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 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2)

2020-12-08 百家號

大家好,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當然,歌舞也不一定是戲劇的起源,因為戲劇的本質不見得是歌舞,而應當是角色扮演,這在下文尚要論到。另外,樂官源出於巫官,巫較諸樂官,為更早的司掌樂舞者及扮演角色的人。僅此而論,樂官也很難算作戲劇產生的源頭。因此,以許之衡為代表的戲劇起源於樂官說,實在有其自身理論上的缺陷。

許氏之後,論戲劇起源者或不大知道有此一說,或知其說而忽視之。也正是因為這樣,有關樂官的研究幾乎成為戲劇史研究上的空白,這也是筆者所以要寫作本書的一個重要原因。梁釗韜說:

無疑我們通常都知道,研究人類學往往特別注意於人類的起源問題。正因為太注重幹起源,所以得出的結論,總不能實際上達到歷史上的價值。但另一方面,社會功能學派亦有其偏頗的地方,他們過於看重「功能」方面,而完全不提一切文化的源流。所以馬凌諾斯基的學說只適用於文化發展的中段,而不能解決文化的起源。

人類學的研究竟與戲劇和樂官的研究有幾分相似,戲劇起源於樂官說不能解決戲劇的起源問題,這是許說的缺陷所在。但學界過於注重戲劇的起源,因為樂官與起源關係不大,於是一併忽視了樂官對戲劇形成所起的作用,恐怕也不能了解樂官所達到的「歷史上的價值」。

因此,筆者認為,儘管戲劇起源於樂官說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其理論價值卻不低。因為該理論啟發後人去思考、去認識樂官與戲劇的關係,並尋找樂官對戲劇發生、發展、形成過程所起過的作用。事實上,樂官雖未必為戲劇之源,卻對戲劇的形成甚至成熟均產生過很多影響。有關問題,前文或多或少已有涉及,以下再略為申補。

近年來,較流行中國戲劇起源於宗教儀式一說,如龍彼得《中國戲劇源於宗教儀式考》即持此說。「源於」一詞,似應作「形成於」較妥,因為宗教儀式也有更早的起源,如巫術儀式—本文也稱為原始宗教儀式。故戲劇的遠源當在巫術儀式中,當時的巫已有扮演性質。而戲劇的形成則在較成熟的宗教儀式中,其間樂官所起作用恰恰頗為明顯。

關於戲劇形成於宗教儀式,外國戲劇研究中.早有其說,如希臘戲劇便被視為形成於祭神歌隊中。古希臘亞里斯多德說:「悲劇起源於狄蘇朗勃斯歌隊領隊的即興口誦,喜劇則來自生殖崇拜活動中歌隊領隊的即興口佔,此種活動至今流行於許多城市。」德國尼採也說:「按照席勒的正確觀點,希臘人的薩梯裡合唱隊,即原始悲劇的合唱隊經常巡遊的土地自然是理想之境。(中略)薩梯裡作為狄俄尼索斯歌者生活在一種認可神話和儀典的宗教現實之中。悲劇以他為發端,悲劇的狄俄尼索斯智慧借他之口說話。」

儀式產生戲劇,中國也有近似說法。如姚華《說戲劇》論「戲原於祭」。周貽白也說:「中國戲劇的起源,根據遠古的記載,情形和希臘劇一樣,同是發端於祀神的儀式。」姚氏未必知道希臘戲劇發生的情況,有祭器的祭,恐怕也有更早的巫術起源,故源於祭一說似應改作形成於祭。周氏之說則明顯已參考了外國學者的觀點。

類似說法還常被近人運用於中國戲劇起源與形成的論證中。日本田中一成《超度—目連戲以及祭祀戲劇的產生》一文說:「全世界的戲劇都由祭祀儀式蛻變而成的。」曲六乙《宗教祭祀儀式:戲劇發生學的意義》一文說:「在對中國攤戲、古印度梵劇、古希臘悲喜劇進行了極簡單地比較之後認為,戲劇脫胎於宗教祭祀儀式活動,是世界古代戲劇的共生現象。」二文用「蛻變」、「脫胎於「兩詞,較接近「形成」而有別於「起源」,似較是。此外,麻國鈞《中國戲劇的發生》一文認為戲劇發生的「『基本流程為:祭祀儀式—準戲劇—戲劇」。也和田中、曲氏觀點相近。

