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尊重的態度說「不」,在成長中的每一個階段,都相應的存在著一些可以讓孩子做的事,同樣也相應的存在著對孩子的限制。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對他做出 的限制標準也會越來越高。學會如何對別人說「不」,以及正確對待別人對自己說「不」,不僅是成熟的一種表現,也是家庭教養的一部分。
「不」也是孩子的語言。作為父母,你要有面對孩子向你說「不」的心理準備。你2歲大的孩子剛跑出門口,你叫他回來,他大叫道「不」,你的第一反應很可能是:「這個孩子不該用這種方式與我頂嘴,我會讓他知道到底是誰說了.算.....弄明白2歲的孩子到底想幹什麼,以及他說「不」背後的真正含義,將有助於你接受這種學步期孩子的正常行為。你千萬不要對孩子說的「不"感到氣憤。孩子說「不」,這對於他的成長、對於他逐漸形成獨立的個性都是至關重要的,這並不是對你的權威的公然藐視或否定。有些父母感到他們不能容忍孩子說的任何「不」字,認為任由孩子說「不」會對他們的權威造成損害。他們最終會使孩子在形成自我的重要成長進程受到縮鹼。而對孩子們而言,必須在實踐中探索媽媽會在什麼地方停止對他們的監管,他們應該在什麼地方自己開始進行嘗試。父母可以學會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同時仍然對他進行監管,以及繼續對他作出限制。如果孩子的個性得不到鍛鍊的話,那麼他就不會個性鮮明。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某些特定的環境場合(比如偷竊、欺騙、吸毒等等),他與同伴相處的能力往往取決於他說「不』的能力。
到18個月大的時候,妞妞已經知道父母對她說「不」的意思是想要她停止她正在做的事情。一天她在廚房的水池邊歡快地玩著水,看見爸爸走到近前,估計到是要阻止她玩水,於是不假思索地大聲叫道:「不,爸爸!」妞妞已經劃出了她自己的領地,並且堅決地認為她有權這樣做。她說的「不」意味著她在守衛自己的空間。爸爸向她說明了他認為妞妞說的「不」是什麼意思:「你不想要我阻止你。你要玩水,你玩吧,挺好玩兒的。「如果當時想要她真的停下來,那麼你可能就要這樣說:「對不起,現在可不行。拿個噴水瓶,裡面裝好水讓你去玩,好不好?
我們在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要加上孩子的名字,這是比專橫地說「不」更為適當的辦法。如果你常常會對孩子大聲呵斥,那麼加上個性化的稱呼,至少可以使你的聲音聽起來不那麼刺耳,也可以顯示出你對聽者的尊重。有些父母將尊重孩子和給予孩子平等權利混為一談,其實這並不是權利的問題。有權利的人應該尊重受支配者,這個論點在對子女的教養中是成立的,在其他關係當中也成立。
當你不得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阻止時,你沒有任何理由採取粗魯的態度。例如,孩子發現了一卷忘記收起來的膠帶。對他來說,這當然是一個很不錯的玩具。你可以先花點時間和他一起研究7下這個玩意兒,而不是突然站到他的面前,一把從他手中奪過來,讓他可憐巴地哭著被你強行拉走。玩弄一陣之後,你們可以對這個卷膠帶說「再見」,然後你把他的注意力引導到其他可能不那麼有趣然而卻更為適當的活動上去。在這個過程中,你可以從令他著迷的膠帶上取下長短合適的一段遞給他,作為他沒有得到整卷膠帶的補償。
必須把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堅持貫徹到底。在好幾個月裡,父母都告訴妞妞,為了能在睡覺前躺在床上聽故事她必須先刷一刷牙齒。 在幾個月裡她都做到了這一點, 有時很容易,有時在一定程度上要連哄帶騙還要對她說:「好吧,那就不講故事......天晚上, 她決定試探一 下媽媽,她拉長下巴,緊閉雙唇,表示她終於向父母挑戰了,看看他們會不會向她攤牌。媽媽沒有像以往那樣哄著她和遷就她,而是平靜地說:「好吧,那就不講故事!」然後把燈關掉,帶她上床。媽媽跟她一起躺在那兒,她有點緊張,因為她知道媽媽是認真的,已經和她攤牌了,而且已經關了燈- -沒辦法改變了,接下來只能睡覺。從那以後,她就乖乖地刷牙,又像以前那樣有故事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