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綽大師釋淨土接引願

2020-12-19 定西慈誠
雙槐寺山門

淨土宗的祖師道綽大師根據《觀經》下品下生的經文解釋第十八願說:

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這段文又叫「本願取意文」,總共三十個字,是道綽大師的「本願釋」。「本願釋」就是道綽大師對阿彌陀佛的本願——第十八願的解釋。這個解釋是所有「本願釋」的模範,非常標準、非常重要。念佛人若能將這段法語背在心中,領解它的意思,就會增長我們的信心與法喜。若是上了年歲,記憶力也衰退了,就不用背,只要將南無阿彌陀佛念熟就好了。

道綽大師根據下品下生的內涵解釋第十八願,這種解釋非常好,第十八願就是這個道理。有這個道理,必定有這個事相,這個事相在哪裡呢?就是在《觀經》的下品下生。有句話說「以理成事,以事顯理」,就是說在整個宇宙之中,必先有這個道理、原理的存在,所以才能創造出相應的事實,才有相應的現象可以顯現。假使在宇宙之中根本就沒有這種原理,而要創造那種事實或現象,那是不可能的。

但原理、道理往往是很深刻,很微細,不容易了解,就必須借種種的譬喻或者故事來說明,顯現道理的真實可行性。道綽大師這段三十個字的法語就是「以事顯理」,以下品下生造業的眾生臨終念佛往生,顯現出阿彌陀佛根本大願第十八願的微妙道理,所以這段文非常好。

這段文第一句就說「若有眾生,縱令一生造惡」,這是在解釋第十八願的「十方眾生」。「十方眾生」是什麼樣的眾生呢?是聖者還是凡夫?是善人還是惡人?是什麼樣的眾生呢?道綽大師直接用「縱令一生造惡」來解釋。

「縱令一生造惡」,即使他一生萬不得已地造作罪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造了罪業的眾生也好,沒造罪業、行善積德的眾生也好,或者遇到佛法、學佛修行,甚至已經發願要往生淨土,專念彌陀名號的眾生,都包含在「縱令」兩個字裡面。

「縱令一生造惡」如同撼動人心的平地一聲雷,又如長夜劃破無明黑暗的一道光,讓人興奮、高興、踴躍,令人由衷讚嘆,仰天歡呼。怎樣歡呼呢?歡呼說「我已經得救了!我已經得救了!」就像《法華經》所說「心生大歡喜,自知當做佛」。

「縱令一生造惡」,雖然第十八願的三十六個字當中並沒有這六個字的經文,但是有這六字的意義。因為第十八願的願文所說的「十方眾生」,乍看不知道是指什麼樣的眾生。道綽大師讓我們了解,「十方眾生」就是「縱令一生造惡」的眾生。

善導大師說「諸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也可說「阿彌陀佛大悲於苦者,心偏愍念常沒眾生」,就好像掉入水中的人,才需要趕緊將他救起來;若是岸上的人,我們就可以放心。

所以,十方眾生之中有凡夫聖人,但以凡夫為本;凡夫之中有善有惡,則以惡機為本;惡人之中有平生的根機,也有臨終的根機,則以臨終為先。平生的惡人他還有生命存在,或許還能遇到佛法而得救,獨獨將要臨終的惡人,他這口氣若斷了,就要墮入地獄,沒有其他方便,這個時候若不能馬上將他救起,就來不及了。

所以,佛的慈悲顯示在哪裡?顯示在臨終這個罪惡眾生的身上。當然,佛救度眾生平等沒有差別,但是若以先後緩急來說,當然顯示在最惡之機、臨終將要墮入地獄之時,這時可說千鈞一髮,危急之至,要趕緊先將他救起,否則稍縱即逝。因此道綽大師才解釋說「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同時,也以「縱令」這二字來包含一生行善的根機,這就表示所有的眾生,上自上上品善根的眾生,下至下下品五逆造惡下劣根機的眾生,都沒有遺漏於佛的救度之外,都能讓阿彌陀佛救到極樂世界。

