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錢丟丟,本期開始丟丟要開始講述道教的神話了,在講述之前要說明的是,道教篇這個系列因為涉及到民族宗教信仰,所以在這個系列之中,丟丟只會講述道教的文化,而不會闡述道教的信仰問題,以免視頻引起爭論,被平臺刪除或屏蔽。
那麼,在開篇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道教到底是什麼?在中華文化最古老的一開始,統治者以巫祝和巫術的神秘力量來凝聚人民,部落的首領,會樹立起圖騰進行祭祀,通過祭祀產生信仰,從而凝聚部族之力。
商朝傳說就是崇拜玄鳥的朝代,因此還演化出了「玄鳥生商」的傳說,而在商朝之後的周朝,也繼承了商朝的祭祀。但到了周朝末期,春秋五霸各自強大,巫術與巫祝的權利被民間大能們所掌控,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而百家爭鳴時期產生的那些聖人的思想,也造就了我們中華文明骨髓裡的文化基礎。
其中最為出名的聖人有兩個,一個是儒家的孔子,一個是道家的老子,這兩位在歷史記載中甚至還見過面。而在老子與孔子之後,他們的徒子徒孫則創建了道家與儒家,儒家講究入世做君子聖賢,於是輔佐君王治理人民。而道家講究出世做逍遙隱士,於是多隱居山林,在江湖中有道家的傳聞。但道家的弟子當時並不興盛,傳承也並非是以師徒形式傳承。到了秦帝國建立前夕,秦相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將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經典編入其中。但因為道家的思想太具有包容性,哲學性又強,所以各家學派都多少挖取了一些道家的思想,融入自家學派,從而壯大自身。
到了秦帝國覆滅,漢朝建立之後,漢朝為了增加人口,穩定因連年戰爭造成的破壞,所以多採用道家的思想,與民休養,並造就了「文景之治」這一興盛的時代。
不過又因為道家的思想太過於鬆散,於是漢武帝時期就獨尊儒術,將儒家的思想抬上了桌面,以儒學治國。這個時期道家思想被儒家壓制、打壓和吸收,其實此時開始,如果沒有什麼太大的波瀾,道家已經算是功成而身退,會如同墨家、縱橫家一樣,成為中華眾多文化之中的一種。
但天意難測,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到了中國。佛教的到來,使得缺乏極致唯心主義的中國古代人,打開了一扇重新認識世界的大門,中國的巫術思想信仰被佛教的宗教性衝垮。當時的中國人只有學派而沒有強大的宗教體系,所以根本無法抵禦佛教這種成熟的宗教信仰系統。
佛教的建立使得中國本土的信仰受到了威脅,在佛教來到中國之前,雖然中國人也有廣泛的信仰。但多是對於祖先、山川圖騰之神的崇拜,例如九歌之中的東皇太一、雲中君之類,或是皇天后土的原始天地神明,此時的中華大地,並沒有形成體系健全的宗教信仰體系。
當時的古代中國人感到佛教帶來的危機感,於是開始集百家之特長,匯聚先賢之思想,以道家的清靜無為為核心思想,以《黃帝內經》等醫家煉丹長生之術,陰陽家五行陰陽之法,結合中國本土巫術祭祀儀式,祭祖祭神禮儀,配合星象家觀天測地的風水方術,再吸納了佛教的宗教信仰的儀式,建立了屬於中國本土特色的宗教,道教。
而道家也在本應該功成身退,飄然物外的狀態之中,被眾先賢合力的請了出來,成立了宗教,並將道家創始人老子,道家先賢莊子,以及三皇五帝中的黃帝作為主要的神明,並圍繞著諸神為核心,建立起了紛繁複雜的道教神話體系。
最早成立道教,並且名氣最大的,便是東漢順帝時期,五鬥米教的張道陵張天師,張道陵作為第一代天師道的天師,將老子奉為最高主神進行祭拜。
道教也由此開始走向正規化和宗教化,雖然道教哲學理論以道家的《道德經》和《莊子》作為核心。但道教也不完全按照道家的思想來壯大宗教,漢朝時期比較流行的還有關於黃帝飛升成仙,從此長生不老與天地同壽的傳說,因此道教在初期也以修道成仙為奮鬥目標,分為了行氣、服餌、房中三種修行的流派,行氣是指以道家經典思想為主,養生保健,通過呼吸吐納控制身體,引入天地靈氣達到延長壽命的目的,這一派尊奉彭祖和赤松子為祖師。
服餌則是選取了方士術士煉丹辟穀的方法,從而通過吃食仙藥,達到成仙不死的目的,這一派有《抱樸子》和《種芝草法》這種經典。
而房中則是指房中術,主要靠男女交合,以達到駕馭陰陽二氣的目的,漢朝當時還沒有宗教禁慾的思想,所以在漢朝時是比較流行,漢武帝就曾經向巫炎學習過這種法術,這種修行方法尊奉黃帝為祖師,著名的經典有《素女經》與《黃帝內經》。
到了南北朝時道教已經發展成了民間宗教,此時的道教信仰宗教系統,受到佛教理念的影響非常大,畢竟古代中國人是沒見過,像印度佛教那種,體系完備,邏輯清晰的宗教信仰形式。
