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問題,孩子總是消極悲觀?教育專家:需要改變的是家長!

2020-08-28 冉冉詩


一、悲觀的孩子,是後天養成的

有一則寓言:

沙漠中,口渴的旅人找到了半杯水。樂觀的旅人說,「啊,我終於找到水了,雖然現在只有半杯,但這是個良好的開端,我一定能找到更多水!「於是,喝了水繼續前行,找到了綠洲。悲觀的旅人說,「怎麼就只有半杯水?半杯水有什麼用?「,還在一氣之下碰倒了水杯,最後,渴死在沙漠中。

樂觀者在每次危難中都看到了機會,而悲觀者在每次機會中都看到了危難。

曉樂認為,自己就是那個悲觀的旅人,遇到事情,她都會先想到糟糕的結果,也不願意嘗試著想辦法解決,消極思想很嚴重。她不希望孩子像自己一樣,於是,經常會給兒子歡歡講一些勵志故事,鼓勵他遇到事情積極去面對。

但是事與願違,曉樂覺得,歡歡的性格和她越來越像。

她和幾位媽媽帶著孩子們去爬山,歡歡和另一個小男孩撿到了一些沾著蟲卵的樹葉,四隻小手開始發癢。在媽媽幫他們洗手時,歡歡抽噎著說:「早知道我就不來了,我玩什麼遊戲都會倒黴」。另一個小男孩卻說:「我們在撿樹葉的時候,應該先用小樹枝把樹葉翻過來檢查一下,這樣我的手就不會粘到蟲卵。」

學校開運動會,歡歡報名了50米短跑,比賽開始前,歡歡無意中發現,自己的一隻運動鞋破了個小洞,他便難過得哭了起來:「鞋子破了,我跑步肯定會摔跤的,不但得不到獎牌,還會讓其他小朋友笑話,我不參加了…」任憑曉樂和老師怎麼勸他,他都堅決退出了比賽。

悲觀的孩子畏畏縮縮,懷疑自己


看著本該是朝氣蓬勃的孩子,畏畏縮縮,懷疑自己,曉樂一籌莫展,難道悲觀,真的會遺傳嗎?

美國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曾說,

「父母是樂觀或是悲觀的,對孩子人格形成影響巨大。父母對自己生活的解釋風格,會影響孩子解釋風格的形成,父母對孩子發展的解釋更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自我判斷與評價。

孩子的悲觀性格,並不源於父母先天的遺傳,但卻是在後天,由父母一手」培養「的!

二、悲觀源於父母潛移默化的教導

很多家長應該都記得,自己家的孩子,在嬰兒時期,是非常有韌勁兒的。

他們的小手,努力抓住一切可以抓的東西,顫顫巍巍地想辦法站起來,有時候,一屁股蹲兒又坐回去了,就休整一下再來。他不斷地摔倒,爬起,跌跌撞撞地練習行走,遇到障礙物實在過不去,他也會繞過去,想各種辦法,繼續前進。

生命之初,幾乎所有孩子都是樂觀的、積極的、主動的,那後來,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孩子越長大,越悲觀了呢?

1、失控的「掌控行為」,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前面提到的,孩子練習站立和走路,以及學著自己穿衣服、扣扣子、拿勺子吃飯等行為,都是他們可以通過努力學會的,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對各種事情的控制力,這就是孩子的掌控行為。

孩子通過不斷練習,獲得對事情的掌控力


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掌控行為是學齡前兒童形成樂觀心態的關鍵。掌控行為的建立,可以幫他們建立起面對困難不退縮的習慣。

但是,孩子的掌控行為,被很多家長的「一片好心」,弄成了失控行為。

歡歡小時候,很喜歡玩樂高的小顆粒,曉樂也給他買了很多,每次看著兒子認真地研究設計圖紙,小手努力組裝的樣子,她總會給歡歡鼓勁:「加油兒子,你能行!」有一些小關節,歡歡怎麼也湊不好,著急地哭了起來,曉樂不忍心看到兒子哭,馬上放下手中的事情,三下兩下幫他湊好,遞給他說:「看,做好了,我兒子最棒了!」,然後再去忙自己的事情。

曉樂自認為幫到了孩子,還鼓勵了他,但這種做法不僅是錯誤的,而且起反了作用。

為什麼這麼說呢?

