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無節制的愛,最終會將他推向深淵

2021-02-07 成都愛無限教育


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 悠悠

來源: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父母為孩子考慮,就像道路那樣長遠,可以付出一切。

是的,他們付出了一切,可得到的是什麼?

我有個大學同學,學習成績很優秀,但他第一次外出,過馬路時遲疑了很久,後來問身邊的阿姨:「這馬路,該怎麼過?

他跟我講這個故事時,自己也苦笑著,以前只需要按照爸媽的安排做事就可以,只需要學習就足夠了,其他的事根本不需要他去想。

讀大學時是他第一次出省,第一次面對獨立生活的挑戰。

那時候他才發現自己除了讀書,其他什麼都不會。

好在他能鼓起勇氣向別人請教,也不知受過多少次冷落和白眼才成長為今天這樣一個正常人。

他是幸運的,因為他有足夠的勇氣去改變,然而又有多少人缺乏這樣的勇氣,只能一次次輸給生活,敗給自己。

上海那個很出名的海歸大衛,在家裡已經宅了7年了,依然靠患尿毒症的母親養著。

也許你會吃驚,這個名牌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怎麼會成這副模樣?

是啊,為什麼變成這樣?當初那個學霸,人人羨慕的大衛呢?

丁阿婆的一句話道出了事情的真相,「我教育不對,樣樣自己包辦,他樣樣現成的」。

父母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最終卻成了錯誤?

2

假如孩子的生活不夠糟糕,不夠讓人心痛,也許父母就不會醒悟,孩子正在用餘生甚至生命,為父母的錯愛買單。

河南一個年輕小夥楊鎖,神志正常,四肢健全,卻活活餓死在家中。

村民說,他不是餓死的,而是懶死的。

他從小受到父母寵愛,不幹農活,不做家務,整日被捧在手心裡。父親去世後由母親照顧,卻因母親讓他幹活將母親暴打一頓。

在父母相繼去世後,他便餓死在家中。

父母給他的滿滿的「愛」,竟然不足以讓他支撐起自己的生命。生命對他來說,輕賤得不如一粒粉塵。

在北京,有一位老人,親手結束了兒子的生命。

兒子48歲,遊手好閒,在家裡什麼也不做。而且性格暴躁,曾因為一點瑣事將父親的耳朵咬掉了三分之一。

在一次爭吵中,痛苦的父親用一個花盆將兒子砸死。

兒子死亡,父親判刑,一個家庭被毀。父子兩人均為這幾十年的錯誤養育買單。

曾經對孩子的無節制的愛,換回的不是孩子的感激,而是孩子的無能。

當你醒悟時,孩子已經長大了,卻什麼都不會。

這也許是最大的悲哀了。

3

一次又一次曝光的啃老族事件,無一不給現在的父母敲響警鐘!

適當放手,早日讓孩子獨立,才會給孩子一個正常的人生。無節制的愛,定會將孩子推向深淵。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父母卻仍不以為然,他們認為孩子太小了,事情做不好,慢慢長大了,什麼都會了。

表姐家的兒子4歲了,現在才開始自己吃飯,而且吃得特別慢,表姐看他吃得慢,又著急拿起來勺子來喂。孩子奶奶也在一旁說道:吃這麼慢,先餵吧,等他大了就會了。

2歲的孩子不會穿鞋,沒關係,等他大了就會了;

3歲的孩子不會自己吃飯,沒關係,等他大了就會了;

4歲的孩子不會穿衣,沒關係,等他大了就會了;

沒見過一個人長大了還不會穿衣服穿鞋,也不會吃飯的!

是啊,長大了就會穿衣穿鞋了。

可是當他學會穿衣穿鞋時,別人已經能夠自己賺錢養活自己了。

能力的獲得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不可能指望一個人長到18歲,突然就什麼都會了,從來沒自己收拾過書包的人,不可能到他成年的那一天把一切都安排妥當;從來沒有自己疊過被子的人,也不可能在他成年的那一天就會把房間收拾得乾淨整潔。

若想讓孩子能夠早日獨立,父母必須要做的就是給他們鍛鍊的機會,不插手,不包辦。

兒子兩歲了,很喜歡跟我逛超市,他看著超市裡琳琅滿目的東西,感覺新鮮。我也借這個機會讓他嘗試自己去讓售貨員將果蔬稱重。

我在挑蘋果,他立即幫我去拿保鮮袋,裝好後,我指著稱重臺處,對他說:「幫媽媽把蘋果給阿姨,讓阿姨稱一下吧。」

他很開心地接過去,往稱重處走了幾步,又回過頭來笑著看我,他不敢向前。

我鼓勵他:「你可以的,拿過去吧,給阿姨。媽媽在這裡等你。」

售貨員看到他後,伸出手,說:「來,給我吧!」

兒子很高興地走過去,努力踮起腳,將蘋果遞到售貨員手裡,迅速地跑到我身邊,開心地笑著。

我說:「阿姨稱好了,再拿回來吧。」

這次,他很自然地走過去,接過稱好的蘋果,又遞給我。

隨後他自己鼓掌,臉上堆滿笑容,洋溢著自豪感,跑到我懷裡,笑著對我說:「我自己給阿姨了。」

你若問我這樣的過程,他學到了什麼。很簡單,他得到了鍛鍊,獲得了自信。這是社交能力的基礎,也需要勇氣。

機會很多,就看父母是不是捨得讓孩子去嘗試。

小時候該做的不要等到大了,等他大了再去學小孩子該學的,那他就會有挫敗感,不僅不會感激父母之前的庇護,反而會埋怨父母,為何不讓他早點去做!

4

詩人紀伯倫曾說,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們自己,放手讓他們去飛,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的參與者,不是替代者。

父母給的是生命,不是生活,孩子的路還是允許他們自己去走。真正的愛不是溺愛,而是要有限度的,是給予孩子尊重和信任的放手。

當孩子遠走高飛時,你便可以安心、放心,只待他歸來時給你一個微笑和擁抱。

魚爸,家有小子一枚,立志做一名合格的80後奶爸,童書編輯,閱讀推廣人。公眾號:養育男孩(ID:breedboy) (一個最有愛的公眾號,面向家長群體,每天原創分享親子養育常識、親子閱讀推廣、家庭關係建造知識,已出版新書《和孩子一起成長,是最好的教養》

