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的祖師道綽大師根據《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文又叫「本願取意文」,總共三十個字,是道綽大師的「本願釋」。「本願釋」就是道綽大師對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的解釋。這個解釋是所有「本願釋」的模範,非常標準、非常重要。念佛人若能將這段法語背在心中,領解它的意思,就會增長我們的信心與法喜。若是上了年歲,記憶力也衰退了,就不用背,只要將南無阿彌陀佛念熟就好了。
道綽大師根據下品下生的內涵解釋第十八願,這種解釋非常好,第十八願就是這個道理。有這個道理,必定有這個事相,這個事相在哪裡呢?就是在《觀經》的下品下生。有句話說「以理成事,以事顯理」,就是說在整個宇宙之中,必先有這個道理、原理的存在,所以才能創造出相應的事實,才有相應的現象可以顯現。假使在宇宙之中根本就沒有這種原理,而要創造那種事實或現象,那是不可能的。
但原理、道理往往是很深刻,很微細,不容易了解,就必須借種種的譬喻或者故事來說明,顯現道理的真實可行性。道綽大師這段三十個字的法語就是「以事顯理」,以下品下生造業的眾生臨終念佛往生,顯現出阿彌陀佛根本大願第十八願的微妙道理,所以這段文非常好。
這段文第一句就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這是在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是聖者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惡人?是什麼樣的眾生呢?道綽大師直接用「縱令一生造惡」來解釋。
「縱令一生造惡」,即使他一生萬不得已地造作罪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造了罪業的眾生也好,沒造罪業、行善積德的眾生也好,或者遇到佛法、學佛修行,甚至已經發願要往生淨土,專念彌陀名號的眾生,都包含在「縱令」兩個字裡面。
「縱令一生造惡」如同撼動人心的平地一聲雷,又如長夜劃破無明黑暗的一道光,讓人興奮、高興、踴躍,令人由衷讚嘆,仰天歡呼。怎樣歡呼呢?歡呼說「我已經得救了!我已經得救了!」就像《法華經》所說「心生大歡喜,自知當做佛」。
「縱令一生造惡」,雖然第十八願的三十六個字當中並沒有這六個字的經文,但是有這六字的意義。因為第十八願的願文所說的「十方眾生」,乍看不知道是指什麼樣的眾生。道綽大師讓我們了解,「十方眾生」就是「縱令一生造惡」的眾生。
善導大師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也可說「阿彌陀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就好像掉入水中的人,才需要趕緊將他救起來;若是岸上的人,我們就可以放心。
所以,十方眾生之中有凡夫聖人,但以凡夫為本;凡夫之中有善有惡,則以惡機為本;惡人之中有平生的根機,也有臨終的根機,則以臨終為先。平生的惡人他還有生命存在,或許還能遇到佛法而得救,獨獨將要臨終的惡人,他這口氣若斷了,就要墮入地獄,沒有其他方便,這個時候若不能馬上將他救起,就來不及了。
所以,佛的慈悲顯示在哪裡?顯示在臨終這個罪惡眾生的身上。當然,佛救度眾生平等沒有差別,但是若以先後緩急來說,當然顯示在最惡之機、臨終將要墮入地獄之時,這時可說千鈞一髮,危急之至,要趕緊先將他救起,否則稍縱即逝。因此道綽大師才解釋說「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同時,也以「縱令」這二字來包含一生行善的根機,這就表示所有的眾生,上自上上品善根的眾生,下至下下品五逆造惡下劣根機的眾生,都沒有遺漏於佛的救度之外,都能讓阿彌陀佛救到極樂世界。
若沒有道綽大師這段「本願取意文」,後人恐怕就難以體會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造惡的根機恐怕也不知回心往生的這條道路,所以道綽大師可以說為了天下後世眾生顯明彌陀願王萬機不漏、平等普救的本願深意,令人感戴。
又,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這個「念」,有人解釋為觀念上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念」,或者意念上實相念佛、無相念佛的「念」,如果這樣,「易行道」就失去了易行的根本。因為這個「念」若不是稱念佛名的「念」,則一般人都做不到;唯有「乃至十念」的口稱念佛,一切眾生才都能做得到,甚至連鳥兒也做得到,其他動物也都做得到。所以,「乃至十念」若解釋為其他的「念」,就違背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本願。因此道綽大師以「稱」解釋「念」而說「十念相續,稱我名字」,明白顯示阿彌陀佛的本意,也顯示易行道的至極易行。所以,有了道綽大師的取意文,第十八願才能顯明。
到了善導大師,直接就以「下至十聲,稱我名號」來解釋取意文,師徒二人的解釋前呼後應,可說通徹佛意,朗照古今。這段文顯示「乃至十念」有三種含義:
第一,罪人得救。他一生只有罪惡,沒有善德,死後應墮地獄;但就在臨命終時,稱念佛名而被彌陀所救。
第二,臨終根機。他平生沒行善積德,沒學佛念佛,臨終念佛也還來得及,也有希望,沒有絕望。
第三,少時念佛。乃至十念而已,這個極重罪人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所定的往生基準可說是最低的,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符合這個基準。如果基準非常高,就有很多人達不到。因為阿彌陀佛的基準可說是低到沒有條件,所以任何人——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心清淨不清淨,有修行沒有修行,是平生之機還是臨終之機,都可以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雙槐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