知識。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但隨著歷史的逐漸演變,明治維新以後,日本不再使用農曆,而是統一改為公曆,日本的端午節也變成了公曆的五月五日。到1948年,日本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將五月五日定為法定兒童節,在這一天家裡有男孩的家庭會按習俗祈盼男孩健康成長,逐漸五月五便被稱為男孩節,有了自己的特色與習俗。
  • 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你知道嗎?這些習俗的含義也許你真不了解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澱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那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中國的傳統習俗都有哪些吧。
  • 這些聖誕習俗你知道嗎?
    聖誕節作為西方傳統節日,可不只是英美國家的專利。世界各地的人們慶祝聖誕節的習俗,也是五花八門,比如用稻草紮成的巨型山羊(瑞典)、發糖果的女巫(義大利)、把泥土成摞地燒(瓜地馬拉)等等。不過,這些還不是最有個性的,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全球九大最奇葩聖誕節日傳統。
  • 日本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習俗有哪些淵源?日本人是從哪裡來的
    日本人的先祖是誰?日本文化有哪些來自中國傳統文化習俗?01日本人的先祖是誰?這件事眾說紛紜,連日本國內意見都不統一。一、日本人祖先是中國雲南人,公元前開始的移民。但是,徐福根本尋不到長生不老藥,不敢回到秦朝,於是在日本與當地土著人繁衍生息,教會了他們各種技能,將日本從奴隸社會,逐漸過渡到了封建社會。至今,在日本還有紀念徐福的塑像和紀念徐福的書籍,就是最好的證明。三、現代日本人類學者認為,大和民族是由繩文人與彌生人的混血後裔。
  • 《獄門島》:日本傳統案例推理,日本社會習俗的現實縮影
    《獄門島》的情節緊湊且緊密相連,整個故事充滿了日本式的陰鬱和怪異氣氛,人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但他們害怕下一步會發生什麼。這種注重氛圍渲染和推理元素與日本獨特風土人情的高度整合,是橫溝官史的天才,是日本傳統案例推理和歐美推理的完美結合。
  • 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
    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時間:2020-08-25 11:3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七夕節的習俗 你知道多少 其實在這個節日並非只有約會,它最早是為了祭拜七姐而形成的,老農民都說講究很多。西漢時七夕就流傳起來,到了宋代時則是進入鼎盛期。
  • 關於聖誕節的六大習俗 你都知道嗎
    聖誕節(Christmas)又稱耶誕節,譯名為「基督彌撒」,西方傳統節日,在每年12月25日。聖誕節是一個宗教節,因為把它當作耶穌的誕辰來慶祝,故名「耶誕節」。聖誕節是西方最為隆重的節日,關於聖誕節,我們知道哪些習俗呢?
  • 大年初八,你不知道的習俗!
    大年初八,根據傳統民俗中八的諧音為「發」,被定義為吉利的數字,故被很多企業定義為春節後(農曆新年)開工的第一天,一般都要放鞭炮作為開門的象徵,預示著開工大吉,討一個好彩頭,預祝在新的一年中生意紅紅火火,財源滾滾!大年初八,也是很多公司員工們春節後的第一個工作日,開門發紅包也成了激勵員工動力的一個因素。
  • 捷克的復活節習俗和傳統食物
    現已經是一個普遍的慶祝春天的節日,也是家庭團聚和放鬆的一個好機會。復活節習俗和象徵有哪些?彩蛋(捷克語:kraslice),雞蛋有著新生與復活的古老象徵。畫彩蛋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用顏料,蜂蠟、洋蔥皮、稻草和貼紙復活節的周一男孩子們會將柳條沾水,輕輕鞭打女孩的雙腿,同時唱著復活節的頌歌。據民間習俗的說法,被鞭打過會帶給女人一整年的美麗與活力。而女孩作為男孩給予的祝福的獎勵和謝意發給他們彩蛋,糖果,巧克力和點心。在某些地區,女孩可以在下午進行小報復,向男孩潑「一桶」冷水。
  • 你所不知道的9個日本傳統文化
    如果問日本女生有什麼一定不能做,就是普遍女生都不會一個人去吃拉麵或牛丼。這些地方雖然完全沒有不正經的成分,但是男性客人較多,所以女生會感到尷尬和不自在。根據日本KFC的官方說法,這個「習俗」起源於 1970年,當時日本首間KFC開張,店鋪經理大河原毅在店裡聽到幾個外國人聊天,表示十分懷念家鄉的火雞大餐。
  • 日本人過年都有哪些傳統習俗
    人民網東京12月31日電(趙松)現代日本使用公曆,「新年」即中國的「元旦」,日語也稱「正月」。日本的新年習俗與中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歲末的時候進行大掃除、掛新年飾物迎接神靈等等。 日語中的「正月」原本是指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現在指新年節日,通常是1月的前3天,或者前15天。
  • 在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
    農村過年有哪些傳統和習俗呢?每個地方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一樣,,但總體而言都是大同小異,我的家鄉在南方江西,我就來聊聊,我那邊過年是怎樣一個習俗。以前在年前的半個月到20來天的時間是人們最忙的時間,忙什麼呢?
  • 明天端午節,你知道有哪些傳統習俗嗎?提前了解,早做準備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與春節、清明節和中秋節一起被列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是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每到這個時候,我們都會吃粽子、賽龍舟以紀念屈原。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根據《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五月的盛夏是登高的好日子,因此,端午節又被稱為端陽節,在其他地方也叫「五月節、午日節、浴蘭節、龍舟節」等等。端午節作為一個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節日,自然會有與端午節相關的許多習俗。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不僅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還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因此冬至還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但是你知道端午節這個名稱的由來嗎?「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 端午節傳統習俗活動有哪些呢?進來一看就全知道了!
    端午節期間通過各種傳統民俗活動展演,既能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後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佩香囊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並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緻可觀。
  • 春分習俗大考察,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春分習俗大考察,這些習俗你知道嗎?春分風多雨水少,土地解凍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曬,冬麥返青把水澆。3月份,我們又迎來了春分時節,是各種春種作物播種、種植的大忙季節,可謂「春『分』得意, 農事繁忙」。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春分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