若沒有道綽大師這段「本願取意文」,後人恐怕就難以體會了解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造惡的根機恐怕也不知回心往生的這條道路,所以道綽大師可以說為了天下後世眾生顯明彌陀願王萬機不漏、平等普救的本願深意,令人感戴。

又,第十八願所說的「乃至十念」,這個「念」,有人解釋為觀念上觀想念佛、觀像念佛的「念」,或者意念上實相念佛、無相念佛的「念」,如果這樣,「易行道」就失去了易行的根本。因為這個「念」若不是稱念佛名的「念」,則一般人都做不到;唯有「乃至十念」的口稱念佛,一切眾生才都能做得到,甚至連鳥兒也做得到,其他動物也都做得到。所以,「乃至十念」若解釋為其他的「念」,就違背了阿彌陀佛五劫思惟的本願。因此道綽大師以「稱」解釋「念」而說「十念相續,稱我名字」,明白顯示阿彌陀佛的本意,也顯示易行道的至極易行。所以,有了道綽大師的取意文,第十八願才能顯明。

到了善導大師,直接就以「下至十聲,稱我名號」來解釋取意文,師徒二人的解釋前呼後應,可說通徹佛意,朗照古今。這段文顯示「乃至十念」有三種含義:

第一,罪人得救。他一生只有罪惡,沒有善德,死後應墮地獄;但就在臨命終時,稱念佛名而被彌陀所救。

第二,臨終根機。他平生沒行善積德,沒學佛念佛,臨終念佛也還來得及,也有希望,沒有絕望。

第三,少時念佛。乃至十念而已,這個極重罪人也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所定的往生基準可說是最低的,讓所有的人都可以符合這個基準。如果基準非常高,就有很多人達不到。因為阿彌陀佛的基準可說是低到沒有條件,所以任何人——聖人凡夫,善人惡人,在家出家,心清淨不清淨,有修行沒有修行,是平生之機還是臨終之機,都可以往生。