回顧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似以攤儀、蜡祭、《頌》樂較易於產生戲劇,諸儀式都有更早的巫術起源。其中大攤儀,樂官曾扮演主要角色,他們對攤戲形成所產生的作用。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他日繼續。

相關焦點

  • 古代中國 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
    大家好,今天我來為大家介紹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20世紀前期曾流行戲劇起源於樂官說,以筆者所知,較早提出此說的是蔣觀雲,他的《中國之演劇界》一文作於1904年,文中說:夫果以今之演劇當古時樂之一種,則古之樂官,以今語言之,即戲子也。嗚呼!我中國萬事皆今不如古,古之樂變而為今之戲,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其間數千年間,升降消長,退化之感,易禁其帳觸於懷抱也!
  • 古代中國 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 古之樂官變而為今之戲子(4)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繼續來為大家介紹樂官與戲劇之起源及形成。頌字即容字也。容、養、策一聲之轉,古籍每多通借。所謂周頌,若曰周之樣子,無深義也。何以頌有樣,而風雅無樣也?王君之四證中,三證皆懸想,無事實,一證引《燕禮·大射儀》,也不是證據。目前學界多同意阮氏之說。前文已論,先秦樂官掌管詩、樂、舞,《頌》樂自然歸其管轄。若《頌》為戲劇形成母體之一,則樂官對戲劇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視。
  • 古代中國 伶倫與樂舞戲劇 「古之所謂巫,楚人謂之曰靈」(1)
    第一,伶倫是傳說中創製十二律的樂官,而中國古代的音樂,素以一個八度均分十二個音高,即十二律,伶倫傳說表明十二律的創製,在中國出現時間極早。曾遂今指出,賈湖骨笛的出土令伶倫截竹取律等「反映遠古音樂起源的傳說記載,已具有較多的合理性與現實性」。丁山則說:「琴瑟之弦,是俞字本誼。
  • 中國古代 戲劇與武舞 「舞分文武,武舞居先」
    《周禮註疏》校記說:「故書舞為無,《九經古義》雲:『古無、武同音,又武、舞通。」』又武字從止,即趾;舞字下半部也像二足之形。均可表明武、舞二字,古代可以通用。武舞先於一文舞,這是明證。姚氏之說又表明,戲劇的起源與形成至少有一部分與古代祭禮中的武舞相關,而武舞所模仿的,正是先民戰爭或狩獵(狩獵可視為廣義上的戰爭)的情狀。
  • 古代中國 歷代宦者演戲 「詩為寺人之言」
    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古代中國歷代宦者演戲的歷史。宮廷戲劇發展至明清,出現宦者演戲的風潮。明代首先出現宦官演劇機構鐘鼓司。鐘鼓司,屬內廷樂組織,由宦官統領。(中略)四司:惜薪司,鐘鼓司(原注:掌印太監一員,全書、司房、學藝官無定員,掌管出朝鐘鼓,及內樂、傳奇、過錦、打稻諸雜戲),寶鈔司,混堂司。又《萬曆野獲編》雲:內廷諸戲劇俱隸鐘鼓司,皆習相傳院本。沿金元之舊。以故其事多與教坊相通。這顯示有明一代宮廷演戲山教坊與鐘鼓司分掌,一管外廷,一管禁中。
  • 中國古代 遼、金樂官制度 始有金石之樂,然而未盡其美也(2)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來繼續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的遼、金樂官制度。又《金史·樂志上》載:「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樂,然而未盡其美也。及乎大定、明呂之際,日修月葺,桀然大備。其隸太常者,即郊廟、祀享、大宴、大朝會宮懸二舞也。隸教坊者,則有鐃歌鼓吹,天子行幸滷簿導引之樂也。有散樂,有渤海樂,有本國舊音。」這就是金代樂官制度二分而各有職掌的狀況。