博瑞智教育四川服務中心

成都愛無限教育

熱線:400-028-3988

地址:成都金牛區二環西三段19號恆遠大廈411

相關焦點

  • 譚松韻媽媽案件終結:護犢心切的父母,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推手
    對孩子來說,教育無非就是兩種:家庭教育和學校、社會教育。如果孩子是一條涓涓河流,那麼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不當,只會汙染了水流;而如果父母三觀不正,教育不當,則會汙染了水源,從根就壞了!都說父母的愛是一座山,可是如果壘起這座山的是無原則的包庇、無底線的縱容,那麼這座山就不再是愛,而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幕後推手」!父母的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是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護犢」也要有度,要和適宜,否則只會讓孩子誤入歧途!
  • 中國式家長正在一步一步將孩子推向抑鬱的深淵
    中國式家長正在一步一步將孩子推向抑鬱的深淵中國式家長面對外人問起孩子的近況,只能一個勁兒的說孩子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想過在你身邊的孩子嗎?你想過對面的人會怎麼看你的孩子嗎?都知道自信很重要,它甚至可以決定你高考發揮,但奈何正是中國式家長正在消滅孩子的自信,將孩子推向抑鬱的深淵
  • 抑鬱症朋友最不想聽的幾句話,你所謂的關心,或將他加速推向深淵
    而且有些人經常會對朋友或者家人說,感覺自己抑鬱了。其實,在醫學上講,每個人都會有輕微的抑鬱現象。但是由於個體差異,和環境的不同,大多數人會隨著時間變化,抑鬱情緒也會自然而然地消失。但是也有這麼一部分群體,一旦出現抑鬱,沒有很好的排解掉,將會導致可怕的事情發生。不管是通過網絡還是電視上,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令人嘆息的事情發生。
  • 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
    導讀: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要零花錢,父母「大方」的做法,很容易直接把孩子推向深淵!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無數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缺乏這一因素把孩子推向痛苦深淵
    讓他們能夠在愛的環境裡,發現自我,接受自我,發展自我,逐漸開闢出屬於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給這些孩子做諮詢的過程中,會發現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來自於原生家庭。我們經常會說,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底色,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命運,好的原生家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可以提供給孩子安全感,心理學中的安全感其實就是依戀關係。
  • 假的護犢心切,真的欺凌弱小,這種家長是將孩子推向深淵的元兇
    一名成年人將4歲男孩像保齡球一樣甩出,僅僅是因為男孩和他的孩子發生了拉扯。一名父親掐住男孩的脖子,將其重重摔在地上,僅僅是因為孩子在和自己的兒子追逐的時候,兒子不慎摔倒。一位父親持刀捅死了女兒9歲的男同學,僅僅是因為男同學的手不小心打到了女兒的眼睛。
  • 戀愛時,一味逃避問題,只會把兩人的感情推向深淵
    人生在世,你必須明白,戀愛中,一味逃避問題,只會把兩人的感情推向深淵。01人生在世,我們不過就是陽光下簡單的存在。微不足道的我們,在人海中努力地尋找著一片值得歡喜的燦爛。在這個世上,我看到了花紅柳綠,也感受到了清風微徐。我的身上是花香,我的未來是陽光。而這些,不過是有你在。
  • 總讓孩子學會「中國式禮貌」,卻把孩子推向深淵,家長還不自知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中國的父母非常重視孩子性格的培養,所以當孩子年紀比較小的時候父母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會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教育。中國的父母也非常重視孩子的禮貌程度,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如果一個孩子連最基本的禮貌都不懂的話,那麼他長大以後是肯定不可能有成就的。
  • 醫生提醒:4種男人可能自帶「毒性」,將女性推向HPV深淵,早遠離
    醫生提醒:4種男人可能自帶「毒氣」,將女性推向HPV深淵 愛吸菸的男人 長期生活在二手菸環境中,女生的免疫力會相對較差。
  • 朱朝陽媽媽將兒子推向深淵的三句話,竟是大多數媽媽的口頭禪
    ,高分網劇《隱秘的角落》完結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不少人聽到這首童謠仍會有「渾身一抖」的感覺。壞小孩朱朝陽劇中的種種表現和辦事的細節更是讓人毛骨悚然。從朱朝陽目擊犯罪現場想報警,到細密地設局借刀殺人。朱朝陽媽媽到底說了哪三句話,才讓一個成績優秀,有大好未來的名校預備生成為了一個冷血「惡魔」?而這些話竟然是很多家長平日裡的口頭禪?一、「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