●南無阿彌陀佛

●雙槐佛音

相關焦點

  • 淨土宗漫畫-道綽大師的故事
    當時的北方大地上有北周和北齊兩個政權,兩國常年交戰,道綽大師的故鄉正好位於戰爭前線。一心求道的道綽大師來到這裡,開始了禪法的修行,以期證悟空性。這位年輕的僧人就是日後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他聽聞道綽大師在玄中寺講解《觀經》,此番特意前來求學。
  • 「追封」曇鸞和道綽兩位大師,恢復中國淨土宗的本來面貌
    476年- 542年)、隋朝的道綽大師(562年- 645年)。何況「蓮宗十三祖」系譜,少了兩位有法相承的「重磅級」祖師- 曇鸞大師和道綽大師。有「神鸞」之稱的曇鸞大師,是中國首位正式受印度祖師菩提流支傳承,依法脈判教,在《往生論注》釋淨土法門為「他力教」的祖師。曇鸞大師在《往生論注》,以「緣起」和「實相」兩大佛教思想,對比「娑婆」和「極樂」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巨細無遺。
  • 聞其名號丨道綽大師把極樂淨土判為報土
    直接明確講到報土的,是曇鸞大師之後的道綽大師,在《安樂集》裡直接把極樂淨土判為報土。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極樂之國是何土?古舊相傳,比道綽大師更早的時候流傳下來,以及他同時代的人,都說阿彌陀佛是化身、極樂國土是化土。像天台就說極樂是凡聖同居土,是化土,說彌陀是化身佛。「此為大失也」,如果這樣判的話,就有很大的過失,失去很大的利益。這句話就顯示出道綽大師的智慧和信心。雖然古舊相傳,但是正確的就接受,不正確的就要糾正。
  • 漫畫|35張高清美圖,帶你極速了解淨土宗高僧道綽大師的一生!
    1.道綽大師是南北朝末期北齊人,公元562年出生於并州晉陽(今山西太原一帶)一戶姓衛的普通人家。2.當時的北方大地上有北周和北齊兩個政權,兩國長年交戰,道綽大師的故鄉正好位於戰爭前線。3.戰亂、饑荒、瘟疫,大師的少年時代在各種天災人禍中驚險地度過。
  • 高僧傳之道綽大師,生逢末世而不改道心,不愧為善導大師的師父
    道綽大師的一生可概括為:生逢末世,勸歸淨土。道綽大師所在的時代是末法時代。對佛陀出生的年代,大概有兩個說法:一個是公元前五百多年,一個是公元前九百多年。如果按第一個說法——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那麼道綽大師時代還沒有進入末法,仍屬於像法時代。道綽大師自述「當今末法」,可知應根據第二個說法推算。
  • 6月9日恭逢唐淨土宗道綽禪師紀念日
    (引自道綽禪師《安樂集》)佛教在線消息 2007年6月9日(農曆四月二十四日),恭逢唐代淨土宗祖師道綽禪師紀念日。道綽禪師,俗姓衛。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大力提倡持名念佛,是隋唐之際繼承北魏曇鸞一系淨土思想的大師,著有安樂集等傳世著作,貞觀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四日與道俗告別,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入寂時年八十四。
  • 他一生坐不背西方,發明念佛珠,他是真心為眾生的道綽大師
    近代的印光大師也非常讚嘆道綽大師,也舉了這個例子,說道綽大師只以救度眾生為目的,所以他不厭重複,反覆講這部經,因為這部經是眾生解脫的津梁。有人講經說法,如果專門講淨土,別人可能會輕視他,「你只會講念佛,沒什麼智慧」,所以他還要講講別的經典,以顯示自己有智慧,這就不如祖師慈悲。
  • 道綽大師說;聖道難修,淨土易行!一切眾生都應求生淨土
    道綽大師是隋唐時候的一位淨土宗祖師,也是我們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師父,道綽大師在龍樹菩薩,難行道和易行道,曇鸞大師,自力法門和他力法門的基礎上。再把佛法歸納為,聖道門和淨土門。1,什麼是聖道門?聖道門是,難行道,靠自力修行,修戒定慧,要熄滅貪嗔痴,斷煩惱才能了生死證聖果。
  • 淨土法門最大特色,「彌陀四十八願」之「臨終接引願」,佛子必看
    淨土法門最大的特色『臨終接引願』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中最重要的願之一是「來迎引接願」:「設我得佛,十方眾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至心發願欲生我國,臨壽終時,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不取正覺。」十方世界每一個發願往生淨土的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都來迎接,其人剎那之間即到極樂世界,於蓮花中化生,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接引臨終的眾生往生極樂,是阿彌陀佛成佛時所發的大願,因為阿彌陀佛已經成佛了,他的大願已經成就,只要眾生發願往生,必能與阿彌陀佛感應道交,而得往生極樂。