  • 古代中國 兩周樂官制度 天官家宰、地官司徒等二十三種樂官
    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兩周樂官制度。樂官制度於晚商形成後,周初,周公參合殷禮而制禮作樂,這事的可信性連疑古學大師顧頡剛也不否定故周公實為周樂官制度的繁榮奠定基礎。都屬有品秩之官(周代的品秩稱命),諸官轄下有府、史、胥、徒之屬,可稱為樂工或樂吏,是供人驅使的,不算在樂官之列。但樂官制度中沒有這些人也不行,故樂工、樂吏均可視為樂官制度統轄下的成員,為樂官制度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必要時也應當論及。
  • 中國古代 樂官的政治、軍事功能 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②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樂官的政治功能、軍事功能。不過,樂官的功能主要不在採詩—採詩是行人的事—而在採詩以後的陳詩,二者宜分清。都可證明樂官有陳列行人所採之詩,以令王者觀察民情風俗的事。又巡狩一事,古籍屢見,《白虎通》雲:「王者所以巡狩者何?巡者,循也。狩者,牧也。為天下巡行守牧民也。」巡狩既有重要政治目的,則採詩、陳詩亦然。故不同意採詩的人,可能是沒有理解採詩所具有的政治功能。
  • 古代中國 鼓吹樂及其起源 「坎坎鼓我,蹲蹲舞我」(2)
    大家好,今天我繼續來給大家介紹古代中國鼓吹樂及其起源。列鼓吹於八音之外,自然是四夷樂;又雲朔野,自然是西北胡樂。近人李德《外族音樂流傳中國史》一書中有《外族音樂與華樂關係表》,認為北狄一系是「漢魏鼓吹一後魏北歌—歷代之鼓吹樂」。也是上承《樂府詩集》之說而來的。 本土與外來二說都有理據,但又都不免偏頗。筆者愚見,鼓吹樂原出中國的軍樂,後來受胡樂的影響而逐漸形成,中原樂與胡樂的比較中,前者稍佔優勢。
  • 古代中國 清音與南曲 「今之南曲,清樂之遺聲也」(1)
    大家好,今天我繼續來為大家介紹古代中國的清音與南曲。宮中的清樂並非消亡而是轉化,民間中的清樂也不曾消亡。《甘·澤謠·陶視》及《唐國史補》分別載:陶峴者,彭澤之子孫也。開元中,家於崑山,富有田業。(中略)峴有女樂一部,奏清商曲。
  • 中國古代 樂官與戲劇表演 補說淨
    大家好,歡迎回來,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樂官與戲劇表演的戲劇腳色補說——補說淨。保成師《儺戲藝術源流》曾論證淨與醜同源於古驅儺者巫:「淨與其他腳色的最大不同,在於它的塗面化妝。前文進一步論,正戲劇淨腳主要源於驅攤者百隸及佩子,與前文論醜源於驅攤者方相氏恰恰是對應的。此外,淨的塗面化妝、名稱、舞步除受婆羅門教、印度教影響外,尚受到西域襖教的影響,這又與樂官制度下的音聲人有關。
  • 中國古代 樂官與宮調 「五聲、六律、十二管,還相為宮也」(1)
    大家好,今天我來給大家介紹中國古代的樂官與宮調。當這個主音確定為十二律中的某一律,此調式中所有音階的絕對音高皆可因此而確定。如工光祈所說:「要而言之,律之位置是一定的。調之位置是可以任意推移的。因此之故,中國的律雖只有十二個,而以宮商角等等七音與之相配的結果,遂演成八十四個。」元以前的宮調,一般包含「宮」與「調」兩個方面,宮約相當於今天所謂的調高,調約相當於今天所謂的調式。
  • 戲劇的起源 西方觀點 與宗教
