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景德鎮窯不產米黃釉,到今天種種學術研究證實,宋朝,景德鎮不止青白瓷,還有米黃釉瓷。7月2日上午,「彝鼎留芳——宋元時期景德鎮米黃釉器物特展」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展出。散落在各地的米黃釉瓷在此團聚,穿越了滄桑,150件(套)米黃釉不僅向世人展示它們的絕代芳華,還以有力的實證,表明它們產自景德鎮。
米黃釉與景德鎮
綜觀有文字記載的中國陶瓷史,鮮少有專家學者將米黃釉的產地歸於景德鎮。直到2012年春節前,湖田窯居民區房基改造,出土一批米黃釉瓷器標本,幸為景德鎮本地高校學術機構所藏,這是目前國內外所見宋元時期米黃釉瓷器水平最佳,品質最好,器型最為豐富的實物資料,可謂空前絕後,其中出土與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米黃釉雲麓款雙獸耳瓶】大小相近的一件,可證故宮博物館所藏古物正是來自湖田窯。近年湖田窯考古和落馬橋發掘亦有同類發現,可見景德鎮有多處燒造米黃釉瓷器之窯場。
2015年、2018年在浙江湖州凡石橋遺址出土的一批宋元米黃釉瓷器,與景德鎮窯址發現資料相互印證。亦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產地與消費地的重要歷史聯繫。
景德鎮陶瓷大學教授曹建文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米黃釉瓷器,長期以來在學術界和收藏界被認為是吉州白和福建漳州窯的產品,近年來隨著考古出土的資料以及文獻和科技檢測報告分析均證明它們是景德鎮窯的南宋產品,其窯址主要分布在湖田窯和老城區的鎮窯。宋元米黃釉是景德鎮窯繼青白瓷之後又一重要的瓷器品種,其特徵除宋元時代外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釉面密集開片,二是釉色米黃,三是造型以各種禮器、祭器的瓶爐為多。
曹建文結合青白瓷的器型特點,認為,本次展覽中多件高達六、七十釐米的米黃釉瓶、爐,在工藝上有很大的進步,應該使用了二元配方,同時在燒成氣氛上從還原焰轉變為氧化焰。「否則大件瓷器不可能燒造成功,我認為這是景德鎮陶瓷工藝史上的一次革命。一直以來我們都認識二元配方出現在元代,其實在宋代就有了。這次展覽無論是從學術上還是在陶瓷史上對景德鎮非常重要,恢復了歷史原貌,尤其是在陶瓷工藝史上具有重要的革命意義。」
米黃釉與宋朝美學
眾所周知,宋朝的美學,曾經領先世界一千年。宋朝人對美的追求,不僅是一曲浪漫的宋詞,更是一種生活風尚:追求雅致,講究品質。彼時,焚香與烹茶、插花、掛畫並列為文人四藝。在此影響下,摹古之風日盛,燒造瓷質摹古鼎彝的禮器,成為宋代文人士大夫一直醉心的追求,景德鎮工匠把握住這一契機,精心燒造,以迎合市場所需,展覽現場展出的這批米黃釉瓷器正是此番摹古思潮下的產物,其中以爐、鼎、尊、觚、瓶類為主,品質之精,令人嘆為觀止。
藉助幽微的燈光,細賞那一件件或玲瓏小巧的精美小爐、或刻有精緻圖案的觚瓶、鼎,還有各種碗碟,瓷片,這些難得一見的米黃釉器物皆釉面肥潤,氣息古雅。它們是風雅時代的重要載體,映射著廟堂之上的慶典祭禮,潤澤著江湖之遠普通百姓的生活。
策展人黃清華介紹,本次展覽得到了國內很多學者的支持,在藏品方面江西省博物館、宜春市博物館、江西省博物館和景德鎮考古研究所都給予了幫助。尤其是浙江湖州凡石橋遺址出土的51件重要的米黃釉器物都悉數參與了本次展覽,感謝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本次展覽還得到了海內外收藏家的支持,為我們探索官方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互動提供了非常好的嘗試。本次展品品質高,學識性強,是共同推動的一個結果。
據悉,本次展覽由景德鎮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旅遊局和湖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湖州市文化保護管理所、景德鎮陶瓷文化旅遊局、景德鎮唐英學社承辦。展覽持續至8月17日。8月中旬還將舉辦宋元米黃釉瓷器學術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