為了讓歡歡高興,曉樂直接上手,幫歡歡完成了他自己做不到的東西。這個事情給歡歡傳遞出來的信息是:

「你怎麼都做不好的東西,媽媽一下就做好了,你真是沒用。」

這實際上是在教歡歡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簡單點說就是通過事情失敗的經歷,獲得了一種不管怎麼做都不會成功的無助感。

這種習得性無助,會讓孩子形成一種消極的思維,放棄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

失敗本身不可怕,讓孩子習得性無助才可怕

2、錯誤的「解釋風格」,形成孩子的悲觀模式

解釋風格,就是家長在面對事情時,常用的思考和歸因方式。歸因在心理學上中,是關於結果產生原因的評價。

比如,今天送孩子去上學的路上,路遇大塞車,可能會遲到。

如果家長說,

」唉,我怎麼這麼倒黴,本來出門就晚了一會兒,想的路上千萬不要堵,結果遇上大塞車,我看今天肯定要遲到了!「

這其實都是把不好的事情的歸因於自己,歸因於永久性、普遍性的原因,這就是一種悲觀的解釋風格。

但如果家長這樣說,

「前面發生了擦掛事故,我看警察已經來處理了,肯定很快路就會通的,經過這段,後面都很通暢,到學校很快,應該不會遲到。這個事情,還是提醒咱們,下次再早一點出門,就不會這麼緊張啦。「

這是把不好事情的歸因,限定在特定的因素裡,而不是永久性的原因,或者都是自己的錯,這就是一種樂觀的解釋風格。

同一件事情,可以有不同的解釋風格


塞利格曼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講的話,還吸收你講話的方式,他學習到的不只是你解釋中的特定內容,還有你的普遍解釋風格,並且將你的風格變成他自己的。

當父母不自覺地用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的解釋風格時,孩子就開始獲取了自己的悲觀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直在潛移默化地「教導」孩子。

三、家長以身作則,幫助孩子建立樂觀模式

那我們該怎樣做,才能打破這種惡性循環,讓孩子習得樂觀呢?

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中提出了幾個有效的方法,家長可以試試看。

1、幫助孩子「表現滿意」,獲得掌控力

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提出了關於自尊的兩個概念:感覺滿意和表現滿意。

感覺滿意,指的是,認為自己有權利高興和享受努力之後的成果。比如歡歡自己搭好樂高后,內心會獲得的成就感。

表現滿意,指的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日常挑戰,比如歡歡內心相信自己擁有搭好樂高的能力。

詹姆斯提出,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繞過表現滿意,直接獲得感覺滿意。

也就是說,孩子只有掌控挑戰,克服挫折,才能獲得自尊和愉悅感。

所以,家長需要的不是鼓勵孩子感覺滿意,而應該教他們表現滿意的方法,使孩子獲得掌控的能力。

2、建立樂觀的「解釋風格」

幫助孩子習得樂觀,家長自己先要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建立樂觀的解釋風格。

解釋風格有三個重要的維度:永久性與暫時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個人化與非個人化。

解釋風格的三個維度


樂觀的解釋風格,就是把一件好的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釋成永久的、普遍性的和個人化的。

比如,莉莉這次數學考試,考了第五名,而她以前一直在班級十名左右徘徊,媽媽可以這樣表揚她:莉莉,你這次考試,很用心地準備,所以考得很棒,你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媽媽為你驕傲!「

悲觀的解釋風格,就是把一件壞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原因解釋為暫時性的、特殊的和非個人化的。

家長在發現孩子犯錯,批評孩子時,對犯錯事情的解釋風格要著重於特定和暫時性的原因,避免責怪孩子的個性和能力。

「你總是。。。」「你就是。。。。「是特別要注意避免的詞語。總之就是,對事不對人。

家長建立積極的解釋風格,並帶動孩子建立自己樂觀的解釋風格,對於樂觀教育的實效性至關重要。

3、用「三問法」進行反攻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悲觀的思考方式,我們需要用「三問法」引導孩子思考,接下來要怎麼做,才能化解不愉快的事。

教孩子使用「三問法」


遇到不好的事情,先讓孩子問自己三個問題:

「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什麼?」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閾值,在心理學中,指人類心理所能容納的界限值,

當我們設想並接受了最壞的情況,相當於調低了心理閾值,對事情的容納度就會提高。

當人一旦接受了最壞情況的發生,其他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了。

然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為每一種可能性制定反攻計劃。

跳繩這件事情,可能面臨的最壞結果是什麼?

腿傷遲遲沒好,無法參加體育考試,影響期末成績。

那麼反攻計劃可以這樣制定:由媽媽聯繫學校,告知孩子受傷的具體情況,並向學校申請延期補考。

可能發生的最好情況是什麼?

應該是腿傷很快就痊癒,可以循序漸進地開展跳繩練習,不但可以參加體育考試,還很可能取得不錯的成績呢。

可以將反攻計劃制定為:注意休息養傷,痊癒後,正確熱身,開展訓練,爭取最好成績。

最可能發生的情況是什麼?

可能腿上的傷恢復得沒有那麼快,但是順利參加考試是沒有問題的。

反攻計劃制定為:養傷,參加考試,在體育考試的其他科目發力,拉高總分。

這就是化解災難的思考方式。當孩子能夠熟練運用之後,就可以在悲觀思想妨礙做事的時候,就立即反擊,把不利的想法扼殺在搖籃裡。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曾說,

樂觀是希望的明燈,它指引著你,從危險峽谷中步向坦途,使你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希望、支持著你的理想永不泯滅。

擁有樂觀、積極的性格,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有極大幫助。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對悲觀的免疫力,習得樂觀,並用樂觀作為武器,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挑戰。


相關焦點

  • 孩子消極悲觀,總是唉聲嘆氣,3個方法,培養樂觀積極的孩子
    大人們通常都覺得孩子是最無憂無慮的了,不需要養家也沒有很大的責任。但現在不少孩子不僅顯得早熟,還總是有很多在大人身上才會出現的情緒,例如悲觀、消極。朋友的兒子圖圖原本是個開心果,從小就很討人喜歡。可最近他卻發現兒子經常唉聲嘆氣,還時常自言自語,臉上總是掛著憂傷的表情。
  • 孩子遇事太悲觀,家長需要給予重視,悲觀性格影響很大
    家長都希望自家孩,子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但是有些孩子的成長過程,並不會像家長想像的一般,有一些孩子總是會非常悲觀,看待事情也沒有積極性,而對於這一點,許多家長都苦惱不已。但對於這一點,許多家長更應該要了解的,是為什麼孩子會擁有悲觀的性格,只有家長了解了這些,才能懂得如何幫助孩子走出悲觀的性格。
  • 孩子看待事情的態度悲觀消極,家長不妨試試「反向思考」
    小男孩的回答引得店員大笑,他嘆氣道:「唉,我為什麼會感冒,媽媽,我的身體肯定出現問題了,可我還沒結過婚呀!」男孩的語氣盡顯老態,對媽媽的各種安慰,他又說了一句:「如果吃藥管用的話,為什麼這麼多疾病還沒有被消滅呢?」雖然男孩的話邏輯較為混亂,也有些童言無忌,但我卻看到了他內心消極悲觀的一面。
  • 警惕消極悲觀心理,3招培養孩子樂觀思維
    面對這種情況,非常令人心痛,很多人會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實在太脆弱了,小小年紀能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選擇自殺 ?」在大人眼裡根本不值得一提的事情,在孩子眼裡卻是天大的事,因為孩子已經形成了消極悲觀心理。那麼,何謂消極悲觀心理呢?
  • 孩子心態不好,容易陷入悲觀情緒,家長如何幫孩子趕走這種情緒?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掌握各種生活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擁有良好的心態也同樣重要。如果孩子不能夠樂觀的去面對生活,那麼即使孩子的能力再強,也無法獲得一番成就。 很多家長會發現這樣的一個問題:孩子很容易陷入悲觀情緒,稍微遇到一點坎坷,心態馬上就崩了。
  • 改變消極悲觀的態度,每天笑一笑,生活會越來越美
    消極的人總是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去比,久而久之,慢慢變得自卑起來,覺得自己的人生是殘缺的,沒有幸福感,就像初一的月亮。或者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積極的人是樂觀向上的,他們的精神是富足的,幸福的,走到哪裡都能感染其他人,就像太陽般暖暖地照在人的身上。
  • 為什麼孩子經不起挫折、容易悲觀?拒絕打擊教育,培養「樂觀娃」
    可見,樂觀與悲觀的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會產生截然相反的效果。本來第二名已經是個不錯的成績,然而家長的打擊式教育,令孩子的努力不被肯定,容易導致孩子壓力過大,做出極端的事情。悲觀的孩子總是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樂觀的孩子則會客觀分析外因,而不是一味歸因於自身。
  • 當孩子有消極心態的時候,家長要如何引導孩子轉陰為晴?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他們會有遇到消極行為的時候,面對這樣的時刻,比如說咧嘴,生氣,或者是大發脾氣,家長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引導他們呢?儘可能將經歷變成奇遇家長可以儘可能將孩子的經歷變成奇遇,讓孩子將實際的際遇和自己的想像力結合起來,從而變成一種奇遇。
  • 遇事不順,孩子就備受打擊?家長用好「ABC法則」,養出樂觀孩子
    家長們不要擔心,用科學的方式讓孩子變得更積極、樂觀。前幾天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遇到了好幾個不會寫的題目,本以為孩子自己能夠解決這些問題,結果孩子並沒有去解決問題,而是變得更消極。之後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就開始不耐煩,並且總是認為自己不會寫,最後對寫作業產生的消極態度,甚至在面對作業的時候會有恐懼。
  • 培養孩子性格特徵,面對孩子六大消極性格特徵,家長應如何引導?
    面對兒子這種懦弱的性格以及叛逆的表現,小張真的不知如何是好了。其實小張兒子會有這種轉變,也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首先我們會發現小張對兒子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可能在這個教育當中就忽視了對兒子性格的培養。6種轉變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了1.情緒衝動型我們都想把孩子培育成一個情緒穩定的人,但是有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由於對情緒掌控沒有限度,所以非常容易情緒激動,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那些隨便就大哭大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在生活中喜歡隨便發脾氣,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不良情緒,總是給身邊的人傳遞消極的影響,如果家長意識到這一點,那麼一定要注意了,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往消極的一面轉變