    誠如清代「格調說」代表詩人沈德潛所說:「今夫觀水者至觀海止矣。然由海而溯之,近於海為九河,其上為海水,為孟津,又其上由積石以至崑崙之源《記》曰:『祭川者先河後海』。重其源也。」(《古詩源》序)所以他殫精竭慮,編輯《古詩源》,「使覽者窮本知變」。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戲曲之《樂書》和參軍戲!
    陳腸(1064-1128年),字晉之,閩清縣人,是《樂書》的編纂者。陳暘賢良方正、能言善辯,及第後被封為順昌軍節度推官。陳暘精於樂律,北宋神宗到哲宗時期,是「升之文館」的《樂書》主編,他是宋代官廷雅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 本是同根生——相聲的「逗」與戲曲科諢之形成
    今人論及俳優,大多偏重於中國戲劇起源方面的考證和研究,忽視了俳優與說唱藝術,尤其是與相聲的淵源關係。其實俳優可以作為中國傳統戲曲曲藝的源頭,在藝術史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地位。那麼,「俳優」到底是什麼呢?許慎《說文解字》:「俳,戲也。」「優,饒也……一曰倡也。」段玉裁註:「以其戲言之,謂之俳;以其音樂言之,謂之倡,亦謂之優,其實一物也。」這裡解釋「俳優」為從事演出活動的藝人。
  • 《新唐書》之《禮樂志》,俗樂二十八調,你都認識哪些調?
    但古代,說到曲,新創作,多用「度」。如果這三個人會作曲,那他們也太厲害了,身為宰相、尚書,居然還會作曲。而且這曲,不是小曲,因為奉皇帝之詔。 既然是奉皇帝之命詔,那很多程度上是監製。問題又來了,監製督導,不是有司做的事情嗎?
  • 毛峰:輔仁講稿:中國戲劇研究之二
    2,中國戲劇演出,誕生於三皇五帝時代 中國戲劇,誕生於新石器晚期三皇五帝時代的「六代禮樂」(黃帝、堯舜、三代為代表)建制中,歷經晚周繁盛時代、漢唐極盛時代、宋元明清穩固定型時期、近代變革時期,至今仍蓬勃發展,與印度梵劇、希臘悲劇,並稱「世界三大戲劇體系」。
  • [話題之戲劇] 古希臘戲劇的魅力
    戲劇藝術在當時的希臘是那樣的普及,取得了那樣高的成就,把古代希臘人稱之為「戲劇民族」一點也不過分。古代希臘戲劇的起源與宗教祭祀有密切的關係,產生於對酒神狄奧倪索斯的祟拜。狄奧倪索斯是希臘主神宙斯之子,他的母親是凡間女子塞墨勒。神後赫拉出於忌妒,害死了已有身孕的塞墨勒。宙斯挽救了孕兒,把孕兒縫進自己的髀骨裡。
  • 中國音樂的起源之謎
    今天給大家講解中國音樂史之遠古夏商時期的音樂002:中國音樂的起源題目:中國音樂的起源關於我國音樂的起源,古代文獻中有著種種說法,現分述如下:伶倫自大夏之西,乃阮喻之陰,取竹於懈溪之谷,以生空竅厚鈞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喻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音樂是由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樂音所構成。我國一直有以管定律的傳統,「律」是對樂音體系中樂音音高的精密規定。
  • 王齊洲:《樂經》之尋蹤(《樂經》探秘之三)
    [2]《樂記批註》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今人在標點古籍時,常常不敢將「樂」加上書名號,以暗示雖有「樂經」之稱,其實並無《樂經》之文本。「是書取《春官·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樂經》,謂漢竇公獻《古樂經》,文與《大司樂》合,是其明證」[11]。因此,他以《大司樂》所述二十官之義,證之以歷代註疏,多相符合,從而證明《大司樂》章即是《古樂經》。他的這種思路和方法被清人李光地所繼承。李氏撰有《古樂經傳》,「是書取《周禮·大司樂》以下二十官為經,以《樂記》為之記,又有《附樂經》、《附樂記》,統為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