  • 你指責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但會停止愛自己
    你指責孩子,他不會停止愛你,卻會停止愛自己。一個抑鬱症的孩子在複診,看見小孩子在看書,於是醫生表揚了一句孩子真用功。孩子的控訴他們不是沒聽過,只是很多父母都沒意識到自己的「刀子嘴」,對孩子影響有多深。聊一個關於父母用語言打壓孩子的故事。
  • 寶媽的「小黑屋教育」,差點把孩子推向深淵,父母別做這樣傻事
    寶媽的「小黑屋教育」,差點把孩子推向深淵,父母別做這樣傻事之前在網上就看到過這樣一個議題,一個家長說「我家孩子犯錯的時候,如果我把他關進小黑屋裡讓他看恐怖片,作為他犯錯的懲罰,這會對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底下有不少網友都評論說,這個孩子也太可憐了,要我有這樣的爸爸媽媽我早就不活了。
  • 父母無知的教育,把孩子從善良推向邪惡
    主人公安安和王蕾:談家庭教育對孩子人生的影響 《第二次也很美》的熱播劇中,安安和王蕾兩個角色,想必大家一定印象深刻,她們倆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為了達到目的,不惜傷害孩子,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令人髮指,從道德標準王蕾是眾人可恨的對象,她最終的歸宿是罪有應得,可古話說的好:「」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說可憐我們就要回到她兒時成長的環境,小時候王蕾是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把一個原本善良的女孩推向邪惡的深淵呢?父母無知的教育,把孩子從善良推向了邪惡。
  • 來自深淵:黎明卿始終愛著彈藥包?恕我直言,他根本就不懂愛
    一、天才和瘋子從來沒有什麼邊界黎明卿毫無疑問是個天才,他將自己的意識存於面具之中,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永生。然後獻祭自己的肉體生命,獲得白笛,紮根於深淵前線,不知疲倦的研究者。可以說,他是一個偉大的科學研究者,很多探索深淵的高端技術全是他提供的。
  • 難以置信,你的教育方式正把孩子推向死亡
    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就是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每天每天被否定著,家長親手一步步將孩子推向抑鬱的深淵。有些父母會認為對孩子嚴厲管教是正確的,就是要讓孩子有恐懼感,覺得對孩子的刻意貶低也是在關心和愛孩子。父母還總會拿「打是親罵是愛」來為自己辯解,總是被這樣的錯誤觀念所支配著,認為孩子會因羞恥、丟臉而努力上進。
  • 難以置信,你的教育方式正把孩子推向抑鬱症
    醫生辛辛苦苦修補孩子內心的傷痕,父母隨口的一句否定,卻又把孩子推向了深淵。就是因為這愚蠢的『教育』把孩子的自信一點一點消耗掉,磨滅掉,每天每天被否定著,家長親手一步步將孩子推向抑鬱的深淵。有些父母會認為對孩子嚴厲管教是正確的,就是要讓孩子有恐懼感,覺得對孩子的刻意貶低也是在關心和愛孩子。父母還總會拿「打是親罵是愛」來為自己辯解,總是被這樣的錯誤觀念所支配著,認為孩子會因羞恥、丟臉而努力上進。
  • 讀了《半生緣》原著才知,將曼楨推向深淵的並不是曼璐,而是母親
    顧太太這個人,身上有著許許多多缺點,而這些缺點,又間接將曼楨推向深淵。如果說曼璐的悲劇,是無法避免的,畢竟父親病逝,是天災,身為老大要養家餬口,也是迫不得已。但作為母親,何曾對曼璐有過真正的母愛關懷?曼璐結婚後,過得並不幸福,和祝鴻才經常爭吵,婚姻亮起紅燈。
  • 黛安娜王妃的姐姐莎拉·斯賓塞,把妹妹推向深淵,後半生都在贖罪
    黛安娜王妃的姐姐莎拉·斯賓塞,是將黛安娜推上命運列車的關鍵人物,她親手毀了自己嫁給查爾斯王子的機會,轉而將妹妹推向了永不見底的深淵。在熱播劇《王冠》第四季中,黛安娜王妃的姐姐莎拉·斯賓塞短暫露面。她和查爾斯王子在他娶她妹妹之前真的約會過嗎?她和黛安娜王妃的關係到底怎麼樣?莎拉一向很注重隱私,今天,我們設法揭開了一些鮮為人知的黛安娜王妃姐姐的細節。實際上,自70年代以來,她一直是王室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即便她不是最終嫁給查爾斯王子的,那個叫斯賓塞的女孩兒。
  • 家庭教育出現四種情況,會將孩子逼入絕境,比肢體打罵更傷娃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原先教育有棍棒下出孝子的古訓,可如今棍棒教育早已被民主教育取締,多數家長不會再對孩子實施肢體暴力,可是卻衍生出幾種新型的問題,比肢體打罵更傷娃,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難以抹去傷痕,很可能會把孩子推向深淵。
  • 你所謂的愛,正在把孩子推向絕境
    原標題:17歲孩子跳橋自殺:你所謂的愛,正在把孩子推向絕境文丨呂靜賢心理學家德雷克斯說:「所有的關係中仔細梳理,你會發現:這些選擇縱身一躍的孩子,身邊無不是有一個長期對他嚴格要求,甚至嚴厲的父母。這些父母的共同點就是:對孩子吝於讚美,而且不擇手段、盡一切可能地貶低身邊的孩子。他們這麼做的共同理由都是:為孩子好。所以:這些孩子無論外人眼中如何優秀、光鮮,也依然內心裡充滿了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