  • 孩子陷入悲觀情緒怎麼辦?正確培養樂觀心態,助孩子擺脫負面情緒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的成長過程非常重要,不但要掌握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同時需要擁有一個良好健康的心態更為重要。如果孩子面對生活的情緒很悲觀,那麼即使小孩再優秀,以後也不能取得好成就。許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會發現:孩子的情緒波動很大,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瞬間整個人就陷入了低谷。
  • 孩子出現了消極情緒,家長不要感覺不重要,正確地糾正很有必要
    前言:平時大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最不想看到的,則是孩子情緒出現消極,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孩子,平常都帶著消極的情緒處理問題,以至於父母不知道如何應對,往往出現手忙腳亂。孩子一旦出現了消極情緒,家長不要感覺一切不重要,正確的糾正是特別有必要的,不妨大家好好來了解一下吧。
  • 孩子存在悲觀心態,總是對自己失望,家長要注意培養孩子樂觀性格
    1.悲觀心態孩子經常對自己失望,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有一種悲觀的心態。有些孩子天生就是不太樂觀的,以至於他們總是用負面的方式來評價自己,總覺得自己的任何方面都是有所欠缺的。本身孩子在面臨著父母的吐槽時就已經顯得很不開心了,如今又需要承擔這麼多的壓力,他們肯定會覺得自己是難以去解決這些問題的。所以一旦思考這方面的問題的話,那麼孩子就很有可能將自己處於一個被動的局面當中,因此他們會經常對自己失望。
  • 成功是失敗之母:再見,消極和悲觀
    寫在前面消極情緒和悲觀情緒可能是現代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即使有時,魔鬼的爪子也無法繞過,他也是許多抑鬱症患者的源頭,確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話題。為什麼我在乎消極和悲觀在很大程度上,就我的個人生活經驗而言,我的前女友離開我是因為我一再的消極和悲觀。這也是事實,現在我想,如果我多關心,多關心,努力工作,也許會有積極的改變。
  • 孩子過於悲觀怎麼辦
    ——切斯特頓沒有人天生是悲觀的,但是孩子的成長環境會改變孩子對人生的態度,一個過於悲觀的孩子,他的悲觀大部分都來自於成長環境和父母。一旦孩子過於悲觀,他會活得很辛苦,只是很多時候很多父母都不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這種悲觀情緒。
  • 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家長忽略的這一點,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2、做好情緒管理每當孩子們遇到難題,如果總是伴隨著消極的情緒時,就會導致孩子們心情就會更加低落。而這個時候樂觀的孩子就能夠讓自己的情緒保持一個客觀的狀態,能夠合理地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少家長認為孩子平時的生氣、傷心這類情緒都是正常反應,就沒有給予過多的關注。實際上,當孩子們如果長期處於悲傷的情緒當中,這種情緒就會影響孩子們的行為,這就是一種情緒失控狀態,最後影響孩子們面對問題時的心態。所以家長們要讓孩子們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成為一個情緒的主人。
  • 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
    導讀: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悲觀沮喪,源頭在這裡!80%的家長根本沒意識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總是自卑又悲觀?巧用ABCED法則,輕鬆《教出樂觀的孩子》
    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軒軒一樣的孩子,在困難面前悲觀、消極,畏首畏尾。而父母的「恨鐵不成鋼」,又會加重孩子的悲觀情緒,讓他們更加絕望,索性破罐子破摔、自我放棄。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化解孩子的悲觀想法,鼓勵他們振作起來、繼續努力呢?「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中,給出了解決該問題的一系列理論和實操指導。
  • 如何趕走那個消極悲觀的小人兒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兩個小人兒,一個積極樂觀滋養著你,一個消極悲觀,消耗著你。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能夠幫你找到那個作祟的小人兒,那個讓你壓抑,焦慮不安,困惑你的小人兒。那個消極悲觀的小人兒從何而來?那些被我們忽視的消極悲觀的小人兒,他們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只要稍有不慎,就會跑出來攻擊你,讓你陷入戰爭中。那麼如何趕走消極悲觀的小人兒?1.直面自己的缺失部分,回想這些消極悲觀小人兒的來源,找到它產生的原因。
  • 孩子做事懶散,可能是因為「消極抵抗」,家長應培養孩子執行力
    ,有時即使表面上答應了家長要去寫作業但是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總是走神不專心,執行的能力很差,最後完成的情況可想而知。1、 孩子生活的環境家庭的生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家長發現孩子出現消極的抵抗情緒時不要著急去責怪孩子,不妨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平常生活的環境會給孩子氣到一個薰陶的作用,如果家長也有消極抵抗的行為那麼孩子也很可能會在家長的舉動裡面學習到這樣不正確的處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