  • 道綽大師說;淨土法門不怕你業障重,就怕你不相信
    道綽大師是淨土宗的一位重要祖師,他的淨土教理傳承龍樹菩薩,天親菩薩,曇鸞大師,也是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師父。《安樂集》是道綽大師的淨土宗重要著作,大師在《安樂集》中把一代佛法分為;聖道門和淨土門,聖道門是難行道,修行很難!
  • 曇鸞大師:最先判淨土為易行道的中土祖師
    《往生論注》為zhongguo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為什麼講zhongguo祖師呢?是zhongguo祖師第一次援引龍樹菩薩「難易二道判」,判釋淨土法門為「易行道」。我們現在一講到淨土法門,大家都知道是易行道,這個易行道,最早來判釋的,鼻祖就是曇鸞大師。此後,淨土教家無不遵此芳規。即使後來《往生論注》失傳了,只要弘揚淨土的人,都一定會引用難易二道,而說明它屬於易行道。那麼第一個提出的人是誰呢?
  • 淨土宗漫畫-善導大師的故事(一〜四)
    隨後,大師週遊寰宇,尋師訪道,苦苦追尋往生極樂之法。雖然已證得三昧,但大師並未因此自滿,仍在孜孜不倦地探求有關淨土的教義。二十九歲那年,聽人說起道綽大師在山西并州玄中寺弘宣《觀經》深義,於是欣然前往。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 智隨法師:淨土宗史略
    最早記載往生淨土之行人,居士為西晉末的闕公則(306~364)及其弟子衛士度,出家人則為釋僧顯。可見西晉時期已有淨土信仰者。東晉初期,則有講誦《無量壽經》之記載,據《高僧傳》記載,竺法曠(327~402)是最早講解淨土經典之人,並影響於上層名流,如晉簡文帝遣堂邑太守曲安遠詔問起居,晉孝武帝欽承風聞,要請出京,事以師禮。
  • 念恩:淨土宗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故事
    29歲那年,聽人說起道綽大師在山西并州玄中寺弘宣《觀經》深義,於是欣然前往。道綽大師德望很高,是當時研習淨土教理最透徹的高僧,一生講解《觀經》兩百遍,廣勸弟子念佛往生極樂淨土,著有《安樂集》兩卷,承續了龍樹、天親、曇鸞一脈的純正淨土思想,為之後淨土宗的建立打下了基礎。
  • 淺釋《淨土宗》十六
    另有兩位大師即曇鸞和道綽,對淨土法門的影響和貢獻,也非常之大,善導大師都曾拜訪過二位大師,所以,這次在介紹十三代祖師時,將二位大師按時間順序排在了慧遠祖師的後面,共計十三代祖師、兩位大師,他們分別是以上介紹的:始祖惠遠、大師曇鸞、大師道綽、二祖善導、三祖承遠、四祖法照、五祖少康、六祖永明、七祖省常、八祖蓮池、九祖蕅益、十祖截流、十一祖省庵、十二祖徹悟,十三祖印光
  • 淨土宗祖庭:西安市香積寺 紀念善導大師功德建寺
    淨土宗因專修念佛往生西方阿彌陀佛淨土而得名。因其始祖慧遠曾在廬山建立蓮社,提倡往生淨土,故又稱蓮宗。淨土宗歷代祖師並無前後傳承法統,均為後人據其弘揚淨土的貢獻推戴而來。彌陀淨土信仰始於東晉慧遠。他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參加的僧人、居士達123人,於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專修念佛三昧,共期往生西方。此後,有曇鸞於北方專修淨業,為建立淨土宗奠定了基礎。
  • 中國佛教淨土宗「二祖善導大師」生平簡介
    善導大師非常景仰東晉慧遠大師的芳蹤。曾往廬山瞻禮遺範,之後更週遊各地名山大川尋訪高僧大德。唐貞觀十五年(641)時大師二十九歲,聞說道綽大師在西河(今山西省境內)廣弘淨土法門,開闡淨土道場。即不遠千裡趕赴并州(今山西太原)石壁山玄中寺,請教修學淨土的要領。
  • 長春般若寺24日起宣講「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圖)
    淨宗法師拈香    成剛法師致辭    講經中的法師    弘法樓內聽法的信眾佛教在線9月23日消息 據般若寺報導:9月23日,安徽宣城弘願寺淨宗法師應長春般若寺主持成剛法師邀請,前往般若寺講堂宣講「善導大師的淨土思想
  • 為何說淨土宗祖師依法脈而判教,依傳承而立宗?
    但淨土宗的創立,既有龍樹菩薩立彌陀本願為法脈,亦有天親薩、曇鸞大師等祖師依法脈而判教,更有唐朝善導大師集大成而依教開宗,本來是十分完備。但淨土宗出現一種奇怪的現象,給人的印象總不似是獨立一宗,亦即是所謂「寓宗」,即寄居於他宗的一個「宗」。何解呢?
  • 淨土宗星空多璀璨!善導大師、慧遠大師乃至其他祖師
    然而,這種方法是難行道而非易行道,姑不論後代,即當時修持的行者亦不多見,成就者更少。故慧遠大師往生(公元416年)之後無人繼承其法,直到唐初二百多年間,他的淨土思想與修行方法對當時淨土行者並沒有多大影響,也沒有廣泛傳開;亦即在淨土一系中,至唐初時仍然默默無聞。因此,唐初迦才大師在《淨土論·序》中說:「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