所以到了北魏時期,道士寇謙之對天師道進行改革,將道教教規之中「交五鬥米入教」的教規,與「男女合氣之術」的房中術等糟粕驅除,並吸納佛教的輪迴觀、因果觀等觀念,將諸天地獄等神話系統納入道教神話之中,並吸取了儒家思想,將忠孝納入道教的戒律清規,約束道教門徒,嚴禁以天師道犯上作亂。
這個時候,道教體系吸收了佛教的信仰系統,還吸收了儒家的忠孝思想,集百家之長,深受當時統治者北魏太武帝的喜愛,北魏太武帝將道教奉為國教,將寇謙之奉為國師。到了這裡,道教神話體系、信仰體系與宗教形態,已經趨近於成熟,並受到了官方的認可。
後來到了唐代,道教又再次大興,唐朝的皇帝姓李,為了依託先人加厚跟腳,所以將道教的主神老子李耳奉為祖先,道教也因此開始興盛,在中華大地上廣泛傳播,但也因為傳播的太過於廣泛。 以後的道教變得斑雜不明,甚至產生了各個道教各個教派教義敵對,兩個都是道教的教派相互作之間爭鋒作對的事情。
此時的道教以各個山頭、祖師、門派來劃分,例如茅山派、華山派、嶗山派、青城派、武當派。這些都是以山頭地域來劃分的道教宗派,而奉張三丰為祖師的三豐派,以及奉呂洞賓為祖師的純陽派等,都是按照人物祖師來分的教派,像太平教、崑崙派、全真教、正一教等,都是靠派別來劃分的道教宗派。
這些正統的門派開枝散葉,使得道教深入民間村落之中,但也因為吸收諸子百家之長,體質太過於龐雜沉重,各地的道士都吸收了各地的風土人情,將巫醫、巫祝祭祀之法等民間儀式方術,也吸收進入了道教之中。而這種吸收的方法,也致使道教的道士,肩負起了巫師和巫祝的角色,以宗教儀式、祭壇法術和宗教祭祀,來為各地的人民提供神秘信仰與精神安慰的服務。
像茅山一脈驅鬼闢邪法術,有很多來自於遠古的巫師巫祝之術。而在唐朝之後,道教比較出彩的教派,是丘處機帶領下的全真教。
全真教是由王重陽等人,在金朝第三位皇帝金熙宗時建立起來的。全真教不同於其他獨尊老子的教派,全真教主掌「三教合一」,
將儒釋道三家經典以及所長,全部歸於自己所用,認為儒釋道三家的核心都是闡述天地大道,並且,全真教持戒極為嚴苛,一旦出家入了全真教,那是不可以娶妻生子的,而像正一教的天師道,則沒有出家的戒律,做了道士其實還是可以娶妻生子。
全真教自第一任教主王重陽之後,第四代全真教教主丘處機是最為出彩的一個,丘處機拜王重陽為師學道,後來丘處機擔任了全真教教主,成吉思汗聽聞道教興盛,於是下詔要見丘處機。丘處機於是帶領隨行弟子十八人,歷經兩年多的時間,走了萬裡的路才見到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向丘處機詢問道教真理,丘處機便趁此機會勸說成吉思汗少做殺戮,應該敬天愛民、清心寡欲,這次的對話被編為了《玄風慶會錄》。次年春天,成吉思汗便賜以金虎牌,
免除全真道教道士的一切徭役。從此丘處機獲得了統領道教的權力,這使得全真教得以發展壯大,成為了當時統領性的宗派,在金庸的小說《神鵰俠侶》中,全真教更是被稱為「天下武學正宗」。
此時的道教無比的興盛,之所以要說這件事,是因為此次道教的興盛,引起了道教與佛教的一次大教之爭,元朝建立後,道教興盛打壓佛教,並以《老子化胡經》為主要核心綱領,宣傳佛教為道教聖人所教化。佛教當時也是中華本土文化同化後的大教,自然是不服道教這部《老子化胡經》的,於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主持之下,道教的全真道士與佛教的僧侶,開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教之爭,不過這次辯論爭鬥以道家的敗落告終。
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將《老子化胡經》全部銷毀,自此事之後,全真教失落,道教失去統領性宗派。以後的道教最為出名的人物也出現過,不過中國一直是以儒家治理天下,皇帝基本上是佛教和道教兩手都抓,政府也不希望宗教勢力一家獨大,於是在此之後,道教安分守己,執行自己作為宗教的責任,主持修身養性,並研習延年益壽的方法。
後來就形成了道教主生,佛教主死的局面,再後來明朝最為出名的道士張三丰(張三丰於明朝天順八年去世,故在此稱明朝人)。在武當山開宗立派,武當依舊主張儒釋道三道同源,但張三丰的道學更為理性,認為道士應該修身利人,道士不應該只躲在深山裡修道,而是修身之後,要在國家危難之際挺身而出,以悲憫之心,度世救人。
總的來說,道教雖然吸收百家之長,但仍然獨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宗教,丟丟以上所說的內容,都是有據可查清朝以前的道教發展,不存在任何的編造和偏頗之處。這一期講完了道教的由來與發展,也算是為咱們中國神話的道教篇開了個頭,下一期丟丟會開始講述道教的至高主神,三清道祖的神話故事。喜歡這個視頻的話,也請一定要收藏,點讚,大家的收藏與點讚對丟丟真的很重要,這會影響這個系列的進展,那麼我是錢丟丟,我們下期中國神話道教篇再見吧,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