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孩子入學(入園),你最擔心的是什麼?
答:擔心很多,不過,最擔心還是怕孩子被欺負。
問:那麼,你知道如何能夠讓孩子不被欺負嗎?
答:「嗯……不太清楚怎麼做最好。有人欺負,前幾次就忍了,如果還沒完,就打回去,這樣行嗎?」
這是我和一位家長的對話,可能也是眾多家長的心聲。「校園欺凌」現在已經如同一把懸在家長頭上的劍,讓每位家長都殫精竭慮。時不時曝出的校園欺凌事件,都會讓家長們心頭一緊,唯恐自己家的娃也受到了欺凌。
那麼,如何讓自己家的孩子不被欺凌呢?這是眾多家長內心希望解開的謎團和疑惑。
這個問題,也縈繞在我的內心許久。直到在一次相關主題交流會上,一位從教30多年的一線老教師的一番話引起了我的注意:
我教了30多年的書了,這麼多年,家庭、學校、環境各種方面都在變化,但是,我發現,有那麼一種孩子極少受到校園欺凌:這種孩子在平時就敢於表達合理的需求,維護自己的利益,敢說不,同時,對別人還能尊重,遇到矛盾了不急不躁,很會解決問題,又有權威又有群眾基礎……
當這位老教師說完,大家都紛紛表示贊同,我也思考了自己帶的學生,發現的確如此。但是,這也只是大家的感覺和經驗,事實上真的如此嗎?如果是這樣,這個能力又是什麼能力呢?
於是,查閱了大量文獻之後,我找到了這一能力最好的定義:果決。
果決是指兒童在尊重別人的權利和感受的前提下,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需求或者捍衛自己的權利的行為。
果決主要有以下5方面的表現:
這就讓我想起一位媽媽分享的親身經歷:
這是一位4歲娃娃的媽媽,帶著孩子在德國生活。有一天,在公園裡玩,孩子很想蕩鞦韆,但是,那裡已經有一位6、7歲的小姐姐在玩,於是,這位媽媽鼓勵孩子自己與姐姐商量能不能給她玩。(這一點,這位媽媽做的還是很棒的。)很遺憾,結果是:對方拒絕了。
其實,拒絕並沒有讓她驚訝,而是,這個姑娘拒絕時候說的話:很抱歉,我還在玩,不能給你,等我玩夠了,就給你玩吧。更讓她吃驚的是:自己的娃並沒有非常傷心失落,而是去玩其他的了。直到對方十多分鐘之後離開,她們又回來蕩鞦韆。
這個小姑娘的話為何讓這位媽媽如此吃驚呢?因為她沒有想到,如此小的年齡,說話竟然如此「有水平」。
首先,她告訴對方「很抱歉」,而不是直接「不行,一邊去」,表示一種尊重,你我之間有需求分歧是正常的,我尊重,也接納;
第二,她告知「我也想玩,不能給你」,而不是「你小,我讓著你」,表示我的權益非常重要,不能因為你的需求,而放棄我;
第三,告知「等我玩夠了,就給你」而不是「我就不給你」或者不搭理,提出了解決衝突的建議,而非對抗。(建議可能不被採納,但是至少提出了。)
真的是非常棒的果決行為。而且,面對如此的果決,自己家的娃的表現也說明了,對於這種方式的「拒絕」是能夠接受的。
這就要從校園欺凌的特點說起。校園欺凌不是一次就形成的,而是有一個觀察和試探的過程(這是大家對校園欺凌的重大誤解之一)。
在《如何應對校園欺凌》一書中,就明確的將校園欺凌分為了六個階段:
1
第一階段:觀察環境
這個過程中,欺凌者尋找「目標」,他們觀察誰「更好被欺負」;
2
第二階段:小試牛刀
當找到了「目標」,成熟的欺凌者不會立刻上去欺凌,而是先「試探」;
比如「不小心」蹭你一下,「無意」嘲笑一下你的打扮等等,如果對方無可奈何或者表示出退縮,再或者是直接氣急敗壞表現出醜,那麼,校園欺凌就正式拉開帷幕。
3
第三階段:開始行動
這個時候是校園欺凌的正式開始階段,這個階段任何一種欺凌方式都有可能發生,肢體、語言、關係、財物等等。不過,剛剛開始,一般不會太過於過分。
4
第四階段:膽大包天
這個時候的校園欺凌逐漸升級,成為典型的校園欺凌案件,而且愈發嚴重。比如最近這些年報導的案件中,均已到了這個階段。
5
第五階段:痛苦至極
此時的校園欺凌越來越嚴重,受欺凌者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痛苦體驗,並有相應的行為表現,比如逃避、厭學,同時,心理問題也逐漸凸顯。
6
第六階段:尾聲
最後,校園欺凌可能以受欺凌者逃離(比如轉學、休學、反抗甚至是自殺),或者是欺凌者找到了新的目標,再或者受到了外界幹預等而結束。
當你看完這六個階段,我們就會發現:
最佳的解決校園欺凌的時機,是在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讓自己不成為「目標」類型,或者在「被試探」的時候,就直接做出有力的反抗,而不是等到更嚴重階段時再去反抗。
這就是「果決」,讓孩子直接把「校園欺凌」扼殺在搖籃裡。
果決不僅讓對方不敢侵犯,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內心覺得有安全感,他無需戒備,無需時刻準備戰鬥,這就塑造了孩子更高的心理安全感。
另外,果決,不僅不會妨礙到與小朋友們交往,反而會讓自己更受歡迎,甚至成為大家認可、追捧的人。在校園裡,孩子的人際關係越好,越不會被欺凌,這又是一種保護。
在實踐中,我曾經訓練自己的學生嘗試這種方法。有些艱難,特別是對已經長期被欺凌的孩子,這需要心理很大的轉變。但是,效果非常顯著,不僅能讓孩子減少被欺凌,同時增進團體關係。
另外,果決性訓練,在很多校園欺凌的幹預項目中經常被用到。比如,芬蘭著名的預防校園欺凌項目——KiVa(這一項目已經被多國採納實施,並有著很好的效果)給到的父母手冊,就建議家長和孩子進行相應的練習。(推薦了解,網址見文章底部)
另外,在美國科學院院士Marjorie J. Kostelnik博士著作《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理論與技巧》中,明確提出:在減少欺凌行為的各種幹預措施中,果決性訓練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來自各方面的實踐都表明:提升孩子果決能力是非常有效的應對校園欺凌的方法。
校園欺凌並不可怕,科學、積極看待它,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果決能力,將校園欺凌扼殺在搖籃之中,讓孩子遠離校園欺凌。
看到這裡,你還支持教孩子「有人欺負你,你就打回去」嗎?歡迎給我們留言,留下您的想法或者疑惑,也可以聊一聊你是如何培養孩子果決能力的,我們一起討論分享更多有效的方法。
關注我們,更多防治校園欺凌相關主題內容即將為您呈現……
【參考文獻】
Marjorie J. Kostelnik,Anne K.Soderman,Alice Phipps Whiren et al.0-12歲兒童社會性發展——理論與技巧[M].第八版.王曉波,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8:347,367;
Barbara Coloroso .如何應對校園欺凌——從學齡前到高中以後如何打破暴力循環[M].肖颯,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5-9;
Kiva項目父母指導手冊,網址:http://www.kivaprogram.net/parents/
值得一讀的文章: